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县采访册


  右全邑凡十四里,计辖庄九百四十八处。东以南太武山与山后分界,西以万丹仔港与海分界,南以中港与海分界,北以南雅仙山与安平县分界,东南以率芒溪与恒春县分界,东北以龙交湾山与生番分界,西南以西港(即旗后港)与海分界,西北以冈山溪(俗呼二层行溪)与安平县分界。全邑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八十里,积方四千八百里。其中田二万九千九百六十四甲八分三厘二毫零五忽八微,平等沙田四千一百二十四甲二分五厘四毫九丝二忽八微(应加六厘三毫方合),次等沙田三百三十七甲六分零一毫八丝六忽四微,下等沙田八十九甲二分三厘五毫三丝八忽二微,园二万七千零三十八甲二分二厘五毫九丝五忽(应加五十九甲四厘二毫二丝五忽五微),平等沙园五千三百三十三甲八分四厘六毫三丝六忽四微(应加六厘一毫三丝八忽方合),次等沙园二千三百六十六甲四分零四毫三丝六忽(应加六甲二厘),下等沙园一千零五十九甲一分八厘二毫五丝八忽九微。共田三万四千五百十五甲九分二厘四毫二丝三忽二微(当改作三万四千五百十五甲八分六厘一毫二丝三忽八微),共园三万五千七百九十七甲六分五厘九毫二丝六忽三微(当改作三万五千八百六十二甲六分六厘零一丝三忽八微)。埔六处,共积方三百六十一里。全邑人民凡七万三千七百十九户,男凡二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丁,女凡一十八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口。

   路程

  县治北距府治八十里(按县治往郡出北门九里大将庙,又七里太平桥,又四里楠梓坑,又十里桥仔头,又二里倒松仔溪,又八里阿公店,又十里二滥陂,又五里半路竹,又五里大湖街,又七里二层行溪,综计六十七里,入安平县界。又五里营盘口,又五里大林庄,又二里大桥头,又一里小南门,综计八十里,入台南府治),南距恒春一百四十二里(按县治往恒春,出东门东南行五里山仔顶,又三里芎蕉脚,又七里顶鸟鼠洲,又三里下鸟鼠洲,又六里王爷宫,又四里五房洲,又三里东港街,又四里仑仔顶,又五里堰尾,又五里芦竹堰,又七里下寮,又五里枋寮,又五里率芒溪,综计六十二里,入恒春县界。又四里嘉鹿塘,又六里南势湖,又七里枋山,又三里刺桐脚,又十二里枫港,又十五里柴寮,又十八里车城,又十五里恒春,综计一百四十二里,入恒春县城内)。东距南太武山六十五里,西距万丹仔港十八里。此仅据路程而言,若论全邑疆域,当以淡水为中,而就四正、四维各测实地,不计路程,纔能得总积方之数。自淡水溪之中,东至南太武山麓,得实地三十里;西至万丹仔港口,得实地三十里;南至中港口,得实地四十里;北至南雅仙山麓,得实地四十里;东南至率芒溪边、东北至龙交湾山麓、西南至西港口、西北至冈山溪,各得实地五十里;统计全邑东西广六十里(旧志作六十五里、府志作六十里,当从府志为是),南北延袤八十里(旧志作四百四十五里,府志作四百四十里,此就路程而言也。若实地焉有如此之多?旧志云:县治北至二层行溪五十里,南至枋寮口,南势埔八十五里,极南至外山沙马矶头三百七十里;所称四百四十五里,即指二层行溪至沙马矶头而言。然亦见其辞之张大矣。今自率芒溪以南,尽归恒辖,所存实地,仅八十里而已),积方四千八百里(原报十四堡,共积方四千四百九十六里,全邑总积方九千五百二十五里。二者互相矛盾,今特详考而更正之)。此其实数也。 

  按县治疆域似「曰」字,上画为东(即南太武、南昆仑一带傀儡山),下画为西(西面沿海一带,如草仔寮港、弥陀港、万丹仔港及蛇山、打鼓山皆是),左画为北(上半段即石仔仑、匏仔湖、寨仔脚、南雅仙等山,下半段乃冈山溪之上游也),右画为南(南面亦沿海,如新打港、南平港、东港、中港及凤鼻山、海汕、旗后山皆是),而中间一画,其淡水溪也(按淡水溪发源于南雅仙山,而出口于东港,横界全域之中。其东岸为港东西两堡,其西岸为大竹等里之十二堡,盖全邑之经溪也。详见本溪条下),平上去入四偶,其四维也:平隅属西北(为冈山溪下游,其出口即草仔寮港也),上隅属东北(为龙交湾山,即港西里尖山之后背也),去隅属东南(为率芒溪,即凤、恒之分界也),入隅属西南(乃大竹里之西港,即旗后港也)。县治在全域之西南,故全邑积方当以淡水溪为中,而不当以县治为中也。嘉初时未谙此情,所以总积方失之过多,即各堡之小积方及辖庄之多寡、分界之地名,亦未能一一吻合。乘兹补造平埔、户口、人丁,理合改订舛讹,遵照釆访册式,挨次缮就一本,再行附报,以昭划一。将来续修县志,即用此本;而去年原报两本,即当覆瓿。廪生卢尔德嘉谨白。
 
乙部

  地舆(二)

  诸山

   诸山(光绪二十年腊月二十四日,凤山釆访局龙岩章占秋缮本)

  县治诸山自东北绵亘而来,势皆西南向。大乌山高耸特起,为县治少祖。脉分三大支:以沿溪一带为左支,沿海一带为右支;屈伸起伏,联络四十余里奔赴县治者为中支。

  由金山南行,历火光、五湖、开光、七里、横山、番仔湖、鰕山、虎形,蜿蜒二十余里,陡起十九峰者,为观音山。自金山以下,两旁辅夹而行,左则大滚水、眠牛、石塔、鲤鱼、箍桶寮,若迎若送;右则尖山、虎头、小滚水、乌鬼埔、蜈蜞岭,若断若连。再由观音发脉,奔放南下,内为总督陂、乌材林、蛇仔形,外为狮形山、飞凤穴、湾仔,内至顶考潭,穿田而过小赤者,曰「烟墩」。峰回路转,鹤膝蜂腰,纡徐而入县治者,曰「大湾」、曰「狮头」、曰「球山」、曰「金钟湖」、曰「乌石山」、曰「大湖山」、「龙喉山」、曰「大赤山」、「吊灯陂」、「武洛塘」诸山。此中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大鸟山,在嘉祥、观音二里,县北四十八里,脉由安平罗汉内门金交椅、银锭山、凉伞山,绵亘十里许,高昂腾耸,为县治少祖。界内诸山,皆由此发脉。上一峰曰「朝天岭」,自麓至巅,不知几百寻丈,约人行十余里,峻绝冠群峰,非强有力者不能造其巅。登高四望,北尽木冈,南极沙马,中通罗汉门,皆在指顾间。山麓有泉,下注大邱园沟。

  金山,在观音里,县北四十一里,脉分自乌山,与大滚水山、尖山相辉映。石笋秀削,旁一峰曰「石瓶」,上有异花一本,色白,香若木樨,人不能识。山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其麓宽平,多产老藤。山腰有泉,分注浊水、援剿中二溪。

  火光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六里,脉由金山出,高半里许,长三里许。

  五湖陂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三里,脉由火光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

  开光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二里,脉由五湖陂出,高半里许,长里许。

  七星山(即角宿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脉由开光山出,七峰联络,圆秀如星,故名(其麓为龙角寺)。山腰有泉,下注角宿陂。

  横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九里,脉由七星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山麓有泉,下注乌鬼埔陂。

  番仔湖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八里,脉由横山出,高五丈余,长里许。

  鰕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五里,脉由番仔湖山出,高十丈余,长半里许。

  虎形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四里,脉由鰕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观音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三里,脉由虎形山出,高三里,长十五里,陡起十九峰。中一峰屹立如菩萨端坐,众小峰拱峙于侧,分支环抱,不可名状。其麓一岩,名曰「翠屏」,为县治八景之一(八景中有翠屏夕照即此)。中盖观音寺,左右二山,天然钟鼓,形家称胜地焉。

  大滚水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八里,脉由大乌山出,山不甚高,上有六汤泉,瀵涌而出,水带浊泥,味咸。或涌出椗索,相传其下通海。近山之地,草木不生,烟气逼人。

  眠牛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五里,脉由大滚水山出,逦迤起伏,邱阜拗凹,若眠牛状。

  石塔山(亦名塔仔脚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二里,脉由眠牛山出,上有石塔遗址,尚存其半。

  鲤鱼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里,脉由石塔山出,高十余丈,长半里许,状若鲤鱼,故名。

  箍桶寮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六里,脉由鲤鱼山出,高半里许,长二里许。

  尖山,在嘉祥里,县北四十里,脉由大乌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形极端正。县治尖峰,当以此为最。

  虎头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三里,脉由尖山出,高半里许,长里许,圆厚高卓,昂似虎头,故名。

  小滚水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一里,脉由虎头山出,上有小窍,径二尺许,深不见底。涌出浊泥,昼夜不息;投以火,则然,亦奇景也。旁有涧泉,下注滚水坑溪。

  乌鬼埔山,在观音里,县北三十八里,脉由小滚水山出,东与横山绵续。相传红毛时,为乌鬼聚居于此,今遗址尚存。樵采者常掘地得玛瑙珠、奇石诸宝。盖荷兰时所埋也。

  蜈蜞岭(亦名蜈蜞潭山),在观音里,县北二十五里,脉由乌鬼埔山出,高二十余丈,长三里许,其下为蜈蜞潭。

  总督陂山(俗呼为大山母),在观音里,县北十八里,脉由观音山出,高二里许,长七里许。

  乌树林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五里,脉由观音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上有暗光鸟成林,土人名为鸟穴。其巅亦多猿猱。

  蛇仔形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三里,脉由乌材林出,高五丈余,长里许。

  狮形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七里,脉由观音山出,高二里许,长四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狮形沟。

  飞凤穴山,在观音里,县北十六里,脉由狮形山出,高十丈余,长里许。

  湾仔内山,在观音里,县北十二里,脉由飞凤穴出,高十丈余,长里许。

  顶考潭山,在观音里,县北十里,脉由蛇仔形山出,高里许,长八里许。

  小赤山,在观音里,县北九里,脉由顶考潭穿田而过,高半里许,长里许。

  烟墩山(亦名大将庙山),在赤山里,县北八里,脉由小赤山出,高六、七丈,长三里许。旧有烟墩三座,今废。其麓为大将庙。

  大湾山,在半屏、赤山、兴隆三里交界(北半屏、南赤山、西兴隆),县北七里,脉由烟墩山出,高十丈余,长四里许。山麓有莲花陂。

  狮头山,在兴隆里,县西北九里,脉由大湾山出,屹立覆鼎金陂中,西、南、北三面环水,堪舆家以为狮子弄球云。

  球山,在兴隆里覆鼎金庄内,县西北七里,脉由大湾山之西四里许平地起突,肖形而名。

  金钟湖山,在赤山里,县北六里,脉由烟墩山出,高十余丈,长二里许,东临公爷陂。

  乌石山,在赤山里,县北五里,脉由金鉴湖山出,高十丈余,长里许,东临公爷陂。

  大湖山,在赤山里,县北四里,脉由乌石山出,高八、九丈,长里许,南与龙喉山俱环公爷陂。

  龙喉山,在赤山里,县北四里,脉由金钟湖山出,高二十余丈,长里许,北临公爷陂。

  大赤山,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脉由龙喉山出,高十余丈,长二里许,北临公爷陂。

  吊灯陂山,在赤山里,县北二里许,脉由大赤山出,高十余丈,长里许,西临公爷陂。

  武洛塘山,在大竹里,县北半里许,脉由吊灯陂山穿田过峡,高二、三丈,长里许,山南为昭忠祠。

  其东北沿溪南下一带为左支,由兰陂岭东南行,历深水山、大坪顶、统领尖、统领坑、吊狗岭、升仙坑、牛迹坑、厚栗崎、小围榜、大围榜、石壁寮、三脚寮、山猪窟、兴化寮,昂然特出者,为土地公崎山。自土地公崎以下,则皆产菠萝之区。其有名目可纪者,若中坑湖、南势坑、竹崎山、井仔湖口山,其分支鼎峙者也。若十九湾、新陂内、龙目井、大坵园、滥埔山、蒲尖园山,其团结凝聚者也。若小坪顶、大坪顶、竹仔寮、井仔脚、无水寮、仙草埔、内埔仔、九曲塘山,其联络奔放者也。九曲塘之东,有琅冈山焉,屹立溪边,为沿溪一带之外护。琅冈之西,为山仔顶、龟仔潭、拔仔林山,其下为总舍陂、尚书林、蛟龙坑山。自蛟龙坑发脉,趋南小山历落,为下考潭山,为凤弹山,又为大坪顶山。其高起横列者,为凤山。极南滨海为凤鼻山。孤悬海中为琉球屿。沿海而西为海汕。海汕尽处为旗后山。此左支之大概也。具列如左:

  兰陂岭(一名岭顶山,又名观音亭山),在观音里,县东北四十里。脉由乌山出,高二里许,长五里许,岭尖分水,安、凤分界。上有观音亭,为同治癸酉年职员蓝登辉建。山泉下注岭口沟。

  深水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五里,脉由兰陂岭出,高里许,长三里许。阿里港往郡经此,山麓有泉下注深水溪。

  大坪顶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三里,脉由深水山出,高里许,长三里许。

  统领尖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二里,脉由大坪顶山出,高三里许,长四里许,山峰秀拔,故名。

  统领坑山,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一里,脉由统领尖山出,高里许,长二里许,山麓有泉下注统领坑沟。

  吊狗岭,在观音里,县东北三十里,脉由统领坑山出,高三里许,长四里许,羊肠小路,巨石壁立,俯视幽崖,深削万丈,经者咸股栗。山麓有泉分注一溪(水哮)、两沟(统领坑、知母令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