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凤山县采访册
凤山县采访册
番仔寮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行,旁入玲珞陂及海丰、崇兰二圳,本支下注淡水溪,长二十八里。
甘棠庄溪(俗名加冬庄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由隘寮溪分支,西南行十五里,下授海丰溪。
海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受甘棠庄溪、大道关圳,西行十七里,过溪洲仔,下注淡水溪。
四十分(去声)溪,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里,源由珑空口分支,西南行,兼纳二沟(漏陂、杜君英),分注两溪(阿候、西势),长十二里。
阿候溪(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行,兼纳火烧沟、海丰圳,过下蚶,下注淡水溪,长二十里。
西势溪(民渡),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由四十分溪分支西南行,旁注两圳(新陂、滥庄)、一陂(桥头),本支受玲珞陂,过双溪口(民渡)、外水哮(官渡),至力力社,汇东溪合流,长十四里。
番仔埔溪,在港西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嘉早山泉分支西南行,兼纳漏陂、杜君英二圳,下注东溪,长二十三里。
东溪,在港东、西二里交界(东南岸属港东,西北岸属港西),县东二十四里,源由嘉早山泉(即南坪南支,由南太武山下注者),分支西南行,旁注三圳(三沟水、四沟水、五沟水圳)、一陂(甘棠门陂)。本支递纳四溪(番仔埔、头沟水、西势、九甲)、四陂(桥头、犁郎崎、沙仑、加钓陂)、两沟(沟仔墘、头前厝)、两圳(梓潼、北势廍圳)、一潭(顿物),以迄东港,乃归于海。沿溪设官渡二(北势尾、后廍仔)、民渡五(力力、客厝、排仔路、头港、东海坪),长五十里(按此溪亦纳港西里头前厝、客厝二圳水尾,应补入)。
头沟水溪,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五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行二十里,旁注王爷陂、北势廍圳,本支下注东溪。
九甲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西南行,注四陂(沙仑陂、内陂、石陂仔、什华)而纳一陂(七块厝陂),至海坪渡,汇东溪合流,长二十八里。
后藔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三十二里,源由浮圳鹿山泉分支南行,上游旁注三陂(三仙庄、下廍、■〈石函〉仔口)、两堰(西港、仑仔顶堰),下游递受两陂(什华、甘棠门陂)、一沟(三巷),至灰窑仔,分注南平、东港二流入海,长二十九里。
摆律溪,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二里,源受摆律山泉西南行,过大武丁上下陂,分注两溪(姜园溪、顶苦溪)、一陂(摆律),长十里。
姜园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四十二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兼受三仙庄陂,西行十七里,汇新打港(民渡)入海。
顶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一里,源由摆律溪分支,南行十二里,至顶寮庄南入海。
下苦溪(民渡),在港东里,县东南五十九里,源受三陂(摆律陂、头陂仔、石头下陂),东南行,汇内湖尖山水,至枋寮街西北里许入海,长十里(以上二溪流最险恶,行人苦之,故曰苦溪)。
率芒溪,在港东里(南属恒春县界),县东南六十二里,源受内湖尖山、率芒山二泉,西行旁入漏圳、新田(圳名),至下游仍受二圳合流,由北势寮庄南入海,长十二里。
后廍溪,在小竹里,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大树脚、乌瓦窑二沟,东行二里许,入淡水溪。
淡水溪(亦名西溪),在港东西、观音、小竹四里交界(上游东属港西上里,西属安邑,中游东属港西中里,西属观音内里;下游东属港西下里,西属小竹上里;水尾东属港东中里,西属港西下里),县东十里,源受南雅仙山泉,南行递纳十溪(旗尾、弥浓、揭阳、三张廍、二重、巴六、番仔寮、海丰、阿候、后廍)、九沟(岭口、统领坑、知母令坑、升仙坑、小园榜、大坑、嘉棠庄、竹仔寮、冷水坑)、八圳(岭口西圳、新庄、南圳、耆老、隆恩、中冷、九块厝、崇兰圳)旁注一圳(岭口东圳)、一塘(九曲塘,即曹公圳头)、两溪(中溪、五房洲溪),迄东港入海,长七十里。县治诸溪,当以此为最(按县治纬溪凡四十六条,而经溪只此一条。全邑疆域,俨被此水中分为二。东岸港东西两堡,与西岸十二堡地适相等,两岸相距三里许。夏秋水涨,或宽至四、五倍不等。沿溪田园庐舍,常被淹坏,他如尖山、南势、隘寮、巴六、四十分、西势、东溪、九甲、后寮、摆律、姜园、顶苦溪、下苦溪,皆能冲坏田庐,民恒患之)。每逢秋夜月明,则如万道金蛇,中流荡漾,故昔人列为八景之一(八景中有淡溪秋月,即此。或云:当秋之夕,泛舟夜游,则溪中浮一金线,自此而南,长亘是溪,而他溪独否,此景尤奇)。沿溪设官渡四(岭口、冷水、砖仔窑、仑仔顶)、民渡六(番薯寮、大树脚、道爷庄、鸟鼠洲、港冈、东港),行人便之(按此溪亦纳港西里搭楼窟水尾,应补入)。
中厝溪(官渡),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由淡水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兼纳新庄仔、陈爷滥二沟,过顶林仔边溪(官渡),汇下廍窟,由中港入海,长十四里。
五房洲溪(官渡),在港西里,县东南一十五里,源由淡水溪尾闾分支,东南行五里许,过咸埔仔溪(官渡),又东行里许,汇东港合流入海,长六里许。
冈山溪(亦名二层行溪,义渡),在嘉祥里,县北六十七里,源出安邑玉枕山,从大冈山北西行,兼纳二沟(东皋猎、牛椆埔),过长治、文贤,旁注■〈石函〉口圳。本支汇草仔寮港入海,长一百里,北属安平县界。
涂库溪,在嘉祥里,县北五十里,源受大冈山泉,西南行,旁注两圳(田厝、涂库)。本支汇洪爷陂尾,下注鲫鱼潭,长十五里。
九空桥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六里,源受鲫鱼潭,兼纳五陂(杂陂仔、三爷陂、北领旗上下陂、脚桶陂)、一窟(湾仔内),南行四里许,汇阿公店溪合流。
竹脚崎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四里,源受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四里许,汇大潭水尾合流,又西南行六里许,下注浊水溪,长十里。
浊水溪,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二里,源受观音里大滚水、金山二泉,西行兼纳竹脚崎溪,旁入百甲陂(北行)。本支下注大寮溪,长十五里。
援剿中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受金山泉,西北行十里许,下注加拔陂。
琼仔林溪,在观音、仁寿二里交界(东属观音,西属仁寿),县东北四十里,源受援剿右陂、加拔陂二流,西行三里许,入大寮溪。
大寮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里,源受浊水溪、琼仔林溪二流,西北行二里许,下授阿公店溪。
阿公店溪,在维新、仁寿二里交界(北维新、南仁寿),县北四十里,源受大寮溪,西北行三里,汇九空桥溪,过还辕港,旁入七堰(五分、港仔墘,大汫、月眉、新围、下新围、中新围顶)。本支至弥陀港入海,长十里。
滚水坑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小滚水山泉,南行里许,汇深水溪合流。
深水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深水山泉,西南行七里许,下授面前埔陂。
水哮溪,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八里,源受吊狗岭、牛迹坑二泉,西南行六里许,下授中圳。
中冲崎溪,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源受两陂(角宿、面前埔)、一圳(中圳),西北行三里许,旁注仕隆圳。本支直授倒松仔溪。
倒松仔溪,在仁寿里,县北三十二里,源受中冲崎溪,西南行三里许,下授五里林溪。
五里林溪,在仁寿里,县西北三十里,源受倒松仔溪,西南行六里许,旁注大潭堰。本支再行四里许,随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里。
楠梓坑溪,在观音里楠梓坑街大桥下,县北二十里,源受三沟(帮陷、大陂、林仔边),西南行二里许,下授后劲溪。
后劲溪(有桥),在仁寿,半屏二里交界(北仁寿,南半屏),县西北十九里,源受楠梓坑溪,西南行递纳一陂(竹仔门)、两圳(中圳、月眉),旁注三圳(大戆、向望仔、海坪)。本支过右冲溪,湾中港,汇万丹仔港,合流入海,长十二里。
东门溪,在大竹里县城同仪门外(即东便门,亦小东门)东福桥下,源受武洛塘,东南行二里许,兼纳德乃嘉池,过路窟,汇内濠上下流,南行五里许,下注规仔寿陂,长七里。
右全邑诸溪,凡四十七条,皆按次第逐节联贯,便于绘图。凡叙南北处,必先北后南,叙东西处,必先东后西,此定例也(前之叙山亦然)。其余如叙沟、叙港、叙澳、叙圳、陂、潭、池、窟、堰、津渡、桥梁,莫不皆然。以全县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也。间有变例者,必系上游在南,下游在北;不然,必上游在西、下游在东。因势利导,不得不尔,非敢自为矛盾也。
沟渠(川类二)
漏陂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七里,源由隘寮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八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杜君英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三十二里,源由隘寮溪下游分支,西南行七里许,下注四十分(去声)溪。
嘉棠庄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五里,源由巴六溪上游分支,西南行十里许,下注淡水溪。
火烧沟,在港西里,县东北二十三里,源由巴六溪下游分支,西南行四里许,下注阿候溪。
沟仔墘沟(有桥),在港西里,县东二十五里,源受头仑圳,西南行三里许,下注东溪。
客厝沟(有桥),在港西里(上蚶庄西),县东十七里,源受雨水,东南行三里许,入冷水坑沟。
头前厝沟,在港西里(万丹东门桥下),县东二十里,源受滥庄圳,东南行二里许,入东溪。
三巷沟,在港东里七块厝庄西,县东三十二里,源受溪洲洋田水,西行二里许,下注后寮溪。
冷水坑沟(有桥),在港西里(两鱼山麓),县东二十里,源受万丹陂,兼纳客厝沟,西南行四里许,下注淡水溪。
岭口沟(亦名公馆仔沟),在观音里(北属安邑番薯寮辖),县东北三十四里,源受兰坡岭、深水山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统领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源受统领坑、吊狗岭二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知母令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源受吊狗岭、知母令坑泉,东行五里许,入淡水溪。
升仙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源受升仙坑山泉,东行四里许,入淡水溪。
小围榜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九里,源受小围榜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大坑沟,在观音里,县东北二十七里,源受石壁寮、郎君寮、匏仔湖三水合流,东行八里许,入淡水溪。
大树脚沟,在观音、小竹二里交界(北观音、南小竹),县东北二十里,源受兴化寮、土地公崎山二泉,东行七里许,入后廍溪。
乌瓦窑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九里,源受南势坑山泉,东行五里许,入后廍溪。
竹仔寮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七里;源受小坪顶山泉,东行六里许,入淡水溪。
湖底沟,在小竹里,县东北十一里,源受井仔湖山泉,东南行六里许,至九曲塘,入曹公新圳。
下考潭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雨水,东南行三里许,汇下考潭水尾合流。
下考潭中沟,在小竹里,县东南九里,源受凤弹山雨水,东行三里许,入下考潭(潭名)。
下考潭南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大坪顶山雨水,东北行三里许,汇下考沟水尾合流。
芎蕉脚沟(有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八里,源受山仔顶圳,南行三里许,下授大崎脚沟。
大崎脚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里,源受芎蕉脚沟,南行汇下考潭(潭名)水尾合流,下授琅冈沟,长里许。
琅冈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一里,源受大崎脚沟,东南行里许,授新庄仔沟。
新庄仔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二里,源受琅冈沟,东南行里许,入中厝溪。
林内沟,在小竹里,县东南十八里,源受朝天岭(即凤山凤臀也)雨水,东行里许,入金京潭。
陈爷滥沟(上有溪洲仔桥),在小竹里溪洲仔庄西,县东南二十里,源由金京潭分支,东南行二里许,入中厝溪。
苦苓脚沟(上有二桥),在小竹里,县东南十九里,源受清水岩池,东南行二里许,入苦苓脚窟。
港仔埔沟,在小竹里港仔埔桥下,县东南二十里,源受苦苓脚窟,南行里许,由本庄尾入海。
东皋猎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八里,源受山窝寿陂,西北行十四里,下注冈山溪。
大邱园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九里,源受大乌山泉,西行三里许,下授牛椆埔沟。
牛椆埔沟,在嘉祥里,县东北四十五里,源受大邱园沟、田寮陂、牛磨湾山泉,西北行八里许,下注冈山溪。
顶寮仔沟,在长治里,县西北五十八里,源受竹沪庄雨水,西南行里许,过毛蟹穴仔田,下注三寮港,长里许。
顶覆鼎金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七里,源受顶覆鼎金陂,西北行三里许,下注大湖陂。
三镇沟,在维新里,县北五十二里,源受本庄雨水,西行里许,下注启隆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