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县志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在府儒学明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
  县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天官岭,清光绪三十二年成立。
  县立第二国民学校在府经历署,民国二年五月成立。
  县立第三国民学校在箭道,民国五年二月成立。



一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安丰桥,民国七年三月成立。



三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峡阳,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江汜,民国六年三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漈头,民国七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四国民学校在渎溪,民国七年三月成立。



四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大历口,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



五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宝龟山,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谢地,民国四年八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照口,民国六年成立。
  公立第四国民学校在茂地,民国六年七月成立。



六区



  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九墩桥,民国二年十一月成立。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三连埂,民国六年二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埂头,民国六年二月成立。
  私立第一国民学校在埂头,民国四年六月成立。



七区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溪后,民国二年五月成立。



八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王台,清光绪三十三年成立。



九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西芹,清宣统二年成立。



十区



  公立第二国民学校在下道,民国七年一月成立。
  公立第三国民学校在佘溪,民国六年十二月成立。



十一区



  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漳湖坂,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
  私立第一高等小学兼国民学校在漳湖坂,民国二年四月成立。



十二区



  公立第一国民学校在保福,民国四年三月成立。
选举志第十三
  粤自五期相代,三辅共赞,燧人四佐,伏羲六臣,轩黄七辅,少昊四叔,实能金木及水。伊耆四岳,亦分阴阳为官。夏商用父,周重宾兴。以梦以荐,升举厥异。齐桓三选,修尚德贤。战国纵横,挟策干进。才辩渐开,文艺蒿矢。汉,公孙弘,始基对策,东方朔,肇赴公车。晁错,与贤良文学之选,仲舒,上茂才孝廉之举。元帝增弟子员,甲科为郎中,乙科为太子舍人,丙科补文学掌故。建初分四科之设,顺帝以年四十为限,擢高等而罢下第,荣路益广。魏有监试之官,吴立程试之科。晋试虞挚,为策问之始。举阮种,为廷问之始。宋驾幸国学,亲试诸生。齐策问秀才,不尚委牍。梁收寒品,并惠羊肆。南齐策生,贿赂买第。隋二科举人,初称贡士。炀帝大业,特科进士。唐含元殿试,加以口试。天宝策加诗赋,代宗宽命给烛。乡贡怀牒,鹿鸣赓宴。武后代阼,糊名覆校。宋太祖赐士宴钱。开宝宠开恩例。太平兴国乃定三甲,琼水锡宴,牓天增荣,端拱厥重春闱。咸平初立秋试,或以试官避亲,或以渡江择彦,少长既明,状元乃立,魁甲之誉,称纶宠焉。辽重长策,金设童科,亦逮有元,兆传花牓。明试八比,科目互异。清沿明制,二百余年,得人称盛。末季始停科举,广开学堂,而取士之途愈杂。轻文艺,而尚技术。剿泰西之学说,忘中国之经训,是所谓变本加厉者也。民国方兴,崇尚科学。京师有大学、专科,省有师范、正预二科,及中学校,县有高等小学校,乡有国民学校,皆取青年子弟,层累递升,以期造成有用之材。士生於今,亦一时之嘉会也。南平自宋黄裳大魁,科名之盛类镞镞,为桑梓光。夫人之传不传,不尽系乎科目,然以科目取士,固大有人在。而学校之设,亦以尊重乎教育。凡厥士人,其思所以殚心实学,而无负培养之厚也可乎。故历叙选举,以列於左。
  宋以前科第事宜,失传无考。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赐同出身,分为三甲,殿试分甲自此始。淳化三年壬辰科,糊名考校分五等,上三等赐及第,余赐出身。咸平元年戊戌科,是榜始为小录用绫,谓之金花,帖於卷首,载知举年甲行第,家讳私忌,登科人大书姓,小书名。咸平三年庚子科,分六甲,第四甲同进士出身,五甲同三传出身,六甲同学究出身,赐别科出身自此始。景德四年,闰六月壬午,御试制科举人。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始赐袍笏。四年,置誊录院,禁止监门防缉,解衣阅视始於此。天禧三年己未科,始有特奏名。宝元元年是岁改元,第一甲皆赐绯。皇祐元年至皇祐五年,始改四年一举为闲岁。嘉祐二年丁酉,是科亲试举人,凡进士与殿试者,始免黜落。熙宁三年庚戌,是年御试策一道,至七年以进士既罢词赋,所试策,即与制举无异。时政阙失,已许人上封事,遂罢贤良等科。熙宁六年癸丑,是年一甲二甲赐及第,三甲赐出身,五甲同学究出身。熙宁九年丙辰科,是年诏第一名以下并试律义断案,赐官钱,印小录,废明经科。元丰二年免试刑法,第一甲二甲赐及第,三甲四甲赐出身,五甲赐同出身。元祐六年辛未,是年兼诗赋人,第一场经义三道。专治经艺人,两场各五道,四场各策二道。绍圣四年罢诗赋,专习一经,廷对仍试策。崇宁三年甲申,是岁建辟雍,以待天下。每岁贡士,试中者释褐,三试不中,退归本贯外,三岁乡贡,谓之大比。宣和六年以贡士人众,特添省额一百人,赐御制诗。建炎二年戊申,诏分省额於诸路。绍兴二年壬子,是科初复诗赋仍额试。绍兴五年乙卯,初试南省,初场赋各一首,专经者本经义三道,语孟艺各一道,次论一道,次策三道,殿试策亦如之,自绍圣罢诗赋,至是始复。绍兴十五年乙丑,复经义,通诗赋、论、策为三场。绍兴十八年戊辰,经义、诗赋,复分为两科。绍兴二十七年乙丑,诏复行兼经义,如十三年制。绍兴三十年庚辰,是科经义、诗赋兼行。隆兴元年经义、诗赋,复分两科仍免殿试。宝庆二年丙戌,是时科举之弊,曰传,又曰换卷,曰易号,曰卷子出外,曰誊录灭裂,诏防戢焉。明洪武三年始开科,八股取士。永乐二年甲申,命工部,建进士题名碑於国子监。宣德二年,会试分南北中卷,以后沿之。崇祯十五年壬午,赐特用出身。查闽省中式,自洪武以后,或数十名,或一百数十名无定额。景泰八年丙子,始定额九十人。万历四十三年,增额五名。天启元年,特恩福建广额三名。崇祯三年庚午,广额一名。崇祯十五年壬午,广额十名。清顺治五年始开科,中式一百五人。顺治八年辛卯,中式百二十人。顺治十四年丁酉,仍中式一百五人。顺治十七年庚子,中五十三人为例。康熙二年癸卯,特恩加中十五名。康熙五年自甲辰会试,以策论二场取士,是科及明年会试仍之。康熙八年己酉,福建加中十名。康熙十一年,中额仍五十三名,副榜十名为例。康熙十九年庚申,补科加中十名。康熙二十三年加中十名。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加台湾府一名为例。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福建增十七名,共七十一名为例。至三十八年己卯,奉恩诏加十名。康熙四十一年分出官卷七人。康熙四十四年增五经卷三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是科中八十九人。雍正元年,恩科福建省加中额三十名,共一百十五名。谕乡会试二场,仍以孝经为论题。雍正七年己酉,各省乡试每正额十名,加中一名。十名之外有零数者,亦加中一名。雍正十三年乙卯,始革春秋合题。乾隆九年甲子,是科为始革去五经卷。乾隆十二年丁卯,是科以后,定额八十四名。乾隆二十一年,定例乡试第一场,试以四书文三篇,第二场经文四篇,第三场策五道,其论表判,概行删省。会试第二场加表文一道。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场条例,首四书文三题,加性理论一道。二场经文四题,加五言八韵诗一首。三场仍用策五道。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是科以后,次年改诗归第一场,於第二场兼用孝经。乾隆五十一年丙午,是科以后,次年二场裁论,用经文五篇,以诗、易、礼记、春秋序次,乡会轮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是科专用春秋,以后五经并用。嘉庆三年戊午,是科加额三十名。嘉庆十二年丁卯,加台湾一名为例。
  武科目,唐、宋、元通志未载。有明及清庚申科以前,武举中额,经耿精忠变乱之后,册籍无凭。稽考自康熙庚申科起,本科省中五十一名,辛酉中四十九名,甲子中四十六名,丁卯中五十名,庚午中四十八名,癸酉中四十九名,丙子中四十名,己卯中四十七名,壬午中四十六名,乙酉中四十九名,戊子中四十七名,辛卯中四十九名,癸巳中四十八名,甲午中五十名,丁酉中四十九名,庚子中四十六名。雍正癸卯中五十名,甲辰中四十三名,丙午中四十三名,己酉中四十六名,壬子中四十五名,乙卯中四十六名。乾隆丙辰中四十三名,戊午中四十四名,辛酉中五十四名,甲子中五十一名,丁卯中四十一名,庚午中四十六名,壬申中四十五名,癸酉中四十三名,丙子中五十五名,己卯中四十三名,甲辰中三十九名,壬午中三十八名。自是科后,武中额定五十名为例。
  拔贡自明崇祯乙亥始。清朝以十二年一举,逢酉年为期。优贡三年一举,每举通省六人。县学岁贡,三年两举。
  生员入学额数,雍正二年,谕增学额,小学改力中学,中学改为大学,大学照府额。南平学额二十名,自此始。乾隆六十年,南平学额加七名。嘉庆元年,南平学额加五名。



选举科目









  太平兴国五年庚辰,苏易简榜。
  廖亚之
  雍熙二年乙酉,梁灏榜。
  江嗣宗
  淳化三年壬辰,孙何榜。
  叶 温
  罗 鼎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姚华榜。
  余 实
  洪 询
  大中祥符五年壬子,余爽榜。余或作徐。
  廖 淮寰宇志无。
  江虚舟
  大中祥符八年乙卯,叶齐榜。
  鲍 光
  天禧三年己未,王整榜。
  廖 淳洪、抚二州,推官。
  天圣二年甲子,朱郊榜。
  廖处平
  李 干屯田郎中。
  天圣五年丁卯,王尧臣榜。
  李 参赐中庸。
  天圣八年庚午,王拱辰榜。赐大学、中庸及儒行。
  吴 辅传见列传。
  景佑元年甲戌,张唐卿榜。
  张 拟
  吴 照宣教郎、信州判官。
  帝悯孤寡不得进,诏南省就试进士诸科,十取其二。又诏,凡年五十,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常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自此之后,率以为常。
  宝元元年戊寅,吕溱榜。
  宋 綨
  余 凂
  李 纁幹子,朝散大夫。
  议试士法,富弼言:“殿试本武后,不足法。宜令有司第高下,引殿唱名赐第,罢殿试。是岁改元,第一甲皆赐绯。
  庆历二年壬午,杨寘榜。
  李 纬
  郑 先
  庆历六年丙戌,贾黯榜。
  李 绎
  叶斐泰通志斐作裴。
  杨师颜
  廖山甫
  范迪简
  皇祐元年己丑,冯京榜。至皇祐五年,始改四年一举,为闲岁。
  杨介石
  胡式职
  嘉佑二年丁酉,章衡榜。是科亲试举人,凡进士与殿试者,始皆免黜落。
  陈皋谟
  吴 潜越王宫教授。
  嘉佑四年己亥,刘辉榜。
  范 峒迪简子,漳州守。
  嘉佑六年辛丑,王俊民榜。
  范 峋1迪简子。
  冯 泽
  时试中礼部及御试下第者四人,侯官陈传其一也,传,字商老,著瓯冶逸事。
  嘉佑八年癸卯,许将榜。
  王 端传见文苑。
  治平二年乙巳,彭汝砺榜。
  练 毖传见列传。
  朱甲立
  按郡志尚有廖平,省志作廖子平。注云:将乐淳次子,初名铁柱,南安知县,累官宝谟阁学士,据此,则天祐三年之廖淳信为将乐人无疑。
  治平四年丁未,许安世榜。
  张 冕
  范 峵迪简子。
  杨 宇
  熙宁三年庚戌,叶祖洽榜。
  吴君称辅四子,解元、朝奉大夫、知州郡,赠正奉大夫。
  胡 璞传见文苑。
  是年御试策一道,罢诗赋。帖经墨义,士以各占一经,并论孟。罢春秋三传。分四场,初大经,次兼经,次论一道,次策二道。至七年以进士既罢词赋,所试策即与制举无异。时政缺失,已许人上封事,遂罢贤良等科。
  熙宁六年癸丑,余中榜。
  叶唐懿
  余行之
  叶 恕
  吴 辟
  林 修
  叶唐稽
  是年第一甲二甲赐及第,第三甲出身,第四甲同出身,第五甲同学究出身。
  熙宁九年丙辰,徐铎榜。
  宋宜甫
  曹将美
  宋 毅宋游志,作宗。
  尤 询
  余卞之
  蔡元方省志,作将乐人。
  是年诏第一人以下并赐律义断案,赐官钱,印小录,废明经科。
  元丰二年己未,时彦榜。
  叶唐稷
  吴 择
  罗仲彦
  朱 起
  张 齐
  时彦上或有李字,是年免试刑法,第一第二甲赐及第,第三甲四甲赐出身,第五甲赐同出身。
  元丰五年壬戌,黄裳榜。
  黄 裳第一人,有传。
  魏 任有传。
  范 嵎迪简子。
  特奏名屡试不第而收用之,谓之特奏名。按特奏名释褐,皆宋取士之科也。
  魏 容元丰四年,以明堂恩免解赴省。是年廷试,擢特奏名第一人赐同进士出身,假授承务郎,寻应博学宏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