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县采访册

  同治元年,戴万生乱,与林晟窜攻斗六,焚杀居民,火及昭忠祠;惟后进祀殉难节妇方、唐氏之一楹不毁,贼异而舍之。是时洪檨据北势■〈氵南〉、陈哑狗踞小埔心,皆与戴逆通,势张甚。三年,提督林文察克复斗六,晟回窜内山之四块厝,死力据守;文察会兵备道丁曰健督军追剿,克捦之,余匪尽平。
  边防(扰及海口,腹地安堵如常)
  凶番(堡内无)
  灾祥(天灾流行,岁所时有。第代远难稽,惟就见闻之大者着录于册。)
  旱涝
  咸丰初年大旱,早稻失收。
  咸丰三年大雨,触口溪水涨,沙压万元六田园,并冲坏水镜头庄。
  光绪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大雨雹。
  光绪六年六月初三日大雨雪,十月初二日飞星入月。
  光绪十四年大旱,五谷腾贵。
  光绪十五年五月大雨连日,田园多浸。
  光绪十六年七月大雨水。
  光绪十七年大雨,冲坏村庄埤圳。
  光绪十八、十九年,清、浊二溪皆涨,附近村屋内水深数尺。
  暴风
  咸丰三年六、七月间,暴风逾月。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暴风坏民房。
  光绪六年八月二十二日台风大作,三日始止,坏民庐舍甚多。
  光绪十八、十九年皆暴风。
  山崩
  道光二十年茅埔坪山崩。
  咸丰十一年大尖山崩。后戴万生反。
  光绪十四年大尖山崩。施九缎是年煽乱。
  川竭(无)
  地震
  道光初年地大震。未几,张丙反。
  道光二十年十月地震山崩,民屋倒坏。
  道光二十八年地震;适重修受天宫,匠人多从屋上坠下。
  同治元年地时震。是年戴万生反。
  光绪七年地大震。后数年,法寇犯台,境内安堵无害。
  ●大槺榔东堡
  大槺榔东堡,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东以莿仔仑与白沙墩堡分界,西以万兴埔仑与尖山堡分界,南以笨港大溪与嘉义县打猫堡分界,北以虎尾溪与海丰堡分界。堡内东西相距二十二里,南北相距二十里。
  积方
  其中田园甲则,均附载斗六首堡册内。
  堡内共三十三庄:
  北港街七千一百五十户、四万零九百三十七丁口。
  北港新街四十八户、一百九十九丁口。
  后沟仔庄二十三户、九十八丁口。
  顶廍庄一十六户、四十二丁口。
  布袋嘴庄一十八户、八十四丁口。
  抚番社三十三户、一百零三丁口。
  兴化店庄二十五户、八十八丁口。
  扶朝家庄一百四十五户、七百九十丁口。
  竹围仔庄二户、十三丁口。
  盐水埔庄七十六户、二百四十三丁口。
  海埔藔庄一百十户、三百九十丁口。
  涂间厝庄四百二十六户、三千二百七十七丁口。
  树仔脚庄九十六户、三百三十一丁口。
  水漆林庄一百五十六户、七百八十丁口。
  船头埔庄二十三户、一百零七丁口。
  过沟皂庄八十四户、四百零七丁口。
  蒜头藔庄一十八户、五十二丁口。
  考试潭庄居民另徙,现无户口。
  车巷口庄五十八户、二百二十一丁口。
  春牛埔庄九十六户、五百二十四丁口。
  西升庄八十五户、四百四十一丁口。
  海丰庄三十二户、一百十五丁口。
  番仔厝庄一百四十六户、六百五十丁口。
  红毛路庄五十八户、二百六十九丁口。
  大北门庄五十四户、一百四十二丁口。
  番仔沟庄一百四十三户、三百九十五丁口。
  沟皂庄一百四十三户、二百零一丁口。
  奄猪社庄一十三户、七十五丁口。
  好收庄四十八户、四百七十五丁口。
  口庄六十五户、三百二十六丁口。
  刘厝庄一百十七户、五百六十丁口。
  草湖十一庄一百二十一户、四百十八丁口。
  山仔脚庄五十六户、二百八十二丁口。
  以上共九千六百八十四户、五万二千九百三十五丁口。
  沿革
  大槺榔东堡,旧属嘉义县。光绪十四年,改隶云林县。
  山(无)
  岭(无)
  屿(无)
  溪
  北港溪即笨溪,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南隶嘉义,北属云林,为二邑分界之所。源出沙连堡之清水溪,由大坵田通济圳,入白沙墩之鹿藔庄,纡回而至北港。从兴化店盐水埔西南出口,入尖山堡之无尾墩山仔汇而入下湖港出海。
  港
  北港即笨港,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源通洋海。金、厦、南澳、澎湖、安边等处商船常川来往,帆樯林立,商贾辐辏。因水浅沙凝,洋船不能进口,故每次海防均无夷患。
  潭
  番仔沟潭在本堡西南,为大槺榔、白沙墩泄水之所。春冬旱涸,多生水草,褰裳可涉;夏秋则浍两堡之水,潭水顿盈。产■〈鱼逮〉鱼、杂鱼、虾、蛤之属甚多,不须放种,而鱼自生,贫民资以为利。
  廨署(无)
  仓廒(无)
  番社(无)
  街市
  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东、西、南、北共分八街,烟户七千余家。郊行林立,廛市毘连。金、厦、南澳、安边、澎湖商船常由内地载运布疋、洋油、杂货、花金等项来港销售,转贩米石、芝麻、青糖、白豆出口;又有竹筏为洋商儎运樟脑前赴安平转儎轮船运往香港等处。百物骈集,六时成市,贸易之盛,为云邑冠,俗人呼为小台湾焉。
  铺递(无)
  营汛
  北港汛隶嘉义营属,千总一员。
  桥
  北港无桥,惟街西南番仔沟潭,地势卑下,春冬水涸,于潭上编竹为桥,以利行人。
  渡
  北港渡凡三,皆以竹筏为之,于街外东南、西南溪港中,以载行旅。
  义塚
  一在兴化店庄,新旧二所,系公置民园,方长一里;一在树仔脚庄,凡十一所,横直五里。
  圳(北港地通洋海,潮汛可至,故无水圳)
  坡(无)
  书院(生童于社学会文,未建书院)
  义塾
  每年由绅民筹备膏火,延请塾师于联甲局内教授本街幼童。
  社学
  聚奎社在街西北文昌庙内,为同社诸生会文之所。艺成,则送品学兼优者第其第次,互相切磋。
  祠宇
  旌义亭在街中。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围嘉义,扰及北港,绅民结垒自固,屡挫其锋。五月三十日,贼设伏陷垒,遇害者百有八人。事闻,纯庙御书「旌义」二字以赐,绅民敬谨钩摹,建亭志感;即其后为义民祠,祀死事诸人,后复以戴逆案内死难者从祀。光绪十七年,祠以岁久失修,为风雨所侵,倾坏将圯。绅民集捐,于二十年重修,增扩后堂一进。春秋祭祀,香火甚盛。
  天后宫在街中。雍正庚戌年建。乾隆辛末年,笨港县丞薛肇广与贡生陈瑞玉等捐资重修,兼扩堂宇。咸丰十一年,训导蔡如璋倡捐再修,扩庙廷为四进:前为拜亭,兼建东西二室;二进祀天后;三进祀观音大士;后进祀圣母。庙貌香火之盛,冠于全台。神亦屡着灵异,前后蒙颁御书匾额二方,现今钩摹,敬谨悬挂。每岁春,南北居民赴庙进香,络绎不绝。他如扞灾、御患、水旱、疾疫,求祷立应。宦绅匾联,多不胜书。宫内住持僧人供奉香火,亦皆恪守清规。
  文昌庙在街西北。堂宇二进,东西两廊。道光十九年,贡生蔡庆宗倡捐巨资兴建,奉祀文昌帝君,以为会文讲课之所。光绪元年,贡生陈缨宏等劝捐重修;十三年,里绅蔡庆元等集捐兴筑垣墙数十丈。
  弥陀寺在街东,一拜亭、一堂,祀阿弥陀佛。相传前因溪有溺儿,每于白昼现形,曳人落水,街民恐惧,视为畏途。嘉庆三年,王福基由此经过,为鬼所困,几濒于危;朗诵阿弥陀佛数声,鬼遂隐;乃告街众立石焉。后五年,居民于黄昏时,每见石现火光,遂鸠资建寺。同治五年,增广生郑来臣等劝捐重修,颇着灵应。
  碑
  旌义碑在义民祠前进。长三尺七寸二分,阔一尺七寸三分。乾隆五十二年,御赐「旌义」二字,以奖义民。敬谨钩摹,砌石建亭志感。
  坊(无)
  匾
  「神昭海表」匾在天后宫,嘉庆间御赐。
  「慈云洒润」匾光绪十二年嘉邑大旱,知嘉义县事罗建祥屡祷不雨,适县民自北港迎天后入城,罗素知神异,迎祷之,翌日甘霖大沛,四境沾足,转歉为丰,详经抚部院刘公具题,蒙御书「慈云洒润」四字。今敬谨钩摹,与嘉庆年所赐共悬庙廷。
  「海天灵贶」匾道光十七年,本任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统兵渡台,舟次,外洋忽得台风,祷神立止,兼获顺风以济,遂平台乱;上匾志感。
  风俗
  与斗六首堡同。
  科贡
  黄登瀛:光绪丁丑科进士。
  黄登瀛:同治甲子科举人。
  蔡锡嘉:光绪乙亥科恩贡。
  许鸿书:咸丰己酉科拔贡。
  梁栋材:同治癸酉科拔贡。
  洪时配:咸丰癸丑科岁贡。
  职官
  文职(无)
  武职
  千总一员。
  宦续(无)
  流寓(无)
  乡贤(无)
  孝子(无)
  贞女(无)
  贞孝女(无)
  贞节妇(汇入节妇内)
  贞烈妇(无)
  贞烈女(无)
  节妇
  蔡吴氏,草湖庄人;父吴天来。年十七,适北港蔡天照;三年照没,氏年方二十岁,矢志守节,屏绝铅华,缟素终身。至年六十一殁,守节四十一年。光绪十三年,嘉义县罗建祥为之请旌,报「可」。
  蔡王氏,字闲娘,北港王谦女也。幼性端谨,非礼勿言。年二十,适本街蔡钻,伉俪甚笃。逾年,育一子。家门雍睦,琴瑟静好,人尽羡之。钻病,氏调汤药必躬亲,昼夜未尝就枕;未几,钻殁,氏蓄志欲殉,恸哭呕血,晕绝。后醒,张目遍视,见幼子在侧,乃拊尸大哭曰:『儿幼,妾志不得遂矣!奈何』!悲极声嘶,邻人为之下泪。氏既葬夫,即杜门课绩,虽亲串庆吊皆不往,惟抚孤守节以存禋祀。今子已长成,且抱孙矣。氏志于此少慰。行年五十有四,犹不见外亲云。计守节二十五年,尚存而未旌表。
  蔡杨氏,杨崖女也;世居北港。字蔡■〈木盛〉为室,年二十于归。■〈木盛〉家贫,氏能茹苦,有梁孟风。二十岁,■〈木盛〉卒,仅有七月遗孕,氏摒挡丧具,为夫殡敛;既葬,惟以女红自给。逾三月,产一子。氏既须乳子,又事针黹;家益贫,然矢志弥坚,虽炊烟屡断,处之晏如。今子已长成,能顺母志,家业稍裕,氏犹不改寒素。现年五十八岁。
  蔡陈氏,名珠,扶朝家庄陈乌番女。年十五适北港蔡汝永,便能持家,操中馈事,井井有条。伉俪九年,汝永殁,氏年二十四,称未亡人,不通庆吊。卒年六十八岁,守节四十四年,人罕见其面。
  节孝妇
  蔡杨氏,字安娘;父杨天江。十八岁,嫁同里蔡汝铎。铎业儒而家小康;氏入门便操内政,宽严得体,尤善事姑,人咸颂之。结缡十一年,铎殁;无子,以亲侄二人继。母哭之恸,氏内痛夫亡,又伤〔姑〕老,乃勉制哀痛,强颜承懽,始得少减哀思焉。未几,姑疾,氏日侍汤药不少离,饮食非亲调不敢以进;年余如一日,并移榻姑室,虽终夜唤,勿倦。姑殁,氏料量丧葬,必洁必丰。既乃杜门课子,婢年方长,即遣嫁之,厚其资粧。抚继子如己出,及长,各为婚娶。同治十三年,蒙总督李公奏请旌表,人尽荣之。光绪十三年殁,儿孙十余人,多成立云。
  许吴氏,草湖庄吴周先女。周先以其幼孝谨,故名之曰谨。十八岁,嫁北港街许开福。八年生一子,甫周岁,福殁,氏年二十六岁。家既贫,翁姑衰老,氏日操井臼、夜习女红;上事翁姑、下抚孤子,勤苦备至,人咸称之。翁姑既殁,丧葬尽礼,哀戚逾恒。子长成家,能顺母志。五十八岁病,自知不起,召子妇戒以勤俭为本,并曰:『今而后可见吾夫矣』!含笑而逝。
  蔡刘氏,嘉义县打猫堡人。父刘忠;年十八,归北港街蔡然淮为妻;伉俪十年,连生数子。淮病,氏手调汤药、料量衣食,尽夜未尝安枕;未几,淮殁,氏年二十八岁,抚尸恸哭,痛不欲生,庶姑叶氏宽慰再三,力劝抚孤存祀,氏从其言。葬夫后,与庶姑朝夕相依,互相慰勉。延师课子,夜必考其功业,始令安寝;虽为慈母,有类严师。现其长子位中、次子位崧已相继入泮。氏侍庶姑加谨,御奴婢有恩,宽严得中,人皆称之。现年五十五岁。
  李黄氏,牛头埔黄狃女也,名锦娘。幼有至性,端重寡言。年十八岁,嫁北港街李深,生一子。深殁,氏年二十九岁;家贫、子幼。堂上翁姑年已垂暮,以丧子故,日夕凄楚;氏强抑哀情,勉承懽意,柏舟矢节,子职兼营,翁姑顾之稍慰;久之,并忘无子,人咸美其节孝。子长,从商人,作小经纪,颇能养志;后家业渐裕,娶妻生子。翁姑相继殁,氏丧葬尽礼,事死如生。卒年六十九岁。
  蔡杨氏,北港街人,名存娘,父杨永承。二十二岁,归蔡汝姐。姐卒,氏年二十六。无子,以侄为嗣,抚如己出;事翁姑能承懽志,存殁之礼无少违缺。嗣子有女幼,抱与吾姓为媳;及长,越礼,氏绝之,不使登门;『曰非吾族也』。其严谨若此,戚里敬之。卒年七十七。
  蔡王氏,名笑娘,新街王宝林女。十五岁,嫁蔡第。第殁,氏年十九,矢志守节,翁姑怜之,为择侄继嗣,令氏抚养。氏善承翁姑意,爱若所生,每引以博堂上懽。及长,早为完婚;戚友问故,氏泣然曰:『翁姑已老,欲其得见孙耳』!子与妇亦能顺志,服劳无怠。及翁姑卒,子亦随逝,氏与媳焭独相对,晚节弥坚,人尽称之。现年六十八岁。
  郑林氏,打猫街人,父林韭。少有至性,事父母孝。郑崑来丧偶,闻氏贤,聘为继室;年二十,归郑。郑居北港,业儒,父母俱存;娶氏后,相得甚懽。逾年,生子;翁姑益喜,以惟孝过前妇。未几,崑来卒,氏哭之哀,晕绝者再;姑勉以抚孤之义,氏收泪谢。既葬夫,遂代子职,朝夕侍膳,能承意志。未几,翁死、姑多病,氏患仆妇与婢女之偷安也,移床就姑,终日相对,侍奉益谨。后姑卒,子已长,取名步南,使读书,聪慧过人;二十四岁入泮,二十六岁食饩,娶妻生子,年四十七卒。氏遂与媳抚孙。未几,孙夭折,氏痛哭曰:吾自负夫与翁姑矣!地下何面相见?媳劝慰之,悲少减。现年八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