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台湾舆地汇钞
台湾舆地汇钞
台湾诸罗县火山,石隙泉涌,则火随泉出,可以然物。此自然之火,且由水中出,异矣!又有东、西烟山,在大武陇山南。每久雨后,两山皆出烟,漫空昏蔽;烟散,即晴。又,凤山县赤山接淡水溪处,陂陀平衍十余里,土中时有火出,其色俱赤;故又名赤泥港。
近海诸处常闻海吼,亦曰海唑,俗有「南唑雨、北唑风」之谚;亦曰海啸。其声或大或小:小则如击花鼓,点点如撒豆声;乍近乍远、若断若续,逾一、二时即止。大则汹涌澎湃,虽十万军声未足拟也;久则或逾半月、日夜罔间,暂亦三、四日或四、五日方止。海旁人有以为风兆者,如所谓南唑风也;然有时有风而吼,有时无风而吼。有以为雨兆者,如所谓北唑雨也;然有时有雨而吼,有时无雨而吼。又或积雨而忽吼、久旱而忽吼,吼皆不必如谚所云。凡吼时,海水上涌如惊涛怒浪,故又谓之「做涌」。
台湾,闽音读若「埋完」。康熙元年郑成功据之恶其名,改为安平。又改其门为■〈门外吉内〉■〈门外失内〉,盖以春秋郑国有■〈门外吉内〉■〈门外失内〉之门也。
漳、汀、邵武诸处皆有江东庙,祀吴将甘宁,亦称甘将军庙。考三国时闽虽属吴,然以僻陋故,建置甚略;汀州且未立郡县。宁为吴将,又未至闽;闽人何独为之立庙?今潮州府城西有江东桥,与泉州洛阳桥相若,为一郡要隘处。郑成功时,其将甘辉拒王师于此,战最着。后辉败死,成功遁归厦门,令所属为辉立庙。漳、汀、邵武,当时亦为成功所据,故皆有辉庙。郑氏败,人或讳之,托为甘宁耳。亦称江东庙者,盖犹震其江东桥之战也。
凡田地、山场所种竹木、蔬果之类,不论收获多寡,于初种或将获时估卖于人,谓之「判卖」。闽俗,词状常有「冇」字,「有」字中缺二画;初不识,后知即「判」字也。又禾稼不实者为■〈疒〈覀仑〉〉榖,闽俗谓之「冇谷」。凡物中空,亦曰「冇」。皆读若「判」或读若「胖」字,盖「胖」字音「平」,即「空」字也。
闽俗,田有皮、骨之分。买卖皮田者,契上书「田」字,「田」字去左一直;读如「丬」。买卖骨田者,契上书「田」字,「田」字去右一直;读若「棱」。省俗制字,词状中常有之;他处人不识也。
卓戈纹,台湾所出番布也;闽人极珍重之。但□「番布」,知其名者鲜矣。
台湾俗:赁载皆用牛车,编竹为箱,轮圜以板;板心凿空,横贯坚木,无轮与辐之别。名曰「笨车」。
海道不可以里计。行舟者以瓷为更漏筒,如酒壶状;中实细沙,悬之。沙从筒眼渗出,复以一筒承之;上筒沙尽、下洞沙满,则上下更换,谓之一更。每一日夜,共十更。然风潮有顺逆、驾驶有迟速,则以一人取木片由船首投海中,即疾行至船尾,木片与人俱到为准。或人行先到,则为「不上更」;或木片先到,则为「过更」。计所差之尺寸,酌更数之多寡,便知所行远近、并知船到何处矣。以更数计陆路里数,每一更该陆路四十二里有零。统计一日夜行船十更,可得陆路四百二十余里也。
黄梨,出泉、漳、台湾等处。形如芋头,大或及斗。其皮如松颗,周围有鳞;食之必去鳞,云有毒也。鳞内有根,如钉着。肉甚坚,须以快刀周剜,方出。味极鲜爽,胜于羊桃、芭蕉果之类。来子庚观察言:『他果多食皆损人,惟黄梨不然。故台湾人有「多吃黄梨、少吃鸡」之语,以鸡肉动风发瘴也』。「台湾志」又云:『波罗蜜,天波罗也;黄梨,地波罗也』。波罗蜜大于黄梨,形色相似;惟皮光无鳞耳。
檨,即番蒜也;出台湾及厦门、金门诸处。相传其种来自荷兰。有香檨、肉檨、木檨三种,香檨为上、肉檨次之、木檨最下。树皆高柯广荫,实如鹅卵;皮青肉黄,滋味甘美。初生时,和盐捣为菹,名「蓬莱酱」;可以馈远。
水藤,出台湾内山。其条最长,有越山跨涧而生者。得一条,盘秤亦数百斤。
绿珊瑚,见「台湾县志」;即兴、泉等处之护田草也。有枝无叶,嫩翠丛簇,桠■〈木义〉如珊瑚;甚脆,折之有毒浆,沾体即烂。人家村墅,多种之。以其多种田旁,故名护田草,其正名不可知。有高大若茂树者,鸟雀皆不敢集。同安沙溪村一株高数丈,荫广逾亩;人过其下,常惴惴急趋,恐偶折沾其浆也。亦名霸王鞭,亦名仙人鞭。
鲻鱼出海中者,闽人谓之乌鱼,有正乌、回头乌之分,冬至前者为正乌、冬至后者为回乌鱼。正乌肉厚而脂,回头乌肉瘦而腥重。台湾有乌鱼税;每年十月中,渔人必请官给头乌旗插桅间,方许出海。在内地海港所插者,极长不过四、五尺;若外海,则三、四丈亦未为异也。然肉味,则大者老而不松,小者嫩而不韧矣。
蟳有京蟳、水蟳之别。京蟳小而多肉;生搯其脐,足不甚动。水蟳大而少肉,壳中皆水;生搯其脐,则螯、足俱动。买者以此别之。其名「京」者,犹可以「贡京」之义。台湾人则以膏多者为红蟳、无膏者为菜蟳,又统称曰「大脚仙」。
台湾、澎湖皆出白鸠,大小如常鸠,形声亦同。毛色纯白如雪,眼有绿、黄、赤三色;绿者难得。养必雌雄成对,方能字育。惟畏寒甚,过冬必死。有携至漳、泉卖者,价亦不昂。
——录自王锡祺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全台图说
周懋琦撰
府治,东抵罗汉门(六十五里),曰中路;西抵澎湖(三百二十里);南抵沙马矶(四百六十里),曰南路;北抵鸡笼山(六百三十四里),曰北路。东西广阔四、五百里,南北袤延千二、三百里(按里数校内地弓步计里者加长)。
台湾县,东至老农庄(一百二十里),西至赤嵌城西大港口(十里),南至二层行溪凤山界(一十三里),北至曾文溪嘉义界(三十里):广阔百三十里,袤延四十三里。
凤山县,东至弥农山麓(七十里),西至旗后港(十五里),南至沙马矶(三百七十里),北至二层行溪台湾界(六十里):广阔八十五里,袤延四百三十里。距府八十里。
按凤山之南,自琅■〈王乔〉而东至卑南觅秀姑鸾以达北境,中多未垦之土;前临大海、中隔生番,往来洋舶遭风礁者多为番所苦。近议于枋寮分驻文武员弁、设立衙署以资镇压;然相距太远,声息仍复不通。应于琅■〈王乔〉添设营汛,或移安平协台防同知分驻于此、或将南路参将改为水师移驻于此,并将其水口堵塞;又将卑南以北各社全行收隶版图,凡可以泊船所在一律填塞:乃为善策。
嘉义县,东至大武峦(三十一里),西至笨港(三十里),南至曾文溪台湾界(七十里),北至虎尾溪彰化界(四十里):广阔六十一里,袤延一百一十里。距府一百里。
彰化县,东至平林庄(七十里),西至鹿港(二十五里),南至虎尾溪嘉义界(六十里),北至大甲溪淡水界(四十五里):广阔一百里,袤延一百里。距府二百里。
按彰化县东南有水沙连,其广袤加倍。相度地形,今之城池建于半线保,全无堂局;城外八卦山凶克特甚,未为善也。城池似宜改筑于该县东北之拺东地方,距城十五里,周六、七十里,有一百八十余庄;山川脉络交会,后枕炎峰,前面堂局开阔,两水分流,左右合抱,极有形势。林镇宜华欲将北路协、县移设于此,并谓其民俗强悍、又多殷富,向来土匪蠢动多起此乡,亟宜驻重兵以镇压之;官小兵单,反为民所轻视。其说甚允。惟拺东之北疆界略促,宜割淡水所辖之大甲、蓬山以至后垄归入该县为界。瓯北赵氏「皇朝武功纪盛」谓台湾有当酌改旧制者,正此类也。至于彰化县城,宜设于鹿港,而以台湾道及副将驻之。彰化县城不傍山、不通水,本非设县之地;若移于鹿港,镇以文武大员,无事则指麾南北、有事则守海口以通内地,千百年长计也。按县城移建鹿港,时异势殊,似非确论。彼时沪尾一口尚未通商,今则情形不同,沪尾较冲于鹿港耳。而谓彰城之不得善地,请以台道移驻中路,则与琦「议复水师李提督」八则不相违背。杨镇在元欲于南投地方设一武署,移大营驻此半年以资弹压;琦按拺东民繁地广、犷桀至多,更须弹压,南投可以缓图。然必文武兼资,有张有弛,乃合机宜;单设一武营于此,亦属非是。
淡水厅,东至南山(十里),西至大海(八里),南至大甲溪彰化界(百零五里),北至大鸡笼山(百九十五里)由三貂岭转远望坑噶玛兰界(五十里):广阔十八里,袤延三百五十里。距府三百四十五里。
按淡水厅所辖,四百里而长;自竹堑至艋舺,中距百里。该厅仆仆往来,实难治理。宜将艋舺县丞升为一县,淡水同知降为一县;另设台北知府驻于艋舺、大稻埕一带地方,专管海防兼司北路后山开垦事宜,方为久计。其地产磺,今虽封禁,小民偷采亦多;或官为开采,不至弃其利于空虚为得。又沪尾守备管辖洋面,上由苏澳、下至大甲七、八百里,兵船单薄,断不得力;亦应改为水师副将为宜。
噶玛兰,东至过岭仔(十五里),西至枕头山后大陂山(十里),南至苏澳(五十里),北至三貂溪远望坑淡水界(八十一里):广阔二十五里,袤延一百三十里。距府六百七十一里。
按该厅民极驯顺,讼案稀少。其东南奇来、秀姑鸾,风气未开,水有瘴毒;外人至彼,饮其水,多腹胀生病。近略有人在外开垦,荒旷尚多;急宜官为经理。否则,必为东西人所得也。该厅另有僻径,两日即可达淡水;似宜开辟。
澎湖厅,东至阴、阳屿(水程三十里),西至西屿(水程三十里),南至八罩澳(水程十里),北至北屿(水程八十里)。距府水程三百二十里
按全台形势,宜于南路移驻一协、一厅,北路增设一府二县,方足以资控制。南路则台湾一府,台、凤、嘉三县,台、澎二厅隶之;而安平副将、台防同知移扎琅■〈王乔〉,或将南路参将改为水师隶安平协辖,分驻于此。北路则移彰化县于拺东,而移镇、道于此,居中节制;北路改艋舺、竹堑为二县,添设一台北知府,隶以鹿港、噶玛兰厅:共为三县二厅。将来埔里六社果能归官经理,即以鹿港厅移驻于内,就近抚治。
水沙连,在彰化东南隅,集集铺入山之始、内木栅番界之终。南距府二百二十里,西距彰化八十里、嘉义一百二十里;东北距噶玛兰,有三路可通。山后平埔,直长四、五百里;北为噶玛兰,中为奇来,南为秀姑鸾、卑南觅直接凤山之琅■〈王乔〉内山:南北袤延一百三十里,东西广阔六、七十里。
埔、水二社,居水沙连之中。陆路入山,南由集集,北由木栅。中间有小路为八圯仙岭,险仄难行;故入山多由集集:此彰化通沙连之路也。水道则有南北清、浊二溪,均由万务大山发源;分注在六社之南者为浊水大溪,绕流在六社之北者为清水大溪。
按埔里六社居全台心腹,为中权扼要之区。往者鹿洲蓝氏有言:『辟其地而聚我民,害将自息。翦焉、辟焉,正所以少事而非多事;理焉、治焉,正所以弭患而非贻患』。又云:『气运将开,必因其势而利导之』。又云:『或谓海外不宜辟地聚民;不知委而去之,必有从而取之』。又云:『利之所在,人所必趋。不归之民,则归之番;不归之番,则归之贼。即使内贼不生,又恐寇自外来』。此以见前人深识远虑,卓不可及。前道光年间,疆臣奏请抚治,部议未允。查所奏内谓:『六社番地僻处山隅,距海口甚远,外人断无垂涎之理。又台地所产,俱非异域所珍惜』云云。据今履勘,则大不然。现在六社之中多设立教堂,其意安在?所产樟脑茶、磺、亦不可云「非所珍惜」!又山后奇来、苏澳一带沿海之地,皆可通入六社;谓为「距海口甚远」,置奇来、苏澳于不理,亦太疏矣。此时不即为患者,各国互相观望,不肯发端;久则,必为外人所据。腹心既为所据,沿边海口交午相通,患有不可胜言者矣。是故为今日计,不特六社宜所措意,凡南北沿边海口如卑南觅、秀姑鸾、奇来、苏澳等处皆急宜防堵者也。防北堵南,气力尚省。
奇来,即淡、彰之背;秀姑鸾,即台、嘉之背;卑南觅,即凤山之背。奇来之地三倍兰厅,秀姑鸾又四倍之。奇来至苏澳又与噶玛兰界,大约一百五十里;由秀姑鸾而卑南觅、而琅■〈王乔〉,大略与山前千余里等。山后大洋有屿名钓鱼台,可泊巨舟十余艘,崇爻山下可进三板船。卑南觅自山到海,广阔五、六十里,南北袤延约百余里。自秀姑鸾等境,官能垦辟,可得良田数万甲,得租赋数万古;可置一县治,与奇来为接壤。近时郡城有小船私到山后向番贸易者,即卑南觅也。
(附)埔里社图说
查眉社、埔社两处化番男妇,现仅存三十丁口;而熟番、屯番之分居于三十四社以内者,就其领米人数计之,大小男妇已五千零十九丁口,其私垦之汉民尚不在内。熟番内有乌牛栏、大湳、虎仔山、蜈蚣仑、牛眠山五社均被诱习教,而教堂设乌牛栏。本年四月间,有外人因天旱无雨、早冬歉收,私行入社散给银洋,意图要结。若再不开,心有从而取之者。二社为外人所得,全台心腹之患也。
查六社所辖,原一大县之地;此时无容遽议设县,先由府暂驻南投地方,一面办理府中公事、筹划开垦事宜,所有屯丁应专归调遣;不过一年,规模粗定,然后请鹿游同知入驻于社,随时抚治。其工程一项,全在开圳修路、制备农具;城垣、衙署祗植竹围,三年而成。一切经费约需二万数千两,不过数年全可归补,无容动帑。其垦地一项,番垦归番、屯垦归屯、民垦归民;惟民垦者,酌量升科。未垦者全垦屯田,省得无限兵费,此尤要务;台中内山屯丁,大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