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舆图纂要


  ——右城外周围六厢八十九庄、南北共一十二保计二百六十一庄。

  此外零碎小户,不过二、三家或六、七家,不名村落,附于四近各村;以及熟番四散,搭寮居住,迁移不定者:均不备载。

  山

  查台湾形势,背山面海;内山为番界,番界以东又系大海。台湾,系孤悬海中者也。其山发脉于大鸡笼山之东北,由三貂内山一路由北而南,至凤山县极南而止。中间擘干分支,由东而西条条分下,或化平阳、或重起山峦,至近海而止。各条溪河均随山而出,中间曲直不定,大抵皆自内山西流入于海;所谓山飞水走、山环水转,山与水相辅而行也。淡厅在全台之北,形势相同。其山由内山分出共三支:北一支发脉于三貂、中一支发脉于五指山、南一支发脉于蛤仔市内山之桶盘山。今分别南、北、中三路,逐一开列于后;附载山岭之峻险、海防之要害,以备稽考。

  中路山

  五指山:自堑城东南内山分支,折转西北十余里,顿起星峰,高耸挺拔,屹立云霄,为厅治之太祖山。分于南者,为狮头山、为三湾山;分于北者,为险山、为南湖山。其山峰,与香山港之海口相对。

  金面山:自五指山第三峰分下,逶迤而行,突起峰峦圆净宽展,为厅治之少祖山。分为南者,为鹿仔坑山、为大崎山、为葫芦堵山;分于北者,为茭力堵山、牛寮山:皆厅治之左右翼也。其山峰,与隙仔溪海口相对。

  虎头山:自金面山西下,化作平原。渐出渐高,至近城五里许,重起星峰而结虎头山;又化作平原,而结厅治:为厅治之坐山。

  大崎山:系自金面山由南分支者。由大崎山自西折下为碎仑山,稍转北为隙仔山,稍转南为南隘山,再西下为香山、虎仔山。香山、鼻尾山均系高阜,并无险隘。

  宝斗仁山:亦系金面山分支。在大崎山之南。

  对换坪山(一名斗换坪):亦系金面山分支。在宝斗仁山之南。自西折下为礲钩崎稍下为后庄埔;下平洋,往中港。稍北为老衢崎山,亦皆高阜。

  三湾山:系五指山由南分支。在对换秤山之东南。自西折下为鹿厨坑山、南港仔山,稍南为西潭山,西下新港山,下至北埔;皆后垄保。西分为马龙潭山、山仔顶山,亦皆高阜而不峻险:为厅治左沙之外护。自五指山分支而南者,至此止。

  牛寮仔山:系金面山由北首分支。西下为架梳山,复西为埔仔顶、为黄金洞,皆系小阜。

  南河山:系五指山由北分支。在牛寮山之东北。西下为九芎林山、犁头尖山,又西下化为平畴,至新社溪洲仔。

  咸菜瓮山:亦系五指山分支。在南河山之北。

  铜锣门山:亦系五指山分支。在咸菜瓮山之北。西下为平原,复起为八张犁山;南折为三合水,又西南为新埔山、枋寮山。

  凤山崎山:系枋寮山自西折下者。一片高阜,周围平坦可六、七里许。再自西卸下为员山仔,稍西南为凤鼻尾。

  大湖口山:由铜锣圈山分下,八张犁山之西南。

  杨梅坜山:由铜锣圈山自西北折下,再西为长岗岭。

  头重溪山、中坜山:皆在杨梅坜山之西北桃涧保界内,为厅治右沙之外护。自五指山分支而北者,至此止。

  以上均系中路山。自五指山起祖,左右排列,南至后垄、北至中坜,高阜居多,并无高山峻岭。内山一带番民交界,要隘处所均设有隘寮;另载于下。

  南路山

  桶盘山:在三湾山之南,由内山分支而来。南行为樟树林、芎蕉湾,皆蛤仔市山;北折为龟头山、猫里大坪山、加志阁西山,均皆高阜。

  铜锣湾山:在芎蕉湾山之西南。折而北者为打那叭崎山、白沙墩山,稍南为吞霄内湖山。

  火焰山:在三叉河之南,由内山分下者。西北折下为金面山、苑里山,自南过角口溪为石壁山。西折为铁砧山,甚高;折下为大甲溪北岸之护沙。

  以上均系南路山。内除桶盘山、铁砧山最高外,余处低小之山,无险隘可据也。

  北路山

  大鸡笼山:系淡厅极北之区,为全台之祖出。盘踞海边,势甚高险。稍东,即三貂山。

  三貂山、大坪山:自大鸡笼山发出。两山夹峙,有岭名三貂岭,为淡、兰往来必由之路(岭极峻险,另载在「险要」之下)。由三貂岭稍低,复起大坪山,即合出五支:一由东南远望坑,西入兰界;一由西分一支,为狮球岭;一由西南分一支,为锡口山;又由南分一支,为猴山尖;又东南分一支为小熬酒桶,由熬桶山分一支南行至咬狗寮:均分载于后。

  远望坑山:由三貂、大坪山后面东南分支,入于兰厅界内。远望坑即淡、兰交界之所,其形势已向东遵海而南矣。

  狮球岭:由三貂向西分下者。在暖暖、鸡笼街交接之处,由艋舺至鸡笼必由之路。由西分下为峰仔峙山,山近水返脚(潮水而此而止,故名);复西为内湖山,曲而转者为剑潭山、芝兰山、奇里岸山、北投山;复曲而转为关渡山、为大墩山。凡自狮球岭分下者,均系小山、或系高阜。

  大墩山:由关渡山西北分下。势极高大,与溪南之观音山对峙,为关渡以内之门户;乃守口山也。自西南折下为沪尾山、炮台山,至海口而又转北结小鸡笼等山。

  小鸡笼山:在大墩山向北分出。自沿海北转为金包里山、圭柔山,又自南回转至北为大鸡笼山之迎沙。

  大磺山:亦系大墩山向东北分出。素产硫磺,其苗或旺或衰、或无或有不定。由大磺山分支杂出者,为竹仔湖、冬瓜湖;又由狮球岭向西下者,为土地公岭、大小纱帽山、七星墩等山。山不高大而皆出磺,大约不离乎大磺山前后左右者近是;每年就地文武按季焚烧在案。以上皆由狮球山分支者。

  锡口山:由三貂山西南分下。在狮球山之南。折而西下为六张犁山、为观音亭山。

  猴山尖:由三貂向南分下。〔在〕狮球山复南为内湖山、拳山,均在锡口之东。

  小熬酒桶山:由三貂东南分下。南分为咬狗寮尖,迤■〈辶里〉而南为磺溪;北为暗坑仔,复西为冷水坑尖,为摆接保各处。

  咬狗寮尖:系自小熬酒桶山分出者。由咬狗寮尖东南西折而向南,层峦迭嶂,直趋至海山保三角涌大姑崁山与铜锣圈诸山毗连;复折向西为尖山,又西北出为龟仑山。

  龟仑山:系自尖山向西分出。山势甚高,中有一岭名龟仑岭,为南北要路(另载在「险要」条下)。自龟仑山过岭向北为兴直保,又西为大坪顶山,折南为南嵌,向西北行下为观音山。

  观音山:系由龟仑岭向西北折下者。山势甚高,矗立云霄。在关渡之南岸,与北岸之大墩山对峙,为内港诸山之门户也。自观音山内又分一支,迤■〈辶里〉而西为狮球山,又西至海口止为八里坌山。

  以上均北路山。内除三貂、龟仑二岭暨大墩、观音二山最为高大,其余均不甚高;且多平岗土阜,并无险要可据也。

  岛屿

  查沿海岛屿为海口之关键,不可不载。余在深水外洋,形迹隐约无关紧要者,不及备载。此外沿海自南至北,并无海岛;唯鸡笼口外岛屿处,附载于后。

  鸡笼屿:大鸡笼山北。端圆尖秀,屹立海中。与大鸡笼隔海不远,大加蜡保可见。

  桶盘屿:在鸡笼西南。为鸡笼口关锁。

  烛台屿、山寮屿、香炉屿、扛轿屿:以上四屿,在桶盘屿左右。

  (附)山岭险要

  淡属内山民番交界之所,山岭迭出,均有隘寮把守,另载于后。其余平原一带,均无险要之山;且起伏断连、四通八达,均得往来。唯三貂龟仑双岭、凤山崎一处,均属险要;故特表而出之,详载于左。

  三貂岭:在鸡笼之东北。两山对峙,极其高大;中隔一岭,为淡、兰门户。东西自岭脚起、至岭顶止,计程五里笔直而上,不甚曲折;折平径三里半,其余一里半系上高之路,两边亦为山所夹。西面自岭顶至山脚,亦笔直五里,并无曲折;折平径三里半,其余一里半系上高之路。岭顶阔不过二丈,傍山草屋数间,为往来人夫尖站之所;实有百夫当关、万夫难越之势:第一险要也。

  龟仑岭:在桃仔园之北、新庄之南。山由尖山而出;均南高险,中有一岭。北首自岭脚起至岭顶,计程四里;折平径三里半,其余半里系上高之路。四山环抱,从一小口而入,阔不过数丈;其中曲折盘旋随溪而上,有「十八重溪」之称。内若屯兵干余,外面不见。南首稍峻直,自顶至脚,约二里许,折平径二里;余系上山之路。两山夹峙,岭顶宽不过数十丈;有草屋、饭店。若由岭顶扎兵数百,难以轻越;亦险要也。

  凤山崎:在厅治北一十二里。山脚有溪,过溪上山约半里许,势颇峻削;山顶一片平原高高在上,周围约十里,可屯兵数千。惟北首渐渐平下,至离大湖口半里下山,不过数十仞,不见险要。但自南而北,亦中流之砥桂也。

  以上三处,为淡属山路险要之处。

  水

  查淡属溪水,均系自东首内山条条西流而出海口;自南至北,海■〈氵义〉林立。其在平原或大或小、或浅或深,或用渡般,或用桥梁、或可涉而过,均不甚险要。其入于海而口又狭小、沙线隔,不能停泊船只者,谓之溪口;若海口宽阔,可以进出船只者,谓之海口:均关紧要。故将逐条海口阔狭、深浅,其海潮所到船只可泊等处,分别南北详细开载,以昭详慎;另附海防重轻情形于后。

  隙仔溪:在城南五里。源出金面山;自东至西而入于海。溪面甚狭,口门宽三丈;深须大雨之时,方有三、四尺之水。一经晴霁,便成小沟,行人涉水而过。口外均系沙线包裹,船只不能出入;故溪名。

  香山澳海口:在隙仔溪南,离城八里。源出宝斗仁山,西流而入于海;实系盐水港之口门。其口门相近之处,另有一澳名香山口,离深水外洋五里。澳阔二十余丈,深约一丈二尺;潮水涨至盐水港过渡之处而止。一经潮退,便成旱溪。澳口唯三、五百石商船可以停泊,出入须乘潮涨;一经潮退,便不能出入。七、八百石以上大船,间有遭风驶入者;停在澳外洋面,不能进口。有汛兵、口书、澳甲,随时稽查船只。

  中港溪海口:在香山口之南,离城二十五里。源出五指山脚,南流至三湾,遂西流而入于海。该处如遇山内暴雨,水路方深;若无溪流,渐狭渐浅。口门阔三十五丈、深一丈二尺,潮涨至进口十里而止。过渡处,设有渡船。外来船只,亦唯三、五百石商船可乘潮出入于口门内半里许。七、八百石大船,间有遭风收泊者;均在口外洋面,不能进口。有汛兵、口书、澳甲,随时稽查船只。

  后垄港海口:在中港口之南,离城四十里。源出内西潭,至海丰庄蛤仔市西下,至街仔尾分而为二:一绕后垄溪之北而入于海。溪流细浅,沙线丛杂,溪高于海;潮不能进,〔船〕不能泊入。系属小溪而非海口,行人涉水而过。一由后垄街之南而入于海,乃名海口。其口门较中港口尤少,阔不过二十丈,深八、九尺;设有渡船。二、三百石之海船,可以乘潮出入于口门内;略大商船,遭风收泊者均在口外洋面,不能进口。潮水涨至乌尾地方止。有汛兵、口书、澳甲,随时巡查。

  打那叭溪:在后垄口之南,离城六十里。源出铜锣湾,经五湖四海(?)绕打那叭而入于海。来源既短,溪又浅狭,行人涉水而过。口门宽六丈零,深五、六尺;口外沙泥淤塞,潮涨至口内二里许。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吞霄溪:在打那叭溪之南,离城七十里。源出内湖,受吞霄街后之水入海。来源较打那叭溪更短,溪亦浅狭,行人涉水而过。口外沙线丛杂,口门宽五丈余,深五、六尺,潮涨至口内半里许。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苑里溪:在吞霄溪南,离城八十里。源出大坑口、铜锣湾西面诸山之水,绕蓬嵌山曲曲而入于海。来源较打那叭、吞霄诸溪为长,而溪面浅狭,行人涉水而过。口外沙线丛杂,口门宽六丈余,深五、六尺,潮涨至口内半里许。不能停泊船只,故以溪名。

  大安溪海口(附房里溪、土地公港):在苑里溪南,离城九十里。源出火焰山北、铜锣湾山后面内山,湾曲过鲤〔鱼〕潭西下出角山口以后,泛滥无定。溪面宽约二里许,中间沙积成堆者三、四条,已有居民;水势分歧杂出。在北边近于房里街者,为房里溪;宽二十余丈,深七、八尺,有渡船以济行人。稍南,则土地公港;宽十余丈,深三尺,行人涉水而过。在南边近于大安者,为大安溪;又名顶店溪。宽二十余丈,深七尺零,亦有渡船。口门宽三十余丈,深七、八尺。房里、土地公港等口均系沙泥塞积,不能泊船;唯大安口外沙线稍顺,春、夏时可泊二、三百石小船,随潮出入。秋、冬水涸,不能停泊;大号商船,并无停歇者。潮涨至口内一里许。亦设有汛兵、口书、澳甲,随时稽查。

  大甲溪:在大安口之南,离城一百零二里。出自淡、彰两处内山番界,不知其源;受石壁、铁砧山、大甲城诸水而入于海溪。面阔三里许,溪中巨石嵯峨,水势湍急,为淡、彰交界之险要(附议于后)。设有渡船,以济行人。溪口虽宽,近海之所沙线杂出,南分数条,至彰化界内五叉口相近之处而止。彼此渡船可以往来,外洋船只不能收泊。溪高于海,潮至口门而止,故仍以溪名。

  ——以上皆城南之溪水海口也。

  竹堑港海口:在城北十里。溪源有二:一名金门厝溪,其源出五指山内〔山〕等处,向西北至船头庄而入海。一名凤山崎溪,其源出自铜锣圈,由咸菜瓮等处向西南与金门厝溪会合而入海。两溪均有渡船。该海口前本宽大,船只三百石者往来甚多,为竹堑郊商进出货物之要口;后因日渐淤塞,始改由香山口出入。现在口门宽二十丈,深八尺零;潮涨至口内半里许而止。一、二百石小船尚可随潮驶入,大船不能停泊。亦设有口书、澳甲,随时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