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石山志

    延祥院
  在山之北,本闽之邮馆。天福五年,王延曦名为永隆院。宋祥符四年,赐额延祥院。按《三山志》:“延祥院本闽之邮馆,王延曦以为永隆院名,以其年号也。绍兴五年,屯驻水军,改为延祥寨。”
    道深寺
  在旧社稷坛侧,建年无考,久废。按:《三山志》:“乌石山社稷坛之侧,有道深寺。”《三山志》记:“道深寺不载创建年月,淳熙时其年月已无可考,则寺之建于宋前可知。”
    闽山保福寺
  在闽山,不知建于何时,后更为“法祥院”。《三山志》作“法祥寺”。建隆三年,镌石观音像,有刻云:“寺虽新号,山则旧名。”是则寺更为院或在建隆之时。唐天宝八载,敕赐乌石山为闽山,寺称闽山保福寺,或建于唐,亦未可知。其更为“法祥院”,诸书又不载年代,或亦晋天福间王延曦建永隆院时更寺为院。光绪七年,苍入居闽山,于方井前穿漾月池,土中柱础殿砖重叠,当是闽山保福寺毁,又建“法祥院”。法祥院毁,废为民居。惟土中所得古钱磁字至嘉定而止,法祥院当毁于嘉定之后。中有光禄吟台、方井、鹤磴、俱详《古迹》。追昔亭、漾月池,详《名胜》。尚有寺地,久入民居,道南祠、育婴堂亦其址也。
    释迦院
  今遗其处。按:《八闽通志》:“释迦院,宋天圣四年建,在乌石。”按《三山志》:“释伽院,州西南,亦名释伽寺,天禧四年置。”
    弥勒寺
  《三山志》:“在释迦寺之东。绍兴二十九年,为洪水漂流,后重建,乾道元年火。”
    大悲院
  见《神解记》。今遗其处。按《闽书》:“有僧常止庐岳三十年,诵大悲神咒。空中言曰:‘功已成矣,可去救人。’后归乡创此”。
    四圣院
  见《神解记》。奉梁武帝、志公和尚、娄约法傅大士。今遗其处。
    普眼庵
  在南涧寺头陀岩侧。宋大观中,赐额,久废。《三山志》:“安文头陀因游寺,于莽蔓中得岩石,侧足而入。有一穴仅可容身,遂宴坐,号头陀岩。七年,主僧辟而润色之,其后日广,有“降睡塔”。大观间颜曰“普眼庵”,有磨崖诗今犹存。详《古迹》。
    地平瑜珈教寺
  在山之北。元至正十七年建。《八闽通志》:”国朝正统间镇守奉御来住。景泰六年奏改名法禅寺。旧志俗呼法禅寺为地平堂,嘉靖七年改为“养正书院”见《名胜》。
    法光寺
  在山麓。见《八闽通志》。建年无考,或在明朝以前。
    大虚庵
  在邻霄台下。明嘉靖初,有僧北来,顶大笠趺坐岩上,后作庵今所,有泉石花竹之胜,号太虚上人,因以名庵。年九十圆寂。万历间董侍郎应举即其地建“太虚亭”。见《第宅园亭》。明王应钟《憩太虚庵》诗:“一卧沧洲白板扉,乌山风景与心违。偶从刘阮寻真去,正遇维摩讲法归。霜叶故深鸿雁候,雨花时点芰荷衣。因悲火宅无穷累,羡尔横空一鹤飞。两年不及到乌山,风壑霞峰杳霭间。野客远来寻白社,禅师依旧卧柴关。竹疏不碍流云度,僧定从教夕鸟还。一径烟萝人境别,分明世外得幽闲。” 顾大典《赠太虚上人》诗:“三山俯城闉,岝崿饶奇石。上有邻霄台,下有餐露客。窅然慕其人,摄衣振游屐。圆晖映虚牖,层林隐密室。朗啸摄烟霞,冥栖事冲寂。仰掇青蓝葩,俯漱琼玉液。皓发何蒙茸,童颜自鲜泽。修元亦修禅,遁世复遁迹。迹为形滞留,神与道超逸。启我以丹经,授我以秘术。任公挺奇尚,薛老负仙骨,谁言蓬莱遥,咫尺神灵宅。流光若惊弦,人命何促迫。尘襟系一官,遐想超八极。愿从息心侣,葆真养精魄。长揖谢世人,共驾凌霄翮。” 陈椿《过太虚山房》诗:“虚公遁迹俯危岑,双树微衔水石阴。灵鹫寺边秋籁发,宿猿洞口夕阳沉。偶同白社攒眉客,来问空门出世心。相送不知归路晚,虎溪明月上东林。” 林士《造访太虚上人》诗:“老僧高卧处,幽绝到人稀。半榻无长物,空山独掩扉。竹疏常漏日,苔古欲侵衣。相送斜阳在,清风满翠微。” 徐熥《乌石访虚公》诗:“飞锡何年住此山,长松修竹掩禅关。斜阳影里暮钟发,三十六峰烟霭间。” 又《过大竺僧太虚故居》诗:“重携竹杖访禅栖,钟磬无声鸟乱啼。只履乍逢归竺国,众香今已指曹溪。幻身自昔终于灭,住世虚传得大齐。堪笑俗情空雨泪,悟来应识世人迷。” 陈荐夫《过太虚上人竹房》诗:“未老身先绝送迎,蒲团长对竹阴清。百年灯焰销尘劫,一夕浮云了此生。小院已空终日闭,青山虽在少人行。四邻猿鸟招呼惯,犹望晨昏礼磬声。”
    灵鹫庵
  亦名灵鹫寺,俗称乌石山庵。明嘉靖初年建,十二年提学道姜宝字维善,丹阳人。入府志《名宦传》。废之。万历间为陈方伯洙宅。见《第宅园亭》。 明林燫《春日乌石山庵追忆旧游》诗:“禅室倚层巅,逶迤石径悬。居然在城市,迥自隔人烟。百雉窗中出,群山户外连。微茫辨海岛,缥缈接云天。谷静应清响,林香袭梵筵。布金知往日,卓锡问他年。暂息尘寰扰,聊依净土偏。无生心已悟,不住法谁传。嘉遁遗朱绂,冥搜结白莲。追陪曾谬忝,高论一怀贤。” 林垠《游灵鹫庵》诗:“尘心久与白云期,世事何须问路歧。到处茅茨皆净土,每逢鸡犬即秦时。几多黄菊霜中灿,无数青山雨后奇。喜共薇垣花底客,尊前挥洒已成诗。” 袁表《集灵鹫禅林》诗:“上方榕叶昼阴阴,下界炎歊午不侵。水竹清秋迷觉路,天花霁景雨禅林。同人总悟无生乐,乞法应持不染心。永日追陪逢胜果,便将元圃此中寻。” 王应山《过灵鹫禅林》诗:“鹫岭标名胜,控奇信独行。披云窥佛日,隔竹听经声。花满东林秀,风来上界清。空门忽自愧,尘世欲何营。” 陈梦槐《游灵鹫庵》诗:“卓锡连云起,祇园向郭开。烟花团影殿,野色入香台。止静经声寂,安禅俗念灰。相从恣游览,日暮不知回。”国朝顺治初,以灵鹫庵余地建“斗姥宫”。据萧震《道山议》,于山玉皇阁、道山斗姥宫皆闽藩与督抚同时建造,后以假弁张国威妄拓旧址,建他坟屋,为郡人告逐,寺随废。康熙十三年闽藩之变,福建总督范承谟被系于此,今范忠贞祠、见《祠庙》。积翠寺见下。皆其址也。国朝曾沂《斗姥宫晓望》诗:“野色迷离入,疏钟破晓眠。窗投千嶂绿,帘卷一庭烟。暝树半疑雨,空山尽入禅。诗情与画意,浓淡湿青笺。” 林茂春《过斗姥宫》诗:“绀宇欹斜剩数椽,淋漓金像卧黄昏。竺兰迦叶归何处,独倩颠当为守门。”
    絓月兰若
  又名絓月轩,在神光寺幞头石旁,不知创建年代,《闽都》云:“万历间作小庵于寺后山麓,仍旧名曰‘絓月兰若。”国初呼为“道山兰若”,久废。明陈煇《游絓月轩》诗:“灵境閟空寂,云门入中峰。玩奇事幽赏,因得相追从。方以静中趣,共忘尘外踪。攀登散情性,语笑谐心胸。萧条林木昏,群物生秋容。暝色半潭雨,寒声双涧松。行吟送落叶,归思闻疏钟。莲社有佳约,东林期再逢。” 林鸿《登絓月兰若》诗:“金人青莲宇,乃在白云里。久与名僧期,乘闲却来此。入门闻经梵,絓壁见巾履。落涧泉影红,侵廊藓花紫。海天正南豁,一望见千里。独树川上浮,孤烟岛边起。予生况多暇,所性乐山水。真赏非外求,冥心巢居子。” 又《九日登絓月兰若忆郑二宣》诗:“微霜初下越王城,衰病逢秋也自轻。九日登临多纵醉,百年感慨独钟情。断蝉野寺黄花晚,远树江天白雁晴。却忆浮邱炎海上,懒题诗句寄同声。” 又《夏日与诸公至絓月兰若》诗:“翠微精舍碧萝垂,涧户阴阴暑不知。青草旧游苔满院,白莲新社雨侵池。题诗好是书蕉叶,招隐谁同赋桂枝。不向空门休物累,下方尘土欲何为。” 又《题异上人絓月轩》诗:“迢迢青莲宇,寂寂野僧定。片月絓虚空,群崖破阴暝。云窗晃玉毫,露幔卷金镜。色映天影寒,光凝古坛净。尝闻止水观,可以喻禅性。夜久悟音闻,空山响烟磬。” 又《登絓月兰若忆元之》诗:“离怀触景易消魂,况复寻云到法园。晴雪闭门深竹暝,夕阳呜磬野藤昏。林僧夜语多经梵,词客春游少屐痕。最忆元晖羁璧水,凤台新咏与谁论。” 周元《登絓月兰若》诗:“诗客新从海上归,青山相访到禅扉。畲田近郭晴初烧,水乌将雏暖自飞。野性已甘依觉苑,浮名何用绊朝衣。凤台也有同游侣,想是看云赋式微。” 林壁《雨夜宿絓月兰若》诗:“濛濛春雨锁禅扉,聊借绳床暂息机。却被钟声催梦醒,一庭烟霭鹧鸪飞。” 林世璧《集神光兰若》诗:“夙耽元览压区廛,落日乌山晚兴偏。结赏共邀莲社侣,追游幸忝竹林贤。风前梵景摇双树,月里仙歌下九天。夜静空香诸想寂,愿言乘醉欲逃禅。” 谢肇淛《壬子元日登絓月兰若》诗:“春动冶城南,扪萝穴遍探。开年新蜡屐,絓月旧精蓝。野色青犹逗,林光绿已含。布沙初作径,倚石欲成岚。寺废多余地,僧闲不出庵。香留残岁火,树剩晚冬柑。柏叶杯应禁,莲花漏可参。欲将余愿足,长日傍瞿昙。” 安国贤《絓月兰若同僧夜话》诗:“平生爱空寂,常过雨花台。云树当窗出,山风入竹来。灯明无尽火,炉宿不寒灰。静坐闻名理,青莲舌上开。” 国朝周亮工《上巳集絓月兰若》诗:“高台入望山能好,约客闲看雨后新。上巳空传修禊事,百年谁祓不祥人。虚烟暧暧家园梦,碛柳垂垂海岸春。接岭连滩何计去,如今曾愧荔枝民。” 曾大升《陪李卓人夫子游道山兰若》诗:“闻有南山寺,陪游始自今。文茵班细草,函丈借高岑。暗壁泉声小,稠林鸟语深。不知尘外境,几得日追寻。” 又《陪李卓人夫子道山兰若》诗:“南山隐苍翠,登望昔犹今。花待曾过客,云垂欲暮岑。石房僧磬静,绀殿佛香深。似惬幽期意,无劳更远寻。” 郭柏苍《登兰若废址》诗:”萧萧老树满斜晖,日见长空夕鸟归。千古才人遗恨去,西江作泪湿秋衣。”
    金粟庵
  在般若台旁,宋时建,见《三山志》。
    法林尼院
  今遗其处。《三山志》:“法林尼院,州西南,崇宁二年置。”
    圆觉庵
  在山北麓。明嘉靖间改为“忠烈祠”。见《祠庙》。
    涌莲庵
  在山南麓。道光间改为“海滨四先生祠”。见《祠庙》。
    圆通庵
  在三皇庙旁。道光十八年布政使吴荣光废尼庵,虚其地,后为郡人邓氏别业。“避俗岩”见《名胜》。在焉。
    崇善庵
  在山边巷,地甚宽绰。道光间,闽县何则贤、道观、道中、道晋、轩年,会乡人建为戚、俞二公祠。详《祠庙》。
    妙香庵
  在山南麓。光绪二年并入致用书院。郭柏苍《累日同张进士冕试茶妙香庵》诗:“几家门巷俯城头,佛火微明小院幽。热客闲人浑不识,白云芳草足淹留。”
    水月庵
  在崎头顶关王庙旁。道光十八年废。改为北斗宫。
    万寿庵
  在邻霄台后,西望斗门大凰诸山。国朝顺治初年驻兵于此,庵遂废。 明陈衎《乌石万寿庵遗址》诗:“树密崖悬草径迂,菜畦尤喜近僧厨。輓轮未歇烽烟乱,何处青山客老夫。” 曾灿垣《万寿庵》诗:“叶飞山犬吠,松子落衣轻。一径全依竹,千峰不碍城。空林惟鸟迹,枯木有蝉声。天地闲如此,能无世外情。” 林蕙《万寿庵》诗:“邻霄尘绝处,门掩薜萝阴。春到山头早,客来花气侵。江光衔旷野,潮白动高林。半榻肯长借,宁无入道心。” 又诗:“名山风日异,山净助僧幽。共指邻霄回,争看陟险游。蝉呤深避俗,木落独悬秋。三酌萸杯后,还登最上头。”
    翠岩寺
  在华严岩侧。据《通志》:“康熙二十三年,僧照喆建。前俯雉堞,后枕般若台,苍松翠竹,袭映可人,因名。有橄榄数园,今萎。康熙五十九年重修。”郡人李馥《翠岩寺》记,文亡。郭柏苍《翠岩废寺记》:“翠岩寺旧迹具在。前俯雉堞,后枕华严岩。其殿址与施公祠并,渐高渐胜,寺尽而目远矣。江云海气,变幻于百步之内。春夏,诸岩苍翠欲滴,不独华严也。唐嗣圣中建华严院于此,造般若台于此,王氏筑百道阶于此,宋时建金粟庵于此。地势与山情,有不容已于结构者,古人已先我得之。寺废,使人失坐卧,不能使人失眼耳,为废寺作记,事亦新异。道光甲午五月,避水登城者移墙基为灶脚,始沦为平地。赵师在田与凤池监院林公有杞议复之。适赵师谢世,不果。按:寺重修于康熙五十九年,福清李馥有记,当知创建年代,惜《李鹿山集》不可得,碑石被人窃鬻,而文亦亡。康熙四十二三年间,福州郡守顾焯与侯官诸生林衡倡立骚坛,招都督李涵、太原王奕驹、太仓穆坤、长洲陆鸿典、襄平苏世禧、延安白长庚、山阴钟芝豫、云间张恒、邵武杨应翰、福州陈祖虞、林皦、郑新、林豫吉、林绍勋、林伟、林仪、郭人麟、朱任弘、郑维忠、郑郯、蓝涟、陈祈广、方京、李馥等四十余人,结社于九仙山平远台,即所谓平远社也。乾隆甲子,鹿山年八十四,重宴鹿鸣,其居宅为敬业堂,在福州黄巷,与里社南北相向。康熙庚子去今仅百十余年,而寺亡,碑亡,记亦随之而亡。予因憝及记载之疏,凡修志乘,多以退宦主之,其精神已竭于致君泽民,视此区区者为无关政体,任采访,不任探讨。李元仲《宁化县志》,陶篁村《延平府志》,高雨农续修《光泽县志》皆精核可读,他志非牵引即遗亡。淳熙《三山志》多载某胜某人有诗,作志者不录其文,久久又谁录其文乎?记载之疏,令人傍皇失据。赵师亡而废址存,恐久之将为他氏所得,净慈昼静,因记而列于《竹间十日话》,时丙申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