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厦门志
厦门志
寿山岩去城东里许。一名半山堂,以其居市与山之半,因名(「鹭江志」)。
万寿岩在阳台山之东(「鹭江志」),一名山边岩(「嘉禾名胜记」)。自太平岩越山一里许,有寺,松林郁茂;右有巨石,镌「无量寿佛」四字。左有石洞(「府志」),名一片瓦;即八景所谓「万寿松声」也。石镌明人诗二首,无姓名;俗传为俞、戚二公作(岩有钟,高二尺有奇、径三尺。舞以下、于以上,俱有记。乃宋开宝六年将仕郎林仁着铸,镇荐福院。万历间院废,为仙游樵者所得,忠翊校尉陈人勋售置于此。里人章绍本云)。
鼓浪屿厦门东南五里;在海中,长里许。上有小山、民居、田园、村舍(按「方舆纪要」:『在大嶝西,旧有民居。洪武二十年,悉迁内地;成化以后,渐复其旧』),郑氏屯兵于此(上有旧砦遗址)。左有剑石、印石浮海面,下有鹿耳礁、燕尾礁(「鹭江志」)。东为日光岩(亦曰晃岩。上有龙头石,俗名龙头山。池直夫居其下;有晃园,极花竹之胜),石刻「鼓浪洞天」四大字。有寺,乾隆间僧瑞琳募修(「县志);旧惟石室一间,后建高楼及旭亭。旁有小洞,堪避暑(「嘉禾名胜记」。今寺圯)。屿之西有瑞晃庵,与水仙宫隔水相对;俗呼三邱田(又名三和宫。今改法海院,颇壮丽。庵后石壁有王得禄题记)。负山临海,舟可真抵其下(「鹭江志」)。有鸡鸣石,海中有警辄鸣。后有金带水(宋幼主投金带处),多浮石。有泉名拂净泉,味甘;海船取汲焉,里人以小舟载水鬻于市。又有三片石,产海苔;味淡,以为珍品(采补)。
浯屿在厦门南大海中;水道四通,为海澄、同安二邑门户「府志」)。屿对金门之陈坑(县志),明江夏侯周德兴置水寨;成化中,寨移厦门,仍曰浯屿寨。山奥崎岖,贼据为窟穴。嘉靖间,复议旧置(「方舆纪要」)。其实为厦门要隘,今设防汛。上建天后庙。屿前有小屿,曰浯案屿;屿后海石丛生,名九节礁(采补)。
大担屿在厦门东南海中;连小担屿、浯屿,为厦门海口(「府志」)。宋幼主过此,掷弃累物以浮舟;后水发光怪,渔人得古研焉(「闽书」)。北建天后庙。屿巅为天灯山(采补),有石镌「第一津」。屿北远望,为白石头,大数十丈。下有七星石,森立海中(「县志」)。白石头在城东南,去玉沙十余里;风水所汰,洁白异常(「鹭江志」)。
小担屿周四里;与大担相对(「闽书」)。
离浦屿在厦门西北(采补),近高崎;以与薛浦相离,故名(「闽书」)。
宝珠屿亦在西北;高浦前海中沙屿也。状如珠,因名(「府志」)。卓竹入丈许,风扬浪淘,沙聚自若(「闽书」)。
槟榔屿在厦门东;与小担屿相望。以形名(「闽书」)。
黄牛屿在龙腰渡。古谶云:『龙腰断、黄牛平,嘉禾出公卿』(「闽书」)。
■〈氵丙〉洲屿在厦门北。周围二里许,当县丙方。或曰:县两溪流入巽方,而此屿在丙,文明之象也(「闽书」)。
白屿在厦门东北■〈氵丙〉洲。屿东(「府志」)。周围四里。县治二水夹流入海,俱经■〈氵丙〉洲与是屿南下(「闽书」)。屿两头昂起,状如双鲤朝天。有泉一泓,渔人常于此汲焉(「县志」)。又有鼠屿(「闽书」)。
按白屿有三:一在西北,近宝珠屿;一在南海,近浯屿;此居北海也。
凤屿在西北篔筜港中。又有浮沉石,随潮汐而浮沉(「鹭江志」)。
青屿在南,海澄、同安交界;东接小担屿。又有红瓜屿(采补)。
虎仔屿在厦门东金、厦分界处。西北有礁,名三礁(采补)。
蟹仔屿在厦门北,近后莲乡;小渡船于此往同安。上有鳌山宫(「鹭江志」)。
猴屿近鼓浪屿(采补)。
圭屿在厦门西澄、厦今界处(采补)。屹立海中,状如龟浮波面,故一名龟屿。隆庆间,置城;万历间,建塔。后俱毁(「海澄县志」)。今塔重修矣(采补)。
钱屿在厦门西(采补),去澳头南半里;四面环海。天启二年,上筑铳城,与圭屿、木屿为呼应。今城址尚存(「海澄县志」)。
木屿在厦门西(采补)。圭屿居中,钱屿、木屿翼之。前明设城戍守,今俱圯(「海澄县志」)。
嵩屿在海澄县界,与厦门相对;漳、泉二水于此交汇(「海澄县志」)。宋幼主浮舟经此,适屈圣诞,群臣构行殿呼嵩;故名。屿北有龟屿、蛇屿罗列海中,其形甚肖(「漳州府志)。
樵溪在城东,近紫〔云〕岩。源出狮山,曲折西流,经天界寺前汇于水磨,达于海(「县志」)。
水磨坑溪在城东。经万石岩,过深田汛,至岳岳前入于海(「县志」)。
带溪在城东北。出阳台山,经白鹤岭,至陡门入于海(「县志」)。
双溪在城东。一出石泉,经前园,至于桥亭;一出白鹿洞山,下经靖山,至于南门。同流汇为霞溪,入于海(「县志」)。
龙舌溪在城东北潘厝社。出洪济山,北流入海(「县志」)。
古楼溪在城北。出洪济山,东流入海(「县志」)。
莲溪在城东北。出洪济山,经莲坂社达篔筜港入于海(「县志」)。
港口溪在城东。出坪山,经上李社,至曾厝埯入于海(「县志」)。
霞溪在城南(采补)。源出双溪,经关仔内,至后海墘入于海(采补)。
前后溪在城东北禾灶社前后。一出紫占山,经万寿寺前;一出西孤岭,经金榜山后。皆汇篔筜入于海(「县志」)。
虎溪在城东玉屏山下(采补)。
篔筜港在城北。长可十里许、阔四里有奇。中有凤屿(「鹭江志」),莲溪及前后溪之水出焉。又篔筜港口有动石,潮至自动。又有浮沉石,潮至则浮、退则沉;风将起,石下有声,名石虎瞧(「县志」)。
锺宅港在城北,近五通。潮至洪水桥(采补)。
东埭港在城北,近目厝社(采补)。
大担门港在嘉禾海南、大小担屿之海口中;多礁石。海舶由此出入(采补)。
小担门港在嘉禾海南,与大担门港相接连;礁石较少。海舶出入,于此为多(采补)。
青屿门港在嘉禾海南,与小担门港并列。大舶出入于此(采补)。
龙船河在城西美头山前。与海隔一岸(「鹭江志」)。
长寮河在城南袁厝山下;一名鲲池。中浮小洲,曰桂洲。前傅氏产,今为官池;岁征饷银,提标参将掌之。夏月种瓮菜,俗名瓮菜河(「鹭江志」)。东去百十步,有黄厝河(采补)。
柳树河在城东北。旧多柳,因名。今河塞,柳亦无存(「县志」)。地为巡道号厅,前有洞源宫(「鹭江志」)。
岳前河在城北岳庙前,近接魁星河。中浮小洲建寺,为荷庵(「鹭江志」);四面环水,大可一亩,植竹为垣、架石为桥(「嘉禾名胜」记)。乾隆间,海澄公黄仕简提督厦门,重建(采补)。
魁星河在城北。上有魁星石(「县志」),形如魁星,故名(「鹭江志」)。其西有魁星阁,祀梓潼帝君暨魁星。乾隆五十年,分巡道万锺杰建;道光二年,巡道倪琇改建;十年,巡道周凯复其旧制(采补)。
月眉池在城西傅氏墓前。形如弦月,故名(「县志」)。亦种瓮菜(「鹭江志」)。
双连池在城西朝天宫下(「鹭江志」)。两池一岸,水相通,因名(「县志」)。
演武池在城南澳仔社口较场侧相传郑氏演武处也。今为民田灌注(「鹭江志」)。
放生池去城东二里许,在景通桥下(「嘉禾名胜记」)。
罢湫潭在城东北洪塘。旧传有龙穿地而出,分为三窦,下通一穴(「闽书」)。
蛟井在嘉禾里;石盘成穴。宋绍兴甲寅秋,虹尝饮之(「县志」)。
都图
同安县,宋设四乡(永丰、明盛、绥德、武德);后存三乡,并为二十七里,又并为十一里(长兴、同禾、民安、从顺、翔凤、感化、归德、仁德、安仁、积善、嘉禾)。元改为四十四都;明改三十七都,统图五十三。国朝乾隆四十年,分翔风、民安二里、同禾里五、六、七都归马巷(「县志」)。
嘉禾里,在同安县绥德乡二十一都(统图二)、二十二都(统图二)、二十三都(统图二)、二十四都(统图二),共领四十五保(「县志」)。
四社(于二十一都内;附城市廛民居,分为四社):福山社辖四保,前园保(鹭江志」无)、外清保、南联溪保(「鹭江志」无)、南双溪保(鹭江志作双溪);怀德社辖四保,吴厝保(「鹭江志」作岐吴厝保)、溪岸保、岐西上保、岐西下保;附寨社辖五保,永丰保、西江保、连真保(「鹭江志」无西江、连真,作连西永丰保)、新和保、大中保;和凤前后社辖五保,张厝前保、张厝后保、黄厝保、厦门港保、鼓浪屿保(此保「县志」无)。
二十一都(一图:五通渡、湖边、黄水桥;二图:店里、高林):西宫保、北山保、西林保、昭塘保、福相上保、福相下保。
二十二都(一图:曾厝埯、小高浦;二图:塔头、古浪屿、东澳):古村保、何小岭保(「鹭江志」有岭兜保,无何小岭保)、长塔上保、长塔中保、长塔下保(「县志」不分上、中、下)、曾溪保、院屿保。
二十三都(一图:莲坂、豪社、吴仓;二图:中左所、乌石浦、埭头、吕厝);厚西上保、厚西下保(「县志」不分上、下)、庆湖保、吕厝保、仙莲上保、仙莲下保(「县志」不分上、下)、吴豪保(后山吴仓甲、麻灶甲。「鹭江志」作吴毫保,不分甲)。
二十四都(一图:店前、锺宅、竹坑、蚝口渡;二图:高崎、石湖、坂上、寨上):竹坑保、护安保(「鹭江志」作护官保)、店前保、寨上保、后莲保、锺宅保(「鹭江志有,「县志」无)、湖莲保(锺宅甲)。
按厦门四面环海,舟樯毕集,宵小易于藏奸。自来分裂地段,每保各设保长,督同甲长,互相稽查。夜则令十家为团,共燃一灯,轮流支更,守望相助。隆冬倍加防范,于各保要隘设立栅栏,以禁夜行。文武各官随时巡察,度几不致日久废弛,以靖闾阎而绝奸宄。
街市
桥亭街在南门外。
火烧街在凤仪宫后。
碗街在外关帝庙左边。
磁街在碗街中。直行向海。
中街在纸街右边。
石埕街在怀德宫前。
纸街在外关帝庙右边。
木屐街在中街头。
提督街在磁街右边。
局口街在长寮河墘。
菜妈街在海岸隘门内。
神前街在外关帝庙前。
塔仔街在大使宫前。
轿巷街在火烧街横过。
竹仔街与提督街连。
亭仔下街在中街横头。
新街仔在大使宫后。
港仔口街在亭仔下街转湾。
走马路街在廿四崎上。
桥仔头街在北门外。
五崎顶街在走马路转湾。
关仔内街在西门外。
岛美路头街与港仔口连接。
厦门港市仔街在圆山宫后。
关帝庙后街在庙后(以上皆采「同安县志」、「鹭江志」)。
按厦门街市窄狭,民居稠密,架席片薄板蔽日;而又堆积粪土,熏蒸潮湿。宜时疏其沟道,俾水得畅流,宣泄湮郁。道光十年,厦防同知许原清疏沟最善,并立石禁止堆积粪土。石上夜燃灯,以为路灯。
墟集
油市在海岸内武庙前。每岁自十月起、至二月止,卯、辰二时,乡间落花生油齐集于此,发兑铺户及负贩者。
菜市在东门外三官宫前。每日黎明,诸菜毕集,青葱夹道,转售诸小店及负贩者。
猪仔墟在新填地鬼子潭。每旬以一、六为期,贩卖小猪。
旧路头鬻贩杂谷、瓜匏。每日乘潮长而至,无墟集之名。
洪本部渡头鬻贩菜、豆荚,亦乘潮长而至。
提督路头鬻贩杂果、芋头、盐笋,由行口转售。双涵、破墓各乡地瓜,黎明集聚于此;负贩者,四更时由厦城纷纷到处买回散卖,往返二十余里。贫民日食,半资以为糗粮(以上采补)。
塘埭
方塘阔五丈、深五尺,灌田二十顷(「鹭江志」作阔五尺)。
尾塘阔五丈、深五尺,灌田十八顷(「鹭江志」作阔五尺)。
鸡髻塘阔一丈三尺、深五尺,灌田四亩(「鹭江志」作灌田四顷七亩)。
欧塘阔七丈、深六尺,灌田十顷(「鹭江志」作灌田四十顷)。
尫厝口塘阔十丈、深五尺。
薛尾塘阔六丈、深五尺。
后洋蔡塘阔五尺、深五尺,灌田一十二顷八亩。
洋塘阔四丈、深五尺(「鹭江志」作阔六丈)。
墩上塘阔四丈、深五尺。以上九塘现存。
洋塘桥官塘阔五丈、深五尺,灌田十八顷。
古楼徐塘阔五丈、深七尺,灌田十五顷。以上二塘废。
下行坡阔一丈、深八尺。现存(「鹭江志」作阔三丈)。
月眉池在西门外。形如半月,故名。
演武池在澳仔社。旧为郑成功演武处。
双连池在西门外上宫下。两池相连,中隔一岸;故名。
魁星河在北门魁星石下,故名。
龙船河在尾头山前。与海隔一岸。
长寮河俗呼瓮菜河。在袁厝山下(按旧名鲲池。中有小洲,曰桂洲。「鹭江志」云:『明时傅家物也』。今上流岸右两河,尚属傅家,以岸横直为界。同安县岁征钱粮七钱。其下为官池,岁征饷两,参将掌之。夏月种瓮菜甘美异于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