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嘉定镇江志
嘉定镇江志
徐偃王庙
在城东南三十里又有庙在下鼻塘
按韩愈作偃王庙碑云徐出柏翳为嬴姓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周穆王与楚连谋伐徐徐不忍鬬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偃王死民号其山曰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偃王虽走死失国民戴其嗣为君如初其后公族子弟散徐扬间即所居立先王庙润之有庙当始此
英灵普护圣惠泰江王庙
在江下即下元水府庙也嘉泰元年加封
按五代史杨氏据江左封马当上水府宁江王采石中水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镇江王而镇江实为圣朝开宝所更军额之兆范镇东斋记事岁送金龙玉简于名山三水府预焉祥符初赐下水府庙曰显济元丰中僧了元住金山之龙游寺见庙附禅林以为非便乃白郡闻朝移于此自建炎焚毁大帅刘光世重创至绍兴丁卯都统制王胜重修进士黄俞为记岁久颓圮东西廊龙王二祠尤甚嘉定甲戌夏六月不雨守臣待制史弥坚精意默祷嘉应如响乃率羣僚欵谢重议修葢不日落成崇壮轩豁见者肃然动心记曰夫天用莫如龙龙之神有君象焉麟凤龟龙为王者嘉瑞麟以德凤以仪皆不常见龟以前知常见而不常其灵惟龙之见在乎常不常之间其为用从云而降雨润五谷成丰年生民之命实司于龙龙之功不可与麟凤龟同日语弥坚被天子命来守斯土无善政美化以惠利其人兢兢然觊得一稔则可幸逃责乃今夏六月不雨至于秋孟之十有一日苗则槁矣农以病苦斋宿而祷于王祠祀史讫事肤寸之阴起于祠旁次日亭午炎曦流铄独焦山外江浓云泼墨冷风掠面如冰雪噤幸两龙见于云间水波逆立有声上与龙接疾电震雷甘霔随至霶霈越三日岁以大熟弥坚躬率寮吏展敬祠下以答神贶顾瞻殿庭庳隘倾圮甚而覆之蘧蒢疏蔓苍苔蟠延其间升降之际心恧背汗私念神之所以庇乎人者如彼人之所以奉乎神者如此庙其不可以不新也于是改葺正殿以妥安王灵为旁小殿二仍其旧以扬子二龙王配食大门廊庑皆撤新之按旧庙始大于帅臣刘公光世又继以王侯胜张侯诏历岁久居民抵冒蔽遮其前气不宣通则表而迁之筑垣距江外则三门翚飞跂翼轩豁呈露惊涛卷雪庙瞰其上江行陆走得以瞻仰是役也都统刘侯元鼎实任其责既成荐飨则为迎神送神之辞遗之邦人使歌以祀以无忘王之赐辞曰中泠之泉冽且清兮维王之神仁且英兮五风十雨岁以成兮倾倒天瓢不惮勤兮崇崇之宫妥王灵兮牲酒馨香荐以诚兮王其来归福我民兮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嘉定镇江志卷八
僧寺 【僧寺○(钞本无此二字) 案元志卷九以僧寺为总目寺院庵为子目此卷亦以寺院为子目而无僧寺之总目则不独与元志之例不符抑且与他卷之例不合必传写者之误也下卷道观二字钞本亦脱去今皆补正(元志卷十以道观为总目宫观院庵为子目宋志以观院为子目既与元志相同不应独无总目也)】
叙(缺)
寺
丹徒县
甘露寺
在北固山唐宝历中李德裕建以资穆宗冥福 【润州类集熙宁中主僧应夫因治地获德裕所藏舍利并手记云创甘露宝剎以资穆皇之冥福】 时甘露降此山因名干符中寺焚裴璩重建宋朝祥符庚戌有诏再修令转运使陈尧佐择长老居之米芾宝晋集甘露寺悼古诗序云寺壁有张僧繇四菩萨吴道子行脚僧元符末为火所焚六朝遗物扫地李卫公祠手植桧亦焚荡寺故重重金碧参差多景楼面山背江为天下甲观五城十二楼不过也今惟存卫公铁塔米老庵三间故作诗悼之有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之句多景楼记 【附宫室类楼观】 梁时二镬尚存清晖凝晖二阁废有堂曰雨花阁曰海门
永业寺
旧在金坛县东南二十五里后请废额建在登云门外二里
妙喜寺
旧在金坛县东南四十里后请废额建在通吴门里为都统司功德院中有纪忠堂军师毕再遇列阵亡将士职位名祠之
绍安寺
旧在金坛县东南一十五里后请废额建在登云门里
绍安寺
旧在金坛县东南一十五里后请废额建在登云门里
崇祚寺
旧在金坛县东三十五里后请废额建在铁炉招提寺旧在金坛县西一十里后请废额建在登云门外杨李村
善业寺
旧在金坛县西北七里后请废额建在杨李村东安寺旧在金坛县藤料沙缺
善业寺
旧在金坛县西北七里后请废额建在杨李村东安寺旧在金坛县藤料沙缺
景灵寺
旧在金坛县治东二百步后请废额建在丁角镇南丁村
幽栖寺
旧在金坛县东八里后请废额建在胡村
梁广寺
旧在金坛县东三十里后请废额建在东利涉门外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院
丹徒县
普济禅院 【普济禅院○(钞本此下数叶在卷九) 案僧家之院不应与道观同卷今皆移入此卷列于僧寺之后经道家之院仍列于道观之后俾门类不相杂焉】
在焦山祥符图经不载始建岁月但云宋朝改今名僧了元自序元佑三年春普济庵乏主者白太守杨公乞居于此院旧有海云堂善财亭
因胜报亲院
在府治之南三里唐大中六年建曰妙喜寺南唐曰慈云宋朝改因胜元佑中苏颂拜尚书左丞请为功德院乞以因胜报亲禅院为额壁间有集贤学士黄庭坚开堂疏石刻云因胜得名旧矣报亲自天锡之又云瓶水炉香终借松楸之润晓猿夜鹤将从杖屦之游礼部郎米芾跋
昭庆报慈院
在城西二里伪吴顺义三年置曰延寿院宋朝改普慈苏轼尝有诗曰普慈寺后干竿竹 【普慈寺后千竿竹○(钞本慈作济) 案此句乃苏东坡题普慈长老壁诗集中正作慈字符志卷十昭庆报慈寺注引此诗亦作慈字即此段上文亦云宋朝改普慈则济为误字无疑】 即其地也政和间中书侍郎刘逵请为功德院赐今额
罗汉院
在府治西南一里唐天复中安王 【亡其名】 舍果园为之建炎焚毁隆兴中讲僧崇习重建塑五百罗汉像京口集有苏庠罗汉院风漪轩诗
天王感慈院
在登云门里梁朝建
奉圣院
在花山伪吴顺义七年置因号花山院宋朝改今名
惠安院
在府治之西祥符图经云本甘露寺下方浴院南唐保大中自维扬迎旃檀瑞像于此宋朝改今名后废 【向文简公以钦圣皇后赐燕王有功德寺曰资福在开封南渡初寺僧负其像至京口再剙以废额揭之向氏春纪并文简像在焉】
报恩院
在城南一里本烈帝庙唐干符中于院南别创新庙而故庙为报恩院
福因智果院
在登云门外元符末文肃曾布初入相请建守坟院赐今额
安圣院
在登云门里绍兴中始剙小庵后建为院取安圣废额揭之
黄杜普济院
在城西南二十里伪吴干贞三年镇海军司马府城都军使徐知谏建曰资福院祥符四年改今名
海会院
在城东南一十五里旧曰尊圣院祥符图经不载始建之时寺僧云天圣中改今名
登云院
在城西北二里唐建宋朝改为惠安今城中亦有惠安院
显慈院
在五州山熙宁癸丑故相陈升之再入为元枢建守坟院请于朝赐今额寺旧在山之腹升之手自裁定曾文肃布与客王律曾游有诗并见京口集注云日观卧云山中绝景建炎兵火寺徙于山下非丞相自定旧基
显庆崇福院
在三里冈
显孝褒亲院
在城东北六十里圌山之下内有驸马钱景臻像旧名东霞寺后改今名
灵建院
旧在金坛县东南二十五里后请废额建在东利涉门里
宝城院
旧在金坛县东北一十八里后请废额建在登云门外二里
丹阳县
广福院
在县东北五里祥符图经不载旧曰观音院宋朝天圣间有僧来挂搭相传以为每出缘化则常润真扬同日见之因号四世界后有高僧言四世界者日光菩萨也僧闻之即趺坐而逝治平末赐额为寿圣隆兴中改今名院有玉乳泉三字文惠公陈尧佐书 【余见井泉】 故相刘正夫元佑中罢仪真教官过之留诗后人立石院内
金坛县(缺)
嘉定镇江志卷九
道观
叙(缺)
观
丹徒县
华阳观 【华阳观○(钞本此下三行在元志卷十) 案下文云宋朝政和八年改今名钞本宋作圣(今作宋朝乃严氏所改)元人作书不应称宋为圣朝此必宋志之误入元志者也兹特订正下文延昌观归真观俱仿此例(延昌观条下云宋朝治平中改今名归真观条下云宋朝祥符中改今名钞本宋字皆作圣)】
在城东北五十里丹徒乡马墅村宋元嘉初置曰仁静观 【唐魏法师碑在观内胡楚宾文】 宋朝政和八年改今名
丹阳县
延昌观
在县南一里梁大同中建曰永兴观宋朝治平中改今名旧集女冠绍兴庚辰郡檄改为道士观
归真观
在县东南五十里唐开元十四年置曰清虚观宋朝祥符中改今名
金坛县
太虚观
旧延真庵在县治南二里宋朝绍兴十七年道士李善应造龙图蒋璨书额淳熙十五年取废额为今名
崇真观
在南洲去县十里梁大同二年置隋大业三年废唐宏道元年复建旧名金坛观宋祥符中改今额 【陈德昭有宿崇真观诗见京口集】
清真观
去县十五里汉元寿初建赐额望僊隋大业末年废唐天宝间复建宋朝祥符中改赐清真其大殿宝元间建梁朝道士郗尊师养道成功从以二虎归隐茅山良常洞今殿前双桧乃其手植左一株四干敷花而不实右一株二干不花而实京口集有文惠陈尧佐诗集仙观在县东南二十五里金山乡梁大同初置隋开皇末废唐大历三年重建广明初里人张彦记 【广明初里人张彦记○(钞本此行后有崇寿观以下一叶余) 案钞本崇寿观条载虞集碑文张氏鉴云忽又杂入元人文字不可解今考此段大字云归附后至治二年子注云是为今泰定甲子皆是元时年号严氏元照以为自归附以下当删张氏亦同其说(张氏云此条至治二年云云当是元人续增似至顺重修时羼入者)然钞本此卷各道观条下凡言及宋皆称圣朝惟崇寿观条下但称宋而不称朝则不独归附以下非宋志即归附以上亦非宋志也今移入元志卷十道观门内(宋志内亦当有崇寿观今既脱去无从追补不必分元志之前半为宋志也)】
华阳观 【华阳观○(钞本无华阳二字) 案此条末云京口集有吏部洪兴祖华阳抚掌泉诗则此观名为华阳可知上文之华阳观在丹徒县马墅村置于宋元嘉时本名仁静观魏法师之所居也此处之华阳观在金坛县大茅山置于唐宝历时任真君之所居也二观名同而地异乾隆镇江府志卷二十寺观门于丹徒县金坛县分载二华阳观与此志同今据以补正(下文云与崇寿观相近钞本脱寿字严氏元照补以元字今考乾隆镇江府志云华阳观在崇寿观西盖崇寿观虽本名崇元观然宋时既改为崇寿则不应作崇元矣) 】
与崇寿观相近梁昭明太子旧宅也任真君亦尝居此其东有冬温泉拍手辄涌起唐宝历初于崇元观南置圣祖院即其地也先是李德裕镇西川制老子孔子及尹真人像寻移润州因将至此奉安德裕为记见本集宋朝治平中赐号鸿禧宣和初改今名京口集有吏部洪兴祖华阳抚掌泉诗
玉虚观
在县西四十里唐长庆中建曰灵宝观宋朝治平初改今名
洞虚观
在县西五十里陶村即梁陶隐居之故庐隐居仙去遂为观曰仙居唐长庆中石记在焉宋朝天禧中改今名皇佑初大名从事郭震记
冲寂观
在县西南三十里上元乡梁朝徐道士舍宅为之初曰宗真观唐贞观中曰升元宋朝祥符中改今名京口集刘图南避寇有诗
游仙观
在县西五十里庆元五年枢密张釜请废额建元在县西二十七里 【废观凡一十四悉隶金坛曰延陵曰腾仙曰齐正曰清龙曰乘飙曰元符曰仙真女冠曰幽岩曰通真曰寻仙曰栖灵曰终静曰迎仙曰定仙栖灵终静宋元嘉初建余皆梁置】
院
丹徒县
黄堂道院
今为仙台观在县南二里是为谌姆飞升之地谌姆者字曰婴常居金陵丹阳郡之黄堂潜修至道吴帝时行丹阳巿中逢三岁孩子执姆裾曰我母何来姆哀而收育之既长明颖孝敬所居常有云气姆异之谓曰吾与汝暂此相因汝以何为号也子曰昔蒙天真盟授灵章约为孝道明王请以此为号可乎遂告姆修真之诀已而辞姆飞腾姆密修道法积数十年人无知者至西晋末许真君逊吴真君猛远诣丹阳来授道法姆曰君等仙名在天昔孝悌王降兖州曲阜兰公家谓公曰后晋代当有许逊传吾此道是为众真之长留下金丹宝经铜符铁券令公授吾使掌之以俟子有年矣吾复受孝道明王之法亦以孝为本今来矣吾当授子乃登坛依科盟授出铜符铁券金丹宝经并正一斩邪之法三五飞步之术诸阶秘诀悉以传付许君顾谓吴曰君当返师之也许君心期每岁来谒姆姆觉之曰子勿来吾即还帝乡矣因取香茆一根南望掷之曰子归认茆落处立吾祠岁秋一至足矣语讫忽有云龙之驾来迎凌空而去今新城丰城二县界 【今新建丰城二县界○(钞本建作城) 案元志十九方外谌母注作新建今从之焦山本建作是亦误】 有黄堂观乃真君访飞茆之迹仿丹阳黄堂坛而立祠京口集邵彪有诗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嘉定镇江志卷十
学校
叙(缺)
子目(缺) 【子目缺○(钞本无此三字) 案下文臧焘臧荣绪诸葛璩三段皆言师儒教授之事自当列于学校门内惟学校二字乃是总目总目之下必当另有子目今总目之叙既缺无从考证姑着三字于此以俟后人之补正焉(下文兵防门内自水军以下言卒伍之事自干道六年以下言营寨之事皆当另有子目今亦各列子目缺三字于前以存梗概)】
臧焘传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近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激厉风尚此境人士子姓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着周典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耶想复宏之 案高祖开创之初犹以崇学肄业为急可谓知本矣臧荣绪纯笃好学括东西晋为一书纪录志传百一十卷隐居京口教授南徐州笃爱五经序论尝以宣尼生庚子日陈五经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