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大清一统志
大清一统志
仙释唐石坦【勃海人游燕赵诸名山遇异人得道能分身同时诣数十家所言各异后不知所终】金刘徳仁【沧州人始生有光照一室及长读书通大义防宋靖康之乱徙居盐山太乡乡有老者授以道徳要言投笔一枝而去自是学大进大定初诏居京师长庆观赐号东岳真人】
土产簟【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苇簟太平寰宇记沧州土产水葱蓆莞蓆细文苇蓆】柳箱【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太平寰宇记沧州土产五色栁箱】盐【汉书地理志章武县有盐官太平寰宇记沧州土产衞志天津沧州盐山等处俱有盐】酒【出沧州州志有菊酒时酒东阳酒等名】蔓荆子【南皮县出】兎毫【太平寰宇记沧州土产】翠雀【通志翠雀多生水际似麻雀而小毛羽緑翠可爱】蠏【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糖蠏天津衞志秋间肥美味甲天下又产海蛤】鱼【津门濒海鳞族极饶鮰网鱼最称肥美俗呼细鳇以其不受钓饵遇网即回故名又有羊鱼形圆尾似羊尾巨罗鱼细鳞多刺土人呼为腾香鱼鍼鱼其形似鍼比目鱼土人呼为鞋底鱼又春时河豚上市尤多朱彛尊河豚歌天津之水连北溟七十二沽漩回汀是也又产鮝以鱼盐之地较他郡尤为饶裕】蛏【通志蛏以潮退取之府志天津产裙帯蛏极美】虾米【旧志出天津色白者为银米小而红者为金钩米 按唐书地理志沧州土贡丝布宋史地理志清州贡绢太平寰宇记沧州土产绵绫今皆不甚流播间有土布土绫质殊麤劣姑附记于此】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正定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正定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正定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正定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正定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正定府表>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正定府表>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十八
正定府【在 京师西南六百一十里东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五里东至保定府束鹿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盂县界二百二十里南至赵州界八十里北至定州曲阳县界一百十五里东南至冀州新河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山西平乐县界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定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山西五台县界三百里】
分野天文毕分野大梁之次
建置沿革禹贡冀州之域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为钜鹿郡地汉髙祖置恒山郡【治元氏县】后改曰常山郡【张晏曰恒山在西避文帝讳故改曰常山】元鼎四年分置正定国【治正定县】俱属冀州后汉建武十三年省正定入常山国晋仍为常山郡【移治正定】属冀州后魏因之后周宣政元年于郡置恒州隋开皇初废郡存州大业初复改州为恒山郡唐武徳初复为恒州天寳元年复曰常山郡乾元元年仍曰恒州属河北道寳应元年置成徳军节度使兴元元年升都督府元和十五年改曰镇州【避穆宗名改天祐二年避朱全忠父讳改成徳军为武顺军王镕附于晋复为成徳军】五代后唐初建北都寻罢改州为正定府晋天福七年复曰恒州【又改军曰顺徳开运三年辽号为中京】汉仍曰镇州寻复为正定府周又为镇州宋复曰正定府常山郡成徳军节度为河北西路治金因之元曰正定路置总管府属中书省明曰正定府直京师
本朝因之领州一县十三
正定县【附郭东西距四十二里南北距七十里东至晋州藁城县界十二里西至平山县界三十里南至获鹿县界二十五里北至定州新乐县界四十五里东南至藁城县界十二里西南至获鹿县界二十五里东北至藁城县界四十里西北至灵寿县界三十里本战国时中山国东垣邑汉初置东垣县髙帝十一年更名正定属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置正定国治此后汉属常山国晋为常山郡治后魏属常山郡北齐复为郡治后周兼为恒州治隋为恒山郡治唐初复为恒山治载初元年改曰中山神龙元年复曰正定长庆后为镇州治五代因之宋金皆为正定府治元为正定路治明为正定府治 本朝因之】井陉县【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东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获鹿县界六十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界三十五里南至赞皇县界六十里北至平山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元氏县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平定州乐平县治一百二十里东北至平山县治八十里西北至平定州盂县治二百五十里汉置井陉县属常山郡后汉至晋魏因之北齐改置井陉县于石邑废故县入之隋开皇六年复置十六年于县置井州大业初州废仍属恒山郡义寜元年又于县置井陉郡唐武徳元年复曰井州贞观十七年州废仍属恒州宋属正定府熙宁六年省入获鹿平山八年复置金天防七年于县置威州寻曰陉山郡元宪宗二年徙州治洺水以县属焉明初还属正定府 本朝因之】获鹿县【在府西南六十里东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五里东至正定县界三十五里西至井陉县界十里南至元氏县界五十里北至平山县界二十五里东南至栾城县治七十里西南至井陉县治七十里东北至正定县治六十里西北至平山县治六十里本战国中山国石邑后属赵汉置石邑县属常山郡后汉省晋复置仍属常山郡后魏因之北齐废井陉改石邑曰井陉隋开皇六年复曰石邑十六年析置鹿泉县并属井州大业初复省鹿泉入石邑属恒山郡义宁初改置恒山郡于石邑县复置鹿泉县属焉唐武徳四年徙恒州治正定以正邑为属县而鹿泉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废井州以鹿泉县属恒州至徳初改鹿泉曰获鹿宋开寳六年省石邑县入焉属正定府金兴定三年升为镇寜州元初曰西寜州太宗七年复为获鹿县属正定路明属正定府 本朝因之】元氏县【在府西南九十里东西距七十八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赵州界十八里西至井陉县界六十里南至赵州髙邑县界二十里北至获鹿县界四十里东南至髙邑县治三十五里西南至赞皇县治三十五里东北至栾城县治三十五里西北至获鹿县治九十里战国赵元氏邑汉置元氏县为常山郡治后汉因之晋改属赵国后魏属赵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赵郡唐属赵州五代唐改属正定府宋金因之元初属赵州太祖十五年还属正定路明属正定府 本朝因之】灵寿县【在府西北五十里东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一百里东至行唐县界十五里西至平山县界十五里南至平山县界三十里北至阜平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正定县界十五里西南至平山县里十五里东北至行唐县界十二里西北至山西代州五台县界一百九十里本战国时中山国地汉置灵寿县属常山郡后汉至晋魏因之后周于此置蒲吾郡县属焉隋开皇初郡废属恒州大业初属恒山郡义寜初置燕州唐武徳四年州废以县属井州贞观十七年还属恒州宋熙寜六年省为镇入行唐八年复置属正定府金因之元属正定路明属正定府 本朝因之】栾城县【在府南六十里东西距三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二里东至藁城县界十五里西至元氏县界二十里南至赵州界二十里北至获鹿县界二十二里东南至赵州寜晋县治六十里西南至元氏县治四十里东北至藁城县治四十里西北至获鹿县界二十里本春秋时晋栾邑战国属赵汉置闗县属常山郡后汉改属栾城县属常山国晋省后魏太和十一年复置栾城县属赵郡北齐又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栾州大业初属赵郡唐属赵州太厯三年属恒州天祐二年更名栾氏五代后唐复坟宋属正定府金因之元初属赵州太祖十五年还属正定路明属正定府 本朝因之】平山县【在府西少北七十里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东至正定县界四十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盂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获鹿县界二十五里北至灵寿县界三十里东南至获鹿县界二十里西南至井陉县界三里东北至灵寿县界八里西北至山西代州五台县界一百八十里战国赵番吾邑汉置蒲吾县属常山郡后汉晋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房山县大业初省蒲吾入井陉以房山县属井陉郡义寜初改置房山郡武徳元年改曰岳州四年州废属井州后属恒州至徳元载改曰平山宋属正定府金因之元属正定路明属正定府本朝因之】阜平县【在府西北二百十里东西距一百五十三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东至定州曲阳县界六十里西至山西代州五台县界九十三里南至灵寿县界六十里北至山西大同府灵邱县界七十里东南至行唐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平定府治一百七十五里东北至保定府完县治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五台县治二百四十里本汉灵寿及南行唐二县地宋咸平三年析置北砦金初改曰北镇明昌四年置阜平县属正定府元属正定路明属正定府 本朝顺治十六年省入曲阳行唐二县康熙二十二年复置仍属正定府】行唐县【在南北七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四十里东至新乐县界二十里西至灵寿县界三十里南至正定县界二十里北至定州曲阳县界二十里东南至正定县治七十里西南至灵寿县治四十五里东北至定州治九十里西北至阜平县治八十里本战国赵南行唐邑汉置南行唐县属常山郡为都尉治后汉晋因之后魏曰行唐县太和十四年置唐郡二十一年郡废仍属常山郡隋属恒山郡唐属恒州长寿二年改曰章武神龙元年复故大厯三年于县置泜州九年废仍属恒州五代梁开平二年又改曰章武后唐同光初复故晋改曰永昌汉复故宋属正定府金因之元初改属保定路明属正定府 本朝因之】赞皇县【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东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五十里东至赵州髙邑县界二十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州乐平县界八十里南至赵州临城县界三十里北至元氏县界二十里东南至临城县界三十五里西南至乐平县界一百里东北至元氏县界二十五里西北至井陉县界五十里本汉房子县地北齐为髙邑县地隋开皇十六年析置赞皇县属栾州大业中属赵郡唐属赵州宋熙寜五年省为镇入髙邑元祐元年复置属庆源府金属沃州元至元二年并入髙邑七年复置仍属赵州明因之 本朝属正定府】晋州【在府东少南九十里东西距五十里南北距六十里东至保定府束鹿县界三十五里西至藁城县界十五里南至赵州寜晋县界四十里北至无极县界二十里东南至冀州新河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藁城县治四十里东北至定州深泽县治四十里西北至无极县治三十五里春秋时鼓国后属晋战国属赵汉置下曲阳县属钜鹿郡为都尉治后汉因之晋属赵国后魏曰曲阳为钜鹿郡治北齐省隋开皇中改置曲阳县属栾州十八年改曰鼓城大业初属赵郡唐武徳四年属亷州贞观元年属定州大厯三年改属恒州五代因之宋端拱初改属祁州金因之元太祖十年始于县置晋州属正定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鼓城县省入属正定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为直州领无极藁城二县十二年复属正定府】无极县【在府东少北七十里东西距四十六里南北距三十四里东至定州深泽县界十六里西至藁城县界三十里南至藁城县界十里北至定州界二十四里东南至晋州治三十五里西南至藁城县治三十五里东北至保定府祁州治九十里西北至新乐县治六十里汉置毋极县属中山国后汉因之晋省后魏太和十二年复置属山中郡隋属博陵郡唐武徳四年属亷州贞观元年属定州万嵗通天二年改毋字为无景福二年于县置祁州五代因之宋景徳元年移祁州治蒲隂以县属定州金属中山府元太宗六年属永安州七年还属中山府明洪武初属正定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晋州十二年还属正定府】藁城县【在府东南六十里东西距七十三里南北距六十五里东至晋州界二十五里西至正定县界四十八里南至赵州界三十五里北至新乐县界七十里东南至冀州新河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栾城县界三十里东北至无极县界三十里西北至新乐县界七十里春秋为肥子国后并于晋汉置藁城县属正定国后汉省后魏太和十二年复置属钜鹿郡北齐改曰髙城兼移钜鹿郡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十年置亷州十八年复改曰藁城大业初州废县属赵郡义寜元年复置钜鹿郡唐武徳元年复曰亷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恒州天祐二年改曰藁平五代后唐复曰藁城宋属正定府金因之元太宗六年升为永安州七年州废复为藁城县属正定路明属正定府 本朝雍正二年改属晋州十二年还属正定府】新乐县【在府东北九十里东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东至定州深泽县界三十里西至行唐县界二十五里南至藁城县界二十五里北至定州界十五里东南至无极县治六十里西南至正定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定州治五十里西北至定州曲阳县界二十五里本春秋鲜虞国汉置新市县属中山国后汉晋魏因之隋开皇十六年析置新乐县大业初省新市入九门县以新乐入博陵郡唐属定州宋属中山府金元因之明属定州 本朝初属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属定州十二年还属正定府】
形势河朔天下根本而正定又河朔之根本其地河漕易通商贾四集常倚为北面之重【唐书】滹沱经其南恒山峙其北东临瀛海西拥太行控扼三闗咽喉九省【旧郡志】枕中山而挹秀跨冀野以钟灵【府志】当燕赵之郊雄于河朔【明朱中敏记】
风俗地薄人众相聚游戏悲歌慷慨【汉书地理志】性缓尚儒仗义任侠【杜佑通典】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宋史地理志】风物蕃衍地广气豪人习为文则彬彬其质习为武则﨣﨣其雄【正定防壁记】
城池正定府城【周二十四里门四濠广十余丈本唐宋故址明正统十四年増筑 本朝雍正六年修乾隆十年重修】井陉县城【周三里有竒门五明隆庆三年因旧甃筑 本朝康熙十一年雍正五年两修】获鹿县城【周三里有竒门三明成化十六年因旧土城甃筑外有濠广一丈五尺乾隆三十年重修】元氏县城【周五里门三明景泰间因旧修筑万厯三十年甃石崇祯中引槐水入渠广三丈又周筑土墙以为外郭 本朝顺治六年康熙十一年俱重修】灵寿县城【周二里有竒门三明成化十八年因旧土城甃砖外有濠广二丈本朝康熙十一年重修】栾城县城【周三里余门四明洪武十年土筑嘉靖二十四年甃砖引冶河水为濠广三丈崇祯中又改筑 本朝康熙八年重修四十二年雍正二年乾隆二十二年复修】平山县城【周四里有竒门四金大定二年土筑明嘉靖中濬濠并筑防城堤本朝康熙九年重修】阜平县城【周二里有竒明成化五年因旧址修筑周三里有竒 本朝乾隆十一年重建十八年又修】行唐县城【周五里有竒西南北三门濠广二丈外有堤明景泰间因旧重修本朝康熙十一年复修】赞皇县城【周四里门三引槐水为濠明景防元年因旧土址重修嘉靖二十一年展筑 本朝乾隆十一年重修】晋州城【旧土城元筑周四里许门二濠广丈余明正徳六年増筑防城堤周四里有竒 本朝顺治康熙间重修】无极县城【周五里有竒门三濠广二丈明洪武二年筑 本朝康熙七年重修乾隆十一年复修】藁城县城【旧有城周三里门二明正徳十五年筑新城广袤四里改设四门并凿渠于新旧城外广可三丈 本朝顺治中重修乾隆十三年复修】新乐县城【周三里有竒门二明景泰初筑 本朝康熙十年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