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道四明图经

东瓯汉尝封闽越王为东瓯王后汉志永和三年以章安县东瓯乡为县晋太康记云东瓯即鄞县南之回浦乡
甬东即越王迁吴王之地杜预曰句章县东海外洲是其处又达吴王句甬之东注曰句即句章甬即甬东也
古鄞城按太平寰宇记曰本汉县废城在今县南故白杜里有鄞城山
瑞井在县东三十五里即渊灵庙灵鳗井也事已详祠庙门
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塔在阿育王山广利寺此八万四干塔之一也按寺碑云东晋义熙元年以塔之出现肇刱兹寺至梁武帝乃赐阿育王额皇朝大中祥符元年真宗皇帝改赐为广利寺道宣感通传云晋太康二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生业弋猎因病死而复苏云在冥中见一梵僧语之曰汝罪深重应堕恶道今洛下齐城丹阳会稽并有古塔及浮江石像悉阿育王所造可勤求礼忏当免斯苦萨诃更生乃祝发为僧更名惠达东诣鄮县入乌石岙结茅以寓遍访海涘名山忽一夜闻土下钟声即标识其处越三日见梵僧七人行道空中地形如涌为方坛状神光照映因斸土求之得一石□中有舍利宝塔六僧腾空而去一僧化为乌石因以名岙焉朱梁正明中吴越武肃王尝迎舍利往钱塘累有光景灵迹尤异后复奉以归寺绍兴三年光尧寿圣太上皇帝赐号佛顶光明之塔今四明岁有礼塔会遐迩毕集斯为盛焉又按会稽记云晋相王导初渡江有道人神采不凡自言来从海上告导曰昔与阿育王同游鄮县安真身舍利塔阿育王与真人捧塔飞行虚空入海诸弟子攀引不及一时俱堕化为乌石如人形名僧传云昔有神人捧塔飞行海上弟子中有未得道者堕地化为乌石犹作人形上有袈裟文至今村名塔墅岙名乌石与传颇异开宝中僧统赞宁作舍利宝塔记其载地中涌出宝塔事亦或不同若乃塔之神异备载于赞宁之记兹不复详
  冢墓六
忠嘉威烈惠济广灵鲍王坟在县东南三十里
管公明先生墓在县西四十里圣女山盖父老相传云然即无碑碣可考也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陈国冢郡国志鄮山有陈国冢一名鴈栖墓昔为日南太守死有双鴈随柩而归栖墓上三年然后去
董孝子母墓在县南城外
鄞女墓在城南崇法院之西北庆历中荆国公王安石为鄞令有女曰鄞女死而葬此有墓志并别鄞女诗见于集中
  县宰题名 【建炎四年以前皆不可得而考故断自王勋而下着之】
王勋 【左朝奉郎建炎四年到任】
徐注 【左宣教郎建炎四年到任】
张汝说 【右文林郎绍兴三年到任】
顾汝美 【左承议郎绍兴六年到任】
梅执臣 【右宣教郎绍兴九年到任】
张庭 【石奉议郎绍兴十二年到任】
高尧明 【右朝散大夫绍兴十四年到任】
张颖 【左奉议郎绍兴十七年到任】
程纬 【右通直郎绍兴二十一年到任】
王烨 【右通直郎绍兴二十四年到任】
周升亨 【右朝奉郎绍兴二十五年到任】
宋应 【左奉议郎绍兴二十九年到任酬赏转朝奉郎】
周额 【左奉议郎绍兴三十一年到任转右朝散郎】
李柄 【右承奉郎隆兴二年到任】
杨布 【右奉议郎乾道二年到任】
  刊误
【[人物]】 [王庭秀] 而终于一待通判 【卢本宝庆志待下有次字】
[高闶] 复参东帅谋 【卢本宝庆志云浙东帅参谋则此传东上脱浙字】
[俞充] 属羌山夷啸聚叛 【刘本聚下有为字】
四明图经卷三
宋元四明六志弟三
宋 张津 等 撰
鄞 徐时栋校刊
 奉化县
望奉化县本会稽郡鄞县之地西汉志谓鄞有镇亭鲒埼亭皆在焉今县东五十里有鄞城盖古鄞县之治所也唐开元二十六年始以越州鄮县为明州析鄮县之地置奉化县正元闲为上县为乡一十有九皇朝景德三年始并为八乡九域志为望县
  贤宰
唐赵察为县令元和十二年凿县北河邑人德之因名赵河元和十四年开白杜河凡溉民田一千二百余顷
  人物
孙合 有文名四明才名记云孙合博学高才唐末授拾遗净慧院即其故宅
楼郁 字子文志操高厉尚友古人经明博学其为词章务极于理教授乡里人咸以先生称之
【[按曰]此数卷脱略殊甚然自明以来传写但只此本则久非全书矣今所校补具详佚文卷中】
四明图经卷四
宋元四明六志弟四
宋 张津 等 撰
鄞 徐时栋校刊
 定海县
上定海县盖海壖之地本会稽郡鄞县之静海镇晋安帝时孙恩寇上虞刘裕出戍句章贼退还浃口即此地也梁开平三年钱氏据吴越以其地有鱼盐之利始开邑曰望海旋改曰定海皇朝因之熙宁十年割鄞县之海晏灵岩太丘三乡隶本县元丰元年复割本县金塘乡属昌国其地三方距海中央微隆四面斜落如伏龟之形九域志为上县
四明图经卷五
宋元四明六志弟五
宋 张津 等 撰
鄞 徐时栋校刊
 慈溪县
上慈溪县本会稽之地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州于鄮乃析其地为三县慈溪居其一焉然县曰慈溪者因邑人董黯孝养其母而得名按唐崔殷作董孝子庙记云黯后汉人孝行着于乡邑和帝召拜郎中不起厥后世为名族故以董孝名乡慈溪署县唐正元中为上县二十一乡
  贤宰
唐房管 为令流民来归狡吏引去至今俗传为美谈事见祠庙门
张颖 皇朝端拱初为令以廉著名邑人号为张清清余详祠庙门
沈时升 湖州人皇朝建炎中为令诚心抚字爱民如子俗咸化之既去父老请于官建立祠宇于县治号沈公堂
  人物
任光 会稽典录云光字景升鄮县人为主簿时海贼作孽县令朱嘉将吏出战于海渚嘉为贼所射伤贼突嘉前光往以身障蔽嘉遂获免光力战死嘉还邑出俸厚葬之
后汉张齐芳 骠骑将军意之子隐于州之骠骑山
郑云 会稽典录云会稽句章人也与梁宏皆为主簿俱敦终始之义州里称之一云云字仲兴学韩诗公羊春秋为主簿后以刘隽事狱死郡以状闻旌表门闾
王修 会稽典录云修句章人为扬州从事委身授命垂声来世
唐张无择 父死葬虎胛山庐于墓侧感芝草生涌泉出
晋虞喜 隐于大隐山三诏不起着志林行于世
舒亶 字信道县人也生而隽异魁梧特达垂髫时为四皓颂言伟志大老师宿儒知其有远识博学强记为文不立稿尤长于声律程文太学词翰秀发为天下第一有舜琴歌南风赋脍炙人口流辈服之登治平二年进士第授台州临海县尉县负山□海其民慓悍盗夺成俗有使酒逐其叔之妻至亶前者命执之不服即斩其首以令投檄而去亶有诗题尉厅壁云一锋不断奸凶首千古焉知将相才丞相王安石闻而异之召除审官西院主簿充熙河路分画蕃汉疆界时洮陇新蹀血帅臣王韶欲以重兵防护亶一切却去独以单骑径往宣示朝廷威信夷人以刃剚肉试其诚否亶受之无难色于是欢呼畏服乃定其界而还授太子中允御史里行累迁试给事中直学士院制命辞令简重浑厚有两汉风众论称之擢御史中丞被诏举任御史者十人所举皆称职时以为知人崇宁元年荆南辰州蛮猺反除直龙图阁知荆南府亶被命讨荡督励士卒兵未压境而群蛮屈膝请命朝廷遣使抚问加待制职亶时计议进筑移屯沅之洪江俄得疾是夕有大星陨于洪江之西遂卒于军徽宗皇帝悼惜其才赠龙图阁学士泽及其子孙有手编元丰圣训三卷并文集百卷藏于家
  逸民
杨适先生 按墓碑云慈溪县人也字韩道隐居大隐山年七十余以行义闻于乡里人皆不敢道其姓名以先生目之其使人信重如此仁宗皇帝访天下遗逸知州事鲍轲以适名闻旋赐粟帛至嘉佑六年知州事钱公辅又表奏适高节遂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州遣郡从事躬捧诏书仍具袍笏舆从以礼起之适辞而不受终老于家葬于大隐山县学有大隐先生碑县令林叔豹立
  冢墓
后汉王修墓在县西十里会稽典录云修句章人也汉安二年为鄞县令尝因军人杀历阳太守伊曜修誓众奔入贼营取曜尸葬之咸服其义仕至从事
晋虞瑶墓在五马山去县西南六十里虞氏谱云瑶博学强识当时所称累迁至伏波将军
晋虞冑墓在横山去县东南十里虞氏谱云冑好学不怠仕至散骑常侍尝居此山死因葬焉其墓犹在至今人呼为常侍墓
晋虞喜墓在亶洲山去县东北四十五里夏侯曾先地志云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也晋帝尝三诏之官至太学博士封建宁侯
宋朱夔墓在朱墓山去县西六十里宋书云朱夔字秀整吴人也州举秀才历职中书郎转台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葬焉
梁虞荔墓在鸣鹤山去县西北六十里梁书云荔会稽上虞人也以博识闻举宏词累迁中庶子卒于官归葬此山
梁虞孜墓在东澄山去县西南三十五里孜举秀才累迁至散骑常侍着内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将军虞骜墓在渔溪山去县西北五十里
梁东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去县南三十五里
隋金紫光禄大夫陈咏墓在城门山去县西南十三里隋书云咏字休宁仕为怀安令迁城门校尉会稽从事属隋初多故因留葬此遂以名山
唐张孝子墓在虎胛山去县西三十里孝子张无择父任袁州司马卒归葬此山无择至孝结庐负士三年不栉七日绝浆感涌泉出芝草生焉乡人虞彦之百余人诣州举之都督窦怀正按验得实以闻属神龙多故不遂旌表远近称叹官至和州刺史中散大夫
四明图经卷六
宋元四明六志弟六
宋 张津 等 撰
鄞 徐时栋校刊
 象山县
下象山县在海一隅为州之支邑后汉东属鄮县西属章安 【章安县名本鄞之回浦乡后汉永和三年以鄞章安故城遂更其名今在台州临海县之东南】 唐神龙二年析二县地邑始肇名隶于台州然县以象山名之者盖县有一山其势壮负雄压海垠前后瞻望屹如象形县控此山因以名之而山陆阻险距属回邈吏民有道涂之劳广德二年遂割隶明州贞元中定为中县历五代不改皇朝以地不相属降为下县旧有五乡景德三年并为三乡
  祠庙
祚圣庙 旧系东门庙在县南一百里按图经旧载其神号天门都督未详事迹今按东门山在县南海中去州一千二百里其山与台州宁海县接境山高二百丈周回二十五里两峰对峙其状如门阔一百五十余步下有横石如阃潮退之时奔水冲涌不可轻涉惟波平风息乃可以渡其下有庙号为东门盖在宁海之东故以名之其庙神传为天门都督或云今置庙处正当古鄞县东南是承西北天门之势庙侧之水亦自西北山而来故有天门之称尊敬其神方之连率都督行旅往返无不致祀随其诚怠咸有感应唐贞观中有会稽人金林数往台州买贩每经过庙下祈祷牲醴如法获利数倍尝因祭毕解舟十余里(焱欠)然暴风吹舟复回不得前进舟人怖甚谓必有忤于神果误持胙物而去乃还致庙中更加祈谢即得便风安流而去永徽中又有越州工人蔡藏往泉州造佛像获数百缗归经此庙祀祷少懈舟发数里遂遭覆溺所得咸失而舟人仅免焉其庙建置年月即无碑碣可考皇朝建炎四年赐今额
昭应庙 旧系圆峰庙在县西北一百四十步皇朝建炎四年赐今额至绍兴三十一年复封灵泽侯耆旧相传昔境内歉岁艰食忽有大舟抵岸告邑人曰昨日中流有扁舟载酒果招吾来者自云居县西山下及往访之乃庙也观神像乃舟中之人惊愕且拜即平其价尽鬻于市人赖全活者甚众至于旱暵疾疫一往祈祷无不感应第一以时代姓氏湮没无传莫有以暴白于后世惜哉
顾长官祠 在县城内长官名方字正夫丹阳人皇朝皇佑末登进士第再调明之象山令视事日召邑人父老询民闲利害及境内士民善者召而劝之恶者谕而戒之又建学舍率子弟之秀者教之亲为讲解诱掖使进于善逾年民大化服俄而方病邑民率钱诣塔庙祈祷者千人方竟不起百里之内号泣思恋如失父母相与立祠以时祀之其为民爱慕如此丹阳钱君倚毘陵胡完夫皆记其事刻石祠中士大夫以诗颂追美者不可胜记事见皇朝类苑今祠有碑见存上饶何籀撰
  山
象山 在县西南六里山中闲起一峰有水源流观望形状如象因以为名县坐山鼻之上此所以取而名县也
东门山 在县南海中八百四十里东西相向其状如门下有横石如阃即汉书地理志所谓天门山也
又新校一叶
 新校
【[象山祠庙]】 [祚圣庙] 蔡藏往泉州 【刘本往下有来字】  即无碑碣可考 【据刘本无即字】
[昭应庙] 第一以时代姓氏 【据刘本无一字】
四明图经卷七
宋元四明六志弟七
宋 张津 等 撰
鄞 徐时栋校刊
 昌国县
下昌国县本鄞县地周环皆海穷东一涯而地不相属唐开元二十六年与州同置即翁山县是也山在县东乃徐偃王所居之地旧址犹存大历八年海寇袁晁作乱此邑遂废皇朝端拱二年置为盐场熙宁六年鄞邑令王安石请于朝复割鄞县富都安期蓬莱三乡刱立元丰元年又割定海县金塘一乡隶焉共四乡为下县
  盐场
晓峰场在县西十二里柳永字耆卿以字行本朝仁庙时为屯田郎官尝监晓峰盐场有长短句名留客住刻于石在廨舍中后厄兵火毁弃不存今词集中备载之
  祠庙
黄公祠 在县东海中四百里晋天福三年置其祠载于旧图经非系祀典故事实未详今按会稽典录云人材则有黄公洁已暴秦之世岂其人欤
岱山陈大王庙 在县北二百六十里按王名棱姓陈氏字长威庐江襄安人天资义勇志在戡难仕隋高祖大业中尝奉辞提师航涉海道击流求国俘斩颇众事见隋史故其威赫誉震海上今胊山有祠号陈将军即王之别庙也皇朝端拱二年建绍兴十七年重修有记进士施知微撰
  山
梅岑山在县东二百七十里四面环海高丽日本新罗渤海诸国皆由此取道守候风信谓之放洋山后有一小寺曰观音按释典所载观音住宝陀山在海岸孤绝处即其所也皇朝元丰三年改赐宝陀观音寺山下有善才岩狮子岩潮音洞皆观音化现之所绍兴初给事中黄龟年尝诣瞻礼俄睹观音全身出现有赞具述其异
蓬莱山在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按孙绰天台赋云登陆则四明天台入海则方丈蓬莱岂其所乎
东藿山在县东北海中四面大洋上有虎豹龙蛇人迹罕至耆旧相传古有仙者隐于此山有石碁盘四围皆修竹风至则竹枝扫盘绝无纤尘若人使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