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涑水,经县南六里。
故郇邑,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曰“晋侯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
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
虞乡县,次畿。西至府七十里。本汉解县地也,後魏孝文帝改置南解县,属河东郡。周明帝武成二年废南解县,别置绥化县,武帝改绥化为虞乡。
坛道山,一名百梯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山高万仞,跻攀者百梯方可升降,故曰百梯山。南有穴,莫测浅深,每有敕使投金龙於此,兼醮焉。
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曰秦伯济河焚舟取王官。
王老仙人祠在县西十七里。
宝鼎县,次畿。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本汉汾阴县也,属河东郡。刘元海时废汾阴县入蒲坂县。後魏孝文帝复置汾阴县,开元十一年,改为宝鼎县。
黄河,在县北十一里。赵简子沈佞臣栾激之所也。
汾水,北去县二十五里。
后土祠,在县西北一十一里。
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三里。
解县,次畿。西北至府四十五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於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德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虞州,因汉书名也,仍於蒲州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四年,废虞州,解县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南二十里。
盐池,在县东十里。
女盐池,在县西北三里。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盐味少苦,不及县东大池盐。俗言此池亢旱,盐即凝结;如逢霖雨,盐则不生。今大池与安邑县池总谓之雨池,官置使以领之,每岁收利纳一百六十万贯。
熨斗陂,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通路自县东南逾中条山,出白径,趋陕州之道也。山岭参天,左右壁立,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径岭焉。
永乐县,次畿。北至府九十里。本汉河北县地,周明帝改河北县为永乐县,武帝省永乐县,以地属芮城县。武德二年,分芮城於县东北二里永固堡重置永乐,属芮州,七年移於今理,贞观八年改属。(河中府)
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
河水,经县南二里。
永乐涧水,源出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
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昴,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绛州,绛郡。雄。开元户八万一千九百八十八。乡一百七十六。元和户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一。
《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左传》曰:“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遂迁新田。”注曰:“新田,今平阳绛邑县是也。”三卿灭晋,其地属魏,战国时亦为魏地。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临汾县地也。魏正始八年,分河东汾北置平阳郡,又为平阳郡地。後魏太武帝於今理西南二十里正平县界柏壁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其地属焉。孝文帝废东雍州,东魏静帝复置,周明帝武成二年改东雍州为绛州。
隋大业三年废州,为绛郡。初,义师将西入关,大将军进次古堆,去绛郡十馀里。
通守陈叔达坚守不下,高祖命厨人曰“明日早下绛城,然後食”。乃引兵攻城,自旦及辰,破之。仍置绛郡。武德元年罢郡,置绛州总管,三年复为绛州。
州境:东西三百六十五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九十里。东南至东都取垣县王屋路四百八十里。东北至晋州一百四十里。南至陕州二百里。东至泽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慈州二百四十里。
贡、赋:开元贡:梨,蝎,防风。赋:布,麻。
管县九:正平,太平,万泉,曲沃,翼城,闻喜,绛,稷山,龙门。
正平县,望。郭下。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
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因正平故郡城为名也。
汾水,东北自曲沃县界流入。
浍水,东自曲沃县流入。
柏壁,在县西南二十里。後魏明帝元年,於此置柏壁镇,太武帝废镇,置东雍州及正平郡。周武帝於此改置绛州,建德六年又自此移绛州於今稷山县西南二十里玉壁。按柏壁高二丈五尺,周回八里。
晋祁宫在县南六里。《左传》曰:“石言于晋魏榆。师旷曰‘石不能言,或凭焉。抑又闻之,作事不时,怨ゥ动于人,则有非言之物而言’。於是晋侯方筑祁之宫”。今按宫南有浍水,北有汾水,俱西流至宫西而合。隋末依宫馀址筑堡,今名修义堡。
晋灵公台,在县西北三十一里。《左传》曰“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即此台也。
武平故关,在县西三十里。高齐时置,周平齐废。
晋齐姜墓,在县南九里。申生之母也。
骊姬墓,在县南八里。
太平县,紧。南至州五十里。本汉临汾县地,属河东郡。後魏太武於今县东北二十七里太平故关城置泰平县,属平阳郡。周改泰平为太平县,因关名。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晋州,十年改属绛州。
汾水,在县东二十九里。
太平故关城,在县东北二十七里。
白波垒,在县东南十二里。後汉末黄巾贼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於此筑垒。
子奇垒,在县东三十里。後秦王姚兴遣弟义阳公平字子奇,与征虏将军狄伯支等步骑四万伐魏,攻平阳陷之,遂据柴壁。魏军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败,将麾下三十骑赴汾水而死狄伯支等十将四万人皆为魏所擒。今按此垒西临汾水,垒侧尚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处也。
赵盾祠,在县西南十八里。
李牧祠,在县东北十三里。
晋公孙杵臼、程婴墓,并在县南二十一里赵盾墓茔中。
万泉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汾阴县地,属河东郡。又薛通城者,後魏道武帝天赐元年,赫连勃勃僭号夏,侵河外,於时有县人薛通,率宗族千馀家,西去汉汾阴县城八十里筑城自固,因名之。武德三年,於薛通故城置万泉县,属泰州。县东谷中有井泉百馀区,因名万泉。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属绛州。
曲沃县,紧。西至州五十里。本晋旧都绛县地也,汉以为绛县,属河东郡。
後汉加“邑”字,属郡不改。晋改属平阳郡。後魏孝文帝於今县东南十里置曲沃县,属正平郡,因晋曲沃为名。隋开皇三年罢正平郡,改属绛州。
绛山,在县南十三里。出铜钅。
汾水,西南去县二十二里。
浍水,在县南二里。
绛水,在县东南三里。
汉绛县,本春秋晋都新田也,在县南二里。周勃为绛侯,即其地也,今号绛邑故城。
陉庭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左传》“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是也。
台骀神祠,在县西南三十六里。《左传》曰:“晋侯有疾,卜台骀为崇,问于子产。子产曰:‘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能业其官,帝用嘉之,封诸汾川。今晋主汾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翼城县,望。西南至州一百里。本汉绛县地也,属河东郡。後魏明帝置北绛县,隋开皇末改为翼城县,属绛州,因县东古翼城为名也。武德元年於此置浍州,四年废浍州,县属绛州。
浍高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浍水出焉。其山出铁,隋於此置平泉冶。
浍水,今改名翼水。
故翼城,在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
故唐城,在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也。
闻喜县,望。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左邑县之桐乡也,武帝元鼎六年,将幸缑氏,至此闻南越破,大喜,因立闻喜县,属河东郡。後魏改属正平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绛州。
景山,在县东南十八里。
董泽,一名董池陂,在县东北十四里。《左传》厨武子曰:“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桐乡故城,汉闻喜县也,在县西南八里。俗以此城为伊尹放太甲于桐宫之所,孔注《尚书》曰桐,汤葬地也。按今尸乡有放太甲处,在偃师县界,非此也。又汉大司农朱邑属其子葬桐乡者,又在今舒州界,亦非此也。
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县南十五里。《左传》曰:“俘我王官。”
祁奚墓,在县东二十二里。今太原祁县又有祁奚墓,未详孰是。
绛县,上。西北至州八十里。本汉闻喜县地,後魏孝文帝置南绛县,其地属焉,因县北绛山为名也,属正平郡。恭帝去“南”字,直为绛县。隋开皇三年罢郡,改属绛州。义宁元年属翼城郡。武德元年属浍州,寻改属绛州。
备穷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出铁钅,穴五所。
绛水,一名沸泉水,出绛山东谷,悬流奔壑,一十许丈,西北注於浍。《史记》称智伯率韩、魏引绛水灌晋阳,不浸者三版,智氏曰:“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之国,今乃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晋阳。於是韩、魏之君共杀智伯。水在县北十四里。
晋文公墓,在县东二十里。《左传》曰:“文公卒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贞观十一年诏致祭,五十步禁樵苏。
稷山县,紧。东至州四十九里。本汉闻喜县地,属河东郡。後魏孝文帝於今县东南三十里置高凉县,属龙门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绛州。十八年改为稷山县,因县南稷山以为名也。
稷山,在县南五十五里。《左传》曰“晋侯理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地也。
汾水在县南五十里。
玉壁故城,在县南十二里。後魏文帝大统四年,东道行台王思政表筑玉壁城,因自镇之。八年,高欢寇玉壁,思政有备,攻不克。周初於此置玉壁总管,武帝建德六年废总管。城周回八十里,四面并临深谷。
稷祠,在县南五十里稷山上。
羲和墓,在县东北七十里。
龙门县,望。东至州一百一十里。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晋献公灭之以赐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後魏太武帝改皮氏为龙门县,因龙门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德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废泰州,县隶绛州。
汾水,北去县五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即此水也。
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古耿国也。
伏龙原,在县西南十八里。
黄河,北去县二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大禹导河积石,疏决龙门,即斯处也。河口广八十步,岸际镌迹,遗功尚存。《三秦记》曰:“河津一名龙门,水陆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曰‘曝鳃龙门’。”
《水经注》曰:“其鱼出巩县巩穴,每三月则上渡龙门,得则为龙,否则点额而还。”
蜚廉故城,在县南七里。
龙门关,在县西北二十二里。
大禹祠,在县西二十五里龙门山上。隋末摧毁,贞观九年奉敕更令修理。
高祖神尧皇帝庙,在禹庙南绝顶之上,画行幸仪卫之像,盖义宁初义旗至此也。
晋州,平阳。望。开元户六万八百五十三。乡一百四十八。元和户六千五百六十七。乡五十九。
《禹贡》冀州之域,即尧、舜、禹所都平阳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战国时属韩,後韩将冯亭以上党降赵,又属赵。在秦为河东郡地,今州即汉河东郡之平阳县也。永嘉之乱,刘元海僭号称汉,建都於此。《前赵录》曰:“太史令宣于循之言于元海曰:‘蒲子崎岖,非可久安。平阳唐尧昔都,愿陛下都之。’於是迁都平阳。”後魏太武帝於此置东雍州,孝明帝改为唐州,寻又改为晋州,因晋国以为名也。高齐武成帝於此置行台,周武帝平齐,置晋州总管。义旗初建改为平阳郡,武德元年罢郡,置晋州,三年为总管府,四年为都督府,贞观六年废府,复为晋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四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七百三十里。东南至东都六百二十四里。东北至汾州三百六十里。东至潞州三百九十里。西至慈州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泽州四百一十里。
东北至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蜡,烛。赋:麻,布。
管县九:临汾,襄陵,神山,岳阳,洪洞,霍邑,赵城,汾西,冀氏。
临汾县,望。郭下。本汉平阳县,属河东郡,在平水之阳,故曰平阳。魏置平阳郡,平阳县属焉。隋开皇元年改平阳县为平河县,三年罢郡,县属晋州,其年又改平河县为临汾县。
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名姑射山,在县西八里,平水出焉。《尚书》曰:“壶口治梁及岐。”
汾水,北自洪洞县界流入。
水,今名三交水,东自襄陵县界流入。
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姑射神祠,在县北十三里姑射山东,武德元年敕置。
龙子祠,在姑射山东平水之源。其地茂林蓊郁,俯枕清流,实晋之胜境也。
刘和墓,在县南三十五里。和,元海太子也。
刘聪墓,在县西南十一里。聪,元海第四子也。
襄陵县,紧。西北至州二十六里。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高齐省。周平齐,自临汾县移禽昌县於今理,属晋州。隋大业二年,改禽昌为襄陵,取汉旧名也,县东南有晋襄公陵,因以为名。先是以禽昌名者,後魏禽赫连昌以置县故也。
浮山,在县东南七里。
水,在县北十五里。
黑水,经县北二十五里。
晋贾充墓,在县西南十里。
神山县,中。西至州七十八里。本汉襄陵县地也,武德二年仆射裴寂奏分襄陵县置浮山县,属晋州,因山为名。至三年,因羊角山神人见,又改为神山县焉。
黑山,今名乌头山,在县东四十四里,黑水出焉。
羊角山,在县东南三十一里。
老君祠,在县东南二十里。武德三年,见神於羊角山下,语曲沃县人吉善行曰:“报大唐天子,得圣理一千年。”其年,敕遣通事舍人柳宪立祠,因改县为神山。
丘阳县,中。西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远县地,後魏孝庄帝置安泽县,属义宁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沁州,大业二年改为丘阳县,因山为名。义旗初建,属平阳郡,武德元年龙郡,改属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