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纪


  四年(一八七八)四月,以吴赞诚署理福建巡抚。

  六月,何璟等奏:本年四月间,台湾府城突被风灾,巡抚行署及北城垛口暨内外民房等处,多有坍塌倾折情形,并伤毙兵民。

  五年(一八七九)四月,何璟等奏:台湾北路地方辽阔,前经奏请添设府县。嗣于光绪三年又经奏准将淡水同知一缺裁汰,噶玛兰通判一缺改为台北府通判,移驻基隆;其噶玛兰旧治改为宜兰县,即以原设之通判衙署作为县署,县中公事均由台北府勘转。惟议设之淡水、新竹两县,事属草创,头绪纷烦,未能同时并举。请将淡水、新竹二县暂由台北府兼摄,俟艋舺所属之地办有规模,再行分别添设,以符原议在案。复查台北淡水厅辖,自彰化县北界之大甲溪直抵基隆三貂岭下之远望坑止,计地三百四十五里有奇;其中沪尾、基隆均属通商海口,华洋杂处,事务繁多,命盗等案层见迭出。前因淡水同知不能兼顾,故请区分改设一府三县;旋议将新竹、淡水两县由府兼摄,系出一时权宜。察看情形,必须分设淡水、新竹两县,方足以资治理。刻下艋舺地方考棚民捐民办,业经告成,学额已分一府三县奏请添设,明春即应考试。台北府衙署,年内计可完工,诸务均已次第兴办,设县尤不可缓。其距艋舺十二里新庄地方原有县丞一员,现艋舺既设府县,新庄县丞应即裁撤,改为台北府经历,兼管司狱事务;淡水县应添设典史一员,新竹县即将竹堑巡检改为新竹县典史,宜兰县即将噶玛兰罗东巡检改为宜兰县典史。又台湾北路理番同知原驻鹿港,旋因内山开辟日广,番民交涉事件日多,经奏请将北路同知改为中路,移扎水沙连;奉旨允准,现在该同知业已移扎。鹿港亦为巨镇,商贾辐辏,且须稽查海口,距彰化县城二十里,该县不及兼顾;查有彰化县南投社县丞,堪以移扎鹿港。其南投社地方逼近内山,亦须佐杂弹压;查台湾县巡检驻扎罗汉门,近来该处安静,以罗汉门巡检移设,即作为彰化县南投巡检,衙署仍旧,毋须另建。似此一为转移,地方实有裨益。下部议奏。

  以勒方锜为福建巡抚。

  六月,以穆图善为福州将军。

  七月,台湾防务需人,何璟奏调前福建布政使降调道员陈士杰;允之。

  六年(一八八○)六月十九、二十等日,台湾、台北两府猝被飓风大雨,溪水陡涨,淹没民田,并伤死人口多名。

  七月,何璟等奏:台湾匪徒刘参根以漏网余孽潜匿多年,辄又纠众滋扰。本年五月间,经台湾镇总兵吴光亮等派兵往捕,胆敢率众抗拒。各兵勇奋力合剿,拿获正法;余匪一律殄除。

  十月,调岑毓英为福建巡抚。

  七年(一八八一)五月,台湾地震,福建地震。

  七月,何璟、岑毓英奏:台湾地方孤悬海外,日本窥伺已久,不早筹整备之方,则戎心易启;惟有随时亲往履勘,认真经营。该处情形,其北开辟未久,尤关紧要。而赴台轮船向来由罗星塔出五虎口,绕道厦门、澎湖,必须三十六个时辰,始能到岸;设遇风狂浪大,颠簸耽延,日期更难预定。若改由五虎口经赴台北,只须九个时辰即抵基隆,甚为妥速;而由基隆至台湾府城,亦不过旬日可至。臣等再四筹商,拟即以北路为渡台正路,并咨商船政大臣黎兆棠拨大轮船一号,长为渡台之用。毓英拟将积牍清理完竣,定于闰七月十三日即行渡台,由台北至台南沿途查看,应如何整顿,咨商臣璟妥为筹办。前奉旨准调黔省安义等营练军二千人,臣毓英已饬藩司汇拨行装、行粮、夫价等银,并檄行记名提督何秀林等分起管带,陆续前来;俟到闽后,拟以二百名留为护兵,以二百名驻扎五虎口,其余一千六百名均分扎台湾。

  十一月,岑毓英奏澎湖前遭飓风,被灾甚重。现查各岛饥民,共有八万余丁口,先后运到米粮不敷分散;筹由省城增广仓义榖项下借提陈榖二万石,运往接济。

  岑毓英奏:本月初一日,复行渡台筹办抚番事宜,并督修城池、炮台、河堤工程。

  八年(一八八二)四月,台湾地震,福建地震。

  五月,以张兆栋署福建巡抚。

  九月,台北大雨飓风。

  九年(一八八三)三月,以张兆栋为福建巡抚(以上东华录)。

  是年,台湾道刘璈因台地孤悬海外,兵饷接济为难,请以借用洋款为辞,将全台口岸定以年限,暂质与他国;或以澎湖一岛,仿照香港、澳门例赁与他国。全台煤矿务,皆可包采纳税。各国中以德国为最宜,为暗中乞援之一法。未准行(无暇逸斋文钞)。

  十年(一八八四)闰五月谕:前直隶提督刘铭传,着赏给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所有台湾镇、道以下各官,均归节制(东华录)。

  法提督孤拔率兵船来福州马尾,有占据地方为质、索赔兵费之说(清史纪事本末)。

  督办台湾事务刘铭传二十四日抵基隆,查勘炮台形势;商令总兵曹志忠,在外海口门社寮两山对峙之区,各筑炮台一座,别建护营一座。二十五日,即有法人兵船一湾泊基隆;询所由来,答以游巡海口。二十八日,驻台北府城。奏台湾孤悬海外,非兵船不能设守。闽省派轮船四只,永保、琛航在台北装煤载货,万年清、伏波专备台南调遣,俱赴闽、沪,尚未回防。查船政局有澄庆、登瀛洲、靖远、开济四船,均拨赴两江。目前台防需船,较他处为倍急。请饬下署两江督迅饬该兵船来台,以后饷需当由闽台筹给。奉旨:江南防务亦殊吃紧,暂缓调拨(刘壮肃奏议)。

  法舰至基隆购煤,刘铭传饬封煤窑(东华录)。

  六月朔日,何璟、张佩纶等电报法全力注闽,已进八艘,请饬援应牵制(同上)。

  是日,又有法兵船巡泊基隆,半日即去;而前次所到之法船,仍泊不行。适新调提督章高元率毅勇五百自台南至,因饬扎近基隆炮台;提督苏得胜佐之。十二日,运炮委员游学诗雇德商万利轮船至沪尾,令将雷炮由万利船运布基隆;法兵酋坚阻,不许卸载,仍回沪尾。十四日,续来法兵船四,直逼基隆。法酋李士卑斯遣告苏得胜、曹志忠,称和议不成,限期已届;随带战书告示,定于翌晨攻击炮台。刘铭传十五日驰赴基隆,法人已于辰刻开炮。台上祇存洋炮五尊,当门一面,不能从旁还击。章高元、苏得胜各带百余人潜伏炮台墙外沟中,敌炮猛攻不息,竟毁炮台前壁,火药房亦被轰毁;营官姜鸿胜率军退出,伤亡弁勇六十余人。十六日卯刻,法兵四、五百人,半在曹志忠营北山上筑营;余二百人直薄曹志忠之垒,仍用轮船炸炮助攻。曹志忠一面饬守本营,亲督王三星等率队二百人出战。铭传令章高元、苏得胜率队百余人袭其东,已革游击邓长安率亲军小队六十人击其西,所持后膛枪皆能命中,击倒山巅拥纛之法酋二人与山下法兵头一人,一鼓登山;法兵奔溃,夺获洋枪数十杆、账房十余架,并获二纛,斩首一级。法兵伤亡百余人。捷闻,奉旨:发帑银三千两赏给出力兵勇;查明尤为奋勇者,传旨赏给。基隆滨海各营暨曹志忠营均饬移后山;其八斗煤矿,派营官杨洪彪督拆机器,移至山后,并将煤矿房屋一并烧毁(刘壮肃奏议)。

  谕军机大臣:据彭玉麟电报,请饬彭楚汉就近募勇助闽防。本月十五日,台北基隆炮台被其攻占,殊堪发指。闽防万紧,着穆图善等传知彭楚汉迅速募勇成营,预筹战守。漳、泉两郡之人强悍可用,宜切实训练,以资得力。并着卞宝第、彭祖贤传知程文炳,或选带湖北防营、或另募新勇,克日乘轮船由长江顺流而下,至江西会商潘霨与前调江西陆兵合力前进,赴闽应援。所需饷项,着卞宝第等力筹拨济,并与曾国荃会商拨给军械。

  张之洞电奏,请饬南北洋替派数艘带水雷艇合力援闽。谕:着李鸿章、曾国荃、吴大澄、陈宝琛迅速电商定议。

  七月十日、十一日,基隆法船迭开炮,台勇凭山为障,开炮还击,始退泊口外。十四、二十等日窥沪尾;孙开华,李彤恩将前备堵口石船接连沉塞。法人日以一两船栏泊沪尾,遇船即搜,以绝援应。基隆口门仍泊三船。

  谕:何璟着来京,另候简用。闽浙总督着杨昌浚补授;未到任以前,着张兆栋兼理。

  电谕李鸿章:闽需洋炮甚亟,着速购德国大炮十尊、次炮二十尊,解闽应用。

  谕:大学士左宗棠,着授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福州将军穆图善、漕运总督杨昌浚,均着帮办军务。三品卿衔翰林院学士张佩纶,着以会办大臣兼署船政大臣。詹事府少詹事何如璋,着来京。

  谕:左宗棠奏筹议援台一折,着照所议,南洋派兵船五艘、北洋派兵船四五艘在上海会齐。杨岳斌带八营由汉口搭轮船赴沪,即统领各兵船赴闽;先至厦门探明法船情形,绕至鹿港等处登岸,相机援剿。李鸿章、曾国荃即将兵轮派定,并知左宗棠、杨岳斌遵照(以上东华录)。

  八月十二日,基隆突至八船,并前泊共十一船。十三日黎明,法兵千人自口外西山登岸;营官毕长和等接战,阵斩法一酋,台勇伤亡逾百。忽报沪尾法船五艘直犯口门,炮台新壅泥沙,被炮即毁,阵亡炮勇十余人。刘铭传以基隆无兵可分,沪尾又当基隆后路,离府城祗三十里,乃夜率各营自基隆赶回淡水,立派曹志忠等驰救沪尾。十六日,法人又到三船,通计八艘;孙开华等昼夜率军分伏海滨。二十日清晨,法船忽散。孙开华决其必登岸,亲督龚占鳌等设伏各处。部署粗定,法人炮轰数百响,烟尘涨天,炸弹如雨;复以小轮分道驳兵千人猝登岸。孙开华、李定明、范惠意分途截击,章高元等自北路迎战。法兵各执利鎗,自辰至午,鎗声不绝。台军拔短兵截杀,李彤恩所募土勇张李成一营继之。孙开华斩执旗法酋,夺旗锐入,斩馘二十五级(内有兵酋二人),枪毙三百余人,法人大溃。台军追至海岸,法兵溺海者更七、八十人。法船急护败兵,开炮乱击;自伤小轮一只,并遗格林炮一尊,俱获以归。捷闻,奉旨赏给帑银一万两。法踞基隆附近之暖暖等处,地皆相接,始则派夫修垒,不从则侵掠随之;暖暖武举王廷理、周玉谦募勇三百人,与深澳等处各董练丁,凭险堵御。彰化郎中林朝栋募勇五百人助剿,新竹郎中林汝梅募勇二百人协守新竹;卿衔林维源捐洋银二十万元(先缴十万元)、月米三千石折价计银,暂资兵食(刘壮肃奏议)。

  曾国荃奏:筹拨勇营饷项渡台,交杨昌浚由江西陆路入闽。

  曾国荃等电报:官军十七日复基隆,五路围剿,毙法兵甚多,夺获鎗炮多件。奉谕:闻法人雇土人驱赴前敌,多被殄戮;着刘铭传晓谕居民,引以为戒,勿为敌诱。

  九月,李鸿章电传刘铭传初三日由厦门转电略云:初二日,法又到船六艘,在台北者不下二十只。二十八日,法四船扰台南,澎湖存亡无信,富绅多举家逃走。土勇已募五千余,无器械,不受约束;不能御敌,徒索饷闹事。土匪四起,军士疫疠不止,日有死亡,能战者不足三千人。敌势甚大,日内必有恶战。传同将士惟拚命死守,保一日是一日。现在洋火药巳缺、食盐无来,百姓扰乱,饷路亦阻。台局不堪设想,可为痛哭云云(以上东华录)。

  十四夜三鼓,曹志忠率队欲趋狮头岭袭取九弓坑敌营。甫至山下,即炮伤四十余人;曹志忠知有严备,收队退回(刘壮肃奏议)。

  以刘铭传为福建巡抚,仍驻扎台湾,督办防务。

  何璟奏:台、厦一带濒海遭风,拨款应济。

  刘铭传电奏:台湾劝捐军饷官绅,皆请奏开实官捐输。凡京职自郎中以下、外官自道府以下及三班、分先、分间、尽先各花样,均按照例定十成银数报捐(不准以钱文、军械、米榖折算),作为台湾防剿经费;予限半年,限满即行停止。得旨允行。

  曾国荃奏:九月十五日奉电旨:左宗棠奏筹议援台一折,着照所议,南洋派兵轮五艘、北洋派兵轮四五艘在上海会齐赴闽援助。当即饬筹防局、轮船支应所不惜金价,豫备军火与船上攻战器具,并购买外洋六角火药及松白煤,议派统带官筹备一切需用各项。嗣于九月二十九日奉电旨:李鸿章现派德国水师总兵厉百龄带快船赴闽,停沪后与南洋所拨各船会合前进,并着曾国荃、杨昌浚饬水师统带等与厉百龄妥为联络商办;或有训练未精、见识未到之处,即嘱厉百龄随时帮同教练指示。即与李鸿章往返函商数次,又与长江提臣李成谋随时函商:开济、南琛、南瑞三号快船之外,惟澄庆、威靖二船可以出洋,共计五船,略为厚实,炮位略可及远。至于统带之员,亦惟理在总理轮船营务处提督衔总兵吴安康与各船相习较久,堪胜统带之任;即用营务处关防,可以号令各船。所有出洋应用军火、饷糈各件,业由筹防局宽为豫办,不令致乏。至各船应领口粮及以后买煤经费,亦札令吴安康与各管驾面商,酌定数目,带往应用(以上东华录)。

  台湾道刘璈请开缺专办克复基隆(刘璈禀)。

  十二月谕:台北急需援师,左宗棠前派恪靖军千人赴台,两营继发着催令速渡,并再拨劲旅千人。台南现无法船,新竹等处皆可登岸;克日前往,归刘铭传、孙开华节制。刘铭传称方恭军广勇不得力,请调旧部吴宏洛军;两军更调,尚属相宜,着张之洞酌筹电奏(东华录)。

  初十日,法兵千余分攻台北大水窟、圆窗岭,别船载兵四百自八斗上岸,抄袭深澳坑后路。守隘民团,寡不敌众,俱溃;法遂进至暖暖对河之月眉山。营官张仁贵率勇二百冲入山下竹林中被围,巨雨竟夕。十一日,林朝栋驰往救援,营官廖得胜、叶友胜亦各带楚勇三百人夹攻,张仁贵始出重围。法又增兵千余前来接战,以百人夺踞月眉山。廖得胜、张仁贵等奋力仰攻,枪毙山上敌兵十数人,始夺踞其巅。其分犯大水窟者,亦经林朝栋击退。圆窗岭仅有桂占彪楚兵一哨、苏树森土勇一营,苏得胜命营官邓长安以土勇三百合练兵百余人助之。十二日,曹志忠亲赴督战。十三日,枪毙法酋,始退里许,仍伏月眉山、圆窗岭下。曹志忠见敌不退,筑垒月眉山待战;法亦筑垒山下。十六夜,曹志忠、林朝栋会商攻袭其垒;法全队拒战,至黎明始收队回营。二十日,法兵四百复犯大武仑,营官陈士贵、林则荣率队奋击,始退(刘壮肃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