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八闽通志
八闽通志
长汀县
东至宁化县界八十里,西至赣州府瑞金县八十五里,南至上杭县一百八十五里,北至瑞金县界六十里,东南至连城县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武平县二百一十里,东北至宁化县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瑞金县界六十里。
宁化县
东至清流县界四十五里,西至赣州府石城县九十里,南至长汀县界九十里,北至邵武府建宁县一百一十里,东南至清流县界六十里,西南至长汀县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清流县三十里,西北至江西建昌府广昌县一百二十里。
上杭县
东至漳州府龙岩县大池一百里,西至武平县一百里,南至永定县一百一十五里,北至长汀县一百八十五里,东南至龙岩县一百五里,西南至程乡县三百一十里,东北至长汀县谷奢岭八十里,西北至武平县界八十里。
武平县
东至上杭县一百里,西至赣州府安远县一百四十五里,南至程乡县二百一十五里,北至长汀县界黄公岭一百五十里,东南至潮州府海阳县四百里,西南至程乡县界一百里,东北至长汀县一百一十里,西北至赣州府会昌县二百一十里。
清流县
东至延平府永安县界一百一十里,西至宁化县空头岭二十五里,南至宁化县百步岭一十五里,北至宁化县草鞋岭六十五里,东南至连城县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宁化县三十里,东北至归化县九十里,西北至宁化县界六十里。
连城县
东至延平府沙县界一百里,西至长汀县界一十里,南至上杭县界一百里,北至长汀县界六十里,东南至沙县界一百五里,西南至长汀县界七十里,东北至清流县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长汀县一百七十里。
归化县
东至延平府将乐县界三十里,西至清流县界二十五里,南至永安县界九十里,北至宁化县界七十里,东南至沙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清流县九十里,东北至将乐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宁化县界五十里。
永定县
东至漳州府南靖县界二百里,西至上杭县界七十里,南至潮州府饶平县界一百里,北至上杭县界一百一十五里,东南至龙岩县绿岭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上杭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尤岩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杭县咸水湖八十里。
延平府
东至建宁府一百二十里,西至汀州府清流县界三百二十五里,南至福州府古田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邵武府邵武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南至福州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泉州府界三百九十里,东北至建宁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邵武府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四百七十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九十三里。
南平县
东至建宁府建安县界五十里,西至顺昌县一百二十里,南至尤溪县一百五十里,北至建宁府瓯宁县界一百里,东南至福州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永安县二百里,东北至瓯宁县界五十里,西北至瓯宁县界一百里。
将乐县
东至顺昌县一百里,西至汀州府归化县白莲驿九十三里,南至沙县界四十里,北至邵武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南至顺昌县界四十里,西南至汀州府界一百二十里,东北至邵武府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汀州府界一百里。
尤溪县
东至福州府闽清县百丈岭一百里,西至漳州府龙岩县桃源店巡检司一百八十里,南至本县高才坂巡检司六十八里,北至南平县一百五十里,东南至福州府永福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三百二十五里,东北至南平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龙岩县四百一里。
沙 县
东至南平县一百二十里,西至永安县界八十里,南至龙岩县三百五里,北至顺昌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尤溪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永安县□百六十里,东北至顺昌县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永安县界一百二十里。
顺昌县
东至南平县一百二十里,西至将乐县一百里,南至沙县界二十里,北至瓯宁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沙县界二十里,西南至将乐县界五十里,东北至瓯宁县界二十里,西北至邵武县界六十里。
永安县
东至尤溪县界八十里,西至清流县界一百里,南至龙岩县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沙县界八十里,东南至龙岩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连城县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沙县界八十里,西北至清流县界一百二十里。
邵武府
东至延平府顺昌县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汀州府宁化县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江西广信府铅山县界三百里,东南至延平府将乐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建昌府广昌县界三百九十里,东北至建宁府建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新城县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南京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四千八百三十里。
邵武县
东至水口巡检司一百六十里,西至光泽县界八十里,南至泰宁县界七十里,北至建阳县界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将乐县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建宁县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建阳县界六十里,西北至光泽县界五十五里。
泰宁县
东至光泽县界六十里,西至建宁县界四十里,南至将乐县界三十里,北至邵武县界八十里,东南至将乐县界三十里,西南至宁化县界一百里。东北至邵武县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建宁县界五十里。
建宁县
东至泰宁县界三十五里,西至广昌县车竿岭一百二十里。南至宁化县安远巡检司八十里,北至建昌府南丰县黄源巡检司九十里,东南至宁化县界六十里。西南至宁化县界一百里,东北至邵武县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南丰县界八十里。
光泽县
东至邵武县八十里,西至泰宁县六十里,南至邵武县界八十里。北至铅山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南至邵武县一十里,西南至新城县界一百里,东北至邵武县七十五里,西北至铅山县界一百二十里。
兴化府
东至大海九十里,西至泉州府永春县一百九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福州府永福县界一百一十里,东南至大海一百里,西南至泉州府一百七十里,东北至福州府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永福县一百八十五里。自府治至南京三千一百四十里,至京师六千四百里。
莆田县
东至平海卫九十里,西至仙游县八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旧兴化县八十五里,东南至莆禧千户所九十里,西南至仙游县枫亭驿六十里,东北至福州府福清县蒜岭驿六十里,西北至永福县界一百二十里。
仙游县
东至莆田县八十里,西至永春县一百一十里,南至泉州府晋江县一百五十里,北至旧兴化县七十里,东南至泉州府惠安县一百二里,西南至泉州府南安县一百七十里,东北至莆田县界七十里,西北至泉州府德化县一百三十里。
福宁州
东至浙江金乡卫蒲门千户所一百里,西至福州府古田县一百五十里,南至宁德县飞鸾渡二百一十五里,北至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二百里,东南至大海一百里,西南至福州府罗源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北至浙江处州府青田县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建宁府政和县界二百二十里。自州治至南京三千六十里,至京师七千二百里。
宁德县
东至福宁州界七十里,西至古田县杉洋巡检司一百二十里,南至罗源县界二十五里,北至政和县赤岩巡检司二百六十五里,东南至福宁州二百一十里,西南至福州府二百一十里,东北至福安县一百里,西北至建宁府四百里。
福安县
东至福宁州杯溪公馆八十里,西至政和县赤岸赛巡检司二百四十里,南至宁德县飞鸾渡公馆二百一十里,北至温州府泰顺县二百五十里,东南至福宁州二百里,西南至宁德县二百里,东北至福宁州柘阳巡检司一百里,西北至建宁府寿宁县二百里。
校 注
1 淳熙《三山志 土俗》作“以学生姓名若干名具关子”。《闽书 风俗志》作“以诸生姓名具于关帖”。
2 淳熙《三山志 土俗》作《立春寄福州燕司封诗》。
3 淳熙《三山志 土俗》只载刘瑾作守张灯,未提蔡襄罢灯事。
4 《蔡忠惠公集 开州园纵民游乐》诗作“鱼游知水乐”。《三山志 土俗》引句同。
5 据淳熙《三山志 土俗》引《荆楚岁时记》与《神异经》应作“山臊”。
6 应作“诏改县名”。
7 乾隆《光泽县志 艺文志》有明代无名氏《建安记》,文字与本志同;宋《谯楼记》未见。
卷之四
地理
山川
福州府
闽县
九仙山旧名于山。世传何氏兄弟九人仙于此,故号九仙山。《闽中记》云:“越王无诸,九日尝宴于此,大石樽尚存。亦号九日山。”曾巩《道山亭记》云:“城之中有三山:西曰闽山,北曰越王山,其东即此山也。”宋陈轩诗:“城里三山古越都,相望楼阁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 浴鸦池。 仙人床。 跃马岩。 棋盘石。金积园。 鳌顶峰。在旧嘉福院内,宋状元陈诚之读书于此。宋王逵诗:“眼看沧海近,身与白云高;回影连三岛,盘根压六鳌。”又李尚文诗:“三山数外小奇峰,滴翠凝烟倚半空;疑是巨灵分擘日,五丁偷得寄闽中。” 玉蝉峰与鳌顶峰相连。 琴台。 青牛洞。 醉乡石。 石门。 九日台。 石龟池。 炼丹井。 龙舌泉。今九仙观西,傍石岩下有一穴,疑即其处。 梅岭。 狮子岩。 集仙岩。 磊老岩。 双石祠。(已上俱在九仙山上,皆二十四奇中景也。余见寺观志。) 小华峰在山之南,石上旧刻此三字。 金粟台。在山之西麓,郡守程师孟以塔中王氏时所塑金粟像名,石上刻“金粟台”三字,郡守元绛篆。后绛之侄积中为守,绘金粟像于台侧。 罗山九仙山之别支也。 丁戊山一名嵩山,又名中山。隐隆磅礴于阛阓之中。(上三山在府城内东南隅。) 灵山 芝山与灵山相连。(上二山在府城内东北隅。) 菩提山跨崇贤、瑞圣二里。 鼓山 或云有石状如鼓,故名;或云每雷雨作,其中簸荡若鼓声、因名。赵汝愚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壮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元黄镇成诗:“屴崱峰头万丈梯,上方高与白云齐。青山尽处海门阔,红日上来天宇低。” 石鼓。相传此石鸣,则为兵应。 灵源洞。在山之涌泉寺左。岩窦颇嵚怪。五代梁徐寅有十二咏诗及记。 将军石。在灵源洞道侧,峙立若甲卒,故名。 喝水岩。相传昔有僧神晏诵经于此,恶水声喧轰,叱之,西涧乃涸,逆流于东涧。小顶峰。在涌泉寺后。下视殿阁,若骑其尾。1西望郡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丽谯浮图、台门府寺、释老之宫,辉霍崇丽,斗出其间。 大顶峰。由小顶而上里许至此,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始披榛以登。上有石刻朱文公“天风海涛”四大字。国朝邓子静诗:“中天削出玉芙蓉,迥压全闽气势雄;半夜蜂头看日出,扶桑近在海门东。” 浴凤池。在大顶北。唐末有樵者见五色雀群浴于此。 石门。池之南,有石砑立若门。 应真台。 祖师岩。 涌泉窦。泉自平地涌出,因名。 甘露松。 白猿峡。 香炉峰。(已上皆在石门之右。) 蹴鳌桥。唐黄璞远祖太和中得道遗迹。翁承赞赠璞诗曰:“烟萝况逼神仙窟,丹灶还应许独寻。” 蓬岐山山石重迭中,有蛇坑洞,石生重迭成洞。洞口仅可入一人,其内豁然。屈曲而进,莫知所止。又有剑山,临江有石如剑痕,故名。 卧牛山府城东之首山也。山岩浑成,方围数百仞,如卧牛状,故名。(上三山在鼓山里。) 石龙山 云门山在洋屿。 观音岩,松竹苍翠,泉石清幽,古有塑像在其中。 弥陀岩。 泗洲岩。 狮子石。 坐禅石。 望拜石。 仙掌石。长江绕于山前,琴屿、双鱼屿俱在江中。 楞迦堂。 吸江亭。 妙善庵。宋孝宗御笔。 石门。旧志作“石”。僧安永诗:“路绕悬岩万仞头,担泉带月几时休?个中拨转通天窍,人自安闲水自流。”五里泉。(已上号云门山十五奇。) 芹岩山上有蒲峰,大江横其下。江之前有山曰龟屿,屿有泉流入于大海。 后湾山(上四山在江左里。) 衡山屹立百余仞,枕于闽江之左,形如钟。一名藿山,路接鼓山,下有龙脚石,长七八丈,突出跨于江侧。 凤洋山两峰相应,势如搏凤。旧传仙人王进才飞升于此。山之顶有仙亭遗址,石床、棋枰、几案犹存。峭壁上刻“登龙”二字,地名龙门。 婴台山旁有铜斗山、天马峰,下有传野桥,龙溪水由此而出。 鹫峰山上有马面潭,岁旱多祷于此。 重云山能兴云雨。中有一岩,平坦十余丈。岩中一井天成,其深莫测,每天朗气清,月华流影,则跃金沉璧,盖里之奇观也。名曰龙井。 盘石山山之顶有三石,高十余丈。又有一石,迭于其上,上方如棋盘。每天欲雨,则云出焉。迥港绕其下,水出衡山之龙溪,曲折三十六湾,合流而注诸闽江。港之口有石桥,每风恬浪静,江濑无声,垂纶举网者,旁午其上。 石门山南接湖林,北连濂山。山之顶巉岩倾欹,藤萝延绕,两旁壁立万仞,险不容足。上有二石,峭拔凌空,夹峙如门。(上七山在江右里。)湖江山与王峬山对峙。旧有玄妙观。 王峬山望之翼然如凤麟。中有海雷石。 文笔山在湖江山之后,与金鸡山相连属。其形如笔,有甘泉出其中。又前有双龟,后有五虎。 五虎山上有五虎门,下有官母屿。屿之上有巡检司。(上四山在大海中。) 青羊山其形如羊,故名。 琅琦山一名罗崎。 福斗山林良箴诗:“载酒入江色,应寻福斗游。委蛇山翠晚,汹涌海涛秋;屿合双鳌近,门深五虎浮;风恬鲸练净,月出蚌珠流。”(上七山在嘉登里。) 峭谷山 金鸡山《闽中记》:“秦始皇时,望气者云,此山有金鸡之祥,遂断山脊,目厌王气。旧断处为人行路,号曰鸡公巷。” 龙窟山在金鸡山后。旧记云:“黄、陈、郑未入闽以前,此山之穴有蟒焉,天矫蜿蜒,额有“王”字,人以为龙而祀之,故名。 东湖山与龙窟山相连。旧记云:“东湖,地名。有宋林观过、林夙二先生之居。”(上四山在孝义里。) 东山 榴花洞。唐永泰中,樵者蓝超遇白鹿,逐之,渡水入石门,始极窄,忽豁然,有鸡犬人家。主翁谓曰:“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超云:“欲与亲旧诀乃来。”遂与榴花一枝而出,恍如梦中。再往,竟不知所在。宋蔡襄诗:“洞里花开无定期,落红曾见逐泉飞;仙人应向青山口,管却春风不与归。”富沙魏万诗:“万迭好峰侵碧落,一泓流水隔红尘。涧边鹿迹知何代,洞口榴花镇似春。” 龙首涧。宋许将尝读书于此。治平中,知县陈青刻石,大书曰:“龙首涧”。 神移泉。唐开元中,僧守正以居高汲远,方患之,一夕,泉迸于居侧,旦视旧井,则已涸矣,若神移焉。故名。 文殊岩。岩有古像。 狮子峰。象其形也。熙宁中,程师孟于峰之西涧建亭。建炎三年,嗣濮王仲湜书师孟诗:“亭为新成号狮子,人曾旧隐作龙头。”许将和:“泉近榴花深洞口,亭开狮子旧峰头;八州旗色天边出,三馆芸香海上留。” 涵虚沼。 松垭(垭与坞同)。松极高大,宋初已有之。宋钱昱诗:“僧闲来出世,松老不知年。” 天台井。 灵芝坞。 蛰龙渊。(已上俱在东山)。 圣泉。在东山之上。唐景龙元年,僧怀一始卜居爱同寺西,苦乏水。忽一日,二禽斗踪于地,心异之,杖锡往视,因卓其所,俄有泉涌出。乃砻石环其口,分为两道:南滚者为池,东注者以供浣濯。宋蔡襄有诗,下注云:“涸十余年今复涌,俗传涌则民安。”又江右里亦有东山,西连盘石,东接象岭。山之旁有石洞,豁然明朗,曲折深邃。内有二石,其形如床,名仙石床。 凤丘山有宋尚书彭鹤龄墓。(上二山在瑞圣里。) 长乐山越王时,山间居民梦神人乘白马至此,因谓之白马山。唐天宝中,改今名。武宗时,建白马庙于其上。 茶园山自金鸡山发脉,平田中踊起圆阜,首复蜿蜒南行,其腰为东岳行祠,又南为宝月山。伪闽王延禀为王仁达所败,奔于此。 三昧山脉发于金鸡山之左。(上三山在易俗里。) 饮开山在仁惠里。山有井泉,味极佳,亢旱不涸。山南有大步岭,其西有唐观察使陈岩庙。 新安山跨仁惠、归义二里中。上有石羊,石跪伏石盘上如羊,相传自会稽飞来。 石鳖山在永南里。山枕大江之滨,上有三石,其形如鳖,故名。中有一山。耸起平田,去山南一里许,状若蟠龙,有温泉井。山之左有拏公庙。 玉顶山下有龟屿。 君山山之上有昆仑石室,山之下有马面仙潭。 朏山上有石,其形上大下小,名仙芝石。又有石眼泉。 石山 院迹山有魏国夫人墓。夫人,韩皇后侄女,适帅机张暠。暠,龙图□曾孙也。 迭石山高耸众山之上,挺然独秀。前有灵泉,四时不竭。下临绝壑,巨石周匝,故名。又有迭石绕出其旁,如蟠龙拱护,头角昂然。(上六山在永北里。) 平山在林浦。宋幼主驻兵于此山,因其崎岖而平之,陈宜中题曰:“平山福地。”山前旧有平山阁。 甘泉山中有白泉涌出不竭,其味甘,旧有甘泉寺。(上二山在开化里。以上四十二山俱府城东。) 藤山其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蔓。故名。 鳖头山由藤山发脉,耸起一峰,反顾藤山之后。(上二山在时升里。) 高盖山在仁丰里。闽郡前第三山也。相传汉徐登尝修炼此山。后入永福县,高盖山上升。乡人于此望而祀之,遂缘其名。山有仙人井,在仙坛之上。相传昔有牛堕井中,牧童疾走告其父兄,及至,则牛已出井上。又有青龙池、芦湾洞,洞前有棋盘石。旧有高观堂。 壶屿山在光德里高湖。其山形如倒壶,故名。山之东有一大井,其水清冷,虽亢旱不竭。 横山 惠泽山在横山之南,钓龙台之北。山之西百步许,名曰独山,上有神祀。 钓龙台山山由乌石山一脉蜿蜒起伏,经白马庙,山行数里,至上行尾,崇阜屹立,俯瞰巨潭,台上可坐百余人。旧记云:“越王馀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瑞,遂于所坐处筑为坛台,因名曰钓龙台。是时闽人占曰:‘白者金色,兵甲之象。’后馀善果被诛。元陈亮诗:“钓龙遗迹今何处?但见朱门锁石坛。”(上三山在嘉崇里。)梁山在还珠里。一名胡芦山。山上有紫台,乃邦人胜游之地也。 石壁山在西集里。山联岱顶。岱顶之南,峭壁数仞。下有群潭。 东峰山在方岳里。高不亚鼓山,俗呼灰峰鼻。脉连五仙岩。峰顶巨石有仙人迹。 塔峰山方山之别支也。 木屿山连于塔峰,周遭有江,三江、陶江潮汐通焉。(上二山在永庆里。)方山 在清濂里。九鼻东向正北,远望突兀端方,故名,宋太守王逵诗:“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檀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围棋局,炎君避署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又名虎头山。山之阴有峰隆然,逆驰而西,曰黄岩。岁大旱,乡人祷雨于此。郡治前有山三重,是山峭拔秀碧,又出二山之上。上有阿育王塔,又有古坛、石床、石棋局。石床左右有柑橘木,岁所生特甘。唐天宝中,敕号甘果山。 浮峰山在光俗里。俗云海潮盈则浮,故名。西有山曰筹岐,岐上有乌石岩。岩之东有王壶山,上有三台石,相传此石自武夷山飞来。山之别支有文笔山,大江环绕其下。 九龙山在至德里狂牛岭上。高插天表。 清凉山在归仁里,中有仙迹岩,一名法水岩。相传尝有神仙游岩中,倾盂水于地,至今其迹尚存,苔亦不蚀。 城门山山之上有鳌顶峰,峰之东有魁星岩,宋侍郎郑湜尝居其下。峰之中有飞来石,石之西有龙观井。峰之下有宋省元林执善宅。 石几山 大翁山 傅坑山 前有大圆石,俗号金鹅覆卵。(上四山在永福里。) 大象山其山高耸插天,为城南大障。 西峡山脉由大象山而分。山之下即西峡江。 文殊山亦由大象山而分,高百余丈。 珠山其脉发于大象山。周遭溪水环绕,九山朝顾,俗呼九龙戏珠。 黄石山脉连珠山,有蟠环之势。(上五山在高详里。) 白田山在钦仁里。上有焦岭,下有焦溪。 圆头山俗呼牵牛饮泉。 马山形如双马饮泉,故名。(上二山在归义里。以上二十八山俱府城南。) 白鹿山唐元和中,僧道洪自晋江领徒居此,有白鹿之异,故名。旧记:“白鹿山入十五里,号榕溪。” 青洋山界于福清县。(上二山在府城东南积善里。) 文笔峰在大义。峰顶三尖,形如笔架。亦名贵人峰。 三郎峰(上二峰在府城东西某里。又积善里亦有文笔峰并三郎峰。) 银峰大象山之别支。山顶有石,其白如银,故名。山腰有岭,界于长乐县,亦名银峰岭。 琅峰在绍惠里。其山高耸如旗。东有龙井,水甚甘冷,亢旱不竭。峰之下,江潮环绕。 枕峰在归义里西峡渡之南。驿道往来候潮之所。 金鳌峰一本作鳌顶峰。在青布。五代时,二徐真人平闽屯兵处也。左有龙湫潭,水激湍急,如龙之喷水。水通苦竹溪,流至林浦,抵西峡江。林浔浦前有金墩石出土中,如金色。中有战场及试剑石。今灵济宫在其下。 玉水峰在金鳌峰之右。 富山峰联于玉水峰。 贪狼峰 莲花峰在金鳌峰之左。 方岩峰 白鹿峰峰之左有雷鼓潭,有龙出没于其间,天旱,乡人祷雨于此,多应。 古城峰 飞蓬峰 紫苔峰 太平峰 金仙峰 天柱峰 朝阳峰 金栏峰 起云峰 宝台峰 大座峰 玉蕊峰 双童峰(上二十峰在积善里。已上二十三峰俱府城南。) 剑石岩在魁岐岭。上有一石,约围五十余丈,石上刻籀文。相传唐末黄巢兵经此,以剑存石下。故名。 五仙岩在高山之上,五石并列,中一石高起二十丈许,石上平坦,无路可登。相传曾有五仙围棋于此,故名。 紫微岩相传唐末有紫微公弃官隐此,后得道轻举,因名。岩下旧有杰阁,雄丽可观。宋民先诗云:“碧落已骖丹凤驾,红尘空望紫微岩。”(上四岩在府城南方岳里。) 古岭下有铁鼎潭,永乐间,尝有龙潜其中,岁旱祷雨多应。又有车函、观音潭。 鼓崎岭在屴崱峰之南。下临大江,上有一石,圆如鼓,故名。 萧湾岭路接岐岭。 魁岐岭(上三岭在鼓山里。)猎岭 婆岭(上二岭在桑溪里。) 象岭在江右里。岭之北有凤洋。 鹅鼻岭在孝义里。界于怀安县六都。 狂牛岭在至德里。 石湖岭在永北里。 瑞迹岭在开化里。上有巨人迹,长尺余,因名。(已上十一岭俱府城东。) 柏岭在时升里。树木森秀。 青布岭在积善里。路通长乐县。(上二岭俱府城南。) 磕下石在鼓山里。 动石其石甚巨,以一指推之则摇,力推则不动。又桑溪里曲坑亦有此石。 丛岩石(上二石在合北里。) 石壁在江右里。上有“龙门”二字。 海雷石在嘉登里海畔。其石为海涛穿蚀成窍,风荡激则訇然有声若迅雷然。 石步石在归仁里。 石鳖石在永南里江畔。其首旧为雷所击,仅存其中。 石船略如船形,故名。 石笼悬崖之上,其形如笼。(上二石在永北里。已上九石俱府城东。) 老子岩石在府城东南。其形如道士冠帔执简而立,俗呼老子岩。前屿 后屿一名松山。(上二屿在归善里。) 洋屿 猴屿 殷屿(上三屿在江左里。 獭屿在江右里。屿之旁有凤宅。 竹屿 横屿(上二屿在瑞圣里。) 龟屿在永北里。由玉山顶一脉渐降落于平洋,俗谓神龟出洞,故名。其上树木森蔚苍翠,为一乡之胜。(已上九屿俱府城东。) 盐屿在仁丰里。 扈屿在还珠里。 刘屿在灵岫里。 枕屿在归义里。 芝屿在积善里。昔尝产紫芝,故名。屿之上有二徐真人灵济祖宫。(上五屿俱府城南。) 螺洲在府城南仁惠里。 投桃洲在马头江中。其形如桃,故名。洲上为田几千亩。 闽江在府城东南江右里。广三百余丈。源出浙之龙泉,建之浦城、崇安,又合建、延、汀、邵及古田、闽清、永福大小诸溪之水至此入海。 西峡江。在永福里。受永福印溪之水,流十四里,与东峡江合。 峡江。跨归仁、高详二里。两山夹峡,上纳汀、建、延、邵之溪流,下吞兴化、漳、泉之潮汐,其阔可以尺量,其深不可以数计。中流有石,屹然如砥柱,名曰浮焦。焦下有潭,名中焦潭。潭有龙潜其中,凡岁旱,祷无不应。 东峡江。南台、西峡二江合流于此。(上三江俱府城南。) 马头江。南台、西峡二江皆汇于此。深广莫测,风雨骤作,波涛汹涌,舟人惮之。中有石如马头,潮退则见,潮平则没,故名。 琅崎江。在绍惠里。(上二江俱城东南。已上诸江悉由闽江以达于海。盖即闽江上游,但随地而异其名耳。) 金锁江。一名金崎。昔有渔父,垂钓得金锁,引锁尽,见金牛,急挽至岸,俄而锁绝,犹得数尺许,因名。 濑江。在府城南清廉里。与西峡江水相会。微风激之,声如溪濑。 上洞江。在至德里,乃马头江左次港也。 下洞江。在江右里。乃马头江左一港也。中有狮子石,与方山对峙,巨浸不没,俗谓“水浸方山鼻,不到狮子耳”。(上二江俱府城东南。已上三江盖闽江之支江也。) 南台江在府城南嘉崇里。与闽江同源,至洪塘歧为二:其一南行,一北行。北行者经钓龙台,为南台江,纳北山众流,过鼓山,复与南行者合流,汇于马头江,历闽江以达于海。南台万寿桥东,旧有洲田数十顷,成化初,溪流海潮日夕冲决,悉陷于江,可通舟楫。台下旧港,流沙渐拥,潮小则舟胶不可行矣。 大定江。在府城东南永北里。与南台江同派,至此受上下磕诸水,通马头江,其势横亘,望如拖练也。 演江在府城东北。源出山谷,以其沙水平演,故名。 石湖在府城东永北里,受麻潭、吴坑诸水,亦通潮汐,今淤塞渐小矣。 大桥河晋严高筑城日,从今迎仙馆前开水口通澳桥浦,引潮截城而入,横渡虎节门大桥下,西趣舶浦尾。伪闽时,又从西湖凿渠一支,引北面山源清水,沿乐输门城阳为浴马之所,南驰此河,以涤滓秽。 新河从清水堰开河口通澳桥浦,引潮贯城,横渡兼济门,又西逾利涉门直抵舶浦尾,与大桥河通。咸平中,郡守陈昌舆重浚之,名曰通津渠,州人因号曰新河。 义溪在西集里。一名麻溪。 焦溪在钦仁里。 榕溪在青布。 白鹿溪源出于白鹿山。 苦竹溪在金鳌峰之下。横溪有桥。(上三溪在积善里。已上五溪俱府城南。)桑溪在孝义里之猎岭。旁有桑园,故名。越王无诸尝于此流觞宴会。 善溪旧名鳝溪。在桑溪里鼓山之北、大乘之南山峡间。有二潭,下潭广六丈,深不可计,距上潭五里。相传越王郢时,溪有大鳝,长三丈。郢第三子号白马三郎,有勇力,射中之,鳝怒,缠以尾,三郎人马俱溺,邑人立庙祐之。淳祐八年,郡守陈垲更今名。详见《祠庙志》中矣。 大坑溪源出青阳。跨溪有石桥,潮大时亦通。 东崎岊溪 浩溪 荷溪地名龙井。近溪有元中训计议郑恺所居。中有跃龙津,碑石刻“跃龙津”三字尚存。 孟溪北有香炉峰,下有马鞍桥。(上五溪在合北里。已上七溪俱府城东。) 直渎浦南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海晏门为澳桥浦,又北通东湖,以其直如沟渎,因名。 马面潭在江左里大江之上。 毘济潭在狂牛岭南。深邃莫测,实神龙之湫,祷雨辄应。下有穴通马头江,受诸江之泉,然亦不溢也。成化间,亢旱,乡人车水溉田,水去数尺,见其内大刻“毘济潭”三字。(已上二潭俱府城东。) 三角池在府城东俗里三叉路边。亢旱时,近池之禾,资其灌溉。 内汤井在府城温泉坊。旧有内汤院及温室、振衣亭。 外汤井在汤门外数百步。缭以垣墙,作温室及振衣亭。公府休暇,多盥濯于此,俗呼官汤 温泉在外汤院。味甘而微和,热甚者作硫磺气。旧志云:“人沐浴之,可以荡邪而难老。” 十槽汤在汤门外百步余。 汤泉在府城东崇贤里。数十步辄迸一穴,或出河渠中。味甘而性和,热甚者气如硫磺,能熟蹲鸱。旱潦无增减。宋程师孟诗:“曾看华清旧浴池,此泉何日落天涯?徘徊却想开元事,不见莲花见荔枝。” 苏公井一在嘉荣坊内,一在开元寺前,一在庆城寺前,一在左一坊。石井,俱宋庆历中提刑苏舜元凿。 天台井在瑞圣里。 更门井在永北里上磕。泉味甘冽,诸井莫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