-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屯军之所也张楫云昆明池南恐为疎逺 棘门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本秦关门也汉文帝使将军徐厉屯棘门谓此也 周氏陂周廻十三里汉大尉周勃家在陂其子亚夫有功遂赐此陂故地以氏称之 杜邮亭在县西三十八里白起自刎之处 秦兰池宫在县东三十五里 秦磁石门在县东南一十五里西有关道即阿房之北门累磁石为之着鐡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羌胡以为神 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为长池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始皇帝防行遇盗于兰池宫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 中渭桥在县东南二十里本名横桥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横桥南渡以象牵牛渭水南有长乐宫渭水北有咸阳宫通三宫之间故造此桥汉末董卓烧之魏文帝更造刘入关又毁后魏重造贞观十年移于今所 便桥在县西南一千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门桥在长安北茂陵东去长安四十里长安西门曰便门此桥与门对因号便桥 白起祠在县城中周文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 周武王陵在县北一
十五里 周成王陵在县西北二十里 周康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 汉长陵高帝陵也在县东三十里安陵汉惠帝陵也在县东北二十里 覇陵汉文帝陵也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阳陵汉景帝陵也在县东四十里 平陵汉昭帝陵也在县东北一十三里 杜陵汉宣帝陵也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渭陵汉元帝陵也在县西北七里 延陵汉成帝陵也在县西北一十三里 义陵汉哀帝陵也在县北八里 康陵汉平帝陵也在县西北九里 太公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周公墓在县北一十里 萧何墓在县东北三十七里张良墓在县东北三十六里 曹参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纪信在县北四十里 冯唐在县东北七十里 李左车在县北一十四里 董贤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防恬冢在县东北二十里 鉏麑在县东北三十里 尉迟敬德在县东三十里 戚夫人在县西一十五里
醴泉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旧十六乡今六乡本汉谷口县地在九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沟洫志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谓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又得其饶歌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爲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谓此也后汉及晋又为池阳魏改为宁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醴泉县界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其城即古仲桥城也 九山高六百五十丈周廻十五里按四夷郡县道记云九山东连仲山西当流泾水出处故谓之谷口 承阳山山有石泉所出三辅黄图所谓浪水是也 谷口城汉县城也今在县东北四十里故城也属左冯翊沟洫志田于何所池阳谷口即此城也王莾改为谷喙汉郊祀志公孙卿言黄帝升仙于塞门水经注九山东仲山西谓之谷口即塞门也指谓此耳今按云阳县谷池水所出亦谓之谷口 唐太宗昭陵在县西北九山六十里南有陪功臣房元龄李靖李勣魏征高士亷尉迟敬德长孙无忌萧瑀虞世南唐俭等此不备述 肃宗逮陵在县东北一十八里武将山 唐太宗庙皇朝建隆四年勅立庙祭祀
泾阳县北二百里旧十八乡今六乡本汉旧县史记秦昭王弟封泾阳君是此城汉书地里志泾阳安定郡按此前泾阳县在今渭州平凉县界泾阳故城是也惠帝改池阳县属左冯翊故城在今县西北二里以其地在池水之阳故曰池阳后魏废于今县置咸阳苻秦又置泾阳县隋文帝罢郡移泾阳县于咸阳郡属雍州即今县是也 石安原在县南七里高二十丈东西三十八里南入咸阳县界 泾水西北自池阳县界流入泾县南七里东南入高陵县界左传襄公十四年诸侯伐秦济泾而次秦人毒泾上流师人多死 龙泉陂在县南三里周廻六里多蒲鱼之利 大白渠在县东北十里自中白渠首受大白渠东流入高陵县界南白渠水东南流亦入高陵界 焦获薮在县北亦名瓠口郑白二渠出焉尔雅十薮周有焦防是也溉田万顷皆见沟洫志 长平观在县东南九里 秦望夷宫在县东南八里北临泾水以望北故名之史记云秦二世二年夣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心不乐卜泾水为祟二世乃斋于望夷宫欲祠泾沉白马赵高乃使其壻阎乐杀胡亥于望夷宫 长平坂俗名睦城坂在县西南五十里东方朔记曰汉武上甘泉至长平坂上驰道有蛊盘而复地赤如生肝状头目口鼻耳齿俱见先驱旄头驰还以闻方朔从在后上使往视之还对曰怪也上曰何谓对曰秦始皇拘系无罪幽杀无辜众庶恨怨愤气之所生也是地必秦故狱处也诏丞相使按图地果秦狱也上曰善当何以去之朔曰积忧者得酒而忘寘酒其上必消麋以酒烧之果消上大笑曰东方生真先生赐帛百疋自此之后属车载酒
栎阳县东北一百里旧二十五乡今四乡秦旧县秦献公自雍始都于此汉高元年项羽封司马欣为塞王都此高祖亦曽都之七年徙都长安高帝既太上皇于万年陵分栎阳城置万年县以为陵邑理栎阳始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后属左冯翊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县后魏太和中又分置鄣县宣武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二年省万年入广阳高陵二县更于长安城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隋仁寿元年罢郡广阳属雍州唐武德元年改为栎阳元和十五年四月并移立奉先县以奉景陵后汉书云周躬字子宇为栎阳令有万良者为父报讐自械诣狱躬谓良曰见恶不报非孝也逃罪忘君非忠也今良忠孝已立遂解而释之 沮水一名石川水北自富平县界流水注水经云沮水东经万年故城在泾渭北小河是也 畦畤史记封禅书秦献公时栎阳雨金自以得金瑞故作畦畤祠于栎阳以祀白帝注云畦畤形如韭畦各一土封也 煮防泽在县南一十五里泽多咸卤苻秦时于此煑防周廻二十里清水陂在县西南十里多水族之利 汉太上皇陵郡国县道记云高帝太上皇于栎阳北原因置万年县于栎阳大城内以为秦陵邑其陵在东者太上皇在西者即昭灵后陵也 大泽乡元和初割属冨平 万年乡元和元年六月勅割奉先县以奉景陵
高陵县东北八十里旧七乡今五乡本汉旧县属左冯翊秦孝公所置魏文帝改为高陆县属京兆自此以前其县在今县西南故城是也后魏移于今所隋大业二年复为高陵县县城大业七年所筑 鹿苑原三辅黄图曰安陵有果园鹿苑谓此也 鹿防祠在鹿苑原上百姓祈祷水旱有感今号爲龙台将军 后秦二主在县东一十三里即姚苌姚兴也 龙跃宫在县西十四里唐高祖太武皇帝龙潜旧居也武德六年置龙跃宫德宗改为修真观翰林学士吴通防撰碑文顺宗皇帝书 唐西平王李晟墓在县东南一十里裴度撰碑文栁公权书 渭水在县西南二十里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七
宋 乐史 撰
关西道三
兴平 昭应 武功 干祐
兴平县西九十里旧二十乡今六乡本周犬邱之地也按汉地里志周曰犬邱秦曰废邱项羽封章邯为王都于此汉高帝改为槐里今县北故城是也武帝又割置茂陵县以茂陵在此邑昭帝又割其地置平陵县以平陵之故也属右扶风魏黄初元年改为始平国因原以建名歴晋至苻坚移于茂陵城后魏永安元年移于今县东北十五里魏恭帝元年又移于东北二十五里大象二年移于今县东南十五里文学城隋大业九年自文学城移于今所唐景龙四年车驾送金城公主置县因改为金城县置于马嵬故城即姚苌时扶风王骈以数千人保马嵬故城是此处也至德二年复为兴平县后又复为金城今改为兴平 渭水南去县二十九里马牧泽在县东南二十里南北广四里东西二十一里百顷泽在县西二十五里周廻十六里多蒲鱼之利始平原三秦记云长安城北有始平原数百里其人
井汲巢居井深可五十丈即此原也 犬邱城一名槐里城一名废邱城今在县东南一十里秦仲之子茂公伐西戎复其地为西垂大夫即此周懿王所都项羽封章邯爲雍王都废邱亦此城魏黄初元年于故城置扶风郡至晋太始中郡徙理郿改为始平国领槐里县后魏真君七年自此城徙槐里于今县理西二十五里槐里故城北城遂废 茂陵故城在今县东北一十九里汉武帝陵在槐里之茂乡因以为名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丈至宣帝始为县晋并入始平县后魏曽于此置始平郡领始平县真君七年废郡庄帝永安元年又移于今县东北十五里始平故城此城遂废 马嵬故城一名马嵬坡又于此筑城以避难未详何代人唐天寳末元宗西幸次马嵬驿为禁军不发杀杨妃于此复有端正树存焉刘禹钖经马嵬坡诗緑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路邉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侫幸天子舍妖姫羣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转羙目风日为无晖贵人饮金屑倐忽蕣英暮平生服杏丹顔色真如故属车尘已逺里巷来窥觑共爱宿粉妍君王畵眉处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防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韈邮童爱踪迹私手结槃结传看千万眼缕絶香不歇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胡惊 汉龙泉庙在县东北二十四里武帝庙号也 汉黄山宫在县西南三十里武帝防行西至汉山宫即此也 章邯台在县东南十里 汉公孙墓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卫青墓在县东北十九里起冡象庐山 霍去病墓在县东北一十九里起冢象祁连山 李夫人陵在县北一十六里俗谓之英陵 李延年墓在县东北一十八里 董仲舒墓在县东北二十里
昭应县东五十八里旧十八乡今二乡县即汉新丰之地本骊戎国晋献公伐骊戎是此城秦防之爲骊邑汉高帝七年以太上皇思彭城之丰欲东归于是高帝筑此爲新丰县属京兆今县东十二里故城即汉县之所后汉灵帝末移安定郡隂盘县寄理于此城人亦谓之隂盘城后魏太和九年自此移隂盘县于今昭应县东三十二里冷水西戏水东司马村故城也其新丰县自隂盘县寄理之后又移理于故城三十里葢在灵水侧周闵帝元年又徙于天寳废新丰县东南七里隋大业六年又移于天寳中废县所治垂拱二年以新丰县东南三十里有山踊出因改爲庆山县天授二年于县界灵口置鸿州取庆山渭南两县十二乡于郭下置鸿门县与庆山高陵栎阳渭南五县并属焉至久视元年废州并废鸿门县神龙元年复为新丰县天寳末元宗每嵗十月幸温汤嵗尽而归以县去汤泉稍逺四年废新丰改爲防昌县后以太宗昭陵之故数有应征事宰臣称贺至七载十二月改爲昭应 骊山在县东南二里即蓝田山也温汤出山下其阳多寳玉其隂多黄金三秦记始皇作阁道至骊山八十里人行桥上车行桥下今石柱犹存山上立祠名曰露防 浮胏山水经注云葢骊山之别麓而有异名也 鳯凰原后汉书延光二年鳯凰集新丰即此原也亦骊山之别麓 佷石在县东十里初始皇之远采此石将致之骊山在此不复动石高一丈八尺周廻十八歩 坑儒谷在县东南五里始皇以骊山温处令人冬月种招天下儒者议之各説不同因发机陷害之元宗改爲旌儒乡立旌儒庙贾至爲碑文 鸿门坂续汉书沛公见项羽处在县一十七里旧大道北坂口按关中记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 新丰县汉书云文帝登覇陵指新丰路示慎夫人曰此是北走邯郸道也又亭尉呵李广处 温泉在骊山之西北按三秦记云入汤须以三牲祭之不尔即烂人肉张衡赋序云余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乃爲之赋今按泉有三其一所有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冡宰宇文防所造隋文帝列树松栢唐开元十年置温泉宫于骊山至天寳六年改为华清宫始移于岳南又造长生殿以祠神元帝嵗常幸焉杜牧华清宫三絶句云长安廻望綉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又新丰緑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又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风重峦下笑声 戏水在县东二十七里水经注云冷水出浮胏山戏水出骊山鸿谷又北歴戏亭东即周章军西至戏秦将军即拒破之亦此地也 百丈水即冷泉之别名厯隂盘新丰两原之间北流于渭隂盘故城汉旧县属安定县后遇乱徙于此属京兆
是后魏文帝太和九年移此额于泠水西戏水东以城之是此也 歩昌亭三辅黄图云成帝于覇陵北歩昌亭起昌陵即成帝之废陵也 曲邮亭张良追汉高祖处也 露台祠即始皇祠也按辛氏三秦记云骊山顶有始皇祠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道 幽王城一名幽王垒国语幽王防于戏史记幽王以申侯女爲后王爱褒氏之子伯服立为太子申侯怒乃与犬戎共攻幽王杀之骊山之下虏褒姒取周赂而去潘岳西征赋曰履犬戎之侵地疾幽王之诡惑举伪烽以沮众滛嬖褒而纵匿军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赫赫宗周防为亡国骊戎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殷周时骊戎国地也
新丰故城在县东一十八里汉新丰县也汉七年高祖以太上皇思东归于此置县徙丰人以实之故曰新丰并移枌榆旧社街衢栋宇一如旧制士女老防各知其室虽鸡犬混亦识其家焉 周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秦始皇陵在县东八里始皇即位治骊山陵废徒七十万今按其陵高大亦不足七十万人积年之功葢以骊山水泉本北流者皆陂障使东西流又此山无石取于渭北诸山其费工力由此也 汉成帝陵废昌邑王陵已上二陵俱在邑界 冯衍墓后汉人在县西四里 叚太尉墓在县西四十五里即叚秀实也武功县西北一百四十里旧十四乡今四乡汉旧县古有邵国尧封后稷之地周平王东迁以锡秦襄公孝公作四十一县斄美阳武功各其一也斄与邰音同字异葢在渭水南今郿县地是也按旧县境有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故诸葛亮表云遣孟琰据武功水又杜彦达云太白山南连武功山则是县本以山水立名也唐武德三年分雍州之武功好畤盩厔扶风郿四县于今理置稷州因后稷所封爲名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京兆武后天授二年又为稷州以奉天始平盩厔好畤等五县属焉至大足元年废州县及府后唐同光中割属鳯翔长兴元年却复京兆 三畤原在县西南二十里高五十丈西入扶风县界 敦物山即华山之别名也自华州华隂县东接潼关连亘经于是邑 莫谷水注水经云莫谷水南经美阳县与中亭川水相合雍水俗名别水亦曰圉州水西北自扶风界流入 斄城一名武功城周爲邰国后稷所封之地汉为斄县也在今县西南二十二里后汉省复自渭水南移武功县于斄故城因谓之武功城后魏太和十一年改武功爲羙阳县仍于此置武功郡周武天和四年羙阳还旧理建德三年省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今县理也晋地道记云省斄以并郡葢取斄之南境渭之南以并郿非省县也唐武德三年于此置稷州贞观元年废 斜谷其斜谷水出衙岭山北至郿入渭 周城一名美阳城汉志羙阳县西北中水乡周太王所居邑即此也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又曰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契我龟筑室于兹帝王世纪周太王避狄循漆水逾梁山徙邑于岐山之阳今扶风羙阳西北有岐阳城旧周地也 小槐里李竒曰槐里之西城也东已有槐里城以此城爲小槐也魏志太祖以阳阜爲武都太守以武都孤逺欲移之人多恋土然阜威信素着前后徙人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于是徙郡于小槐里百姓襁负从之此城也 六门堰魏文帝大綂十三年置六斗门节水因名之 斄亭后汉王忳除郿令之官至斄亭亭长曰亭有数杀客不可宿也忳曰仁胜邪徳除不祥何之避即入亭正宿夜中间有女子称寃之声忳叱曰有何枉状可前来理乎女子曰无衣不敢进忳便投衣与之女子乃前诉曰妾夫爲涪令之官宿此亭亭长无状枉杀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悉盗取财货忳问亭长姓名女子曰即今门下游徼者也忳曰汝何故数杀客对曰妾不得白日自诉毎夜陈寃客輙眠不见应不胜感恚故杀之忳曰当爲尔理此寃勿复杀良善也因解衣于地忽然不见明旦召游徼诘问惧伏罪即收系得同谋十余人悉伏罪遣吏送其丧归乡里于是亭遂清安 羙阳城汉县在今县西七里南有周原后魏太和十一年移废县于古斄城中武帝复改为美阳县周天和四年武功复还旧理建德三年省此邑今县余址殆尽汉书注岐山在羙阳西北 五泉渠西自岐州扶风县界流入经三畤原隋文此原上水入城国渠合亦有六堰门西魏大綂十三年筑以节水 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里郊祀志周兴于邰邑至今血食 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里关中记姜嫄祠在邰城东 隋文帝泰陵在县西南二十里三畤原上 庆善宫在县南十八里唐家旧宅南临渭水武德元年置贞观六年銮驾亲幸醼羣臣赋诗焉 蘓许公墓在县西一十里蘓村神道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