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泰会稽志

    云居寺
在县东北三十里宋元嘉二年建会昌毁废晋天福九年吴越重建号石门寺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
    大明寺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昔沙门法干支道林白道猷下筑东(山卬)山晋隆和元年赐号东(山卬)寺会昌毁废后唐同光元年重建后徙高砩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
    七宝院
在县西南五里旧号元华寺齐永明中盂兰法师建会昌废晋开运三年赵仁爽见岩龛有石佛千身重建院宇改千佛院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
    福圣院
在县北八十步周显德元年僧昭度建五年吴越给无碍浴院额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
    宝严院
在县西九十步晋开运二年赵仁爽建汉干佑二年吴越给释天院额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
    慧云院
在县东南六十里唐会昌六年僧师佑建后唐清泰二年吴越给九岩院额大中祥符元年赐今额东庑有水出石罅闲名蒙泉
    兴善院
在县西南四十里晋太康十一年西域僧幽闲卜筑于此号新建寺会昌废大中元年重建广明元年赐号兴国禅院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祖印院
在县西南二十里宋元嘉中建号南岩院会昌废咸通八年重建大中祥符元年改赐今额
    广福院
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广顺元年大寂禅师德韶建号天姥院至道三年改赐今额
    沃洲真觉院
在县东四十里方新昌未为县时在剡县南三十里居沃洲之阳天姥之阴南对天台山之华顶赤城北对四明山之金庭石鼓西北有支遁养马坡放鹤峰东南有石桥溪溪源出天台石桥故以为名晋白道猷竺法潜支道林干兴渊支道开威蕴崇实光诚斐藏济度遑印皆尝居焉会昌废大中二年有头陀白寂然来游恋恋不能去廉使元微之始为卜筑白乐天为作记以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目其称之如此旧名真封寺不知其始治平三年赐今额
    列翠院
在县西南二十里宋元嘉二年建唐咸通八年赐额
    鹫峰院
在县东南六十里本号灵岩院唐天宝三载建会昌废后唐清泰二年重建嘉佑七年改赐今额
    天宫院
在县东北三十里本号灵居院梁普通元年建会昌废大顺元年重建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华藏院
在县东南六十里本号龙岩院唐龙纪元年僧文肃建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昌法院
在县东四十里本号灵庆院周广顺元年建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保福院
在县东一十五里本号遵德保安院周显德三年建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香林院
在县东北三十里本号默林院周显德四年建
    普润院
在县西三十五里晋天福六年建号华严院后改清潭院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普门院
在县东三十里本号观音院晋天福八年建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方广院
在县东北一十五里元号华严院干德六年建治平三年改赐今额
  戒坛
开元寺昭庆戒坛咸平四年寺僧晓原立浮屠之法必受戒二百五十乃成为桑门不然虽巳祝发或巳说法为人师犹谓之沙弥而巳所谓高沙弥者是也戒坛举天下财二三所往往行数千里受戒其后寖多今处处有之会稽戒坛在开元寺赐额曰昭庆遇
圣节则开以传度其徒以为盛举有临坛僧二十余皆推择有行业者府为给帖初戒坛四面皆为天王及日月星宿之象而僧践其上宣和初 诏禁之皆毁去然近岁创者亦复有之矣
尼戒坛在大庆寺大殿之后
道戒坛每年 圣节就天庆观三清玉帝大殿
  接待
会稽樊江接待院
平水石碑头接待院承节郎马正卿造
太平山接待院本谢敷旧隐从事郎钱筠年于进士锺邦俊所舍基内盖造法堂库堂三门仍买田办供邦俊又自盖造僧堂及买田并柴山
山阴虹桥接待院绍兴五年僧法宥师觉募缘盖佛殿及建藏
三江玉山观音堂接待院
嵊县黄沙接待院
诸暨中浦接待院绍兴初临安府灵芝大智律师元照创立庆元元年监左藏西库吕昭亮买田办供又募众盖造佛殿法华忏堂三门浴室厨库等
紫岩岳厨接待院
新昌开岭接待院
余姚西横河接待院
仙亭接待院
  施水
稽山门施水坊
攒宫步观音忏堂施水坊
昌源施水坊
常喜门外跨湖桥施水坊
沉酿堰施水坊
梅市真隐施水坊
九里施水坊
会稽志卷第九
 山
  府城
   卧龙山
府治据其东麓隶山阴旧经云种山一名重山越大夫种所葬处太平御览种山之名因大夫种以语讹成重也寰宇记隋开皇十一年越国公杨素于种山筑城自隋汔唐即山为州宅吴越□史云逊王倧于卧龙山西寝后置园亭栽植花竹周遍高下旦暮登临汔于四时倧能为歌诗亭榭闲纪录皆满卧龙山名始见于此
国朝康定初范文正公撰清白堂记云会稽府署据卧龙山之足北上有蓬莱阁嘉佑末刁景纯撰望海亭记云越冠浙江东号都督府府据卧龙山为形胜山之南亘东西鉴湖也山之北连属江与海也周连数里盘屈于江湖上状卧龙也龙之腹府宅也龙之口府东门也龙之尾西园也龙之脊望海亭也先是越句践刱飞翼楼取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陵门四达以象八风因山势畚筑为城一千一百二十步至唐人以楼址为望海亭其后亭阁峥嵘踵起相望与其山川映带号称仙居【元微之夸州宅示白乐天诗云谪居犹得小蓬莱乐天答云大夸州宅似仙居微之题望海亭云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闲同东坡诗云卧龙盘屈半东州秦少游诗云共蹑丹梯上卧龙佗诗多不悉载】山西北幽径蔽亏傍皆丛篁灌木其地缺齾不整传云大夫种墓曩因潮水穴山后失其尸也前太守申约束止樵采务在封殖以为军府芘映然百年乔木成章者可数园林竹树虽敷荣擢秀大抵多比岁所植也地出佳茗以山泉烹瀹为宜【景佑中蒋吏部堂闵山序云府山一名卧龙为一境形胜予视事之明日见其竹树零悴仅有半在问吏曰为昔人剪伐使然自谓非予守土此山殆将童矣于是申约束止樵采作闵山诗云东南亘群山形气或断续兹山穷崭绝孤峙越之腹呼吏对泉石申禁护林麓熙宁十年程给事公辟植松千余章于山上秦少游怀乐安公唱和诗序云昔乐安蒋公以山富草木樵苏所采为令于公府止之湖地沃衍田于豪夺为表于朝廷复之又废山西淫祠引湖流为流觞曲水闻山水闲棹歌之诗至今称焉程公能述乐安公之志狂枝恶蔓斩薙以时秀甲珍芽无得辄取春秋佳日开池(上竹下御)具舟舰与民共游而乐之隆兴二年吴给事芾□卧龙山草木记云越城八面蜿蜒奇秀者卧龙山也山之阳州宅据其下是宜林木丛茂乃大不然驱铃下卒辇粪壤除椔翳种竹万竿桃李千本方将艺茶于秋栽松于冬植花卉于春以尽复旧观而予还朝矣饬吏枚数竹之数今所植外具待七百余根并列于碑阴大夫种墓旧亡其处舆地志云种山西缺处是也范公清白堂记云山岩之下获废井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以建溪日铸卧龙云门之茗试之甘液华滋说人襟灵张伯玉蓬莱阁诗自注卧龙山茶冠吴越】
山南旧传白楼亭今遗址无所考山巅城隍祠其西南越王台下为威果营营有乌龙井连营居民栉比为卧龙坊【旧经引孔晔会稽记云种山南有白楼亭江夏太守宋辅于此立学教授沛国(钦宗庙讳)俨避地至会稽闻陈业贤往候之不见临去入交州留书系白楼亭柱而别世说又云许玄度孙兴公共于此商略古今贤达支道林闻之云二公故自有才情注白楼亭在山阴临流映壑十道志云白楼山飞翼楼山南头也白楼一作百楼盖种山之南先有白楼亭故山亦以此名信如志言飞翼楼山南头今望海亭即其地也或云自山西百余步出常喜门今尚有白楼堰云自吴越以后山以卧龙着故他名寖泯】
   山
在府东南二里二百七十二步隶山阴一名飞来一名宝林一名怪山旧经云山远望似形故名越绝云山句践所起游台也东南司马门因以灼龟又仰望天气睹天怪也台高四十六丈周五百三十步吴越春秋云城既成琅邪东武海中山一夕自来故名怪山寰宇记又云山下有东武里即琅邪东武山一夕移于此东武人因徙此故里不动山巅有巨人迹锡杖痕灵鳗井多宝塔游台一名观台唐徐季海诗云兹山昔飞来远自琅邪台孤岫形在深泉鳗井开李公垂诗云一峰凝黛当明镜千仞乔松倚翠屏元微之诗云一峰墺伏东武小两峰斗立秦望雄自郡斋南望屹然相对其浮图侵云汉张伯玉有清思堂雪霁望飞来山诗云隐几高堂上坐对飞来峰梵塔倚天半楼台出云中又题寺壁云一峰来海上高塔起天心秦少游录宝林事实云越城凡三山能与秦望山为主客者卧龙宝林蕺山也其城南左右数十里疾驰屹立皆属于秦望又率其左右之山因鉴水谒于越城卧龙为郡守所治蕺山少东不能正受秦望之谒盖越之形势自卧龙而下未有如宝林者今寺名报恩光孝禅寺绍兴初以
濮安懿王园庙寓焉
【山旧传有圣母阁灼公冢许玄度书堂迹皆泯以井有灵鳗一名灵鳗岫昔有老僧旦暮凿是山镌錾不绝又加以火灼醋淬岩崖几尽故蒋吏部堂诗云闻之有苾刍岁久苦刓刻凿声响深崖火烬淬层壁平为土木基蔑有苍翠色金粟千亿身窣堵百余尺】
   蕺山
在府西北六里一百七步隶山阴旧经云越王嗜蕺采于此山故名晋王右军羲之故居也案羲之传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佗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今山下有题扇桥墨池鹅池戒珠寺寺有右军祠堂唐衢州剌史赵璘直寺碑云句践故城东北三里有山曰蕺蕺蔬类也传云昔越君所嗜常采于此遂用名之
   火珠山
在卧龙山隅小而圜绝类龙颔之珠为浙东提刑廨上有稽山阁西有识舟亭今废
   阳堂山
在府南二里二百四步隶山阴一名鲍郎山山西有鲍郎祠【旧经云鲍郎东汉人名盖生好猎死葬于此儿忽梦郎更生急开棺视之尸俨然但无气尔人事之颇有灵验事见郡国记寰宇记】
   峨霢山
在府东二百九步隶山阴
   白马山
在府东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隶会稽
   彭山
在府北三里三百一十六步隶会稽旧经云昔彭祖隐居之城也有助海侯庙
  会稽县
   会稽山
在县东南一十二里周礼扬州之镇山曰会稽山海经云会稽之山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砆石勺水出焉史记云禹会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注禹到大越上苗山爵有德封有功因更名曰会稽吴越春秋禹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别镇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舆地志云会稽山一名衡山其山有石状如覆釜亦谓之覆釜山十道志云会稽山本名茅山一名苗山一名涂山禹行天下会稽名山因地为名吴夫差入越王以甲楯五千保会稽山太平御览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名茅山又曰栋山越绝云栋犹镇也即扬州之镇山三国志虞翻曰南山攸居实为州镇隋开皇十四年诏会稽等山并就山立祠唐开元十四年封四镇山为公会稽南镇曰永兴公唐地里志会稽县有南镇永兴公祠即此山也自经史地志所著曰苗山曰茅山曰衡山曰釜山曰防山曰覆釜又曰栋山亦曰南山实一山也东北接观岭其上有盘石屹立曰降仙台一曰苗龙仙人台永兴公祠之侧有茗坞淘沙径思古亭遗址山南别峰曰石伞峰之下有唐齐抗书堂范蠡养鱼池山西北五里即禹井禹庙今为告成观又西百余步有大禹寺菲饮泉【山与宛委相接宛委山即禹穴号阳明洞天案旧经引吴越春秋东南天柱号宛委乃禹藏书处在会稽山南三里则宛委别一山也又旧经云会稽山周回三百五十里盖总言东南诸山之隶会稽郡者如晋王彪之刻石山赞云会稽刻石山宋何太祖庙讳得云居会稽秦望山然则刻石秦望皆可以会稽山名之泊宅编云会稽东南巨镇对案梅李尖山谓之笔案其周回六十里此又兼言宝山也然则会稽云者诸山之通称尔】
   秦望山
在县东南四十里旧经云众岭最高者舆地广记云秦望在州城南为众峰之杰秦始皇登之以望东海宋何(太祖庙讳)居会稽秦望山山有飞泉西起学舍即林成援因岩为堵别为小合室寝处其中又于山侧营田二倾讲隙从生徒游之太平御览云山在州城正南涉境便见秦始皇帝登山以望南海自平地取山顶七里悬磴孤危峭路险绝攀萝扪葛然后得至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山南有谯岘中有大城王无余之旧都也句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山有三巨石屹立如笋龙池冬夏不竭俗号圣水傍有崇福侯庙【山在府城南与今府治屹对谓之南山为宜今人以南镇公祠在会稽山南即以唐所封镇山遂为南山又为会稽山也吴越春秋云越王无余国在南山之阳太平御览以越王无余之旧都系之秦望山此为有证咸平中陆参撰法华山碑云夏后氏巡狩越山方名会稽后世分而为秦望厘而为云门法华其实一山然则秦望亦可以会稽名之自秦始皇登此山以望南海又陟天柱之高峰以望秦中始有秦望望秦之名而秦望最着十道志秦始皇登秦望山使李斯刻石其碑尚存姚令威丛语云予尝上会稽东山自秦望山之巅并黄茅无树木山侧有三石笋有水一泓别无它石笋上并无字以此订之始皇所刻石不在此山明矣旧经会稽之别峰曰茅岘此山之南亦有谯岘茅谯音近似疑传之讹也】
   望秦山
在县东南三十二里旧经云秦始皇与群臣登此以望秦中也一名天柱峰一名卓笔峰盖会稽山之别峰下有钱逊王倧墓【或疑望秦山一名天柱峰即宛委山之一峰也然旧经以望秦山列秦望山之次今因之元微之望海亭诗云两峰斗立秦望雄自注两峰谓秦望望秦二山王龄赋亦云山有秦望而望秦】
   宛委山
在县东南一十五里旧经云山上有石篑壁立千云升者累梯而至十道志石匮山一名宛委一名玉笥有悬崖之险亦名天柱山昔禹治水歌功未成乃斋于此得金简玉字因知山河体势水经云玉笥竹林云门天柱精舍并疏山为基筑林栽宇割涧延流尽泉石之好太平御览云会稽石匮山上有金简玉字之书夏禹发之得百川之理山下有栖神馆唐改为怀仙馆今为龙瑞宫道书云阳明洞天一云极玄太玄之天山巅有飞来石其下葛仙翁丹井山南叶天师龙见坛【太史公上会稽探禹穴史记注云禹至会稽因葬焉上有孔穴民云禹入此穴自旧经诸书皆以禹穴系之会稽宛委山里人以阳明洞为禹穴今无所考惟唐郑鲂书禹穴二大字符微之铭而鲂序之然昌黎送惠师云尝闻禹穴奇东去穿瓯闽越俗不好古流传失其真则禹穴不可定名久矣旧经引遁甲开山图云禹治水至会稽宿衡岭宛委之神奏玉匮书十二卷禹开宛委山得赤珪如日碧珪如月各长一尺二寸吴越春秋引黄帝中经云东南天柱曰宛委赤帝在阙其岩之岩承以文玉覆以盘石其书金简玉字编以白银皆瑑其文及禹巡衡岳血白马而祭之梦见赤绣衣男子自称玄夷使者闻帝使文命于斯故来候之倚歌覆釜之山顾谓禹曰欲得我神书者斋于黄帝皇岳之下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治水之理上说不经姑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