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孙楷撰《秦会要》(二十六卷),龙文彬撰《明会要》(八十卷),金、元、清三代会要亦有待于补撰。往者钱仪吉撰《三国会要》(五册),稿成未刊,又撰《晋会要》,《南北朝会要》,皆未成书。泰兴朱铭盘(曼君)纂《两晋会要》八十卷、《宋会要》五十卷、《齐会要》四十卷、、《梁会要》四十卷、《陈会要》三十卷,稿具而未能付刊(《清史稿 文苑传》载铭盘《晋会要》一百卷,尚语焉未详),又拟纂北朝魏、齐、周、隋四朝会要,合称《两晋南北朝会要》,未竟厥功,亦可惜也。(见朱氏桂之《萼轩遗集》所载《曼君先生记年录》)。自徐氏而下,皆为私家之作,本无与于官修之史,以其不可无述,故连类及之。杜氏《通典》、马氏《文献通考》,皆为私修,别详于后;宋人宋白《续通典》二百卷,则于真宗咸平四年奉诏撰成,惜原书久亡,略有逸文可考;清代之《续通典》、《皇朝通典》、《续通考》、《皇朝通考》,皆奉敕纂修,为官书之一,理宜并述。此唐宋以来官修政典之大略也。
唐开元中,始命学士萧嵩、王仲邱等撰《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其中卷一至卷三为序例、卷四至七十八为吉礼、卷七十九至八十为宾礼、卷八十一至九十为军礼、卷九十一至一百三十为嘉礼、卷一百三十一至一百五十为凶礼,于是唐之五礼略备,新旧《唐书》礼志皆取材是书。而杜佑《通典》于礼典中,节载《开元礼》为三十五卷,大体略备,而原书尚有传本,清代以之著录于《四库》,而外间复有新刊本。此《仪礼》、《礼记》以后,唯一言礼之书也。宋徽宗曾命郑居中等撰《政和五礼新仪》,凡序例二十四卷、吉礼一百十一卷、宾礼二十一卷、军礼八卷、嘉礼四十二卷、凶礼十四卷,总为二百二十卷,又目录六卷、格式十卷,宋代言礼之书,莫备于此,今著录于《四库》,略有残阙。其后淳熙中,礼部、太常寺合撰《中兴礼书》行世,而《政和礼》遂格不行。金有《大金集礼》四十卷,张玮等撰,为《金史礼志》所本。明有《明集礼》五十三卷,清有《清通礼》五十卷,皆由敕撰,为两代礼制之所本 。凡仪注之书,犹政典中之有法令,故亦得备史之一体。抑吾谓典礼之有关于史,以其能明因革损益也’欲考历代之节文仪注,应取《仪礼》、《曲礼》、《开元礼》、《政和五礼》、《金明集礼》、《清通礼》合而观之,而因革损益之迹乃得以大明。昔贤之当此而无愧者,首推杜氏《通典》之《礼典》,次则秦氏之《五礼通考》,而徐乾学之《读礼通考》专详凶礼者,亦备其一体,盖此二书,实合历代之言节文仪注者,次为一编,以观其会通,盖必如是,始足以当史称。此又因唐宋官修仪注之书而附论及之也。

(四)方 志
章学诚谓后世之方志,专详一方之事,如古之列国史,应无所不载,与专详疆域山川之图经异,其说允矣。然撢究前代记地之书,二者漫无经画,区分甚难:方志为一方之史,世人已无异议,而图经亦详建置沿革人物古迹,以备史之一体,且为宋以后郡县志书所本,故述方志,不能置图经而不数。隋炀帝大业五年,始命崔廓与诸儒撰《区宇图志》二百五十卷,帝不善之,更令虞世基、许善心衍为六百卷,或又曰八百卷,曰《图志》,而《隋志》著录为一百二十九卷,《唐志》少一卷,而题曰《虞茂区宇图》,此为官撰方志图经之所始,亦古
今之钜制也 。唐太宗之子魏王泰,命其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勗,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又《序略》五卷,略如吕不韦之广集门客,以撰《吕览》,亦为官撰地纪之一,其内容亦极美备,惜与《区宇图志》,同归散亡,今可见者,逸文而已。唐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之《太平寰宇记》、王象之之《舆地纪胜》,皆属私撰,别于下章述之,而是数书所引之《隋图经》,多为《区宇图志》之逸文,正自可宝。宋神宗熙宁八年,诏王存等修《元丰九域志》,元丰三年书成,凡得十卷,所载为路二十三、京府四、次府十、州二百四十二、军三十七、监四、县一千二百三十五,专详宋代所治之方域,其陷于辽之燕云十六州,及平、滦、辽东,以及西夏边陲之区,皆所不详,不如《太平寰宇记》之美备,然考有宋一代方舆者,必以是书为依据焉。辽、金人自撰记地之书,史所不详。迨至元代遂有《大一统志》之辑。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始命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札马刺丁、祕书少监虞应龙等,搜辑为志,以明一统,初未有名,至元三十一年十月书成,凡得七百五十五卷,命名《大一统志》。成宗元贞二年三月得《云南图志》,大德二年二月又得《甘肃图志》,三年七月又得《辽阳图志》,复命秘书监增修,至大德七年二次成书,凡得一千三百卷,由集贤大学士同知宣徽院事孛兰盻上进,存于秘府,至顺帝至正二年始付出刊行之,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钱大昕《元史 艺文志》,据焦竑《国史 经籍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大元大一统志》一千卷,实则为一千三百卷,元人所撰秘书监志言之详矣。是书大别为一中书省,十行中书省,每省分路或府,路府下有属州,大抵以一州为一卷,其事迹多者,或分为二卷、三卷。每州之分目凡十:曰建置沿革、曰坊郭乡镇、曰里至、曰山川、曰土产,曰风俗形势、曰古迹、曰宦迹、曰人物、曰仙释,亦不必各目皆备。所纪各事,较后来之明、清两一统志,详至数倍,故分卷至干三百之多,盖为隋《区宇图志》以后,方志图经之总汇。惜已亡于明代,仅存残本若干卷,而佚文之见于《永乐大典》残本、《明一统志》、《满洲源流考》、《热河志》等书,近有辑本,可供考证,而明初人所撰《大明清类分野书》,几全钞《大一统志》以成书,其内蕴宏博可知。至其所用资料,多出《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及宋元所修地方志乘,而明初修《元史 地理志》,多依据是书,其后修一统志,更以是书为蓝本,翦裁原文,旧痕犹在,而不及其美富远矣 。明初洪武三年,曾敕修《大明志书》,今已无考。其后景泰中,始敕修《寰宇通志》,凡得一百十九卷,至英宗复辟,恶其书成于景帝,乃命李贤等改修《大明一统志》,至天顺八年成书,凡得九十卷,而万历中尚有增修。考其体例,以京师南京及各布政使司所统之府,为分卷之标准,每府之分目,略如《元一统志》,而增郡名、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陵墓、祠庙诸目,而无坊郭乡镇及里至,盖有所分合省并,而小有异同者也。《大明一统志》,今颇易得,而《寰宇通志》亦未亡 。清代更因之,以修《大清一统志》。是书凡修三次:初成于乾隆八年,凡三百四十二卷,次成于乾隆四十九年,凡四百二十四卷(并子卷计之则为五百卷),最后成于道光二十二年,凡五百六十卷。最后之本经始于嘉庆十六年,而所增辑之事迹,亦迄于嘉庆二十五年,故命名曰《嘉庆重修一统志》。其书之例,于京师后次以盛京、各直省、蒙古藩部及朝贡各国,每省先冠图表,次以统部,总叙一省大要,次以各府、厅、直隶州,为分卷之标准,凡所属之州县入焉。蒙古各藩部,统部分卷,悉照各省体例,其各府、厅、直隶州之分目,视《明统志》为详,计分表图、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税课、职官、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二十七目。所谓《明统志》、《清统志》,皆衍“大一统志”之余绪以成书,而仍不及其宏博者也。然方志、图经之书,以近世编纂者,为最有用,故元、明、清三代之一统志,足供治史地学者之采伐,远非元和、元丰诸志可比,且其中兼叙人物风土,一方之要删略具,盖以图经而兼方志之体矣。
州郡之有志书,以括举一方之事,盖防于《吴越春秋》,《华阳国志》,隋唐五代以前,撰者盖鲜。宋人宋敏求始撰《长安志》二十卷,附图三卷,《河南志》二十卷。《河南志》已佚,而《长安志》有传本。其次则为朱长文之《吴郡图经续记》,成书于神宗元丰七年,分门二十有八,中有封域、城邑、山水、户口、物产、风俗、学校、牧守、人物、碑碣、杂录,备有后来之志书之各目。其后则徐淙、潜说友之乾道、咸淳两《临安志》,范成大之《吴郡志》、施宿、张溴之《嘉泰会稽志》、《宝庆续志》、陈耆卿之《嘉定赤城志》,罗濬之《宝庆四明志》、《开庆续志》,周应合之《景定建康志》,郑瑶、方仁荣之《景定严州续志》,皆宋代所修,尚有存本,而著录于《四库》者。至如著录《宋史 艺文志》之各州郡志,多就亡佚,骤数之而不能终其物,亦非本编所能尽举也。考此诸志之撰者,或以官于是郡,如周淙、施宿、周应合、郑瑶、方仁荣、潜说友是;或以生于是乡,如朱长文、范成大、陈耆卿是;或以游于是地,如张溴、罗濬是;官于是郡者、倡修志书,手创条例,授之幕友,或延乡绅为之,而不必手自钞纂,正可与唐宋以来之官修诸史,等量齐观,故今曰所流传之州郡志书,十九皆出于官撰也。元人所修之志书,见今存者,如徐硕之《至元嘉禾志》,冯复京、郭荐等之《大德昌国州图志》,张铉之《至大金陵新志》,皆为官于其地时所纂,纂者亦非一人。明代则所纂益多,省、府、州、县无不有志。明代于南北两直隶外设十三承宣布政使司,以代元代之行中书省。地方之称,本无省名,然若称为布政使司,实嫌辞费,故其时之官私文字,仍沿元代而称省 ,其总一省而为志书,多名“通志”。通志滥觞于宋人所撰之《闽中记》 (程世程撰)及广东、广西两《会要》(王靖撰,俱见《宋[史] 艺文志》), 是皆合数州郡而为一书者。元人因修《大一统志》,而先由各行省撰送图志,尤为省志之先例。惟此体之书,至明始盛,其名为通志者,如《弘治八闽通志》,《嘉靖江西、广西、山东、贵州通志》,《万历广东通志》是也;亦名总志,如《万历湖广、四川总志》是也;或只名志,如《成化陕西志》是也;或又易称为书,如何乔远之《闽书》是也;更有名图经者,如《嘉靖贵州图经新志》是也。盖创始于弘治,而大盛于嘉靖以后。洎乎清代,以迄今兹,各直、省、藩部,无不有志,而皆名为通志。盖通志者,合全省之府、厅、州、县而通志之,非贯通古今之谓也。然明清二代不名为省志者,盖亦有故,明以南北两京之地,直隶中央,称为直隶,其他地方,则称布政使司;清代亦以畿辅之地为直隶,又未尝明定其他地方为省。清代诏旨奏牍中尝概称曰各直省,直指直隶之畿辅,省指其他各地方,其后亦称畿辅曰直隶省,此实不辞之甚,然亦莫由正之,是则此后所修各省之总志,宜摒通志之称不用,正其名曰省志,乃使人易晓耳。考近代所修之通志,其体例大别为二:一沿用旧日图经统志之体,分一地方为若干目,如清雍正中所修之《河南通志》,分为四十二目,是也;一用章学诚之说,视方志如列国史,立纪、志、表、传、略、录,以王言为纪,人物为传,官绩为录,舆地艺文为志,辅之以略,其他细碎之事,以表明之,始于谢启昆之《广西通志》,而光绪中李鸿章主修之《畿辅通志》,亦其类也。是类之书,悉由官修,其与正史典礼异者,一则主之中央,一则发动于地方耳。清代之方志,不惟府、厅、州、县有之,而著名之乡镇亦有之,如吴兴县所属之南浔镇,有刘承幹所修之《南浔志》,是也。又近代人喜作志,于名山、名水、名寺观,莫不有志,多至不可胜数,然半属私撰,且已有人撰专书以综考之,可以勿论。惟唐宋以来,各官署亦皆有志,如唐代之《翰林志》(李肇撰)、宋代之《续翰林志》(苏易简、苏耆编)、元代之《秘书监志》(王士点、商企翁同撰)即其显例。明代所撰尤多,今可考者,有《礼部志稿》、《太仆寺志》、《南京吏部、工部、都察院、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诸志》,及《南雍志》,而清代亦有《国子监志》、《宫史》、《续宫史》,以其为官撰志书之一类,故附述之。此又唐宋以来官修方志之大略也。
总括上述四类,已将本期设馆官修之史,撷举大略,容有未尽,姑付阙如。或谓本章所述,悉为史籍,而作者是否为史家,且其史学何若,亦应一为衡量,否则仍不能使读者踌躇满志也。则应之曰,官修之史,与私家作史异,私史之作者,多为著名之史家,如上章所述魏晋南北朝诸史之作者是也。若乃唐宋以来官修之史,胥成于众人之手,其中即有史家,亦无由自见,子玄不乐,即其一例。矧历代撰实录者,多由总领其事者,署名上进,且其书属于记注一体,不足以言史学。正史作者如宋代之欧阳修、宋祁,元代之王鹗、欧阳玄,明代之宋濂,清代之万斯同,诚卓卓可称矣。然欧、宋《新唐书》,已不尽满人意;《金史》仅由王鹗创作,而未成于其手;欧阳玄则因成继前,绝少改作,《元史》之芜杂缺略,重为后人所讥;宋濂徒长辞翰,疏于史学,虽领其事,未尝究心;万斯同有功于《明史》,既未肯居馆职,实同于私家作史,又不得与欧、宋、王、宋四人同论。至官修之典礼方志,作者不名一家,校其成绩,又下于实录一等,更不得与正史比伦。惟私家所作之《通典》,竭一人精力所撰之《通鉴》,乃能博大精深,高视百代,取校官修诸作,无有能及之者。是则本期之史家,及其史学之何若,正有待于更端论次,而非本章之所能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