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水考

  铁猫港通运河因淤澁运船于万厯七年濬 血港孩溪港南通朱湾冈 柳溪港黄港瓦屑港大港口山北港南通毛沙港出大江 萧家港李家港魏家港安港何家港厥港朱家港徐家港毛沙港俱西北通山北港董家港新河三港内萧家港李家港何家港朱家港徐家港毛沙港俱于万厯五年开浚运河西南水道 土桥河鲍家港下鼻浦并在郡西其北入江西为乐亭浦岳祠桥河孟家桥河水磨港莫家港丁卯港铁索港车村港北港焦湖杜墅湖寺湖郑湖新丰湖辰溪自郡境入于金坛内莫家港丁卯港北港俱于万厯五年开濬
  马林溪在练湖西北引长山诸水入湖 万顷洋在郡西南与丹阳分界
  运河东北水道 新港甘露港徒儿浦在郡东润浦亦在郡东润州以此得名 西港丹徒港俱在丹徒镇并北通江 马蝗港铁猫港北通江万厯七年濬梦溪在郡朱方门外 鲜海港在郡通津门外 归水澳在郡中闸东 市河三 其一在城西诸山之水汇而为澳由水西门经唐埠山后达京口港入江一由鹤林门经道人桥北流右折者由社坛至右
  军寨与澳水合其左折者由皇祐桥至大围桥亦达京口港入江 一由清风桥至朝真桥北流与皇祐桥水合者则漕渠之溢水也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三吴水考,卷五>
  丹阳县水道考
  扬子江在县东北自管山至严山凡二十余里
  运河即漕渠北自京口南流至夹冈入县境穿城出南水闗经凌口逾栅口至吕城入武进界贯境内八十余里两厓陡絶年濬年淤储水灌漕惟练湖是赖故湖禁与河工当并行而不悖者也节经万厯五六等年间分段开濬
  运河西南水道 马林溪在县西北四十里受长山八十四汊之水东入辰溪 辰溪在县西北三十里受马林溪诸水入于练湖
  后塘在县西北一十五里
  练湖在县北百二十步周四十里本无原泉雨集则羣山奔流宋绍兴时中作横堤御水分为上下湖立三闸使水徐下湖形本髙于田既借以障水环堤立函洞一十三处邑西南田尽资灌溉官为啓闭以防多泄近湖民盗利告佃湖水不蓄漕饷告艰万厯五年辟治侵占坚筑隄防増建水防闸座湖仍复旧谭家塘在县西三十五里 小呉塘在县西二十五里 白杨湾在县西二十里 呉凌港在县西十五里 白鹤湾在县西一十里 前塘在县西五里倒潭在县西二里 谭塘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旧塘庄湖塘荒寺塘并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双沟南溪并在县南一里 瓦窑湾在县南三里 浦里塘在县南五里 简渎在县南五里晋谌母元君掷简于此因名塘以此渎置简州 珥渎河在县南七里即七里渎通漕渠以达金坛 九源塘在县南一十五里柳茹塘在县南二十五里
  丁义渎在县南三十里白鹤溪口分自南而北溉田数千顷万厯七年疏濬深濶 花家渡在县南三十里珥村河中 都波塘闾塘干塘并在县南三十五里 南塘在县南四十里 万顷洋在县南四十五里与丹徒分界 太平河东通西门城濠西通万顷洋 左墓港万栁塘万涞塘九里塘姜塘并在县南四十五里 缴塘在县南五十里 皇塘在县南七十里
  符神塘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老村塘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吕渎港在县东南五十四里东通运河白鹤溪在县南五十余里亦名荆溪内通金坛县之运河源发于茅山贯宜兴武进金坛丹阳四县山水发时开家河及长荡延陵诸水奔注于荆城运河北由七里桥珥渎河而出中分自白鹤溪而出向因淤澁于万厯七年疏浚深通髙低有备 相渎在县东南六十里南通白鹤溪 吴塘在县东南七十里周四十里半入金坛界 赵塘在县东南七十里 五千塘万建塘在县东南八十里
  运河东北水道 玉龙泉在县东北四十里源出陈山 桃花涧在县东北四十里九灵山下 彭泉在县东北三十五里 漩湾在县东北五十五里流入九曲河 李成涧在县东北三十里亦入九曲河石潭在县东北二十里 石潭村长湾在县北一十七里 北塘在县东北一十五里 七里湾在县东北七里庙西 清水潭在县东斜桥南 酒流湾在县东尚徳乡 湾溪在县东一里
  九曲河在县东二里起漕渠抵江口委折七十里霖潦则防以入江旱岁江潮泛涨亦可引入漕渠岁乆湮塞万厯八年疏濬讫 郆塘在县东五里 窍河湾在县东九里九曲河中 华坞沟在县东一十二里入九曲河中 永乐塘在县东十五里 萧塘港费塘并在县东二十五里 塌顶湾在县东三十里杨家坞在县东四十里张沟在其北 长塘在县
  东六十里 包港在县东七十里南通九曲河北连大江
  市河源出练湖自西防门分流 一经广济桥 一经三思桥 一经至湾头以达漕渠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三吴水考,卷五>
  金坛县水道考
  运河 东北自丹阳七里港经珥渎河至荆城港入县境凡九十余里节经万厯五七等年间分段开濬
  直溪唐王溪 在县西源发茅山分为二南为唐王溪少北为直溪又北一为薛埠港分流甓桥等渎以入于大溪
  高湖天荒荡 在县西北北通五中渎南由周渎以入大溪
  大溪 在县西南上承丫髻山茅山诸水东入于白龙荡
  思湖 在县南西承诸山溪合大溪东行入于洮湖白龙荡 在县南北受荆城港白鹤溪诸水分流南洲渎古速渎方洛港新河港湖溪港以入于洮湖
  白鹤溪柘荡北渚荡 北受单塘运河诸水由谢塘湖口渎北洲渎南行入于钱资荡 钱资荡在县东内有周公戴公二桥北受柘荡北渚荡诸水南入洮湖南谢塘北谢塘莞塘西受白龙荡北受钱资荡诸水东入洮湖
  洮湖 在县东南一名长荡湖与宜兴分界西纳金陵句容及溧水高淳溧阳诸山溪之水分流蓬塍河滆湖及宜兴之荆溪以入于太湖
  洮湖西北诸河 有积水港白石港后渎港新渎港大浦港鲍村港方洛港下汤港燕子渎温渎港臧村港等河
  内徐村河 堵庄下流河 白桥下流河俱于万厯九年开濬深通





  三呉水考卷五
<史部,地理类,河渠之属,三吴水考>
  钦定四库全书
  三吴水考卷六
  明张内蕴周大韶撰
  水年考【小序】
  治水纪年者何谨灾祥也降灾者天囘天者人是故修德以销之者上立事以防之者次变沴既作而后攘臂帣鞲以赴之者下水旱之灾国家通患乃吴中之所谓灾者独水爲棘矣夫吴泽国也诸水浩淼易蓄而难泄一遇淫雨积潦蛟龙鼓怒阳侯布威恶风乗之洪波巨涛砰湃横溢岂惟禾稼渰伤即庐舎井灶荡爲水乡民其鱼乎惟守土者勤修德义敬天勤民朝夕钦钦必讲求水政先事豫防疏壅塞以通水道置堰闸以时啓闭筑圩岸以障流潦濬沟洫以时蓄泄如是则天且降康不幸而遇灾而吾先事有备矣是守土者之所宜留心也古昔以来年代逓迁灾异时有备录谨书一披览则廪廪悚畏矣作水年考
  宋元嘉中三吴水嵗饥诏发会稽宣城二郡米谷赐被
  水人
  梁大通中吴郡水灾上言当漕大渎以防淞江
  宋大中祥符四年辛亥九月吴水泛滥壊庐舎
  干兴元年壬戌五月大水
  元丰元年戊午七月四日夜苏州大雨潮高二丈余漂荡尹山至吴江塘岸洗涤桥梁沙土皆尽惟石仅存
  四年辛酉七月苏州大水民居邉湖者皆荡尽吴江长桥摧去其半桥南至平望皆如扫吴江以北露地而哭平望以南刈禾而歌
  元祐六年辛未吴中水灾诏赐米斛及钱赈济元符二年己卯六月乆雨苏湖秀等郡尤罹水患大观元年十月苏湖水灾
  政和五年乙未八月苏湖诸郡水灾
  绍兴二年壬子诏吴江等处一应积欠租赋并蠲免二十八年戊寅七月平江大风雨驾湖水漂溺数百里壊田庐
  隆兴元年癸未八月大风雨苏湖爲甚
  二年甲申七月苏湖皆大水侵城郡壊庐舎田圩军垒操舟行市者累日人溺死甚众越月积隂苦雨水患益甚民流淮东
  绍熈五年甲寅八月大雨平江江溢圯田庐甚众嘉定十六年癸未五月江潮大溢平江爲甚漂庐舎
  害苗稼圯城郭隄防溺死者众
  元至元二十三年丙戌六月大水平江属县水壊民田
  一万七千二百顷
  二十七年庚寅大水
  二十九年壬辰六月大水
  元贞元年乙未五月大水九月又大水
  大德二年戊戌大雨湖水泛溢
  五年辛丑六月大水
  十年丙午五月大水害稼七月大风海溢吴江大水
  至大四年辛亥雨水没田
  延祐三年丙辰雨水没田
  五年戊午 六年己未 七年庚申大雨水没田
  至治二年壬戌十一月平江大水损民田四万九千
  六百顷
  三年癸亥大雨水
  泰定三年丙寅吴中水田半渰
  天厯元年戊辰八月平江水没民田万计
  至顺元年庚午秋七月平江大水壊民田万计十月
  吴江大风太湖水溢漂民居万家
  三年壬申吴中水
  元统二年甲戌吴中水没田
  至元三年丁丑 四年戊寅 五年己卯 六年庚
  辰吴中水田俱渰
  至正二年壬午吴中水 四年甲申水
  六年丙戌水渰田半收
  七年丁亥吴中大水无秋
  八年戊子四月平江大水
  十年庚寅吴中雨田渰过半
  明永乐二年甲申夏五月苏州大雨水田几尽没嵗饥民杂藻荇爲食有投河而死者六月命赈恤之三年乙酉大水 五年丁亥六月戊子水七年己丑大水
  九年辛卯 十年壬辰 十一年癸巳 十二年甲午 十三年乙未 十四年丙申俱水十六年戊戌大水 二十年壬寅 二十一年癸卯俱大水 二十二年甲辰水
  宣德元年丙午大雨水无秋
  二年丁未 三年戊申俱水 六年辛亥水九年甲寅大水无秋有寛恤勅赈荒停止物料
  正统元年丙辰水 四年己未水
  七年壬戌吴中大水继于七月十七日风大作圩岸俱坍巡抚周忱奏留官粮一十二万赈济
  八年癸亥八月大风雨壊稻
  十年乙丑水
  十一年丙寅五月大水
  十二年丁卯旱
  十三年戊辰水
  十四年己巳大水无秋
  景泰元年庚午大水
  三年壬申水
  五年甲戌春大雪平地丈余太湖诸港冰结舟楫不通入夏大水漂没田庐斗米千钱饿殍相枕两税无徴以济农仓积米三十余万赈尽又纳粟补官以继之
  七年丙子秋水农乘船而刈
  天顺元年丁丑大水无秋
  三年己卯 四年庚辰俱大水斗米千钱六年壬午 七年癸未 八年甲申俱大水
  成化元年乙酉大水无秋
  二年丙戌 三年丁亥俱大水
  七年辛卯 八年壬辰俱大水
  九年癸巳大水
  十一年乙未水
  十四年戊戌大水
  十七年辛丑春夏大旱秋大水
  十八年壬寅春夏大水
  十九年癸卯春大水不害稼
  二十年甲辰水
  二十一年乙巳秋大旱
  二十二年丙午大水
  治元年戊申水
  四年辛亥 五年壬子俱大水田禾壊民多流徙大疫
  六年癸丑五月大水
  七年甲寅大水冒城郭舟入市田渰几尽十一年戊午水溢 十八年乙丑水
  正徳四年己巳七月初七日雨至二十三日大水无
  秋
  五年庚午夏四月横涨滔天水及杪吴江长桥之不浸者尺余耳浮尸防梁蔽川而下虽得援附而生者悉流淮通泰之间吴中田抛荒自此始
  【前此水渰田税勘一分准免一分勘二分准免二分时非无起运也每依奏免且有优恤惟此年官司先听起运粮四百万石灾从存留内扣免而存留不及十之二又先复熟三分则所准免者名虽七分总槩县全数而计之不过十分中之一分四厘而已追念永乐治以来岂无起运而每年灾粮何以俱得优免哉自此年以起运全四府至今灾年皆准爲例或谓此例自戸部尚书秦所题或谓起运原槩于徽州等各府因彼府旱灾之年巡抚改于苏松四府初不过借办一年耳适改者去位而嗣抚者不知改移之故执爲典常日乆人亡莫稽其由吴民寃苦其有既哉此年不免之粮在所必徴司权者虑有他虞调停每年徴三分皆白水也村镇人家自此千不存百百不存十虽流民反以淮通泰为乐土乆竟不归呉下荒田安得不积而多也哉】
  十年乙亥大水
  十三年戊寅六月大雨水渰田十之七【抚按与有司皆以起运者不免自是闻灾不复题知但将髙田不渰者以足其数熟田人戸更多赔补徴比之寃矣后遂爲例】
  十五年庚辰大水民艰食
  嘉靖元年壬午七月二十五日辰时大风起自东北而西北而西南至酉拔木壊民庐舎驾太湖水髙丈余漂没吴江城外及简村邉湖去处人畜无筭间有附木随风着岸得生者问之但见满湖皆火云各县被湖水田皆没
  二年癸未大旱
  三年甲申先旱蝗后多风雨大水民艰食米贵四年乙酉水
  十年辛卯雨不害田无秋
  十四年乙未春雨夏旱秋大水
  十六年丁酉大水
  十七年戊戌夏大雨害稼
  二十三年甲辰大旱河底皆坼
  二十四年乙巳旱斗米千钱人食草根木皮大疫路殍相枕
  二十八年己酉大水
  三十七年戊午雨水渰中下田
  四十年辛酉宿潦自腊春霪徂夏兼以髙淳东坝决五堰下注太湖襄陵溢海六郡全渰秋冬淋潦塘市无路塲圃行舟吴江城垣崩圮者半民庐漂荡垫溺无村镇防火饥殍相望防男稚女抛弃津梁寒士贞妇刎缢自毙兼之疫疠相仍更多殀札量水者谓多于正德五年五寸国朝以来之变所未有也
  隆庆四年庚午水
  五年辛未水不害稼
  万厯五年丁丑水
  六年戊寅秋九月大风连昼夜禾多不实冬大雪湖泖荡漾皆冰经旬不解行者如市十二月初九夜未半淀湖南有声如战鬭居人自逺窥之遥见湖中火光无数移时乃定次早探之则湖内坚冰凝结如故田圩间俱已叠成冰山层峦叠障坡麓宛然髙及二三丈延袤三圩竟不知从何而来
  七年己卯夏菜麦不收五月霪雨如注连昼夜不息山源并集江海泛溢禾苗尽渰
  八年庚辰自四月闰四月至五月霪雨倾注昼夜不息加以浙直诸山蛟蜃起江海水溢西至留都东及杭郡平地涌数尺常熟濵江并海等处全没三吴告灾幸吴淞白茆二大河开濬而大水有泄灾当十之七八而君相加意元元蠲恤之令相望于道黔首赖以全活者无不然靡有孑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