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舆图纂要


  新港溪: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台邑木冈山;流径洲仔尾入海。溪南为台界、北属嘉界。nian

  加拔溪:在县东南四十里。自内山发源;经八奖北汇盐水港而入海。

  石龟溪:在县北二十五里。源发奇冷山;历他里雾,至双溪口汇三迭溪而入海。

  三迭溪:在县北二十里。发源阿里山南;经双溪口之南为笨港,由楫仔寮入海。

  虎尾溪:在县北六十里。源发彰邑水沙连;南为嘉界、北属彰界。「旧志」称:春、夏雨多,水浊而迅;有经月不得渡者。然现在已成干溪;虽久雨徒涉可渡,迥非往日之汹汹矣。

  九重溪:在县西南五十里。已成旱溪;久雨,则小水而已。

  十八重溪:在县西南六十里。有桥可通。

  曾文溪:在县西南七十里。即新港湾里溪之下流也。

  欧汪溪:在县西南七十里。已成平原,尚存旧趾。

  白水溪:在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发玉案山麓。

  笨港:在县西三十里。由三迭溪分流入海。

  朴仔脚港:在县西三十里。由外溪分流,椆笨港而入牛椆溪(「旧志」不载)。

  北港:在县西三十里。即笨港附庄之别名(「旧志」不载)。

  下湖港:在县西五十里。海岸浮沙现于水外者为港,水涨沙痕隐约者为湖。湖内潮退见底,行舟处有沟一道。潮退时尚有六、七尺深,不致搁底;潮涨水深丈余,千石船可以出入(「旧志」不载)。

  树苓湖:在县西九十里。湖内水常深,下湖之外澳也。出湖舟遇逆风,可寄泊于此(「旧志」不载)。舟至鹿港口,猝遇北风,逆不得入;则沿海岸深处,驶往下湖或树苓湖湾避可也。自鹿港口外水底有暗沙一条,名曰「定线」,望之无形;见涌,即宜远避。犯者,舟立碎。舟人点香为准,曰更香;周回一昼夜,点更香七枝。每枝香,准一时七刻有零。自鹿至湖点更香一枝二寸,则可出定线尾;转舵东行,即为下湖矣。如遇风暴、又值潮退不得入湖,则收泊树苓湖内,可以稍避;不然,则须驶回内地矣。再定线尾有暗沙名曰「破布线」一条,尤宜慎之。

  铁线桥港:在县南五十五里。旧树风港分入,有桥。

  茅港尾港:在县南六十里。发源加拔溪,有桥。

  猴树港:在县西南五十里。自牛椆溪南,经青峰阙入海。小渔舟湾泊。

  茄定港:在县西南三十里。由双溪,经笨港达牛椆溪入海。小渔舟湾泊(「旧志」不载)。

  盐水港:在县西南四十里。由东港东,入于海。

  井水港(俗名井仔脚):在县西南四十里。盐水港之分港也。水深三、四尺;运盐商船停泊外海,用小驳船盘载登舟。俗名井仔脚(「旧志」有载而不详)。

  布袋嘴港:在县西南六十里。与北门屿南北对列,即濑东、北场也;为盐水港之分港(「旧志」不载)。

  土地公港: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小渔舟湾泊。

  枋树脚渡:在县南三十里。南浦寺僧设渡济人。

  牛椆溪渡:在县北十二里。今为平埔。

  大莆林渡:在县北三十里。今为平埔。

  朴仔脚渡:在县北三十里。民间以竹筏济人。

  大匏仑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大武垄社番设渡济人。

  走马濑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大武垄社番设渡济人。

  铁线桥渡: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麻豆社番设渡济人。

  榕树王渡:在县西南三十里。城隍庙僧设渡济人。

  茅港尾渡:在县西南六十里。麻豆社番设渡济人。

  萧垄渡:在县西南七十里。萧垄社番设渡济人。

  湾里渡: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港户卢斗设渡济人。另有小姑船三十余只运载杂货,可由外港达台、凤、嘉三邑。

  (附)桥梁

  西门外桥:附郭,性义门外。长三丈,以木为之。

  番仔沟桥:西门外文庙西。以木为之。

  新店桥:盐水港大路。

  白须公潭桥:盐水港大路。长四丈,砌石为之。

  盐水港北桥:盐水港街。春、夏水涨,常漂荡;须时时修造。

  茅港尾桥:秋、冬编竹为桥,上覆以土;春、夏常为水涨漂没,则以竹筏济人。后邑绅请建木桥,下砌以石,长四丈余;稍免漂荡。

  铁线桥:长三丈余,以木为之。

  番仔桥:赤山、麻豆往来大路。

  麻豆口桥:距水堀头百步。南北孔道。

  木栅桥:通木栅孔道。

  大排竹桥:沿山抵郡孔道。

  斗六门桥:入斗六门大路。以木为之;水涨漂没,时时修造。

  笨港桥:入笨港大路。水涨漂没,设渡济入。

  (附)陂塘(陂首蓄水以灌田园,备旱潦也)

  诸罗大陂(柴头港保):蓄八奖溪之流,长有二十余里。大旱不涸,灌田十余庄。

  柳仔林陂(嘉义东保):蓄八奖溪之流,长有十余里。大旱不涸,灌田十有余里。

  埔姜林陂:蓄八奖溪之流,长有十余里。灌田十余庄。

  马椆陂(哆啰国保):蓄内山土地公崎之流,长十余里。灌本保内田。

  枫仔林陂(下加冬保):原出白水溪。

  安溪寮陂(铁线桥保):源出白水溪,长有十余里。

  新营庄陂(嘉义东保):源出白水溪,长有三十余里。

  哆啰嘓大陂(哆啰嘓保):源出内山九重溪,长二十余里。灌溉四庄田园,大旱不涸。

  大脚腿陂(哆啰嘓保):蓄十八重溪之流,长十余里。

  朱晓陂(大坵田保):分荷包屿大泽之流,长十余里。

  土狮仔陂(大坵田保):截牛椆溪出海之流,长五、六里。

  狗咬竹陂(大坵田保):源出牛椆山,长二十余里。

  打猫大潭陂(打猫西保):有泉出其下;淋雨时,蓄柴头港、打猫流注之水以足之。长五、六里。

  打猫山脚大陂(打猫东保):截三迭溪之流,长十余里。

  双溪口陂(打猫北保):分截三迭溪之流,以灌下埤头各庄田。

  陈庄大陂(他里雾保):截石龟溪及庵古坑二水,以灌本保南势各庄田。

  笨箕湖陂(他里雾保):分截虎尾溪之流,长十余里。

  北社尾陂(尖山保):蓄双溪口之流。

  北斗坑陂(他里雾保):截虎尾溪入海之流,以灌海丰等庄田。

  大目根陂(大目根保):截牛椆溪入海之流,以灌菜堂坑等庄田。

  大槺榔陂(大槺榔保):截双溪之流,以灌大、小槺榔田亩。

  桥头陂(打猫保):蓄积天雨流注之水。

  他里雾番仔陂(他里雾东保):蓄积天水。

  尖山陂(他里雾北保):蓄积天水。

  斗六庄陂(斗六保):蓄积天水。

  走猪庄圳(他里雾保。水停蓄者为陂,流行而通泄者为圳):截石龟溪之流,以灌水庄及排仔路田。

  荷包连圳(他里雾北保):分石龟溪之流,以灌青仔园数庄田。

  加冬脚圳(他里雾南保):引石龟溪之流,以灌本庄及殿仔林二庄田。

  北香湖(嘉义东保):附郭一里。泉深地广,盘曲二里许;大旱不涸。即「旧志」八景之「北香秋荷」也。

  龙湖(赤山保):龙湖岩。下有潭,清彻可鉴。

  ——右山屿四十五、港一十一、溪十四、渡十一、桥十二、陂十二、圳三、湖二(凿地得泉,以备旱潦;非海口湖也)。

  城池

  东门:迎春门。

  西门:性义门。

  南门:阜财门。

  北门:拱极门。

  ——右嘉义县四门。

  嘉义县城:长八百丈零八尺,外周八百二十九丈一尺。内垣高一丈八尺,城上马道阔一丈六尺四寸。雉碟一千二百垛,炮台四座,窝铺九,水门四。濠沟周九百四十三丈,宽三丈六尺,深一丈二尺。

  按「志」载:嘉义县城先系竹围,雍正元年改建土城。至乾隆元年,又改用三合土筑成;长七百九十五丈。道光十三年六月,邑令单瑞龙同与水师提督王得禄合力劝捐修改,用砖石砌筑;较他邑最为坚固。

  衙署

  嘉义县署:城东门。

  笨港县丞署:大槺榔保。

  斗六门县丞署(旧为巡检,雍正元年改设):斗六门保。

  佳里兴巡检暑:盐水港保。

  嘉义县典史署:城东门。

  铺舍

  嘉义县本城南〔门〕铺(县口):南至下加冬三十里、北至大仑脚埔三十里。

  下加冬铺:南至铁线桥二十里、北至南门铺三十里。

  铁线桥铺:南至台属曾文溪二十里、北至下加冬铺二十里。

  大仑脚铺:北至彰属西螺二十里,南至南门铺三十里。

  笨港铺:西南至朱晓埤二十里、东至县城三十里。

  朱晓埤铺:西至盐水港二十里、东至县城三十五里。

  盐水港铺:南至铁线桥十里、东至县城四十里。

  防汛

  嘉义营:参将一员、都司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三员、把总四员、外委十员、额外四员、马步战守兵一千一百三十八名。

  参将署:城北门。驻防嘉义城内汛,协防守备一员、把总一员、额外四员、马步战守兵四百名;管辖七大汛、八小汛、九塘(内八汛、四塘归斗六都司分辖)。

  城外汛(附城西南郭外):轮防把总一员、兵三十二名。

  山底塘(附城西郭外):安兵六名。

  牛椆溪塘(城西三十里大槺榔保):安兵五名。

  打猫塘(城北十二里打猫北保):安兵五名。

  水堀头塘(城西南十二里嘉义西保):安兵六名。

  八奖溪塘(城南十五里嘉义西保):安兵十名。

  笨港汛(城西三十里大槺榔保):轮防千总一员、兵七十四名。

  朴仔脚汛(城西南三十里大槺榔保):外委一员、兵十五名。

  盐水港汛(城西南四十里盐水港保):轮防把总一员、兵九十名。

  店仔口汛(城西南二十五里下加冬保):外委一员、兵四十名。

  都司署(城东北四十里斗六门保):驻防斗六门汛,协防千总一员、外委四员、战守兵一百五十名;管辖八大汛、四塘(内四汛、三塘地属彰化,不载)。

  大莆林汛(城北二十里打猫保):外委一员、兵二十名。

  他里雾汛(城北二十里他里雾保):外委一员、兵四十名。

  虎尾溪汛(城北四十里大坵田保):外委一员、兵十九名。

  土库汛(城北三十里大坵田西保):外委一员、兵三十名。

  虎尾溪塘(城北四十里大坵田西保):安兵五名。

  ——右汛塘十七所。

  道里

  东:东出迎春门五里大目根、五里顶溪心、五里竹头崎,至诸山之麓。

  南:南出阜财门五里邑西保、七里水堀头、六里八奖溪、七里顶加冬、五里下加冬、七里铁线桥、七里急水溪、六里查亩营、五里茅港尾、五里湾里溪、五里嵌头、五里曾文溪,入台湾县界(南内路)。

  北:北出拱极门五里埤仔头、七里打猫、五里三迭溪、五里大莆林、五里打猫北保、五里他里雾、五里菁仔宅、五里虎尾溪,入彰化界(北内路)。

  西:西出性义门五里粗溪、七里鹿仔草、八里白须公潭东保、十里盐水港巡检署。出义性门西北五里埤仔头、七里大潭庄、五里打猫西保、八里笨港县丞署。又由台湾县交界之湾里溪十里萧垄庄、五里麻豆庄、十里佳里兴保、十里盐水港、五里白须公潭东保、七瑞安溪寮、八里白须公潭西保、五里朴仔脚、七里大客庄、七里新埔庄、六里笨港汛、五里大槺榔、十里北港街、五里茑松庄、六里柑仔寮、七里牛担湾、七里尖山、五里海防庄、五里虎尾溪,入彰化县界(北海口之外路)。

  嘉义县舆图说

  嘉义县治负山面海,海疆之岩邑也。南界曾文,北界虎尾;东倚武峦之麓,西临笨港之滨。局度宽宏,平原广沃;为南北之康庄,无崎岖之险阻。往者,枭张丑类肆毒跳梁,动辄先乘嘉义;盖邑居郡治之中冲,地为南北之关键。故嘉义存,则南北路之呼吸可通;嘉义失,则南北路之声援俱绝。其所关于全郡安危者,岂浅鲜哉!经始之初,厥号诸罗;治连淡水,北迄鸡笼。林逆之乱,台郡厅邑以次就陷,独诸罗一邑屹然中立而不摇;此其民心之固,从可知矣。雍正元年,议以幅■〈巾员〉辽阔,每有鞭莫及之忧。乃请裁虎尾溪以北,添设一邑曰「彰化」;改诸罗为「嘉义」,盖嘉其民之能知义耳。

  境以内,大道蜿蜒,路分内外。自曾文溪,北由茅港尾、下加冬至县城,逶迤北由打猫保、他里雾而之虎尾溪者,此通行之正道,为内路也。自湾里溪西出萧垄、麻豆等庄,历盐水港、北港迂折北转而达虎尾溪者,此海口之遶道,为外路也。横溪迭迭,左绕右萦,天设之濠堑也;庄保重重,星罗棋布,自然之关隘也。斗六门扼北来之要,足资两邑之屏藩;大武垄当南下之冲,可握郡垣之锁钥。内加拔、大武峦山深林密,为逋逃啸聚之场;布袋嘴、朴仔脚水浅沙平,实奸宄觊觎之钥。山防虑匪徒之私结化番,宜慎石门之出入;海防杜奸商之暗连洋盗,须严盐港之稽查:此当年蓝鼎元经理台疆之至论也。

  唯是台郡入版二百余年,蠢动之徒何可胜计;然而每有窃发,未尝不旋踵而歼者:斯固国家声威之所被,而亦前人筹划之周详耳。至若日久升平,今昔情形不无迁变;则夫参酌时势、相度机宜,经制上方,是又任之者所当绸缪于未雨之先矣。谨举其大要,聊参末议以呈。
 
彰化县舆图纂要

  彰化县图

  彰化县舆图表

  彰化县舆图册

  彰化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