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榆林关,在县东三十里。东北临河,秦匈奴之处,隋开皇三年,於此置榆林关。
河滨县,中下。本汉沙南县地,属中郡。讫於魏、晋,此地不立县邑。至後魏及周,复为银城县也。隋时复为榆林县地。贞观三年,於此置河滨县,东临河岸,因以为名。改州为威州,立嘉名也。八年,废威州,以县属胜州。
黄河,在县东一十五步。阔一里,不通船楫,即河滨关,渡河处名君子津。
河滨关,在县东北,贞观七年置。
丰州,九原。下府。开元户一千九百。乡五。元和户今置都防御使。
管州一,军一,城二:丰州,天德军,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二)县二。
其都防御使及天德军使,理在西城,今移理旧天德军城。
《禹贡》雍州之域。秦上郡之北境,秦末没胡。汉武帝元朔二年,使卫青逐去匈奴,开置朔方,领县十,理三封,在今丰州西一百里。後汉因之,灵帝末羌、胡扰乱,城邑皆空。永嘉後,匈奴卫辰父子新居其地,辰子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统万城地属勃勃。後魏太武帝擒灭赫连昌,置统万镇,孝文帝改置夏州,其地又为夏州之北境。周武帝於今永丰县置永丰镇。隋文帝开皇三年,於镇置丰州,後废。贞观四年,突厥降附,又权於此置丰州都督府,不领县,唯领蕃户,以史大奈为都督。十一年,大奈死,复废府,以地属灵州。二十二年,又分置丰州。永徽(九)〔元〕年,於州复重置永丰县。四年,於郭下又置九原县。麟德元年,又置丰安县。天宝元年,改为九原郡,乾元元年,复为丰州。
州境: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里。南至东都一千二百九十里。东至胜州五百三十里。西南至灵州九百里。东南至夏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河西城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野马皮。赋:布,麻。
管县二:九原,永丰。
九原县,中下。郭下。本汉之广牧旧地,(中)〔东〕部都尉所理。其九原县,永徽四年重置。其城,周、隋俗谓之甘草城。
永丰县,中下。州西一百十六里。本汉临戎旧地,後汉末废。北人又谓之贺葛真城,周武帝保定三年,於此置永丰镇。隋开皇五年废镇,置永丰县,武德六年省,永徽元年复置。
废丰安县,在州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於县置丰安镇,麟德元年改为丰安县,天宝末废。
天德军旧理在西受降城,权置军马於永清栅,元和九年诏移理旧城。本安北都护,贞观二十一年,於今西受降城东北四十里置燕然都护,以瀚海等六都督、皋兰等七州并隶焉。龙朔三年,移於碛北回纥本部,仍改名瀚海都护。总章二年,又改名安北都护,寻移於甘州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垂拱元年置大同城镇,其都护权移理删丹县西南九十九里西安城。景龙二年,又移理西受降城。
开元十年,又移理中受降城。天宝八年,张齐丘又於可敦城置横塞军,又自中受降城移理横塞军。十二年,安思顺奏废横塞军,请於大同川西筑城置军,玄宗赐名曰大安军。十四年,筑城功毕,移大安军理焉。乾元後改为天德军。缘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其理所又移在西受降城。自後频为河水所侵,至元和八年春,黄河泛滥,城南面毁坏转多,防御使周怀义上表请修筑,约当钱二十一万贯。中书侍郎平章事李吉甫密陈便宜,以西城费用至广,又难施功,请修天德旧城以安军镇,其大略曰:“伏以西城是开元十年张说所筑,今河水来侵,已毁其半。臣量其事势,不堪重修,若别筑新城,所费殊广,计其人功粮食及改屋宇,比及事毕,不下三十万贯钱,此但计费,犹未知出入之处。城南面即为水所坏,其子城犹坚牢,量留一千人,足得住居。天德军士,合抽居旧城,岂可更劳版筑,虚弃钱物。若三城是国家盛制,仁愿旧规,亦须得天德添兵,然後有人修筑。按天德旧城,在西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今之永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去本城约三里已下,城甚牢小,今随事制宜,仍存天德军额。
北城周回一十二里,高四丈,下阔一丈七尺,天宝十二载安思顺所置。其城居大同川中,当北戎大路,南接牟那山钳耳觜,山中出好材木,若有营建,不日可成。
牟那山南又是麦泊,其地良沃,远近不殊。天宝中安思顺、郭子仪等本筑此城,拟为朔方根本,其意以中城、东城连振武为左翼,又以西城、丰州连定远为右臂,南制党项,北制匈奴,左右钩带,居中处要,诚长久之规也。寻属禄山有事,子仪留老弱於此城,身率大众河北讨贼,为贼将宋星星所破,纵火焚烧,遂移天德军永清栅,别置理所於西城,只缘添兵未得,且因循并在一处,力所不足,实非远图。臣久访略已计料,约修此城,不过二万贯钱。今若於天德旧城,随事增饬,因有移换,仍取城隶於天德军,别置使名,自为雄镇,以张声势,可殊邻。”
诏从之,於是复移天德军理所於旧城焉。先是缘边居人,常苦室韦、党项之所侵掠,投窜山谷,不知所从。及新城施功之日,遂有三万馀家移止城内。初,议者又虑城大无人以实,及是远近奔凑,边军益壮,人心遂安。
沃野故城,在军城北六十里,即是後魏时六镇从西第一镇也。
州境:东西南北八到:西取宁远镇故落盐池,经夏州至上都一千八百里。西南渡河至丰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横塞军城二百里。西南至新宥州六百里。西至西受降城一百八十里。东南至中受降城二百里。
东受降城,本汉中郡地,在榆林县东北八里,今属振武节度。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一千八百二十里。东北至单于都护府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朔州四百里。西至中受降城三百里。北至碛口八百里。
武川城,今名里城,後魏六镇从西第三镇,在军北三百里。自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右入匈奴大路。
光禄城东北有怀朔古城,其城即後魏六镇从西第二镇,在今中城界向北化栅侧近也。
中受降城,本秦九原郡地,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开元十年於此城置安北大都护府,後又移徙。事具天德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六十里。城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一百二十里。
东至东受降城三百里。西北至天德军二百里。南至麟州四百里。北至碛口五百里。
敬本故城,在中城北四十里。郑虔《军录》曰:“时人以张仁愿河外筑三城,自古未有。今敬本城周一万八百七十二步,壕{渐土}深峻,亦古之坚守。”贾耽《古今述》曰:“以地理求之,前代九原郡城也。”
西受降城,旧天德军理於此城,元和九年移理天德军城。在丰州西北八十里。
盖汉朔方郡地,临河县故理处。开元初为河水所坏,至开元十年总管张说於故城东别置新城。今城一本云“其後城”。西南隅又为河水所坏。本末具天德军。
八到:城南至上都一千八百八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单于路二千二百五十里。
正东微南至天德军一百八十里。东南渡河至丰州八十里。西南至定远城七百里。
北至碛口三百里。碛口西至回鹘衙帐一千五百里。
右三受降城,景三年张仁愿所置也。初,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诏仁愿代之。先是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後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婆葛,仁愿奏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以为两汉以来,皆北守黄河,今於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所有。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仁愿表留年满镇兵以助其功,时咸阳兵二百馀人逃归,仁愿擒获尽斩之,军中股忄栗,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四百馀里,遥相应接。北拓三百馀里,於牛头牟那山北置烽堠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
初,三城不置壅门及敌战具,或问曰:“边城御贼之所,不为守备,何也?”
仁愿曰:“寇若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其後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议者劣之。
●卷第五
◎河南道一河南府,洛州,东都。开元户一十二万七千四百四十。乡二百。元和户一万八千七百九十九。乡八十。
《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阳翟,夏城,禹都也。
偃师,西亳,汤都也。周成王定鼎於郏辱阝,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涧水东,水西,是为东都,今苑内故王城是也。又卜水东,召公往营之,是为成周,今河南府东故洛城是也。至赧王献地於秦昭襄,昭襄王立为三川郡。三川,伊、洛、河也。汉改为河南郡,後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入洛阳,遂定都焉。及董卓逼迁献帝西都长安,尽烧洛阳宫庙,後又都焉。魏文帝受禅,亦都洛阳,陈留王以司隶校尉所掌,置司州,领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平阳五郡。晋武帝受禅,司州不改。永嘉初,刘曜叛乱,司州没胡,後又没於石勒。东晋穆帝永和五年,桓温入洛阳,置河南郡。宋武帝北平关、洛,复置司州。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六宫文武尽迁洛阳,改为河南尹。至周宣帝移相州六府於洛州,以为东京。隋文帝改六府为六尚书省,又置河南道行台省。仁寿四年,炀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又改洛州为豫州,置牧。三年,罢州为河南郡,置尹。四年,改东京为东都。十四年,复置洛州。隋乱,王世充僭号称郑,改为司州。武德四年讨平充,复为洛州,仍置总管府。其冬罢府,置陕东道大行台,太宗为大行台尚书令。九年罢台,置洛州都督府,贞观十八年废府。显庆二年,置东都,则天改为神都,神龙元年复为东都。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宝元年,改东都为东京,至德元年复为东都。
府境:东西六百二十一里。南北八到:西至上都八百五十里。东至郑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怀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陕州三百五十里。东南至汝州一百七十里。东南取岭路,至阳翟县二百四十里,从县至许州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自瓷器,绫。赋:绢,绵。
管县二十六: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巩,伊阙,密,王屋,长水,伊阳,河阴,阳翟,颍阳,告成,登封,福昌,寿安,渑池,永宁,新安,陆浑,河阳,温,济源,河清,汜水。河阳等五县,今权隶河阳三城节度。
洛阳县,赤。郭下。本秦旧县,历代相因。贞观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内毓德功,今理是也。神龙初改为永昌,寻复旧号。
故洛阳城,在县东二十里。按华延亻隽《洛阳记》云:“洛阳城东西七里,南北九里。洛阳城内宫殿、台观、府藏、寺舍,凡有一万一千二百一十九(门)
〔间〕。自刘曜入洛,元帝渡江,官署里闾,鞠为茂草。後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幸洛阳,巡故宫,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观《石经》。仍定迁都,而经始洛京。十九年九月,新都始立,於是六吕文武,尽迁洛阳。”
洛水,在县西南三里。西自苑内上阳之南イ漫东流,宇文恺筑斜是束令东北流。当水冲,捺堰九折,形如偃月,谓之月陂,今虽渐坏,尚有存者。
河南县,赤。郭下。本汉旧县,後魏静帝改为宜迁县,周宣帝复为河。隋仁寿四年,迁都,移县於东都城内宽政坊,即今县是也。永昌元年,以明堂初成,改合宫县,神龙初复旧。二年复为合宫,景初复旧。
洛水,在县北四里。
伊水,在县东南十八里。
水,在县西北六十里。《禹贡》曰:“伊、洛、、涧,既入于河。孔安国注曰:“出河南北山。”《水经》云:“源出河南城县北。”今验水西从新安县东入县界。
天津桥,在县北四里。隋炀帝大业元年初造此桥,以架洛水,田入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其楼为日月表胜之象。然洛水溢,浮桥坏,贞观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为脚。《尔雅》“箕、斗之为天汉之津”,故取名焉。
中桥,咸亨三年造,累石为脚,如天津桥之制。
通津渠,在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步碛渠,又东北流入洛水,谓之洛口。
偃师县,畿。西南至府七十里。本汉旧县,帝喾及汤盘庚并都之。商有三,成汤居西亳,即此是也。至盘庚又自河北徙理於亳,商家从此而改号曰殷。武王伐纣,於筑城,息偃戎师,因以名焉。天宝七年四月,河南尹韦济奏,於偃师县东山下开驿路通义桥,废北坡义堂路焉。
北邙山,在县北二里,西自洛阳县界东入巩县界。旧说云北邙山是陇山之■,乃众山总名,连岭互四百馀里。
首阳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盟津,在县西北三十一里。
缑氏县,次赤。西北至府六十三里。本〔汉旧县〕,古滑国也,《左传》曰“秦师灭滑”。其後属晋。至秦、汉为县,因山为名。隋大业十年移据公路涧西,凭岸为城,即今县是也。
缑氏山,在县东南二十九里。王子晋得仙处。
に辕山,在县东南四十六里。《左传》“栾盈过周,王使候出诸に辕”。注曰:“缑氏县东南有に辕关,道路险隘,凡十二曲,将去复还,故曰に辕。”後汉河南尹何进所置八关,此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