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三辅黄图
三辅黄图
直按:《汉书 武帝纪》:“元狩三年,减陇西、北地、上郡戍卒之半,发谪吏穿昆明池。”自《西南夷传》曰以下至“以习水战”止,皆用《汉书》臣瓒注文。又原注一段,略用如淳注文。
《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儿三百三十二顷,中有戈船各数十,楼船百艘,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葆麾,盖照烛涯涘”。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庙记》曰:“池中后作豫章大船,可载万人,上起宫室,因欲游戏,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余付长安厨。”
直按:《汉书 食货志》云:“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曰:“昆明池盖三百二十顷,池中有豫章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亦同)《玉海》引一作“三百三十二顷”,与本文数字相同。又《汉旧仪》云:“上林苑中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取鱼鳖给祠祀,用鱼鳖千枚.以余给太官。”“中有戈船各数十”一段,与《西京杂记》巷六文字相同。本文所引《庙记》,与《长安志》所引相同;《长安志》引《三辅故事》文略同;“养鱼以给诸陵祭祀”,与《西京杂记》卷六亦同。又《嘉庆长安县志》卷十四,引王森文在长安斗门镇北见残碑,记昆明池界址云:“北极丰镐村,南极石匣,东极园柳坡,西极斗门。”今石匣口村,东界孟家寨.万村的西边,西界张村、马营寨、白家庄之东,北界在上泉北村和南丰镐村之间的土堤南侧。(见一九六三年《考古》四期《丰镐地区诸水道的踏察》)斗门镇遗址在今洛水衬尽东一带。
《三辅故事》又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一说甘泉宫南有昆明池,池中有灵波殿,皆以桂为殿柱,风来自香。”又曰:“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绣凤为饰,建华旗,作棹歌,棹歌,棹发酸也。又日棹歇讴,舟人歌也。杂以鼓吹.帝御豫章观临观焉。”
直按:刻石为鲸鱼,与《西京杂记》卷一,文字相同。又《文选 西京赋》云:“鲸鱼失流而蹉跎。”李善注引《三辅旧事》作“清渊北有鲸鱼,刻石为之长三丈”。(又《西京赋》云:“清渊洋洋”。李善注引《三辅故事》:“建章宫北作清渊海”。上注文之“清渊北”,即清渊海之北也。)鲸鱼钊石今尚存,原在长安县开瑞庄,现移陕西省博物馆。又《述异记》云:“甘泉宫南昆明池中,(Page 95)有灵波殿七间,皆以桂为柱,风来自香。”《洞冥记》亦同。
《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张衡《西京赋》曰:“昆明灵沼,黑水玄沚【校】原作“址”,误。牵牛立其右,织女居其左。”今有石父、石婆神祠在废池,疑即此也。
直按:本文所引《关辅古语》、《西都赋》李善注.《长安乏》,均引作《汉宫阙疏》。《大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则引作《庙记》。《西都赋》云:“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又《长安志》云:“石婆神庙并在长安县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右”张衡《西京赋》云:“昆明灵池,黑水玄址,牵牛立其左,织女居其右。”(与今本《西京赋》略有不同。)注云:“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后人名石父石婆云。”现距西安坡西约二十华里斗门镇东南,有一所小庙,俗称石爷庙。庙之东三里在北常家庄附近田间另有一所小庙,俗称石婆庙。两庙中各有石像一个,皆属于汉代昆明池遗址。石爷即牵牛像,高约230公分;石婆即织女像,高约190公分。(见一九五五年《文物参考资料》第一期:《西安附近所见西汉石雕艺术》。)
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
直按:《初学记》卷七、《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均与本段文字相同。《长安志》引曹昆《志怪》,文略同。
《三秦记》曰:“昆明池中有灵沼,名神池,云尧时治水,尝停船于此地。通白鹿原,原人钓鱼,纶绝而去。梦于武帝,求去其钩:三日戏于池上,见大鱼衔索,帝曰:岂不谷昨所梦耶!乃取钩放之。间三日,帝复游池,池滨得明珠一双。帝曰:岂昔鱼之报耶?”
直按:《初学记》卷七引《关中记》,《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引《三秦记》皆与本段全文相同。昆明池中有灵沼三句,《长安志》引作《关中记》。“有神池通白鹿原”句,《文选 西都赋》李善注、《后汉书 班固传 西都赋》章怀注,皆引作《三秦记》,与《初学记》卷七引作《关中记》不同。
镐池,在昆明池之北,即周之故都也,《庙记》曰:“长安城西有镐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二里:溉地三十二顷。”《史记》曰:“秦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从关东夜至华阴县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过知一岁事。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祖,始也,龙者,人主之象,谓始皇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渡江所沉璧也。”
直按:《水经注 渭水》“又东北与镐水合”条,引《春秋后传》,使者名郑客。(《搜神记》作“郑容”)平舒道作“平舒置”,叙事较《史记》为繁,且更多荒渺之说。原注文用《史记 集解》引苏林说。镐池遗址,今在昆明池之北,乡人俗称为小昆明池。
沧池,在长安城中。《旧图》曰:“未央宫有沧池,言池水苍色,故曰沧池。
直按:《长安志》引《关中记》云:“未央宫中有沧池。”又《西京赋》云;“顾临太液,沧池莽沆。”
太液池,在长安故城西,建章宫北,未央宫西南。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关辅记》云:“建章宫北有池,以象北海,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汉书》曰:“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瀛洲,一名魂洲。有树名影木,月中视之如列星,万岁一实,食之轻骨。上有枝叶如华盖,群仙以避风雨。有金銮之观,饰以环玉,直上于云中。有青瑶瓦,覆之以云纨之素,刻碧玉为倒龙之状,悬火精为日,刻黑玉为乌,以水精为月,膏瑶为蟾兔。于地下为机戾,以测昏明,不亏弦望。有香风冷然而至。有草名芸苗,状如菖蒲,食叶则醉,食根则醒。有鸟如凤,身钳翼丹,名曰藏珠。每鸣翔而吐珠累斛,仙人以珠饰仙裳,盖轻而耀于日月也。蓬莱山,亦名防丘,亦名云来,高二万里,广七万里。水浅。有细石如金玉,得之不加陶冶,自然光净,仙者服之。东有郁夷国,时有金雾,诸仙说北上常浮转低卬,有如山上架楼室。向明以开户牖,及雾歇灭,户皆向北。有浮云之干,叶青茎紫,子大如珠,有青鸾集其上。下有砂砾,细如粉,柔风至,叶条翻起,拂细砂如云雾,仙者来观而戏焉。风吹什叶,声如钟磬。方丈之山,一名峦维东方龙场,方千里,瑶玉为林,云色皆紫。上有通霞台,西王母常游于其上,常有鸾凤鼓舞,如琴瑟和鸣。三山统名昆丘,亦曰神山,上有不死之药,食之轻举。武帝信仙道.取少君栾大妄诞之语,多起楼观,故池中立三山,以象蓬莱、瀛洲、方丈。
直按:太液者,言其津润所及广也。与《汉书 昭帝纪》始元元年颜师古注完全相同。本文所引《关辅记》,《长安志》引作《关中记》。但《汉书 郊祀志》颜师古注,引《三辅故事》云:“太液池北岸有石鱼长三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鳖三枚,长六尺。”本文所引《汉书》,见《汉书 郊祀志》。原注文系用《拾遗记》卷十文,但在瀛洲中删“东有渊洞”一段,蓬莱山删“其西有含明之国”一段,方丈山删“龙皮骨”一段.其余字句,皆有小异。
《庙记》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周回十顷,有采莲女鸣鹤之舟。”又按:《三辅旧事》云:“日出旸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暮,此池之象也。”
直按:本文所引《庙记》“建章宫北池名太液”一段,与《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所引亦同。《西京杂记》卷六云:“太液池中有鸣鹤舟、容与舟、清旷舟、采菱舟、越女舟。”本文所引《三辅旧事》“日出旸谷”一段,与《长安志》及《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所引均同。《西京杂记》卷六云:“太液池西有一池名孤树池,池中有洲,洲上黏树一株,六十余围,望之重重如盖,故取为名。”又《杂记》卷一云:“丈液池边皆是雕胡、紫萚、绿节之类。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为雕胡。葭芦之未解叶首,谓之紫萚。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其司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龟;池边多平沙,沙上鹈胡、鹧鸪、鵁鶄、鸿鵕,动辄成群。”
昭帝始元元年春,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成帝常以秋日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以沙棠木为舟沙棠木造舟不沉溺,以云母饰于鹢首,一名云舟。又刻大桐木为虬龙,雕饰如真,夹云舟而行。以紫桂为柁枻.及观云棹水原作“之”宇,从《拾遗记》改,玩撷菱蕖。帝每忧轻荡以惊飞燕,命佽飞之士以金锁缆云舟于波上。每轻风时至,飞燕殆欲随风入水,帝以翠缨【校】原作“缕”,掘《拾遗记》改结飞燕之裾。常恐曰:“妾微贱,何复得预结缨据之游?”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
直按: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事,见《汉书 昭(Page 100)帝纪》。又《西京杂记》卷一云:“始元元年,黄鹄下太液池,上为歌曰:黄鹊飞兮下建章,羽肃肃兮行跄跄,金为衣兮菊为裳;唼喋荷行,出入蒹葭,自顾菲薄,愧尔嘉祥。”成帝与赵飞燕戏于太液池事,全段与《拾遗记》卷六文字相同。《陕西通志》卷七十二引《关中记》,太液池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裾之处。
唐中池,周回十二里,在建章宫太液池之南。
直按:《西都赋》云:“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西京赋J云:“前开唐中,弥望广潒。”
百子池,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山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沮,尝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校】“诗”字,据《西京杂记》补以和之。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长命乃免。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池上。
直按:本段与《西京杂记》卷三,文字完全相同。但删去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十月五日,歌赤凤来。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三句。又《西京杂记》卷一三:“高币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婢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入云霄。”此段与戚夫人菩击筑有联系,而本文未采。
十池,上林苑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西陂池、当路池、大壹【校】原作“台”,据《初学记》改池、郎池。牛首池在上林苑中西头。蒯池生蒯草以织席。西陂池、郎池,皆在古城南上林苑中。“陂”,“郎”,二水名,因为池。积草池中有珊瑚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条,南越王赵佗所献,号为烽火树,至夜光景常焕然。
直按:《汉书 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上林十池监。颜师古注引《三辅黄图》云:“上林中池上籞五所。”而此云“十池监”,未详其数,今本《黄图》则无此文。又《汉书 司马相如传 上林赋》云:“濯鹢牛首”。张揖注云:“牛首,池名,在上林苑西头。’与本文合。牛首,又式作“牟首”,《霍光传》云:“辇道牟首”。臣瓒注云:“牟首,池名,在上林苑中。”蒯池,《长安志》引《汉武故事》,与本文同。积草池与《西京杂记》卷一文字完全相同。东陂池、西陂池,《汉书 王莽传》云:“予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骨灼注云:“《黄图》波、浪,二水名也,在甘泉苑中。”今本所无。盖古代“波”、“陂”二宇通用,波水,即指东陂、西陂池水而言。郎池,《善斋吉金录 玺印录》一页,有“上林郎池”印,与本文合,知晋灼注作“浪水”为假借字。又《初学记》卷七云:“汉上林有池十五所。承露池,昆台池,池中有倒披莲、连钱荇、浮液根菱。天泉池上有连楼阁道,中有紫宫。戟子池、龙池、鱼池、牟首池、蒯池、菌鹤池、西陂池、当路池、东陂池、太乙池、牛首池(当为“牟首池”重复)、积草池,池中有珊瑚,高丈二尺,一本三柯,四百六十条,尉佗所献,号曰烽火树。糜池、含利池、百子池,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连爱。”(积草池、百子池事,皆本于《西京杂记》。)
少府佽飞外池,《汉仪》注,佽飞具缯缴以射凫给祭汜,故有池。
直按:《汉书 元帝纪》:“初元二年,诏罢少府佽飞外池。”如淳注引《汉仪》,与本文相同。《陕西金石志》卷五第十九页,有“佽蜚官当”瓦,则为佽飞令宫署之物。(亦有“次蜚官当”者)又《汉书 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佐弋令,式子太初元年改名佽飞令,取古勇士之名以为官名。怀宁柯氏藏有“佐弋宜秋”封泥,宜秋亦疑为苑名,与宜春苑相帜,特不见于史。佐弋令官署,设在宜秋苑内.故联称为“佐弋宜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