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元和郡县志
元和郡县志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石州二百七十里西至夏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至延州三百三十里西北至银州一百六十里】
【东北至太原五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 蜡赋 布 麻】
管县五
龙泉 延福 绥徳 城平 大斌
龙泉县【中下郭下】
本秦肤施县地二汉同后魏于此置上县取郡为名开皇三年上县属绥州大业二年改绥州为上郡又改为雕阴郡上县咸属焉皇朝因而不改天寳元年改为龙泉
疏属山亦名雕隂山即山海经云贰负之臣曰危与贰负杀防窳帝乃梏之疏属山即此也
无定河一名奢延水自银州抚宁县界流入
州城贞观元年筑实中四靣石崕东靣髙八十尺西面髙百四十尺南面髙四十尺北靣高百二十尺周廻四里二百步
上郡故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始皇使太子扶苏监蒙恬于上郡即此处也
吴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初赫连勃勃破刘子义真于长安遂肤其人筑此城以居之号吴儿城
延福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肤施县地后魏置延陵县理延陵村隋文帝改为延福皇朝因之
绥徳县【中下北至州一百里】
本秦上郡之地二汉不改魏省上郡后魏文帝分上郡南界丘尼谷置绥徳县隋不改皇朝因之武徳二年移于吐延水北即今理是也
城平县【中下东北至州二百里】
本秦肤施县二汉不改后魏孝明帝于今县理西三十里库仁川置城中县隋改为城平县自库仁川移子今理属上郡皇朝因之
大斌县【中下东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秦肤施县之地后魏孝明帝神元年于今县东五里置大斌县属上郡周隋不改武徳七年于今城平县界魏平故城改置因隋旧名大斌者取稽胡怀化文武杂半之义
银州【银川下】
【按开元户六千一百二十 乡十九】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属白狄地秦并天下始皇分三十六郡属上郡汉为河西郡圁隂县之地晋十六国时为戎狄所属符秦建元元年自骢马城巡抚戎狄其城即今州理城是也周武帝保定二年分置银州因谷为名旧有人牧骢马于此谷狄语骢马为乞银隋大业二年废银州县属雕阴郡隋末防于宼贼贞观二年梁师都都于此重置银州天寳元年为银州郡乾元元年复为银州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一里南北三百二十八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里东南至东都一千四百里】
【东至石州界黄河一百六十里东南至绥州一百六十里】
【西至夏州一百八十里东北至麟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 女稽布赋 布 麻 粟】
管县四
儒林 真乡 开光 抚宁
儒林县【中郭下】
本汉圁隂县地以其在圁水之阴故名隋开皇三年于此置儒林县属银州大业二年废银州以县属雕阴郡贞观二年重置银州县又属焉
无定河自夏州界流入
真乡县【中下西至州一百里】
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置今县属银州皇朝因之
茹芦水源出县理西北
开光县【中下西南至州二百里】
汉圁阴县地周武帝保定二年于今县理置开光郡宣帝大象二年废郡置开光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银州皇朝因之
抚宁县【中下北至州八十里】
本汉圁隂县地后魏废帝于县东抚宁故城置抚宁县属抚宁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移于今理属银州皇朝因之
无定河在县北二十里
废宥州【在盐州东北三百里在夏州西北三百里】开元二十六年置寳应以后废事本末具新宥州
新宥州【上】
本在盐州北三百里初调露元年于灵州南界置鲁丽含塞依契等六州以处突厥降户时人谓之六胡州长安四年并为匡长二州神龙三年复置兰池都督府在盐州白池县北八十里仍分六州各为一县以隶之开元十一年康待宾叛乱克定后迁其人于河南江淮诸州二十六年还其余党遂于此置宥州以寛宥为名也后为宁朔郡领县三怀徳延恩归仁天寳中宥州寄理经略军寳应以后因循遂废由是昆夷党项屡来寇扰元和八年冬回鹘南过碛取西城栁谷路讨吐蕃西城防御使周怀义表至朝廷大恐以为回鹘声言讨吐蕃意是为冦惟中书侍郎平章亊李吉甫以为回鹘入寇且当断絶和事不应便来犯边今之多士居平则横生异议深沮边计及闻边警又承虚声以汹朝廷冀因几危揺动时事但当设备不足为虑因请自夏州至天徳军复置废馆一十一所以通急驿又请夏州骑士五百人营于经略故城应援驿使兼防党项部落上悉从之又上言曰国家旧置六胡州在灵州界内开元中废六州置宥州以领诸降户天寳末宥州寄理于经略军葢谓居中可以总綂蕃部北接天徳南据夏州今经略军逺碍灵武道路乖越又不置军镇非旧制也请置宥州理经略军至九年五月诏复于经略军城置宥州乃为上州于州郭下置延恩县为上县改隶夏绥银观察使取鄜城神策行营兵马使郑杲下兵士并家九千人以实经略军又置州之日版筑之下掘得釡二百五十四口悉堪烹餁识者以为暗合前贤之规模亦足以彰化之所感也其釡并散给诸营以资军用又顷年每有回鹘消息常须经太原取驿路至阙下及奏报到已失事宜今自新宥州北至天徳置新馆十一所从天徳取夏州乗传奏事四日余便至京师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东南取夏州路至上都一千三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一百里】
【东南至夏州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废宥州三百里】
【东至麟州六百里西南至灵州六百五十里】
【北至天徳军六百里东北至中受降城五百六十里】
【南至盐州六百里】
管县一
延恩【按此县志文传写缺】
单于大都防府
今为振武节度使理所【管单于大都防府麟州胜州东受降城 管县六】
本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后魏都盛乐亦谓此城武徳四年平突厥于此置云州贞观二十年改为云州都督府麟徳三年改为单于大都防府垂拱二年改为镇守使圣歴元年改置安化都防开元七年隶属东受降城八年复置单于大都防府
府境【按府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取太原路至上都一千九百二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七百里】
【东南至河界静边军一百二十里南至朔州三百五十里】
【西南至东受降城一百二十里北至黑沙碛口七百里】
管县一
金河
金河县【中郭下】
天寳四年置初景龙二年张仁愿于今东受降城置振武军天寳四年节度使王忠嗣移于此城内置县曰金河即后魏什翼犍所都盛乐之地道武帝迁都平城则今云州所理是也
麟州【新秦下】
禹贡雍州之域秦汉为云中郡隋开皇二十年置榆林县改为胜州天寳元年王忠嗣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一十里】
【东至岚州一百八十里东至岚州界黄河一百二十里河上有合水闗东北至胜州四百里西南至银州三百里】
管县三
新秦 连谷 银城
新秦县【中郭下】
初汉武帝徙贫人于闗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天寳元年置以为县取汉旧名也
连谷县【中下南至州四十里】
本汉圁隂县地属西河郡在今银州儒林县界隋文帝于此置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戌大业十三年废戌贞观八年于废戌置连谷县属胜州天寳元年割属麟州连谷镇县理城中贞观八年置
银城县【中下北至州四十里】
本汉圁阴县地属西河郡汉末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讫于魏晋不立郡县后魏时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关周武帝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镇城即今县理是也贞观因之属胜州天寳元年属麟州胜州【榆林下府】
【按开元户四千九十五 乡十三】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地战国时为晋赵地地理志云云中立五原本戎狄地赵有之始皇分三十六郡为云中郡汉因之不改按汉云中在今州理东北四十里榆林县界云中故城是也汉末大乱匈奴侵边其城遂空晋末属赫连氏【赫连勃勃称夏都于綂万按綂万城今在州理西南八百里夏州是也】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之后讫于周代往往置镇不立郡县隋文帝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县七年又以榆林县属云州二十年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洞三县置胜州立嘉名也炀帝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领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徳四年郭子和归国其地又防梁师都贞观二年平师都三年仍隋旧理置胜州时柴绍刘兰破灭匈奴夺得河南之地因置州以决胜为名
州境【按州境里数传写缺】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五十三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九百四十里】
【西南至麟州四百里西南至夏州九百里】
【南至银州七百里北至丰州七百里】
贡赋【开元贡 女稽布赋 布 麻】
管县二
榆林 河滨
榆林县【中下郭下】
本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汉末北虏侵扰歴魏晋及周此地皆无县邑隋开皇七年置榆林县地北近榆林即汉之榆溪塞因名属云州二十年改属胜州皇朝因之黄河西南自夏州朔方界流入
大葭芦水县西二百二十里
小葭芦水县西二百四十里其间地甚良沃
平河水首受黄河隋文帝开之以通屯仓
金河泊在县东北二十里周回十里
云中故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赵云巾城秦云中郡也史记曰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所置秦因之
隋榆林宫在州城内大业三年置因榆林郡为名其年焬帝北廵陈兵塞表以威北狄因幸此宫突厥唘人可汗献马及兵器新帐因赋诗云云
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秦却匈奴之处隋开皇三年于此置榆林关
河滨县【中下】
本汉沙南县地属云中郡迄于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后魏及周复为银城县地隋时复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于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改云州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檝即河滨关渡河处名君子津
河滨关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
东受降城本汉云中郡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八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一千八百二十里】
武节度【按北至单于都防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朔州四百里】
【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
武川城今名里城后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军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右入匈奴大路
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其城即后魏六镇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栅侧近也
丰州【九原下府】
【案开元户一千九百 乡五】
今置都防御使【管丰州天徳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 管县二】
其都防御使及天徳军使理在西城今移理旧天徳军城
禹贡雍州之域秦上郡之北境秦末没胡汉武帝元朔二年使卫青逐去匈奴开置朔方领县十理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后汉因之灵帝末羗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后匈奴卫辰父子新居其地辰子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綂万城地属勃勃后魏太武帝擒灭赫连昌置綂万镇孝文帝改置夏州其地又为夏州之北境周武帝于今永丰县置永丰镇隋文帝开皇三年于镇置丰州后废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权于此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惟领蕃戸以史大奈为都督十一年大奈死复废府以地属灵州二十二年又分置丰州永徽九年于州复重置永丰县四年于郭下又置九原县麟徳元年又置丰安县天寳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州境【按州境里数写缺】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一百九十里】
【东至胜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
【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 野马皮赋 布 麻】
管县二
九原 永丰
九原县【中下郭下】
本汉之广牧旧地东部都尉所理其九原县永徽四年重置其城周隋间俗谓之甘草城
永丰县【中下州西一百十六里】
本汉临戎旧地后汉末废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于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武徳六年省永徽九年复置
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于县置丰安镇麟徳元年改为丰安县天寳末废
天徳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于永清栅元和元年诏移理旧城】本安北都防贞观二十一年于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防以瀚海等六都督臯兰等七州并焉龙朔三年移于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防总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防寻移于甘平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垂拱元年置同城镇其都防权移理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龙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开元十年又移理中受降城天寳八年张齐丘又于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又于大同川西筑城置军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后改为天徳军縁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后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溢城南面毁坏转都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二十一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徳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説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所费殊广计其人功粮食及改屋宇比及事毕不下三十万贯钱此但计费犹未知出入之处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徳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徳添兵然后有人修筑按天徳旧城在西城正东防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本是永清栅即隋氏大同城旧理去本城约三里以下城甚牢小今随事制宜仍存天徳军额北城周回一十二丈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寳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南又是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天寳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南制党项北制匈奴左右钩带居中处要诚良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于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火焚烧遂移天徳军永清栅别置理所于西城只縁添兵未得且因循并在一处力所不足实非远图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二万贯钱今若于天徳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于天徳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詟殊邻诏从之于是复移天徳军理所于旧城焉先是縁边居人常苦室韦党项之所侵掠投窜山谷不知所从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余家移止城内初议者又虑城大无人以实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沃野故城在军城北六十里即是后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