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县志

  罗汉阁
  龙 窟



乔保里统图一,县东南百五十里,上下七甲。



  安 宁古田界。
  马林坑闽清界。
  高 州尤溪、古田、闽清界。
  前 洋古田界。
  前 村闽清界。
  寨 头尤溪界。
  三 洋闽清、尤溪界。
  长元山闽清、古田界。
  以上九里属积善乡



长安南里统图四,县东南一百里。



  溪 口
  岭 兜
  剧 头即极头,古田界。
  罗 源
  高 洋
  大王埔
  尤溪口入口七里尤溪界。
  下 垆
  洋 堀
  碓 头
  龙 湖
  石壁尤溪界。
  西家塘
  新 村
  元 头
  漳湖坂有塘、市,内分坂头、坂中、坂尾、上坂。坂尾即下塘尾。
  寮 坑
  秋竹坪
  南 洋
  东 山
  半 山
  坑 坪
  夏洋坑
  兴 洋
  翠竹洋
  前 洋
  黄 宅
  新 泽
  龙 池
  青定州
  后洋山
  黄竹坑



长安北里统图二,县东南九十里。



  武 步有塘。
  下清风
  南 溪
  中 峰
   峡有巡司塘汛,古田交界。
  乔 坑
  上 坑
  竹夹尤溪界。
  茅 安
  坵 墩
  上陈坑
  下陈坑
  大坵头
  小地坑
  牛峰山
  下田坑
  黄龙桥
  以上二里旧属垂裕乡
  北 架
  北 隅



梅西里统图三,县北六十里,原名梅岐西。



  鸭 兜
  黄 畲
  芦 思
  谢 地
  溪 坪
  山方仔
  溪 尾
  横 坑
  坂 坑
  大 坪
  北 山
  乐家窟
  半 山
  思 畲
  丁 岩
  上 边
  宝龟山



梅南里统图三,县北四十里,原名梅岐西。



  蓼 地
  大 作
  梅 岐
  茶 坪
  半 岩
  里 岩
  漈 头
  张 坑
  大 坑
  继 根
  赵 州
  潜 口
  山 腰
  漈头坪
  前 冲
  汶 浆
  天 堂
  外 岩
  重 溪
  乐 口
  里 村
  小南坪
  后 冲
  召 口
  鹿 坑
  下 瓦
  前 坑
  延 安
  石笋坑
  葛 延



新兴里统图四,县东北六十里。



  骆 源
  渎 溪
  大 历
  仙 谷
  洛 托
  山 后
  霞 坑
  盖 头
  山 角
  中 漈
  下 楼
  范 坑
  严 墩
  上 楼
  岩 角
  漈 头
  陈 墩
  谢 墩
  江 墩
  流墩尾
  葱 坑
  东坑窟
  张 墩
  折竹坪
  大上漈
  古同山
  高 坝
  喉咙坑
  上 漈
  小演坪
  金竹坪
  范 墩
  渎溪庙后
  绵竹陇
  后 埠
  猫儿头
  大洋坋
  远 山
  百丈漈
  先后坑
  小岩头



峡阳里统图四,县西北六十里。



  峡阳街内分东隅、西隅、左隅、北隅、前南隅、后南隅、中后隅。
  高 地
  曹 畲
  大 窠
  碌 坑
  叶 坪



塘源里统图二,县北八十里。



  江 汜
  樟 边
  浪 石有塘。
  上 瓦
  小 前
  太 洋
  漈 头
  谷 坑
  吴 墩
  鸬鹚口有塘。
  陈 坑
  麦 原
  杨梅坑
  上洋头
  赤 埂
  邓 坑
  李子坑



寿岩里统图二,县北一百十里。



  黄 历
  翁 墩
  白 沟
  大 历
  丁 历
  大山头
  吴 地瓯宁界。
  下 房
  黄历口二村相连总名大历口,一、六日墟。
  下 店瓯宁界。
  梨 墩
  上 崇
  范 地
  小吴墩
  下黄地
  涂 墩
  大吴墩
  历 墩
  黄 源
  东 坑
  上黄坑
  洋 后



吉田里统图二,县北一百二十里。



  夏 坑
  殷 坑
  观 上
  下

  横坑
  官墩
  官墩
  上
  田后
  大坪
  漈面
  畲坑
  小坑


梅北里统图二,县西北七十里,原名梅岐北。

  高源
  浆
  洋
  小渎
  河东坑
  村尾
  鳀潭尾
  以上八里旧属芹哨乡



安福里统图二,县西北一百里。

  高坑
  林坑
  溪口
  埂尾
  吴墩
  皂树
  七里
  水南
  坋当
  樟槎
  溅头
  张坑
  瑶下
  埂下
  后垞
  梨坑旧志作小梨坑。
  莒坑
  素坑林坝下
  叶源头
  樟坑口
  西坑窠
  泗坑口
  黄麻坑
  后洋源
  游墩桥
  凿 埠



建兴里统图一,县北一百里。



  大 源
  西 坑
  埂 头
  下 垞
  樟树根
  埂 上
  黎 坑
  祭 下
  三连埂有塘。
  坑 田
  蔡 原
  安 窠
  潜溪口
  以上二里旧属上阳乡
  自峡阳里至此七里十五图,乾隆十五年,县丞移驻峡阳,归其分辖征收。
  普顺图县西南二十里,乾隆五年,以畲民雷起元呈请,并钟、蓝二姓俱编立。



驿 站



  剑浦驿旧在建宁门溪东。明嘉靖十三年、同知张真移建延福门内。康熙三十八年归县,在延福门城楼。今仍移溪东马站。上至大横四十里,下至茶洋七十里,留设赡夫一百三十名,走递夫十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义塘递夫二名。
  大横驿在县东汾常里,洪武初建。景泰间,驿丞冯清重建。乾隆二十年归县,上至太平四十里,下至剑浦四十里。留设赡夫百名,走递夫八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又塘递夫二名。有萨都刺诗,见艺文。
  茶洋驿在县治东南金砂里。宋为金砂驿,元间改今名。洪武间,知县刘居信建。景泰中迭建,万历己卯洪水漂流,知县刘兆元重建。乾隆廿年归县,上至剑浦七十里,下至峡四十里,留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夫八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又塘递夫二名。有萨都刺诗,见艺文。
  峡驿在县东南长安北里,原峡司代理。乾隆二十一年归县,上至茶洋四十里,下至古田县黄田四十里。留设赡夫一百名,走递夫六名,兜夫十五名,新设京报夫二名,又递夫二名,今名清风驿。
  王台驿在县西天竺里。宋为站,元因之,洪武初改今名。成化间,知府王范檄县丞郑贤易民地重建,后圮。清朝复设末建。雍正九年归县。下至剑浦七十里,上至顺昌县双峰六十里。留设赡夫一十名,走递夫三名。以上五驿,通共设夫五百三十五名,每年额给夫食银三千八百一十两,如遇有闰之年,加领银三百一十七两五钱。
  旧有大横公馆在汾常里,嘉靖间,知府裴椿立。
  王台公馆在本驿前,知县伍伟立,今废。
  武林公馆在县南长安北里,知县张焘立。
  酉芹税馆先在长砂里,后迁天竺里,王台馆。今俱裁
  金沟公馆在县东仁州里,嘉靖间,知府彭澄立。
  发竹公馆县西长砂上里,知县伍伟立。
  茶洋公馆



铺附



  府前总铺,额设铺兵九名分递。城东铺下至倪坑铺十里,城西铺上至秋竹铺十里。按季,每季给银十九两二钱五分一厘。



东路城东铺十里,达福州路。



  上京铺十里, 一名金沟。
  坵墩铺十里,达建宁路。
  高桐铺十五里,仁州里。
  大横铺十里,汾常里。
  以上五铺,每铺额设铺兵七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四两九钱七分三厘。



西路城西铺达邵武、汀州路。



  沙溪铺十里。
  以上二铺,每铺额设铺兵六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二两八钱三分四厘。
  秋竹铺十里,罗源里。
  发竹铺十里,长砂上里。
  王台铺十里,天竺里。
  筼筜铺十里,资福里。
  西芹铺十里,长砂下里。
  吴坑铺十里,天竺里。
  樟槎铺十里,资福里。
  三连铺十里,建兴里。
  以上八铺,每铺额设铺兵五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两六钱九分五厘。



南路倪坑铺十里,崇福里。



  吉溪铺十里,迁乔里。
  茶洋铺十里,金砂里。
  龙源铺十里,长安北里。
  武步铺十里,长安北里。
  安济铺十里,崇福里。
  金砂铺十里。
  白砂铺十里,金砂里。
  清风铺十里,长安北里。
  峡铺十里,长安南里。
  以上十铺,每铺额设铺兵七名。每铺每季各给银一十四两九钱七分三厘。
  东西南二十六铺,共铺兵一百六十六名。全年额工食并匀闰,带征银一千四百二十两零二钱九分六厘,四季给发,每季给银三百五十五两零七分四厘,每名应给银二两一钱三分九厘。
  外有罗源铺罗源里。
  大盖铺云盖里。
  鸠源铺云盖里。
  岭头铺尤溪界。
  赴尤溪山路,不属大道通行之区。
  冷 铺在城四隅,人烟辏聚之区,每十余家设一所,藏灭火之具,於中夜轮流守宿,以备缓急,兼防盗贼,今废。按宋绍熙间,守胡舜创立水铺以防火,冷铺即其遗意。今府县署前各备应援旗号,大小桶楻积水,以备救火,盖原於此。以上驿夫铺兵今俱裁,冷铺久废。
名胜志第六
  古称铜鞮、阿房之宫,章华、姑苏之台,结绮、临春之阁,固赫然名於一世者也,而今安在哉?然兰亭之会,柳州之游,因右军、子厚而显。浣花之溪,辋川之墅,待杜甫、王维而传。何帝王之宫观,不若文人学士钓游之迹也。往往以一人一时之俯仰流连,遂使山川生色,后人思之而不能置,名因以永焉。南平自晋雷焕之子携剑成龙,从此剑州、镡州,名播海内。其他或物因人重,或地以事传,贤士大夫物色而标榜之者,不胜枚举。岂必尽周明堂,鲁灵光始堪仰止哉!故游明翠之阁,登百角之楼,如黄鹤、岳阳之或遇也。寻藏春之峡,访咏归之堂,如东山、舞雩1之未远也。眺画屏之轩,过水云之村,如阆风、蓬莱2之可即也。城乡寺刹林立,不下数十,有田粮者三十有四,皆踞山林泉石之胜,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至若世家之绰楔,前贤之庐墓,昔人之碑碣,磨崖题字,凿石铭功,其足为宝贵者不乏,非皆胜迹之所留耶?故并志之,以著於篇。

  【注】
  1.东山舞雩:东山,《诗?豳风》篇名,表现战士胜利返归的喜悦心情。舞雩,《论语?先进》:“浴手沂,风手舞雩。”祭天祈雨之处,有增树木。
  2.阆风蓬莱:均指仙境。

  越王台在县城北百丈漈,又王台,亦名越王台,相传皆汉时越王筑。
  桔溪钓台县东南,宋吴仪筑,杨时有诗。
  望夫台在长沙下里,宋王琅之妻,假彩女,夫出久不归。彩女晨夕登舍后山望之,邑人遂称其地为望夫台云。
  溪山伟观台在旧州治西,有小亭,宋真德秀有记。
  隐鳞洞黄裳有诗。
  藏春峡吴仪别业,杨时、李侗、黄裳、王汝舟、胡纶各有诗。
  水云村在衍山下,黄裳有记。
  天趣园县东南,杜溪里上。有盘陀石,方广丈余,四山环峙,清泉涌出。佳木荫森,境绝幽雅。宋李侗、朱熹二先生,尝游息其上。明李东阳有诗。
  观物园城西马坑,明参政黄焯娱亲之所。游可斋传云:观物园在郡西,离公所居不数百步,倚山麓,有泉石之胜。公筑室徜徉其间,奉亲之暇,读书吟咏自适。时或对客投壶弹棋,或飞翰作大行书,皆精绝。有丐文者应之,咸关理道,树风猷,否不与也。焯有小兴诗。
  菊香涧胡琼有诗。
  万福精舍在溪南,内有张楷“妙觉嗣宗”,余思复 “说第一法”,黄晋良“万福精舍”匾,字画甚佳。东序壁上,有许遇画枯木竹石,僧珍护之,今移置东堂。正中庵在第九峰。第八峰下产茶,康熙间,僧隐峰精於选制,号“龙团”,色白味清,堪与“日铸龙井”争美!自后罕知其制法,茶树亦渐稀少。乾隆十一年,知县苏渭生改祀龙神,诸匾俱悬后殿,知府张楷有碑记。
  九峰精舍明胡琼建,有喜客见访诗。
  茶 苑黄裳有诗,宋吴仪游息之所。
  竹 溪宋吴伯长元之爱剑溪,筑室其上,绕庐植竹,匾曰“竹溪”。瑞州状元姚勉为之序。
  醉吟轩邓肃有诗。
  画屏轩宋蔡襄舟宿延津诗:“画屏曾倚孤舟看,今日孤舟看画屏”。
  仪凤轩桔溪,明游居敬幼读书处。
  补过轩府署内,知府彭澄建。
  九峰亭
  云深亭俱元妙观前。
  聚星亭旧县治后,元至正中废。
  闲云亭
  化城亭俱兴化寺前。
  绿阴亭杨时有诗。
  共乐亭城东石岩之巅,宋时建。元至正中,废其址为城垣。
  洞云亭城东,明洪武间改为盘诘所,寻废。
  百花亭明改水东坊。
  南溪亭在溪南,又东门亭,洪武元年建,永乐十四年圮於水。正统五年,通判李杰建西门亭城西嘉应庙,北门亭北门外,元至正间圮。
  老圃亭在咏归堂之前,宋吴仪居此。西北山麓,又创暗香、虚心二亭。
  仰高亭旧府学前,明正统十一年,知府王彪建。
  应雨亭城西县学后,成化间,知府郑时祷雨有应,知县王贯构亭刻文以纪其事,弘治十一年毁,胡谧有诗。
  鳞瑞亭在城西,林希元有记。
  剑归阁即化剑阁,在府治北,李纲书碑尚存。明施中诗:“渺渺平津东阁开,几番风雨更徘徊。神龙恐识游人意,仍化丰城宝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