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镇江志

宋志南东海太守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为东海郡立郯胊利城三县而祝其襄贲等县寄治曲阿穆帝永和中郡移出京口郯等三县亦寄治于京宋文帝元嘉八年立南徐以东海为治下郡以丹徒属焉元嘉后省并领县四 郯令汉旧名元嘉八年分丹徒之岘山为境 丹徒令晋属毗陵宋孝武大明末度属此 胊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孝武分郯西界为之
利城令汉旧名晋江左侨立宋文帝世与郡俱为实土齐志南徐州镇京口领郡十六内南东海郡领县七 郯 祝其 襄贲 利城 西隰 丹徒 武进
宋以丹徒一县析为南东海四县至齐省胊县添置祝其襄贲西隰武进四县
   南泰山南兰陵等郡
晋志明帝立南泰山等郡属徐兖二州
宋志南泰山太守宋永初郡国有广平寄治丹徒领广平易阳曲周三县文帝八年省广平郡为广平县属南泰山
按宋志南徐州刺史领郡十七南东海南琅琊晋陵义兴南兰陵南东莞临淮淮陵南彭城南清河南高平南平昌南济阴南濮阳南泰山济阳南鲁郡皆晋南渡后侨置并隶徐州宋因之除晋陵南东海二郡可以详考治所实在丹徒如南泰山郡虽曰寄治丹徒境界亦不明白余郡惟南琅琊明在古之江乘义兴郡明在古吴兴之阳羡丹阳之永世临淮郡明在古之广陵外余皆不可详其治所惟南兰陵郡考之寰宇记则于润州丹阳县云梁改为兰陵县于常之武进则云晋太康二年分丹徒曲阿二邑地立武进县梁武帝改为兰陵县唐元和郡县图志于常之武进县则曰晋武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 【梁武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 (钞本无入晋陵三字) 案上文自晋武以下数行皆本于元和郡县志此句较元和志少三字语意未完兹特补入 (下文方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钞本陵误作武又脱去进字今亦据元和志改正)】 至唐垂拱二年方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治南兰陵治所以元和志里数计之在丹阳县东吕城镇上下分明宋南兰陵郡领兰陵令至梁废南东海郡为南兰陵郡其治所亦移置京口陈复置南东海郡而南兰陵郡治所又归元置处此其始末也余郡县虽不可详考然今丹徒县有高平乡平昌乡安知非晋宋间侨立南高平郡南平昌郡至今犹为乡名乎六朝事迹编类于琅琊郡城之下引南徐州记云江乘南岸蒲洲津有琅邪城今句容县有琅琊乡亦其地也按此则高平乡平昌乡与琅邪乡实相类矣
  子目(缺) 【子目(缺)○(原本无此三字) 案自史记以下皆述天文与上文述寄治者不同自当另有子目据正文内引汉志斗分野后汉志今吴越分野之语其子目当是分野】
叙(缺)
史记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汉志吴地斗分野后汉志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须女曰星纪之次于辰在丑今吴越分野晋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自须女七度为星纪吴越之分属扬州丹杨八斗十六度会稽八牛一度又地理志引春秋元命包云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钞本牛作女) 案此二句为春秋元命包之文纬书久亡此志引之者实据晋书地理志所载今晋书既作牵牛而尔雅释天释文及御览州部十七所引亦无作牵女者其为传写之误无疑】 唐志润升常苏湖杭睦等郡为星纪分
按宋书周朗字义利世祖即位普责百官谠言朗上书内一项言寄土州郡宜通废罢旧地名户应更置立岂吴邦而有徐邑扬境而宅兖民上淆辰纪下乱畿甸其地如朱方者不宜置州土如江都者应更建邑书奏忤旨自解去职葢自晋惠之末古徐兖沦没遗黎南渡江左侨置徐兖至宋加南字于上徐治京口兖治广陵要之古兖州寿星之次于辰在辰古徐州降娄之次于辰在戌其与古扬州吴越分野实为不同周朗上淆辰纪之言固不为过然一时侨置州名虽少更易而辰纪在天初不因是而淆紊朗亦未为通论也以天文考之郡璄在斗牛之间晋隆安五年正月书太白昼见在斗三月书流星西经牵牛至六月书海寇孙恩至京口宋大明六年八月书月入南斗魁中占曰吴越有忧至明年扬南徐州大旱田谷不收审此则天道虽远其应亦不虚夫
  子目(缺) 【子目(缺)○(钞本无此三字) 案自宋志南徐州以下皆述郡境与上文之述分野者不同亦当另有子目历考古今志书纪四至八到者多在疆域门内此下所引诸书皆述镇江府之四至八到其子目当是疆域】
叙(缺)
宋志南徐州去京都水二百四十陆二百 【京都建邺也】
隋志京口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 唐元和郡县图志 西北至上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西北至东都一千八百一十里 东南至常州一百七十里 北渡江至扬州七十里 正北微西至宣州四百里
杜佑通典 东至晋陵郡一百七十五里 南至宣城郡四百五十里 西至广陵郡六合县四百五十三里 北至广陵郡六十三里 东南到晋陵郡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到宣城郡界四百五十里 西北到广陵郡六十三里 东北到广陵郡界四十五里 去西京二千六百四十二里去东京一千七百九十八里
宋祥符图经 东西一百六十里 南北二百一十七里
九域志 去京一千七百五十里 东至江十里 西至本州岛岛岛界四十里自界首至江宁府一百四十里 南至本州岛岛岛界二百十七里自界首至江宁府二百里 北至江二里 东南至本州岛岛岛界一百二十里自界首至常州五十一里 西南至本州岛岛岛界八十里自界首至江宁府一百里 东北至江八里 西北至本州岛岛岛界四十里自界首至江宁府一百五十里
乐史太平寰宇记 西北至东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长安二千六百七十里 东至常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宣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扬州六合县四百五十三里 北渡江至扬州六十三里 东南至常州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升州一百八十里 西北隔江至扬州一百八十里 东北至扬州四十三里
今之郡境宜并依寰宇记书东至行在所七百二十里
丹徒县 东西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丹阳县 东西五十三里 南北六十五里
金坛县 东西一百里 南北九十里
嘉定镇江志卷二
 地理〔二〕
  城池
唐太和中王璠为浙西观察使凿润州外隍事见本传又稽神录云璠廉问丹阳因沟其城凿深数尺得石有铭 【事见刺守类】 【事见刺守类○(钞本作事见官类刺守) 案此书之例有一字之子目(如公廨门内仓库之类)而无一字之总目(自卷一地理至卷二十二拾遗皆两字以上)若刺守之上更有总目当是两字不得仅一字也且刺守二字互见他卷者数处皆但言刺守而不更言官类(卷十五督护徐龛注云详见刺守褚裒之下判官王澹注云事见刺守卷十六押衙赵翼注衙将刘浩注并云详见刺守)至卷一叙郡注则云并具刺守类尤刺守为总目之明证疑此句本无官字传写者误衍之而又倒类字于刺守之上耳】 又通鉴干符中周宝为镇海节度筑罗城二十余里然则缮城浚隍其来久矣
   丹徒县
罗城周回二十六里十七步高九尺五寸今颓圯旧有一十门东二门北曰新开南曰青阳南三门东曰德化正南曰仁和西曰鹤林西二门南曰奉天北曰朝京北三门西曰来远东曰利涉次东曰定波 【按太平广记周宝治城隍至鹤林门内得古冢又本传宝至青阳门出奔则唐干符间已有鹤林青阳二门】 新开来远久废今仅存八门东曰青阳西曰登云还京 【淳熙戊申守臣显学张子颜改朝京曰还京】 南曰鹤林仁和通吴 【奉天号通吴】 北曰利涉定波
按王庄定存还镇江诗倦客归来故国春北楼千尺绝飞尘江山豪伟增人气城壁萧条类此身又登北固诗晚登北固顶俛视南徐城废垒何茫茫山川迥纵横葢当时所覩如此积废弗治因仍逮今辅以诸军私开土门出入自便启闭非时所谓限中外戢奸暴谨讥征者寖弛亡禁嘉定甲戌守臣待制史弥坚乃创修罗城诸门废土门之可废者固围周密邦人赖之记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着于易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咏于诗城郭关扃之设所以严邦守杜奸萌也南徐会府内拱行阙北门筦钥委重在兹军民庐井星列棊布子城仅周府寺而外无罗郭旧尝筑垣设门薄示禁防自御前分屯七军十有七寨其倚郭者各为门以便出入而居民参错亦阑出自如千径万隧散无有纪郡之西北直际大江无复横草之限剽劫阛阓往岁荐有鼠聚鸟散踪迹易失为守者葢通病之将大筑其城则役巨费广熟视而莫敢议将补其疏缺而罗络之则东罅西隙漫不得其要领因循废弛以至于今余来守是邦深惟重闭之义目营心度念之不忘会有旨开浚漕渠及归水澳乃以余力疏甘露港凿转般护仓壕引水环于西北届水之所止而立之门曰通津循水而东作门于北固亭之北曰甘露亭之南曰跨鳌于是向之际江而往来者始有限制遂周视其余而经理之凡旧城之圯者墙而塞之因军民之便相地势之宜作新门于所必由之涂其傍轶捷出不可墙者西南则废薛家池门沟断之而门其两端曰东山曰虎蹲稍南则撤鹤林东篱门垣屋之而更其名曰放鹤东南则废妙喜寺土门保伍之而移其门于马巷因之为名曰马巷门前军夹刺门及搭材队门幽僻特甚奸宄所囊橐也则又沟之以绝其所趋后军北草门与东土门相比则塞之以归于一葢新作之门七废者五诸军穿垣而出因之以为城门者十有一前军曰山门曰东寨门后军曰马军东土门曰范山门曰东寨门曰南寨门中军曰南土门左军曰西水门曰南寨门右军曰高山门游奕军曰西山门地之旧门见于图经者八东曰青阳南曰通吴曰仁和西南曰鹤林西曰登云曰还京北曰利涉曰定波凡门有二十六悉置州兵司启闭以谁何之然后异户殊辙涣焉四出者莫不会归于经涂虽未能增高浚深壮金汤之势然昭明限阈使民有所底止视昔固有间矣夫申关讥谨封守郡之常职也而废置之自则不可以不严既以其事闻之于朝兹庸详书俾来者有考
子城缺 【子城缺○(钞本无此三字) 案戴氏守梧谓当补此三字今考子城为内城罗城为外城上文既载罗城则此处当述子城矣况他卷每言子城(卷六放生池下云在子城西南卷十二户部大军三仓条下云北仓在子城西)而元志卷二城池门亦详载子城皆可为戴说之证】
   丹阳县
县城(缺)
云阳东西城舆地志云在故延陵县今延陵镇西三十五里与句容分界之处东西城相去七里并在渎南二城即吴楚之境也又唐图经 【孙处元所撰】 云西城有水道至东城而止并陈勋所立
按建康实录吴大帝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晋宋齐因之梁以太子名纲乃废破岗渎而开上容渎在句容县东南五里顶上分流一源东南流三十里十六埭入延陵界一源西南流二十六里五埭注句容界西流入秦淮至陈霸先又堙上容渎而更修破岗渎隋既平陈诏并废之则知六朝都建康吴会漕输皆自云阳西城水道径至都下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至云阳见唐图经葢隋大业中炀帝幸江都欲遂东游会稽始自京口开河至余杭
   金坛县
县故城周七百步高一丈五尺唐长寿改元新筑至万岁通天中甃以砖甓后废
  坊巷
叙(缺)
   丹徒县
城内有七坊曰崇德曰践教曰静宁曰化隆曰还仁曰临津曰太平皆仍故号其巷名则有吴司马巷有顾著作巷有车尚书宅巷刘太尉宅巷与所谓刁家丰家焦家葛家洪家严家车家步家皆随姓氏称之其余则有隆巷长巷夹道巷递铺巷上河下河巷大井小井巷南瓦子巷北瓦子巷石石达桥巷以至城隍火袄则因祠庙清风东海则因城门榷务税务则因务教场船场则因场燕醑则因楼萧闲则因堂或因僧寺或因军营又有因居人所鬻之物猥以为名凡八十余处自顷罹兵乱坊额不存干道庚寅守臣秘阁蔡洸尝植表诸坊巷大书高揭之其后废坏漫无存者 【其后废坏漫无存者○(钞本此下有嘉定以下一段) 案钞本下文云嘉定癸未守臣龙图大卿赵善湘云云考元志卷十五宋太守门赵善湘注云嘉定十四年十二月至十七年召癸未为嘉定十六年正善湘守郡之日然史弥坚令卢宪修志在嘉定九年以前至十六年则弥坚与宪皆已去任所著府志无由载善湘之事此必嘉定续志之文也今移入附录之内】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丹阳县缺金坛县缺○ (钞本无此八字) 案宋嘉定时镇江府所属三县丹徒丹阳金坛是也(元至顺时亦然)各子目下自当分述三县之事(如此卷城池门之类)今坊巷门内止载丹徒县而丹阳金坛二县俱无下文之桥梁津渡亦然此三门者皆各县之所必有而此志竟无之必本有而佚脱也(元志此三门内丹阳金坛俱有)今特各补八字于后以存原书之梗概他卷之一县有而二县无二县有而一县无者并仿此例即或其县内本缺此门非志书之缺亦必注明其缺以归画一(如卷十一陵墓门内分陵墓二小子目金坛县本有墓无陵而陵内亦必补金坛县缺是其例也)】
  桥梁
叙(缺)
   丹徒县
千秋桥
在府治之西晋王恭作万岁楼于城上其下有桥故以千秋名隐士胡世隆诗曰万岁楼边谁唱月千秋桥上自吹箫元建是桥贯横木于底以捍桥址嘉定甲戌待制史弥坚既浚漕渠横木阻舟抉之则圯夏五月重建
    嘉定桥
在千秋桥之南旧名利民桥 【以其当八达之衢最为民便故名】 宋淳熙间郡守钱良臣重建名钱公桥 【文惠钱公良臣守是邦甃为砖桥架亭其上邦人名之曰钱公桥其后亭圯】 嘉定初郡守赵师(睪廾)复甃以石乃易今名俗呼为禁方桥
    清风桥
在嘉定桥之南宋景佑间郡守文正范公希文重建俗呼为范公桥 【民怀范公之德故名苏子瞻怀刁景纯诗有伤心范桥水之句】 嘉泰开禧间郡守辛弃疾复甃以石
    长桥
在清风桥之南宋嘉定乙亥秋重建
    折桥
在府治之南旧尝受漕渠水折旋而入于石(石达)自(石达)废漕水不复入矣
   丹阳县(缺)
   金坛县(缺)
  津渡
叙(缺)
   丹徒县
西津渡去府治九里北与瓜洲渡对岸杜牧诗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秪自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诗人指京口曰金陵按张氏行役记甘露寺在金陵山上李约初至金陵于李锜坐屡赞招隐寺标致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