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咸淳临安志
咸淳临安志
在余杭门外板桥之西 淳佑七年亢旱赵安抚(上与下心)开浚以通米舟
蔡官人塘河
在艮山门外九里松塘姚斗门通何(衙去吾改卖)店汤镇赭山
施何村河
在桐扣山水(汀去丁改达)堰东自运河入通里外沙河【地有姓施姓何人居故名】
赤岸河
在赤岸南自运河入通高塘横塘诸河
方兴河
在临平镇东自运河入通像光赭山汤镇
余杭
南渠河
祥符志云在旧县前一十步太溪之南阔一十五步深五尺源出于县南上下湖东连五福渠以其在旧县南因名南渠河今上下湖堙塞水亦不与南渠河相通故久不雨则河之涸立见
五福渠
祥符旧志云在县东二十六里一十六步深三尺入钱塘县界一十八里五十步濒渠有五福庙故以名【庙废已久】
咸淳临安志卷之三十六
志〔二十一〕
山川十五
溪
城外
西溪
在武林山之西
题咏【郭祥正诗西溪在湖外一派濯残阳游子托渔艇却愁归路长】
九溪
在赤山烟霞岭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达龙井
安溪
在钱塘县去北关五十里溪上大遮山有龙王祠舟人相传风雨之夕龙吐珠有光
凌溪
在钱塘县长寿乡
奉口溪
在钱塘县安溪之北十八里
余杭县
苕溪
祥符志云阔七十六步【居民填塞今阔六十步】 秋冬深五尺春夏深九尺山海经云天目山一名浮玉山高远闳深苕溪出焉在于潜临安两县界东流百五十里经本县又东流二十七里而至钱塘界又东流六十二里二百步入安吉州德清县耆老传云夹岸多苕花每秋风飘散水上如飞雪然因名又舆地志云自县之西名冷溪盖取清冷之意乘舟至此轻若凌虚唐天授三年敕钱塘于潜余杭临安四县租税纲运径取道于此公私便之每春日风生辄水长数寸土人号为尹公潮俗传尹公有异术能叱水成潮
东溪
祥符志云在县东二十一里十三步阔二十步深四尺其源出县东南青障山东北流入钱塘县界又自北由孝女乡流入安吉州德清县以溪在县之东故名东溪【一名停辞溪】
仇溪
祥符志云在县东北二十一里阔二十步深五尺有二源一出临安高陆山东流八十六里至仇山之北一出本县独松岭东流八十里一百步至仇山合流而东行十二里一百步又合苕溪行三十六里二百步入安吉州德清县以二水合流处有仇山【即严山也】 故名
临安县
南溪
在县西三里阔四十丈发源于于潜县天目山东入本县界四十五里至县郭东南二里五十步又东二十八里入余杭界凡经过县界者七十三里溪多滩碛遇水涨可胜二十斛舟
猷溪
在县北二十六里阔一十步深一尺水源出高陆乡东入余杭县界二十六里
石镜溪【一名锦溪】
晏元献舆地志云在县东南一里
题咏【东坡锦溪诗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五百年闲异人出尽将锦绣裹山川○金华王竹寮执礼锦溪次赵令韵二首微云淡日半昏明初换春衫步屧轻行到小桥幽绝处朗吟诗句荅溪声 困人天气近清明花信风来拂面轻屏却鸣驺成独往绿杨阴里听莺声】
马溪
在县东北六里
于潜县
浮溪
在县西二里阔五十二丈深五尺源自天目山至县郭七十里下入桐庐县溉田五十三顷二十五亩父老相传大历中俱(目氐)道者过此适溪流泛溢以净巾浮渡故曰浮溪
紫溪
在县南三十里阔四十五丈深七尺源出天目龙湫通昌化柳源两溪合流入分水县界溉田四十三顷五十亩古记云晋高僧佛图澄就溪浣涤有紫光浮其上因以名唐正元十八年县令杜泳开三十余里深五尺阔二丈始通舟楫溪下有燕尾滩最为险恶操舟者病焉 绍熙闲前令邵文炳凿去铦利之石其害遂息又有响石在溪之南相去里余屹立湍流之侧有声清越
藻溪
在县东二十里
虞溪
在县北一十五里有虞将军祠
零口溪
在县北五里
丰陵溪
在县北十里
富阳县
步溪
在县西三十里阔五丈发源于贝山湖南入浙江
湖洑水
在县西南九十里阔五十步东入钱塘江界地里志云湖洑水中有蜮含沙射人每遇夏秋人不敢渡
步桥水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贝山湖南大小源入大江
私水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源出天目山
凌皓村水
在春明里凌皓村口有水源可溉田
安吴川
在县东一十里东入钱塘县界旧志云吴之平阳也
龟川
在江口对境有山曰紫微
新城县
葛溪
在县西七里折桂乡葛仙翁于此炼丹有井
题咏【许广渊诗(禾犀)川仙化后溪以葛为名水激翻空白潭澄到底清山多晴倒影雨过夜添声月满寒光入鱼龙患太明】
松溪
在县北五里东乡至行者桥与葛溪合流入江
余溪
在县西二十五里广陵乡源出分水县至岩石与大溪合流
西溪
在县西七十里南新乡源出渔州山底与于潜天目水通流入南新乡界
釜源溪
在县西五十五里南新乡源出回源池与渔洲水合
盘石溪
在县西五十一里新安乡源出灵门至南新镇南一里三百步与渔洲灵池水合流入县
湘溪
在县西三十里广陵乡源出新妇洞至张涧与大溪水合
昌化县
虞溪
在县东一里又云澞溪在县东一里自此(帛系)亘三十里凡涉数村曰杨村曰盛村曰枫树平曰黄檗皆在此溪上下流闲尔雅陵夹水曰澞
紫溪
祥具于潜县
晚溪
在县西九里
遽溪
在县西十五里其源绝深处山皆壁立水流巨石中湍激可畏旧传陈霸二仙曾隐此每垂钓石上今枕臂坐迹皆存溪中有鸬鹚塞双眉潭潭上石壁有双眉痕人莫知所始
董溪
在县西二十五里
历溪
在县西一十五里【又云在县西十里】
颊口溪
在县西五十里
无他溪
在县西三十五里
上溪
在县西北八十里
杨溪
在县西北八十里
平渡溪
在县南七里
下阮溪
在县南一十五里
伽溪
在县南二十里
上博溪
在县南二十八里
柜溪
在县西南三十里
沈溪
在县西南五十里
蒲溪
在县南六十里
社丁溪
在县西南三十里
双溪
在县前一百步
潭
城内外
黑龙潭
在宝月山宝月寺之西莫测浅深亢旱不竭一曰天井山下有天井巷晴则潭水碧色可爱将雨则湛黑郡人以此候晴雨多验
祝文【白文公祭黑龙潭文黑龙惟龙其色元其位坎其神壬癸与水通灵昨日历祷四方寂然无应今故虔诚洁意改命于黑龙龙无水欲何依神无灵将恐歇泽能救物我实有望于龙物不自神龙岂无求于我若三日之内一雨(上雨下滂)(上雨下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
白龙潭
在仁和县临平镇东湖旧有龙王庙 绍兴十四年四月水冲坏塘岸版筑不就祷于潭重立庙乃成
渔浦潭
晏公舆地志在郡西南
龙游潭
在仁和县肇元乡皋亭山时有蜿蜒出没其闲乡人称为水瓮亢旱祷必雨
砵盂潭
在南高峰【祥见祠庙门】 又仁和县太平乡石塘之东亦有潭曰砵盂
玉儿潭
晏公志云在郡西五十里
浣沙潭
在仁和县临江乡
羊鈌潭
在仁和县艮山门外临江乡
西湖三潭
土人相传云在湖中
临安县
玉儿潭
晏公舆地志在县西五十里
涴沙潭
晏公舆地志在县西五十里
龙潭
在高陆乡猷溪中环以岩石既深且清有石如屋覆其上俗号渴泽龙王
于潜县
上潭
在天目山东垂崖之下崖高五十仞其水绀碧流奔中潭登者畏之但可据石援藤一瞰而已
中潭
次于垂崖之下三十余仞其水湛湛流入下潭喷响如雷湍溅岩壁
下潭
又在其次周回二十丈泓澄泛滟莫穷其底 朝廷遣使投龙璧悉捐于此
铭文【尉安鼎作三潭铭并序云天目三潭神物沕潜日雨日旸其应如响渠江安鼎甫莅尉事躬求斯信乃为之铭辞曰二气委形卑高奠址子育万众名户弗以凝魂融液神宅龙渊典司下土佐理混然巨镇骈峙承天两目降观沴灾电扫云扑有冽湀辟派山之幽飞瀑三潴卷绿摇秋阳骄阴潜邦人麇祝我挹其波用成百谷于显杓惠丽泽鹏冥昭以信辞永肃岩扃鼎以 绍兴乙亥秋七月被县牒致祷还未至而雨是岁冬末奉 郊祀赦来登遂铭之以昭灵贶】
乳水潭
广一丈与下潭相去数百步味甘色白可瀹茗或三潭水涌则混而为一平则乳色自分
柯相公潭
见浪山
灵芝潭
在双溪亭东
收山潭
在县南四十五里
岝崿潭
在岝崿山潭有石如磨下有三趾号罗磨见于水面
富阳县
砵盂潭
在庆善村龙门山有瀑布注为潭
梅梁潭
在县东田畴闲水与潮消长旁有山唐咸通中会稽建禹庙尝伐梅木为梁一夕风雨晦冥梁忽不见后数日风雨又作梁复在焉视之赤萍满腹遂谓此梁为梅潭之龙因以铜索缆之 嘉泰中祷雨应
盐官县
白龙潭
在十一都运河侧 绍兴闲建龙王庙
昌化县
柯相公潭
在县东南十五里大溪上曰小柳下曰大柳中有大石盘固水势湍激潭在其下相传柯相公乘舟溺于此遇澄霁所覆舟可见阴晦则闻水上乐声
羊头潭
在县西北七十里地名都亭源石壁对峙旧名龙门瀑布百尺界于门中下注深潭有龙宅焉潭底有石形如羊头两角崭然傍有五石杯类祭奠所设或阴晦龙出游其声如钟鼓岁旱以罂缶祷取其水有鳞属入之必雨
浴仙潭
在县东南三十里榄村何仙姑浴处溪水澄莹而香
涧
城外
合涧
在灵隐天竺之闲
十八涧
在龙井山之西步司左军寨后路通六和塔
石门涧
陆羽灵隐寺记旧有卧龙石横涧中
题咏【郭祥正诗云启闭何人见湍流一涧分仙家无路入空锁石楼云】
金沙涧
在灵隐寺侧自合涧桥绕灵隐山一带唐家衕石桥左军寨门内至行春桥折入步司前军寨门由(麦曲)院流入湖
惠因涧
在赤山惠因寺侧秦少游龙井题名记云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
呼猿涧
详具呼猿洞
洲浦
城内外
柳浦
在凤凰山下隋置郡处晋吴喜尝进军此地今无可考
铁幢浦
在今便门侧土人相传云吴越王射潮箭所止处尝立铁幢因以名之又有闻诸钱氏子孙者谓钱王筑塘时高下置铁幢凡三以为水则此其一也
淳佑戊申赵安抚(上与下心)买民地置亭其上
题咏【王荆公诗忆昨初为海上行日斜来往看潮生如今身是西归客回首山川觉有情】
灵隐浦
详具灵隐山顾夷吾山川记云灵隐山自南徂东临浙江一派谓之灵隐浦今资国院前是也亦云灵隐步头
题咏【郭祥正诗云有灵何所隐深浦老蒹葭渔父一舟泊却疑秋汉槎】
白石浦
在仁和县临江乡
鲜船渡浦
汤村浦
并在仁和县临江乡
富阳县〔洲附〕
苋浦
在县西一里阔六十步东入浙江一名关浦俗谓关为苋
东梓浦
在县西南五十一里东入浙江旧名青草浦宋将军孙瑶葬于此坟上梓木枝皆东靡故以名
杨横自已浦
在春明里地名黄浦桥
蛇浦
在普惠寺前有溪入江相传昔有巨蛇由此而出其地遂曲为浦蛇渡江而南沿山而下其径尚存世称为蛇路湾有祠在庆护村剡浦今蛇浦人号为龙溪
孙洲
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周二十三里太平寰宇记载吴录云浙江经富阳中有沙涨吴烈帝为郡吏赴府乡人饯之于沙上父老曰此沙狭而长君当为长沙太守后果如其言遂名曰孙洲又吴兴地理志西南八十里有长洲孙氏数百家居之因以名
王洲
在县南五十里周回五百步王姓居之其地宜橘今杨涨是也唐地里志云有橘以供贡
桐洲
桐江水东注过孝子许彧故庐
新城县
深浦
在县南二十五里昌西乡乘潮来往增减溉田五十顷
盐官县
百尺浦
在县西四十里舆地志云越王起百尺楼于浦上望海因以为名【今废】
咸淳临安志卷之三十七
志〔二十二〕
山川十六
井
城内外
吴山井
在吴山之北钱氏时有韶国师者始开此井品其水味为钱塘第一盖山脉融液独源所锺不杂江湖之味故泓深莹洁异于众泉 淳佑丁未大旱城中诸井皆涸独此日下万绠如常时都人神之赵安抚(上与下心)奏立祠以旌异焉又为亭覆井上
题咏【楼参政钥诗寒泉龙王堂道流王德正屡求吴山井记而临安图经所载甚略无可考证赋长句以遗之钱塘东南一都会西湖宛在高城外凿为六井引入城唐相邺侯功尚在吴山横亘城中央左右江湖尽襟带寒泉迸溢清且甘发自灵源匪分派天目两乳龙凤来秀气所锺此其最海濒斥卤润作咸安得一泉独滂沛 圣朝驻跸势日隆民聚五方真众大旱岁不干潦不溢环甃老砂期勿坏抱瓮辘轳万夫汲飞泉仰流筒似快取之不尽用不竭数里赤肩竞分卖人言神龙宅其下济物阴功不胜载川泽固多资灌溉此井尢能济阛阓 皇家德泽如此泉福祚与之俱不改○傅魁行简跋大参以诗代记吴山井井之惠利得是诗而愈无穷主祠道流王德正持诗相示予谓后世官民既分凡利之在民者以官治之非徒无益祗有害且捍江有卒开湖有司浚治河渠亦有职利孰为兴害孰为去徒蠹财蚀廪而已他时一有修治直重费县官而后事克举今王德正主井旁龙祠道家者流因利为利而不言利沿功为功而不言功德正勉之窒罅平圮锺美屏恶民不扰而惠以迁继正者益勉之官毋夺其职庶乎井之利其永存诗载楼氏家集王德正能求记而不能刊诗以传亦一欠事也】
天井
在天井巷旧记宝月山上有天井后废 嘉泰二年火因掘土得甃砌处有石版刻云会同五年重修遂作亭其上【又真际院亦有天井大旱不竭】
记文【殿中林御史采记云临安今为天府有坊以天井名旧矣土名亦谓天井巷窃意衖中有井从古而然望宝月山黑龙潭不远最承天雨异于诸井故以天井名之按临安志大井自相国而下有六十井自吴山而下三十有一初无天井之名独于黑龙潭有云宝月山一名天井山下有天井巷天晴则潭水碧色可爱遇有雨先一日变黑然此所谓黑龙潭也非天井也相传皆谓极太守张公枃之力经年物色莫知天井所向遂附会其说于黑龙潭之下然此说非特张公枃为然太守周公淙尝为序引则自 乾道丁亥之为是志也已不知有是井矣尝考其地自清河坊以西有衖直南实天井坊也有井深广湮没既久人皆能言之但民居匼匝无所寻访而志中所载独此见遗遂不复问往往一方食用多是湖水闲有穿成小井仅给一家思欲剖天井之藏以备万家之汲不翅如渴 嘉泰二年六月六日郁攸发于故张循王之第延燎巷中七百余家太守丁公常任得此井于瓦砾之场视台谏公廨若引绳而近始见端倪即趣寄掘清泉迸溢凡数日乃得其极底深五十余尺广十余尺井既复旧汲泉(目氐)之其清可鉴饮之甘美可以涤烦当三伏盛暑可畏此泉乃能续久断之脉行者居者睹此浚发泠然四达如醴泉之出于地不知其有暑气抑见天府之大所谓天井者亘古常存迄今复见人有得 建炎铜钱于井中者度其湮没必在 建炎之后虽得之于天者其废兴亦必有时也然则昔人以此井而名此坊亦欲后人有所考尔顾乃不得与六井并载于志复意料黑龙潭之为此井岂不误哉今丁公命创亭以覆其上太守李公澄继之促令幕僚赵汝铎毕其役使一方万家日汲于其下随取随足愈用愈不穷真再见之异无垠之利也昔帝尧之民凿井而饮犹曰不知帝力何有于我今 皇上驻跸于此 仁恩德泽汪濊如漏泉民皆尧民也井不待凿天者自还歌咏帝力抑当如何兹又圣朝盛事也敢不并书之是年八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