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仙溪志
仙溪志
荔枝谱(七篇)
宋 蔡襄
第 一
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万物,于是始通中国。司马相如赋上林云,答还离支(荔枝)盖夸言之,无有是也。东京交趾七郡贡生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临武长唐 上书言状,和帝诏太官省之。魏文帝有西域薄蒲陶(葡萄)之比,世讥其谬论,岂当时南北断隔,所拟出于传闻耶。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洁州岁命驿致,时之词人多所称咏。张九龄赋之以托意,白居易剌忠州,既形于诗,又图而序之,虽仿佛颜色,而甘滋之胜,莫能着也。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曰鲜献,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是生荔枝,中国未始见之也。九龄、居易虽见新实,验今之广南州郡与 梓之间所出,大率早孰,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未始遇夫真荔枝者也。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列品虽高而家寥无纪,将尤异之物,昔所未有乎?盖亦有之而未始遇乎人也。予家莆阳,再临泉福二郡,十年往返,道由乡国,每得其尤者,命工写生,萃集既多,因而题目以为倡始。夫以一木之实,生于海频岩险之远,而能名彻上京,外被夷狄,重于当世,是亦有足贵者,其于果品,卓然第一。然性畏高寒,不堪移殖,而又道里辽绝,曾不得班于庐橘江橙之右,少发光采,此所以为之叹惜而不可不述也。
第 二
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处,维种荔枝。当其孰时,虽有他果,不复见省,尤重陈紫。富室大家,岁或不尝,虽别品千计,不为满意。陈氏欲来摘,必先闭户隔墙入钱,度铎钱与之,得者自以为幸,不敢较其直之多少也。今列陈紫之所长,以例众品,其树晚熟,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失味之中,维陈紫之于色香味,自状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凡荔枝皮膜形色,一有类陈紫,则已为中品;若夫厚皮尖剌,肌理黄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查,食已而涩,虽无酢味,自亦下等矣。
第 三
福州种殖最多,延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城中越山,当州署北,郁为林麓,暑雨初霁,晚日照曜,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非名画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观揽之胜,无与为此。初着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恶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流求、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而乡人得饫食者盖鲜,以其断林鬻之也。品目至众,唯"江家绿"为州之第一。
第 四
荔枝食之有益于人,《列仙传》称,有食其华实为荔枝仙人,《本草》亦列其功。葛洪云:蠲渴补髓。所以唐疏曰:未必延年益寿。盖云虽有其传,岂果能哉,亦谏止之词也。或以其性热,人有日瞰千颗,未尝为疾,即少觉热,以蜜浆解之。其木坚理难老,今有三百岁者,枝叶繁茂,生结不息。此亦其验也。
第 五
初仲畏寒,方五七年,深冬覆之,以护霜霰。福州之西三舍曰水口,地少加寒,已不可殖。大略其花春生,蔌蔌然白色,其实多少,在风雨时与不时也。有间岁生者,谓之歇枝,有仍岁生者,半生半歇也。春花之际,傍生新叶,其色红白,六七月时,色已变绿,此明年开花者也。今年实者,明年歇枝也,最忌麝香,或遇之,花实尽落。其熟未更采摘,虫鸟皆不敢近,或已取之,蝙蝠、蜂蚁争来囊食。园家有名树,旁植四柱小楼,夜栖其上,以警盗者,又破竹五七尺,摇之答答然,以逐蝙蝠之属。
第 六
红盐之法,民间以盐梅 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修贡与商人皆便之,然绝无正味。白晒者正尔烈日干之,以核坚为止,蓄之瓮中。密封百日,谓之出汗,去汗耐久,不然逾岁坏矣。福州旧贡红盐蜜煎二种,庆历初,大官问岁进之状,知州事沈邈以道远不可致,减红盐之数而增白晒者,兼令漳泉三郡亦均贡焉。蜜煎,剥生荔枝,笮去其浆,然后蜜煮之。予前知福州,用晒及半干者为煎,色黄白而味美可爱,其费荔枝减常岁十之六七,然修贡者皆取于民,后之主吏,利其多取以责赂,晒煎之法不行矣。
第七 陈紫已下十二品有等次
陈紫,因治居第,平窳坎而树之,或云厥土肥沃之致,今传其种子者,皆择善壤,终莫能及,是亦赋生之异也。
江绿,大较类陈紫而差大,独香薄而味少淡,故以次之。其树已卖叶氏,而民间犹以为江家绿云。
方家红,可径二寸,色味俱美,言荔枝之大者,皆莫敢拟,岁生一二百颗,人罕得之,方氏子名蓁,今为大理寺丞。
游家紫,出名十年,种自陈紫,实大过之。
小陈紫,其树去陈紫数十步,初一家并种之,及其成也差小,又时有 核者,因而得名。其家别居,二紫亦分属东西陈焉。
宋公荔枝,树极高大,实如陈紫而小,甘美无异,或云陈紫种出。宋氏世传其树已三百岁,旧属王氏,黄巢兵过欲斧薪之,王氏媪抱树号泣,求与树偕死,贼怜之不伐。宋公名諴,公者,老人之称,年余八十,子孙皆仕宦。
蓝家红,泉州为第一。蓝氏兄弟,圭为太常博士,丞为尚书都官员外郎。
周家红,独立兴化军三十年,后生益奇,声名乃损,然亦不失为上等。
何家红,出漳州,何氏世为牙校,尝有郡,将全树买之。树在舍后,将熟,其子日领卒数十人穿其堂房乃至树所,其来无时,举家伏藏,欲即伐去而不忍,今犹存焉。
法石白,出泉州法石院,色青白,其大次于蓝家红。
绿核,颇类江绿,色丹而小,荔枝皆紫核,此以绿见异,出福州。
圆丁香,丁香荔枝,皆旁蒂大而下锐,此种体圆与味皆胜。
虎皮以下二十品无等次。
虎皮者,红色绝大,绕腹有青纹,正类虎斑,尝于福州东山大乘寺见之,不知其出处。
牛心者,以状言之,长二寸余,皮厚肉涩,福州唯有一株,每岁贡干荔枝,皆调于民,主吏常以牛心为准,民倍直购之以输,予尝黜而不用。
玳瑁红荔枝,上有黑点,疏密如玳瑁斑,福州城东有之。
硫黄,颜色正黄而剌微红,亦小荔枝,以色名之也。
朱柿,色如柿红而扁大,亦云朴柿,出福州。
蒲桃荔枝,穗生一朵至一二百,将熟多破裂,凡荔枝每颗一梗,长三五寸,附于枝此等附枝而生,乐天所谓朵如蒲桃者,正谓是也,其品殊下。
蚶壳者,壳为深渠,如瓦屋焉。
龙牙者,荔枝之变怪者,其壳红,可长三四寸,弯曲如爪牙而无瓤核,全树弗变,非常有也。兴化军转运司听事之西尝见之。
水荔枝,浆多而淡,食之蠲渴,荔枝宜依山,或平陆有近水田者,清泉流溉,其味遂尔,出兴化军。
蜜荔枝,纯甘如蜜,是谓过甘,失味之中。
丁香荔枝,核如小丁香,树病或有之,亦谓之 核,皆小实也。
大丁香,出福州天庆观,厚壳紫色,瓤多而味微涩。
双鬓小荔枝,每朵数十,皆并蒂双头,因以目之。
真珠,剖之纯瓤,圆白如珠,荔枝之小者止于此。
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时人以少女比之。俚传闽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瞰此品,因而得名。其家今在城东报国院,家旁犹有此树云。
将军荔枝,五代间有为此官者种之,后人以其官号其树,而失其姓名之传,出福州。
钗头,颗红而小,可间妇人女子簪翘之侧,故特贵之。
粉红者荔枝,多深红而色浅者为异,谓如傅朱粉之饰,故曰。
中元红荔枝,将绝才熟,以晚重于时,予尝七月二十四日得之。
火山,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穗生梗如枇杷,闽中近亦有之(山在梧州)。
右三十二品,言姓氏,尤其著者也,言州郡,记所出也,不言姓氏州郡,四郡或皆有也。
嘉佑四年岁次己亥秋八月二十四日
莆阳蔡襄述
明年三月十二日泉山安静堂书
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
宋 欧阳修
公讳襄,字君谟,兴化军仙游人也。天圣八年,举进士甲科,为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馆阁校勘。庆历三年,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是时天下无事,士大夫驰于久安。一日,元昊叛,师久无功,天子慨然餍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群议,进退【一作用】二三大臣,又诏增置谏官四员,使拾遗补阙,所以遇之甚宠,公以材名在选中,遇事感激,无所回避,【一有于是二字】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得益与大臣图议。明年,屡下诏书,劝农桑,兴学校,革弊修废,而天下悚然,知上之求治矣,于此之时,言事之臣,无日不进见,而公之补益为尤多。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以便亲,遂为福建路转运使,复古五塘以溉田,民以为利,为公立生祠于塘侧,又奏减闽人五代时丁口税之半。丁父忧,服除,判三司盐铁勾院,复修起居注。今(应作会)参知政事唐公介时为御史,以直言忤旨,贬春州别驾,廷臣无敢言者,公独论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唐公得改英州,遂复召用。皇佑四年,迁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流内铨,御史吕景初、吴中复、马遵坐论梁丞相适罢台职,除他官,公封还辞头,不草制,其后屡有除授,非当者,必皆封还之。而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命特赐冠帔以宠之。至和元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士知泉州,徙知福州。未几,复知泉州。公为政精明,而世【一作于】闽人【一有尤字】知其风俗,至则礼其士之贤者,以劝学兴善而变民之故,除其甚害。往时闽人【一作士】多好学,而专用赋以应科举,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公为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率;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而陈襄、郑穆方以德行着称乡里,公皆折节下之。闽俗重凶事,其奉浮图,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而奸民游手无赖子,幸而贪饮食,利钱财,来者无限极,往往至数百千人,至有亲亡秘不举哭,必破产办具而后敢发丧者,有力者乘其急时,贱买其田宅,而贫者立券举债,终身困不能偿,公曰:"弊有大于此邪!"即下令禁止。至于巫觋主病盅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然后择民之聪明者,教以医药,使治疾病。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条其事,作五戒以教谕之,久之,闽人大便。公既去,闽人相率诣州,请为公立德政碑,吏以法不许,谢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于石,曰俾我民不忘公之德。嘉佑五年,召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三司。开封世称省府,为难治,而易以毁誉,居者不由以迁,则由以败,而败者十常四五,公居之,皆有能名,其治京师,谈笑无留事,尤喜破奸【一有发作】隐,吏不能欺,至商财利,则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必使下完而上给,下暨百司因习蠹弊,切磨划剔,久之,薄书纤悉纪纲条目皆可法。七年季秋,大享明堂,后数月,仁宗崩,英宗即位,数大赏赉,及作永昭陵,皆猝办于县官经费外,公应烦,愈闲暇若有余,而人不知劳,遂拜三司使。居二岁,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学士以往。三年,徙南京留守,未行,丁母夫人忧。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于家,享年五十有六。
蔡氏之谱,自晋从事中郎克以来,世有显闻。其后中衰,隐德不仕。公年十八,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后官于闽,典方州,领使一路,二【一作而】亲尚皆无恙,闽人瞻望咨嗟,不荣公之贵而荣其父母。母夫人尤有寿,年九十余,饮食起居,康强如少者,岁时为寿,母子鬓发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至今闽人之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亲,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子也。公于朋友重信义,闻其丧,则不御酒肉,为位以哭,尽哀乃止。尝会饮会灵东园,坐客有射矢误【一有中】伤人者,客遽指为公矢,京师喧然,事既闻,上【一又有上字】以问公,公即再拜愧谢,终不自辩,退亦未尝以语人。公为文章,清遒粹美,有文集若干卷,工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为人书。故其残章断稿,人悉珍藏,而仁宗尤爱称之,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诏公书之。其后,命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又敕公书,则辞不肯书,曰,此待诏职也。公累官至礼部侍郎,既卒,翰林学士王珪等十余人列言公贤,其亡可惜,天子新即位,未及识公而闻其名久也,为之恻然。特赠吏部侍郎,官其子旻为秘书省正字,孙传【一作傅】及弟之子均,皆守将作监主薄,而优以赙恤,以旻尚幼,命守吏助给其丧事。曾祖讳显皇,不仕;祖讳恭,赠工部员外郎;父讳琇,赠刑部侍郎。母夫人卢氏,长安郡太君;夫人葛氏,永嘉郡君。子男三人,曰匀,将作监主薄,曰旬,大理评事,皆先公卒,幼子旻也。女三人,一适著作佐郎谢仲规,二尚幼,以某年某月某日,葬公于莆田县某乡将军山。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