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州境:东西二百三十五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五十五里。西南至东郡七百九十五里。东北至郓州一百七十里。南至曹州二百一十里。北至黄河二十里。西南至滑州二百一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绢二十匹。赋:绵,绢。
管县五:鄄城,雷泽,临濮,濮阳,范。
鄄城县,紧。郭下。本汉旧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濮州,鄄城县属焉。大业三年废濮州,县属东平郡。武德四年重置濮州,鄄城县又隶焉。
黄河,北去县二十一里。
州理城,在故鄄城中。魏文帝以临淄侯植为鄄城侯。
雷泽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成阳县,古成阝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於成阝,汉以为县,属济阴郡。隋开皇六年,於此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复泽为名也,属濮州。
历山,在县北十六里。《史记》曰:“舜耕历山,耕者让畔。”
氵水、沮水,二源俱出县西北平地,去县十四里。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氵、沮二水,会同此泽。
姚墟,在县东十三里。舜生於姚墟。
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
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於碑。
贞观十一年有诏,禁人刍牧,春秋奠酹。
临濮县,上。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成阳县地,属济阴郡。隋开皇十六年,分鄄城南界、雷泽西界置临濮县,属濮州。南临濮水故以为名。大业二年废,武德四年重置。
清丘,在县西三十五里。
濮阳县,上。东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也,古昆吾国,即帝丘,颛顼之墟也。
昆吾即夏诸侯,为五伯之首。《左传》曰:“狄灭卫,迁於帝丘。”卫侯自楚丘徙濮阳县。秦置东郡理此,汉仍为东郡及濮阳县也。隋开皇十六年,改属濮州。
黄河,北去县一十五里。
瓠子河,上承黄河。《汉书》武帝时,河决瓠子,东南注钜野,通於淮、泗。
上使汲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田奉邑食俞阝,俞阝在河北,河决而南,则俞阝无水灾。乃言“江、河之决皆天事,非易以人力塞之”,乃不复塞。後二十馀岁,岁比不登,梁、楚尤甚。上使汲人、郭昌率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沈白马玉璧,自将军以下皆负薪,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上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於是,卒塞瓠子,筑宫於其上,名曰宣房。其後王尊为东郡太守,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是,尊躬率佐吏民,沈白马,祀水神,亲执玉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是。水盛是坏,吏民皆奔走,尊立不动,而水渐退。
范县,上。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也。高齐废,隋开皇六年又置范县,属济州,十六年改属濮州。
故顾城,在县东二十八里。夏之顾国也,诗曰“韦、顾既伐,昆吾、夏桀”,注曰:“三国党於桀,皆为汤所诛。”
密州,高密。中。
《禹贡》青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今州界,於春秋时为莒、鲁之地,战国时属齐。秦并天下,属琅邪郡。汉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都高密。宣帝更名高密国。後魏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胶州,取胶水为名也。隋开皇五年,改胶州为密州,取境之密水为名也。隋乱陷贼,武德五年,山东底定,改置密州。
州境:东西三百一十六里。南北三百九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七百四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八百八十五里。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西南至沂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
贡、赋:开元贡:细布,牛黄,海蛤。赋:纟布。
管县四:诸城,高密,辅唐,莒。
诸城县,上。郭下。本汉东武县也,属琅邪郡,乐府章所谓《东武吟》者也。
後汉属琅邪国,晋属东莞郡,後魏属高密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东武为诸城县,取县西三十里汉故诸县城为名。
琅邪山,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史记》曰始皇二十六年,灭齐。遂登琅邪,作层台於山上,谓之琅邪台。周回二十里。秦王乐之,因留三月。徙黔首二万户於山下,後十二年,刊石立碑,记秦功德。
海,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卢水,出县东南卢山。水侧有胜火木,野火烧死,其炭不灰,故东方朔有谓不灰之木者也。
县理东南一百三十里滨海有卤泽九所,煮盐,今古多收其利。
潍水故堰,在县东北四十六里。蓄以为塘,方二十馀里,溉水田万顷。
高密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也,文帝十六年分齐立胶西国,封齐悼惠王子为胶西王,都高密。世祖封邓禹为高密侯。高齐文宣帝省斑密县,隋开皇中复置,属密州。
海,在县东南六十里。
潍水,在县西南,自诸城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信为万馀囊,盛沙遏水,引军击之。信伪退,且追北。信决水,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
胶水,在县东三十里。
夷安泽,在县北二十里。周回四十里,多麋鹿蒲苇。
龙且城,在县西南五十五里。楚将龙且所筑也。
郑玄墓,在县西七十里。
辅唐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安丘县也,属北海郡,後汉亦属北海国。有渠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分昌安县置牟山县,大业二年,改牟山县为安丘县,取《汉书》旧名也,属密州。乾元二年,改为辅唐县。
牟山,在县西南十三里。牟山县取名於此。
浯水堰,《三齐记》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馀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莒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故莒子国也,汉为莒县,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为城阳王,都莒。後魏亦以莒县属东莞郡。隋开皇三年废郡,莒县属莒州。
大业三年罢莒州,以莒县属琅邪郡。武德五年重置莒州,县属焉。贞观八年废莒州,以县属密州。
潍山,在县东北八十三里。潍水所出也。
县理在莒国故城中,城三里,并皆崇峻,唯南开一门。
子城,方十二里,郭周回四十里。
故曹公城,在县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谦,拔五城,略地东海,於此筑城,周回四里。
汉海曲县,在县东一百六十里,属琅邪郡,有盐官。地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王莽末,海曲县有吕母者,其子为县令枉杀,乃散财以招少年。
少年感母恩,问母所欲。具言之,乃共起兵杀县令。其後屯结至数万,赤眉之兴由此始也。今东海县有吕母国,即旧集之所也。
海州,东海。上。开元户二万三千七百二十八。乡四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鲁国之东鄙。七国时属楚。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後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领三十七县,理在郯县,属徐州。
後汉以为东海国,封皇子︹为王。晋惠帝封高密王子越为东海王。梁武帝末年,长江已北悉附後魏,武定七年改青、冀二州为海州。高齐文宣帝移海州理琅邪郡,改琅邪郡为朐山郡。隋末丧乱,臧君相窃据之。武德四年,君相以郡归顺,改为海州。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八里。南北二百五十七里。
八到:西至上都取沂、兖路二千五百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六百四十里。东南至楚州四百一十里。南至扬州七百里。东南至泗州涟水县取辟河水路三百四十里,陆路二百五十里。西北至沂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徐州取下邳路五百六十里。北至密州三百八十四百。东至海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楚布。赋:绢,绵。
管县四:朐山,东海,沭阳,怀仁。
朐山县,上。郭下。本汉朐县也,属东海郡。後周武帝建德六年,改朐山县为朐山郡,取界内朐山为名也。隋开皇三年废郡,县属海州。
羽山,在县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羽山”,即此也。
硕湖,在县南一百四十二里。
龙且故城,在县南六十里。
锺离故城,在县南一百里。项羽将锺离所筑,即此县人。
东海县,上。西至州水路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俗谓之郁州,亦谓之田横岛。宋明帝失淮北地,乃於郁州上侨立青州。地後入魏,魏改青州为海州,又於此置临海镇。高齐废临海镇。周武帝复置东海县,後遂因之。
小鬲山,在县北六十里。田横弟避汉,所居之山也。其山三面绝壁,皆百馀仞,惟东南一道略容行人。
大海,在县东二十八里。
赣榆故城,在县北四十九里。隋末土人臧君相筑。
田横国,在县北五十七里。齐王田广既死,田横乃代立为王,与灌婴战於嬴下,横败走,与其属五百人入居海岛,即此也。
沭阳县,中。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厚丘县地,宋文帝元嘉四年,於此置县,属南彭城郡。至太清二年,地入魏,孝静帝改为沭阳郡,在沭水之阳,故以为名,仍於郡东置怀文县。周武帝改怀文为沭阳县。
沭水,西自下邳县界流入,经县南十步。
硕湖,在县东八十里。与朐山连水,三分湖为界。
怀仁县,中。东南至州九十里。本汉赣榆县地,梁於此置北海郡,後魏改置义唐郡。隋开皇初废郡,移怀仁县理於此,改属海州。
赣榆故城,一名盐仓城,在县东北三十里。汉旧县也,属琅邪郡。
沂州,琅邪。中。开元户二万七千四百。乡五十五。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为齐地。秦并天下,置琅邪郡,因琅邪山以为名也。汉因之,高后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文帝元年徙泽为燕王,以琅邪为郡。
晋武帝咸宁二年,改封东海王睿为王,王即帝位於江东,是为东晋元帝。元帝於郡城置发千戍,以南军镇之。自永嘉之後,琅邪陷於胡寇,成帝於丹阳江乘县界别立南琅邪城。至宋武帝得河南,寻又没於後魏、庄帝置北徐州,琅邪郡属焉。
周武帝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大业十三年乱离,郡为徐圆朗所破,武德四年讨平圆朗,复置沂州。
州境:东西三百二十一里。南北四百二十九里。
八到:西至上都二千二百七十五里。西至东都一千四百一十五里。东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东南至泗州下邳县二百七十七里。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徐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紫石英,黄银。赋:绵,绢。
管县五:临沂,沂水,费,承,新泰。
临沂县,上。郭下。本汉旧县也,属东海郡,东临沂水,故名之。後汉改属琅邪国,晋属琅邪郡,高齐省。隋开皇末,复置,属沂州。
羽山,在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海州朐山县分界。
沂水,东去县一里。
王僧辩城,在县东北五十里。梁将王僧辩屯兵於此。
王导故宅,在县东北三十八里。
沂水县,上。南至州二百里。本汉东莞县,即《春秋》莒、鲁所争之郓邑也。
城阳姑幕县南有员亭,即郓也,俗变其字耳。後魏孝文帝於此置新泰县,隋开皇四年改为东安县,十六年又於古盖城别置东安县,而此改名沂水县。
沂山,在县北一百二十四里。《周礼》青州其镇沂山。
穆陵山,在县北一百九十里。管仲曰“赐我先君履,南至於穆陵”,是也。
大岘山,在县北九十里。宋高祖北伐,慕容超大将公孙五楼说起曰:“吴兵轻锐,难与争峰,宜断大岘,使不得入,上策也。”超曰:“引使过岘,我以铁骑戚之,此成擒耳。”不从。宋高祖兵遂得入。初,是役也,或曰:“彼若严守大岘,军无所资,何能自返?”高祖曰:“鲜卑性贪,且爱其,必将引我兵,一入大岘,吾何患焉。”及师过大岘,高祖喜曰:“天赞我也!”遂大破之。伍缉之《从征记》曰:“大岘去半城八十里,直度山二十五里,崖坂峭曲,石径幽危,四岳、三涂,不是过也。”
雹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出紫石英,好者表里映彻,形若雹状,故名雹山,今犹入贡。
成平公营,在县北一百五十六里。周武帝拔邺城,齐王高纬,先送其母妻於青州。是日,纬率千骑走青州,周遣大将军成平公尉迟勤率二千骑追之,擒纬於青州南之双沟。周因授以青州总管,立碑纪功。
费县,上。东南至州九十里。古费国也,隐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後为鲁季氏之邑。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自宋至隋,皆属琅邪郡。大业末为贼潘当所破,武德四年重置,属沂州。
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处。
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论语》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南城县城,在县南九十里。《史记》“齐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是也。
承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本汉之承县,春秋时曾阝国也,属东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承县属徐州。大业十三年,县为山贼左君衡所破,武德四年又於此置曾阝州,又改兰陵县为承县。贞观八年废曾阝州,县属沂州。县西北有承水,因以名焉。
抱犊山,在县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顶宽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馀里,天气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遁隐者,抱一犊於其上垦种,故以为名山。高九里,周回四十五里。
兰陵县城,在县东六十里。《史记》曰,荀卿以儒者楚,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因家焉。
县界有陂十三所,并贞观元年已来修立,以溉田焉。
新泰县,上。东南至州二百六十三里。春秋时鲁平阳邑也,宣公八年城平阳。
晋武帝泰始中,镇南将军羊祜,此县人也,表改为新泰县,属泰山郡。隋开皇四年属莒州,大业二年废莒州,以县属沂州。
蒙山,在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蒙、羽其艺。”
障山,在县东八十里。出销石、石脑、炬火等石,居人常采为货。
莱州,东莱。下。开元户二万三千一百五。乡四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