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里。东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庆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夏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蜜蜡,麝香。赋:麻,布。元和贡、赋同。
管县十:肤施,延长,临真,金明,丰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门山。
肤施县,上。郭下。本汉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中山,迁其王於肤施,《汉书》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魏、晋陷戎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於此置肤施县,复旧名也,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地理志》谓之清水,其肥可然。
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长县,中。东至州一百三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後魏废帝元年於丘头原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於府北去斤川,今县是也。广德二年改为延长。
临真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於今理。隋开皇元年改为临真县,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县,中。东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太武帝於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隋开皇四年属延州,後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县。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丰林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周宣帝改为丰林,属延州。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县北十五里。
延川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临河县地,汉不改,後汉省。後魏分安人县於此地置文安县,隋文帝改为延川,取吐延川为名。皇朝因而不改。
吐延水,北自绥州绥德县流入。
敷政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太和初置因城(名)县。隋开皇六年於其中置金城镇,武德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敷政。
延昌县,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本汉高奴县地,隋开皇三年於此置朔方镇,十年,以北有朔方,镇遂废。贞观九年置罢交镇,十年又置罢交县,属延州,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延昌县。
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镇一十八里。
延水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蒙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内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戍之。
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後魏於其中置安人县并安人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镇,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
黄河,在县东八里。
门山县,中。西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岩二县,於今县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门,因以为名。武德八年,於今县北五里宋斯堡置,属丹州,广德二年割属延州。
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
●卷第四
◎关内道四灵武节度使灵州会州盐州夏州节度使夏州绥州银州宥州振武节度使单于都护府东受降城麟州胜州丰州都防御使天德军中受降城西受降城灵州,灵武。大都督府开元户九千六百六。乡二十七。元和户乡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
管州三:灵州,会州,盐州,县十。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时为富平县之地。後汉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理池阳,顺帝永建四年归旧土。
其城赫连勃勃所置果园,今桃李千馀株,郁然犹在。後魏太武帝平赫连昌,置薄骨律镇,後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
周置总管府,隋大业元年罢府为灵州,三年又改为灵武郡。武德元年又改为灵州,仍置总管,七年改为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於边境置节度使,以遏四夷,灵州常为朔方节度使理所。
朔方节度,管兵六万四千七百八人,马二万四千三百匹。衣赐二百万匹段。
统经略军,灵武郡城内。管兵二万七百人,马三千匹。
丰安军,灵武郡西黄河外一百八十馀里,万岁通天初置。管兵八千人,马一千三百匹。
定远东城,灵武郡东北二百里黄河外,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三千匹。
西城,九原郡北黄河外八十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馀里。
安北都护府,亦曰中受降城,景龙中韩公张仁愿於黄河北岸置。管兵六千人,马二千匹。西南去理所一千三百里。
〔东城,榆林郡东北二百里,景龙中韩公张仁愿置,管兵七千人,马一千七百匹。西南去理所一千六百馀里。〕振武军,单于都护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管兵九千人,马一千六百匹。
西南去理所一千七百里。
天宝元年,又改为灵武郡。至德元年,肃宗幸灵武即位,为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复为灵州。
州境:东西五百八十里。南北八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二千二百七十里。东南至盐州三百里。东南至庆州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凉州九百里。北至碛南弥娥川水一千里。
贡、赋:开元贡:甘草,青子,鹿皮,红花,野马皮,乌瓴,鹿角胶,杂筋,麝香,花苁蓉,赤柽,马鞭。
管县六:回乐,灵武,保静,怀远,鸣沙,温池。
定远城,废。
回乐县,望。郭下。本汉富平县地,属北地郡,在今县理西南富平故城是也。
後周置回乐县,枕黄河。後魏刁雍为薄鼻律镇将,上表请开富平西三十里艾山旧渠,通河水,溉公私田四万馀顷,人大获其利。孝文太(和)〔平真君〕七年,雍又上表论漕运:“奉诏,平高、安定、统万平高今属原州,安定今泾州,统万今夏州。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镇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今载二十五斛,每至深沙,必致滞陷。又在河西,转至沃野,越渡大河,计五千乘运十万斛,百馀日乃得一返,大废生人耕垦之业,车牛难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臣闻郑、白之渠,远引淮、海之粟,氵斥流数千里,周年乃得一至,犹称国有储粮,人用安乐。今求於牵屯山在今原州平高县,即今笄头山,语讹。
亦曰沂屯山,即牵屯。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舫乘三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卒皆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还,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工,轻於车运十倍有馀,不费牛力,又不废田。”孝文帝善之,下诏曰:“非但一运,自可永以为式。”
温泉盐池,在县南一百八十三里。周回三十一里。
薄鼻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馀顷。
安乐川,在灵州南稍东一百八十里。
长乐山,旧名达乐山,亦曰铎洛山,以山下有铎洛泉水,故名。旧吐谷浑部落所居,今吐蕃置兵守之。
灵武县,上。东南至州十八里。本汉富平县之地,後魏破赫连昌,收胡户徙之,因号胡地城。天和中於此州置建安县,随开皇十八年改为大润县,仁寿元年改为灵武县,移入胡地城安置。
黄河自回乐县界流入。
千金陂,在县北四十二里。长五十里,阔十里。
汉渠,在县南五十里。从汉渠北流四十馀里始为千金大陂,其左右又有胡渠、御史、百家等八渠,溉田五百馀顷。
保静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後魏立弘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俗谓之汉城。隋改置弘静县,神龙元年改为安静,至德元年改为保静。
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马,北人呼为贺兰。其山与河东望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西,又北经怀远县西,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馀里,真边城之钜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溉灌,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
怀远县,上。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在州东北,隔河一百二十里。本名饮汗城,赫连勃勃以此为丽子园。後魏给百姓,立为怀远县。其城仪凤二年为河水损,三年於故城西更筑新城。
县有盐池三所,隋废。红桃盐池,盐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池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
废灵武城,在县东北,隔河一百里。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即浑怀所理道,故谓之灵武。
新堡,在县西北四十里,永昌元年置。堡内安置防御军二千五百人,粮五万石。旧名千金堡,今名新堡。
鸣沙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富平县地,属安定郡,在今县理东二百里原州。周保定二年於此置会州,建德六年废郡,立鸣沙镇。隋开皇十九年置环州,以大河环曲为名,仍立鸣沙县属焉。大业三年罢环州,以县属灵武郡。
贞观六年复置环州,九年州废,以县属灵州。神龙二年冬为默啜所寇,因而荒废,遂移县於废丰安城,即今县理是。西枕黄河,人马行经此沙,随路有声,异於馀沙,故号“鸣沙”。
温池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八十里。神龙五年置,县侧有盐池。
定远废城,在州东北二百里。即汉北地郡方渠县之地,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远阔,丰安势孤,中间千里无城,烽堠杳渺,故置此城,募有健兵五千五百人以镇之。其後信安王更筑羊马城,幅员十四里。
经略军,在夏州西北三里里。天宝中王忠嗣奏於榆多勒城置军,今属灵武节度使。本属夏州,南去灵武六百五十馀里,元和九年於此城新置宥州。
会州,会宁。下府。开元户三千五百四十。乡六。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於此,土人张信罄资飨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武帝保定二年废州,改为会宁防。隋开皇元年改防为镇。武德二年讨平李轨,置西会州。贞观八年,以此州仓储殷实,改为粟州,其年,又为会州。天宝元年改为会宁郡,乾元元年复为会州。
州境:东西五百一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
八到:东南至上都一千一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五百里。东南至原州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兰州三百八十里。西北至凉州五百四十里。东北至灵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覆鞍毡。
管县二:会宁,乌兰。
会宁县上。本汉鹑阴县地,周太祖置会宁县,属会州。隋大业二年改为凉川县,武德二年又改为会宁。
黄河堰,开元七年,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
会宁关,东南去州一百八十里。
河池,西去州一百二十里。其地春夏因雨水生盐,雨多盐少,雨少盐多,远望似河,故名河池。
乌兰县,上。东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祖厉县地,属安定郡,後汉属武威郡。前凉张轨收其县人,於凉州故武威县侧近别置祖厉县。周武帝西巡於此,置乌兰关,又置县,在会宁关东南四里。旧城内沙石不堪久居,天授二年,移於东北七里平川置。
盐州,五原。中府。开元户三千二十五。乡七。元和户《禹贡》雍州之域。春秋为戎狄所居地。《史记》“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朐衍”,谓此也。及始皇并天下,属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置五原郡,地有原五所,故号五原。至晋,地没赫连勃勃,後魏平之,改为西安州,以其北有盐池,又改为盐州。隋大业三年为盐川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置盐州。天宝元年改为五原郡,乾元元年复为盐州。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八里。南北二百七十里。
八到:南至上都一千五百里。东至东都一千七百三十里。东北至经略军四百里。南至庆州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灵州三百里。西北取乌池黑浮图堡私路至灵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盐山四十颗。
管县二:五原,白池。
五原县,上。本汉马领县地,贞观二年与州同置。五原,谓龙游原、乞地千原、青领原、可岚贞原、横槽原也。
盐池四所:一乌池,二白池,三细项池,四瓦窑池。乌、白二池出盐,今度支收粜,其瓦窑池、细项池并废。
白池县,上。南至州九十里。景龙三年敕置,以地近白池,因以为名。
夏州,朔方。中都督府。开元户六千一百三十二。乡二十。元和户三千一百。
乡八。今为夏(州)绥银节度使理所。
管州四:夏州,绥州,银州,宥州。新置。县十二。
《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魏。秦并天下,置三十六郡,属上郡。
汉武帝分置朔方郡。後汉建武二十年罢,二十七年复置。灵帝末,羌胡为乱,塞下皆空。至晋末,赫连勃勃於今州理僭称大夏,勃勃字屈孑,一作“屈丐”。朔方匈奴人。父卫辰,苻坚时为西单于,遂有朔方之地。辰後为後魏所杀。勃勃杀高平没奕(於)〔干〕,并其众,自称天王,於朔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即今州理是也,名曰统万城。至子昌,为魏太武帝所灭,置统万镇。孝文帝太和十一年,改置夏州,隋大业元年以为朔方郡。隋末为贼帅梁师都所据,贞观二年讨平之,改为夏州,置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朔方郡,乾元元年复为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