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镇江志

道藏经山始名浮玉言自玉京诸峰浮而至者
九域志金山志记云唐时有头陀挂锡于此因名头陀岩后断手以建伽蓝忽一日于江际获金数镒寻以表闻因赐名金山
润州类集南唐僧应之头陀岩记云贞元二十一年因李锜奏易名金山
按唐史韩滉尝出兵金山滉在锜前已名金山矣而唐以前诗记无言浮玉山者山海经有浮玉山苕水出于其阴北流于具区乃在今太湖之南是可疑也元和郡县图志蒜山在丹徒县西九里互父山在县西北十里晋破符坚获互贼置此山下因名土俗谓之金山南徐州记蒜山北江中有伏牛山唐志润州贡伏牛山铜器今金山正在蒜山北江中山后孤峰以鹘栖其上曰鹘山米芾金山诗有揭榜讹浮玉庄严是化城之句又芾临金山赋注浮玉焦山之名岂焦山谓之浮玉邪赋曰余登黄鹤之高台临紫金之奇岫下风轮以盘根中百川而露秀抱羣山之胜势俨化城之宝构二塔立而角具五洲落而珠鬬幽怪集而洪锺举梵侣萃而香积奏泛海涛以出像过龙宫而一嗅水府明威以护法神龙降光于秘呪航冥阳之津迷会四海之奔走其或浮玉 【焦山之名】 掩雾石牌落潮倒洪流而夜响援淡墨其难描灵鼍屹乎波起天花雨而仙邀有时江练夜白秋清月高冰壶无底下彻秋毫吾尝中霝弭檝寒露泫袍追夸父以逐日呼龙伯以连鳌得长鲸而可跨或拔剑以逐蛟吾方老丹徒此戏卒未艾也耆旧云紫金山正当巿心四旁民居旧来犹隐隐见山脚今不复存而紫金泉犹在即严氏家井形制甚古后人误指紫金山为金山
周文忠公必大二老堂杂志金山在京口江心号龙游寺登妙高峰望焦山海门皆历历此山大江环绕每风涛四起势欲飞动故南朝谓之浮玉山别有小岛相传为郭璞墓大水不能没下元水府亦在此承平时极盛楼观几万楹兵乱后十无一二绍兴末复遭回禄以金使年例登赏官亟营葺之复不逮于前惟自歙州门过经藏楼经兵火岿然独存当时歙人造此因名
政和四年七月乙未诏天下悉立神霄玉清万寿宫镇江府以金山龙游寺改建漕臣詹度总视工事徽宗亲书殿阁十名赐之为天下神霄第一毛友领府事有记其略曰父老相传先唐时尝以为龙游观已而为浮屠氏所有者几三百年故金华杨氏洞天记曰中国洞天不载于名籍者尚多有之金山其一也盖其前临沧海却倚大江独立无朋以天为际风涛朝夕赴其吞吐日月晦冥环其左右搀数州之秀于俛仰之间而下盘鱼龙之宫神灵之府葢宇宙区奥古今胜处也则高真所庭逸士所庐天閟地藏千有余年一朝岿然海内为琳宫之冠者夫岂无待
高宗皇帝幸建康孝宗以元子扈从道由京城赋二十八字萃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狂敌每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陈岩肖侍郎庚溪诗话赞圣制诗云辞壮而旨深已包不战屈人兵之意矣 【诗在龙游寺之奎文阁阁记守臣方滋文又刊石于阁下守臣直龙图阁朱夏卿跋】
妙高台元佑初主僧了元所立翰林学士苏轼有诗浮金堂徐元用邀轼同游有诗
化城阁王安石有诗
留云亭 【浮金堂以下皆不存】
雄跨堂干道初淮东总领洪适取圣制诗中词揭之玉鉴堂取翰林学士苏绅金山诗僧依玉鉴光中住人踏金鳌背上行
烟雨奇观亭 【郡人陈从古书】
吞海亭
无边阁
金鳌阁
    石排山
在金山之西
蔡佑竹窗杂记扬子江中流最急若无石排金山亦不能立世传上有郭璞墓余尝亲至其上无碑碣可考山无土言有墓非也盛夏有大蛇莫知其数盘结于木阴间其北谓之北霝江最深处问之钓者深三十余丈
    焦山
在江中去城九里旁有海门二山金焦相望凡十五里
寰宇记谯山戍即海口戍
润州类集旧经言焦光所隐故名
按皇甫谧逸士传曰世莫知焦光所出或言生汉末无父母兄弟见汉衰乃不言常结草为庐冬夏袒露垢污如泥后野火烧其庐光因露寝遭大雪至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陆龟蒙雪诗焦光正渥丹然旧记古诗无言光隐京口者杜佑通典言京口有谯山戍宋之问诗戍入海中山疑即此山而江淹焦山诗一本亦作谯山今京口无谯山是可疑也焦光按魏书一作焦先管宁传后汉时隐者焦先河东人也魏略亦曰名先字孝然建安末关中乱先独窜河渚间自作一瓜牛庐 【瓜读曰蜗】 处其中佥谓之隐者或问皇甫谧曰焦先何人曰吾不足以知之先旷然以天地为栋宇闇然合至道之前出羣形之表入元寂之幽犯寒暑不以伤其性居旷野不以苦其形遭惊急不以迫其虑离荣忧不以累其心损视听不以污其耳自羲皇以来一人而已光先字畧相似
焦山普济院碑有蔡邕赞米芾铭 【具祠庙明应公祠】 山有朝宗亭飞仙亭宝莲阁江山伟观葢其胜概与金山敌故金山面东为亭曰吞海焦山面西为亭曰吸江
瘗鹤铭华阳真逸撰上皇山谯 【阙】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 【阙一字当为亭】 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 【阙一字当为寥】 耶奚夺 【阙四字】 遽也乃裹以元黄之币藏乎兹山之下仙无家 【阙四字】 我 【此字不全】 【(此字不全○钞本作竹) 案下文云右故资政邵亢就山下断石考次其文而阙其不可知者是所载瘗鹤铭乃邵亢之本也汪氏士鋐瘗鹤铭考引邵氏本此处亦作注亦云此字不全则不当作竹字明矣)元志卷二十一焦山瘗鹤注竹字今亦改为)下文厂字下注云不全钞本厂误作入今亦据瘗鹤铭考所引改正至于害□□□□□□六字不全与瘗鹤铭考所引正同)元志卷二十一所载亦与此同)今悉仍其旧以存拓本之真焉(原书内有空处作□者有注明缺几字者盖疑以传疑之意今皆存之)】 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 【阙一字】 余欲无言尔 【阙五字当有雷门二字】 去鼓 【阙一字当为华】 表留 【阙二字当为形义】 唯髣髴事亦微冥尔将何之解化 【阙五字】 厂 【不全又阙二字】 惟宁后荡洪流前固重扃右害□□□□□□□□【六字不全又阙八字】 华亭爰集真侣瘗尔 【阙两字或文但止于此未可知也】 丹阳真宰 【此四字不知其次】
右故资政邵亢就山下断石考次其文而阙其不可知者故此差可读
欧阳修集古录右瘗鹤铭题云华阳真逸撰刻于焦山之足常为江水所没好事者伺水落时摸而传之往往祇得其数字云鹤寿不知其几而已世以其难得尤以为奇惟余所得六百余字独为多也按润州图经以为王羲之书字亦奇特然不类羲之笔法而类颜鲁公不知何人书也华阳真逸是顾况道号今不敢遂以为况者碑无年月不知何时疑前后有人同斯号者也
东观余论云邵公亢考次铭文首尾似粗可读虽文全亦止此百余字尔而集古录谓好事者往往只得数字惟余所得六百余字独为多盖印书者传讹误以十为百当时所得盖六十余字此铭相传为王右军书苏子美诗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新传瘗鹤铭文忠以为不类王法而类颜鲁公又疑是顾况道号又疑王瓒仆今审定文格字法殊类陶宏景宏景自称华阳隐居今曰真逸者岂其别号与又其着真诰但云己卯岁而不着年名其它书亦尔今此铭壬辰岁甲午岁亦不书年名此又可证云壬辰者梁天监十一年也甲午者十三年也案隐居天监七年东游海岳权驻会稽永嘉十一年始迁茅山十四年乙未岁 【十四年乙未岁○ 【钞本四作一】  案上文云壬辰者梁天监十一年也甲午者十三年也则乙未岁为十四年无疑瘗鹤铭考所引之东观余论正作十四年今据以改正 【元志卷二十一所引亦作十一年与宋志同误】 下文引苕溪渔隐云得杨许颜三真真迹颜最多而学之钞本脱二颜字今亦据瘗鹤铭考所引补入】 其弟子周子良仙去为之作传即十一年十三年正在华阳矣此铭后有题丹阳尉山阴宰数字及唐王瓒诗字画亦颇似瘗鹤但笔势差弱当是效陶书故题于石侧也或以铭即瓒书误矣
苕溪渔隐曰东观余论黄伯思所作也其跋陶华阳书云隐居书故自入流在华阳得杨许颜三真真迹颜最多而学之故萧远澹雅若其为人伯思此跋称赞宏景书如此故以瘗鹤铭为类之第余初不曾见宏景书未敢遽以为然
金石录云集古录华阳真逸是顾况道号余徧检唐史及况文集皆无此号惟况撰湖州刺史厅记自称华阳山人尔不知欧阳公何所据也
苕溪渔隐曰集古录疑前后有人同斯号者西清诗话云余读道藏陶隐居外传号华阳真人晚号华阳真逸此葢同斯号矣集古录又以字不类羲之笔法而类颜鲁公不知何人书也第苏子美黄鲁直皆以此铭为右军书得非本润州图经而言之故鲁直云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不可名貌以此观之遗教经良非右军笔画也若瘗鹤铭断为右军书使人不疑如欧薛颜柳数公书最为端劲然纔得瘗鹤铭髣髴尔鲁公宋开府碑瘦健清拔在四五间又尝有诗云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大字无过瘗鹤铭东观余论云晋成帝咸和九年甲午岁逸少年三十二不应已自称真逸此铭决非右军审矣又与刘无言论书云焦山瘗鹤铭俗传王逸少书非也一小书中载云陶隐居书此或近之然此山有唐王瓒一诗刻字画全类此铭不知即瓒书抑瓒学铭中字而书此诗也刘曰尝亲至彼观疑即瓒书也下有云皇山樵人逸少书非王逸少也葢唐有此人亦号逸少耳东观余论又有此二说姑俟识者折衷之
蔡佑杂记焦山瘗鹤铭不着姓氏但称华阳真逸世因谓羲之书虽前辈名贤皆无异论独章子厚丞相不以为然缘石刻在崖下水滨非穷冬水落不能至其处其侧复有司兵参军王瓒题名小字数十与瘗鹤铭字画一同虽无岁月可考官称乃唐人则章丞相可谓明鉴也
曾旼以瘗鹤铭王瓒诗蔡邕焦光赞江淹焦山集诗共为山中四绝
    釜鼎山
在城东南青阳门外一里
    石公山
在城东北八里濒江与焦山对
干道己丑守臣待制陈天麟建送江亭于其上取苏轼诗宦游直送江入海蠹斋周孚有诗序云是山意其尝有石姓居之
    檀山
在城西南岘山之北
    汝山
在城东北十里京口集有朱彦章过汝山诗 【京口集有朱彦章过汝山诗○(钞本此下有元一统志上出药物荠苨十字) 案张氏鉴云子注多引元一统志并是后人羼入严氏亦以为当删其说良是或谓元一统志乃岳铉等所修成于大德七年在至顺以前宋志固不当引元志未尝不可引也然使此条果是元人所引则当云大元一统志或云皇元一统志否则但云一统志亦无不可今云元一统志则非元人语气是不特非宋志抑且非元志疑永乐志之文也今移入附录之内后凡引元一统志者仿此】
    白兔山
在城东南十五里
    唐山
在城东南二十里
刁约怀南徐所居诗注唐山庄在白兔山侧又王庄定存送刁景纯归京口诗云因公东还辄悲咤重厚士风须长者少年流辈轻老人去矣唐山旧林下
    长山
在城南二十里山有灵泉旧传其流与练湖通注溉民田万顷 【见曹岠长山灵渊庙记文】
    五州山
在城西二十里
山名不知何始前辈多以为登山之绝顶望见五州故曾文肃布诗云天际林峦压寿邱夹江旁瞰两三州又云海门西北起崇邱极目参差见五州蔡舍人肇亦有诗云西升崇邱望培塿见五州皆谓五州在目中然尝登崇邱而望惟真扬升润四州尚可遡目又不特此山为然独文选载颜延年车驾幸京口诗云虞风载帝狩夏谚颂王游春方动宸驾望幸倾五州注云九州岛岛之地宋得其五五州之人倾心望帝临幸按晋宋间淮北遗黎侨寓江左疑五州之民居此山左右故得名耳一名二义当两存之
    大渎山
在城东三十里
    雨山
在县东三十里或名雩山 【或谓南史雩山即是】
    香山
在城西三十里
   马迹山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
润州类集有青童君马迹以为山名又有灵洞潜通华阳及抱朴子丹井在焉权德舆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诗自序云山有奇峰怪石且多昔贤真仙之所游践方外士殷焕然通易经老严之旨居于山下从舅原均 【从舅原均○ (钞本舅作旧) 案旧字义不可通今据全唐诗所载权德舆诗序改正(卷十四参军事权少清条云以事长者钞本长作见今亦据全唐文所载权德舆序改正)】 探异好古亦往来栖息其间
    娘子山
在城东南三十七里
    铁炉山
在城西四十里山后有泉名曰翟公泉参政翟汝文铭
    灵山
在城南四十里
唐顾况有诗送郭生归灵山读书
    覆船山
亦名酒罂山在城西南五十里
据寰宇记书祥符图经谓之(匚赣)船山
    道士山
在城东北六十里
    曹山
在城西五十里
    仑山
在城西六十里
    阿育王山
在城南六十里
   丹阳县
    嘉山
在丹阳县东北四十五里上有龙池
    经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古所谓金牛之山王庄定存有经山佛殿记
    沈山
在经山之东七里
因吏部沈彬为处士筑居得名山有寺寺左偏抵堂百步而北其壁石其径柏削然千仞若环翠屏即处士庵也 【陈辅之悲昔游自序】
    陈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朱彦章过陈山诗缭绕陈山路萧疏古岸枫山有玉龙泉彦章诗云巨灵擘两山飞泉拟白龙
   金坛县
    顾龙山
在金坛南五里俗呼土山下瞰思湖龙荡高不能五六丈而巨石盘亘瞰平湖数千顷湖之旁山者居民占植芙蕖界以菰蒲如错锦绣暑风至则荷香与偕若非凡境
    茅山
一名句曲山
寰宇记山在县西六十五里延陵县西南三十里句容县南五十里山形曲折似句字三曲故名句曲
真诰山内有灵府洞庭四开穴岫长连七涂九源四方交达真洞仙馆也秦时名为句金之坛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周时名其源泽为曲水之穴
按山形曲折后人名为句曲之山汉有三茅君来治上古名此山为岗山孔子福地记云 【孔子福地记云○(钞本无地字) 案太平寰宇记润州延陵县条下所引有地字今据以补入】 岗山之间有伏龙之乡可避水辟病长生大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其第八是句曲山之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天洞宫凡五便门
摭遗茅蒙字初成华阳人也隐华山修道秦始皇三十一年白日上升是时先有民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元州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始皇闻之问故老曰此仙谣也于是有寻仙之意蒙之元孙盈得道于句曲山上升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居赤城时来句曲邦人改句曲为茅君山【南丰类藳载三茅者盈太元真君固定录真君衷保命仙君皆汉景帝中元间人盈天汉四年道成至元帝初元五年来句曲山哀帝元寿二年乘云而去梁普通三年五百四十四年矣固至孝元时拜执金吾卿衷宣帝地节四年拜上郡太守五更大夫并解任还家修学成帝永始三年固为定录真君衷为保命仙君见梁道士张绎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