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传记
- 郑板桥年谱
郑板桥年谱
五月,知遇之友慎郡王允禧去世。
乾隆二十四年己卯 一七五九 六十七岁
七月十九日,又题《宋拓圣教序》。
其中论用墨、用笔之法曰:「用墨之妙,当观墨迹,其浓淡燥湿,如火如花。用笔之妙,当观石刻,其弱者强之,肥者瘦之,镌手亦大有力。新碑不如旧碑,取其退火气。然三四百年后,过于剥落,亦无取焉。郑燮又记。」
作《兰竹石图横幅》并题识。
题识曰:「近处香微远处赊,随风飘渺透烟霞。青山翠竹方为伴,洗尽凡心看此花。画兰画竹已多年,竖抹横拖近自然。更向云中画山石,令人如望藐姑仙。乾隆己卯,板桥郑燮画并题。」
是年,为摆脱他人索书索画之烦恼,从友人拙公和尚之议,自定书画《润格》,开一先例。
《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是年,为唐君欣若《集唐诗》撰序,畅发对集唐诗的见解。
《集唐诗序》称:「集唐诗,则必读唐诗,而且多读唐诗。自李、杜、王、孟、高、岑而外,极幽极冷之诗,一旦火热,使得翻阅于明窗净几之间,此亦天地间一大快事也。读唐诗,则必钻其穴,剖其精,抉其髓,而后能集之。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之心,即为我之心。常觉千古之名流高士,俨聚一堂,此又天地间一大快事也。集唐之难,不得参差错落,谬托于古;必须五七言律,字字对仗精工,而又流利通适。往往有六句七句,独欠一句,左对右对,皆不得妥;三月两月,搔首搔耳,而其句不成。及一触忽然得之,如获异宝,如释滞疾,此又天地间一大快事也。有时集句已成,颇自得意,而亦少有未安。良朋好友猝至,指之曰:某句未妥。则心病一挑,不能藏匿。而又有一友从旁曰:以某句对之,何如?顿觉天衣无缝,如铸成的,如树上结的,如圣叹之有龂山相资相助,皆得并传于世,此又天地间一大快事也。唐君欣若,自能诗,而又好集唐诗。集之久,而己诗俱废。盖以专一而得神奇者也。夫唐人之诗,旧诗也,读之千古长新,得君之集而更新,满纸皆陆离斑驳。今人之诗,新诗也,但党满纸皆陈饭土羹。与为彼之作,正不如君之集也。问序于愚,愚何能序唐君之甘苦阅历,约略言之,非为唐君言之,为后之学诗学文者言之也。 乾隆己卯,板桥郑燮撰。」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一七六○ 六十八岁
五月,客居通州,寓于保培基之井谷园。
五月十三日,为李方膺《墨梅卷》作题,表达自己对画梅的看法。
题曰:「兰竹画,人人所为,不得好。梅花,举世所不为,更不得好。惟俗工俗僧为之,每见其几段大炭,撑拄吾目,其恶秽欲呕也。晴江李四哥独为于举世不为之时,以难见奇,以孤见实,故其画梅,为天下先。日则凝视,夜则构思,身忘于衣,口忘于味,然后领梅之神,达梅之性,挹梅之韵,吐梅之情,梅亦俯首就范,入其剪裁刻划之中而不能出。夫所谓剪裁者,绝不剪裁,乃真剪裁也。所谓刻划者,绝不刻划,乃真刻划也。岂止神行人画,天复有莫知其然而然者,问之晴江,亦不自知,亦不能告人也。愚来通州,得睹此卷,精神焕发,兴致淋漓。此卷新枝古干,夹杂飞舞,令人莫得寻其起落。吾欲坐卧其下,作十日工课而后去耳。 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板桥郑燮漫题。」
七月七日,与汪之珩诸人共度七夕于汪氏之文园。
秋日,为刘柳村三作《刘柳村册子》于汪氏文园,叙己之生平经历。
文曰:「板桥自京师落拓而归,作《四时行乐歌》,又作《道情》十首。四十举于乡,四十四岁成进士,五十岁为范县令,乃刻拙集,是时为乾隆七年也。
《道情》十首,作于雍正七年,改削十四年,而后梓而问世。传至京师,幼女招歌首唱之,老僧起林又唱之,诸贵亦颇传颂,与词刻并行。
拙集诗词二种,都人士皆曰:『诗不如词。』扬州人亦曰:『词好于诗。』即我亦不敢辩也。
游西湖,谒杭州太守吴公作哲,出纸二幅,索书画。一画竹,一写字。湖州太守李公堂见而讶之曰:『公何得有此?』遂攫之而去。吴曰:『是不难得,是人现在此,公至南屏静寺访之,吾先令人作介绍可也。』次日,泛舟相访,置酒湖上为欢;醉后,
即唱予《道情》以相娱乐。云:『十年前得之临清王知州处,即爱慕至今,不知今日得会于此!』遂邀至湖,游苕溪、霅溪、卞山、白雀,而道场山尤胜也。府署亭池馆榭甚佳,皆吾扬吴听翁先生所修葺。……高丽国索拙书,其相李艮来投刺,高尺二寸,阔五寸,厚半寸如金版玉片,可击扑人。今存枝上村文思上人家,盖天宁寺西院也。……板桥貌寝,既不见重于时,又为忌者所阻,不得入试。愈愤怒,愈迫窘,愈敛厉,愈微细,遂作《渔父》一首,倍其调为双迭,亦自立门户之意也。
板桥最穷最苦,貌又寝陋,故长不合于时;然发愤自雄,不与人争,而自以心竞。四十外乃薄有名,所谓诸生曰『万盈四十乃知名』也。其名之所到,辄渐加而不渐淡,只有中有汁浆耳。庄生谓:『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人又云:『草木怒生』,然则万事万物何可无怒耶?板桥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以颜鲁公《座位稿》为行款,亦是怒不同人之意。乾隆庚辰秋日,为柳村刘三兄书此十二页。」
是年,板桥于汪氏文园又作《板桥自序》,对自己之生平学行加以自省。
文曰:「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少陵七律、五律、七古、五古、排律皆绝妙,一首可值千金。板桥无不细读,而尤爱七古,盖其性之所嗜,偏重在此。《曹将军丹青引》、《渼陂行》、《瘦马行》、《兵车行》、《哀王孙》、《洗马兵》、《缚鸡行》、《赠毕四曜》,此其最者;其余不过三四十首,并前后《打鱼歌》,尽在其中矣。是《左传》、是《史记》、似《庄子》、《离骚》,而六朝香艳,亦时用之以为奴隶。大哉杜诗,其无所不包括乎!
七律诗《秋兴》八首、《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皆由此而推之,五律诗《秦州杂诗》二十首、《咏物》三十余首、《达行在所》三首,皆由此而推之;
五言古诗前后《出塞》、《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北征》、《彭衙行》,以及排律之《经昭陵》、《重经昭陵》、《别严贾二阁老》、《别高岑》,皆由此而推之。立志不分,乃疑于神。
板桥平生无不知己,无一知己。其诗文字画每为人爱,求索无休时,略不遂意,则怫然而去。故今日好,为弟兄,明日便成陌路。
紫琼崖主人极爱惜板桥,尝折简相招,自作骈体五百字以通意,使易十六祖式、傅雯凯亭持来。至则袒而割肉以相奉,且曰:『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后先之际,何多让焉!』
板桥游历山水虽不多,亦不少;读书虽不多,亦不少;结交天下通人名士虽不多,亦不少。初极贫,后亦稍稍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故其诗文中无所不有。
陋轩诗最善说穷苦,惜其山水不多,接交不广,华贵一无所有。所谓一家言,未可谓天下才也。板桥诗如《七歌》,如《孤儿行》,如《姑恶》,如《逃荒行》、《还家行》,试取以与陋轩同读,或亦不甚相让;其它山水、禽鱼、城郭、宫室、人物之茂美,亦颇有自铸伟词者。而又有长短句及家书,皆世所脍炙,待百年而论定,正不知鹿死谁手。
乾隆庚辰,郑燮克柔甫自叙于汪氏之文园,与《刘柳村册子》合观之,亦足以知其梗概。
叹老嗟卑,是一身一家之事;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虽圣帝明王在上,无所可忧,而往古来今,何一不在胸次?叹老嗟卑,迷花顾曲,偶一寓意可耳,何谆谆也!燮又记。」
秋,作《兰竹石图横幅》并题识。
题识曰:「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此幅虽小景,要是山脚下洞穴旁之兰,不是盆中磊石凑栽之花,谓其气整故尔。聊作二十八字以系于后:『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 乾隆庚辰秋,板桥郑燮。」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 一七六一 六九岁
四月二十日,与江春、杭世骏诸人游扬州铁佛寺,各得字分赋。
四月,作《兰竹石图册页》并题识。
题识曰:「兰花质性太清幽,卖与人间不自由。好把竹枝兼石块,故交相伴免春愁。」
七月七日,作《墨竹通屏》并题识。
题识曰:「画大幅竹,人以为难,吾以为易。每月只画一竿,至完至足,须五、七日画五、七竿,皆离立完好。然后以淡竹、小竹、碎竹经纬其间。或疏或密,或浓或淡,或长或短,或肥或瘦,随意缓急,便构成大局矣。昔萧相国何造未央宫,先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然后以别殿、内殿、寝殿、宫室、左右廊庑、东西永巷以经纬之,便尔千门万户,总是先立其大者,则其小者易易耳。一丘之壑之经营,小草小花之渲染,亦有难处;大起造,大挥写,亦有易处,要在其人之意境何如耳。 板桥郑燮画并题。乾隆辛巳七夕雨中成此。」
是年,罗聘妻方婉仪三十初度,板桥为作《石壁丛兰轴》。
其款识曰:「板桥道人没分晓,满幅画兰画不了。兰子兰孙百辈多,累尔夫妻直到老。 乾隆辛巳,为两峰罗四兄尊嫂方夫人三十初度。郑燮草稿。」
乾隆二十七年壬午 一七六二 七十岁
春日,于扬州寓斋写赠同学兄六源《兰竹石图轴》,以见志。
题识曰:「老夫自任是青山,颇长春风竹与兰。君正虚心素心客,岩阿相借又何难!乾隆壬午春日,扬州寓斋写赠六源同学兄,并题二十八字见志。板桥道人郑燮。」
初夏,作《墨竹四屏条》并题识。
其一曰:「琼条玉线才开碧,凤尾鸾翎已扫空。自是书窗借青翠,砚池茶碗色如葱。乾隆壬午初夏,板桥郑燮。」
其二曰:「秋风昨夜窗前到,竹叶相敲石有声。及至晓来浓露湿,又疑昨夜未秋清。板桥。」
其三曰:「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垂,风吹不折。板桥郑燮。」
其四曰:「老老苍苍竹一竿,长年风雨不知寒。好教真节青云去,任尔时人仰面看。板桥郑燮。」
小春月(十月),作《兰竹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昔人画竹者称文与可、苏子瞻、梅道人。画兰者无闻。近世陈古白、吾家所南先生,始以画兰称,又不工于竹。惟清湘大涤子山水、花卉、人物、翎毛无不擅长,而兰竹尤妙绝冠时。盖以竹干叶皆青翠,兰花叶亦然,色相似也;兰有幽芳,竹有劲节,德相似也;竹历寒暑而不凋,兰发四时而有蕊,寿相似也。清湘之意,深得花竹情理。余故彷佛其意。又闻有明三百年,文人皆善兰竹,今不概见,不识何故?乾隆二十七年,岁在壬午小春月,板桥郑燮。」
作《竹石堂幅》并题识。
题识曰:「竹也瘦,石也瘦,不讲雄豪,只求纤秀,七十老人尚留得少年气候。板桥郑燮。」
作《兰竹石图轴》并题识。
题识曰:「石多于兰,兰多于竹,无紫无红,惟青惟绿,是为君子之谷。乾隆壬午,板桥郑燮画并题。」
作《兰竹石四屏条》并题识。
其《竹石》曰:「记得为官种竹枝,泰山脚下峄山陲。应知尔日新篁发,定有清风忆我时。 乾隆壬午,板桥郑燮。」
其《兰竹石》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板桥。」
是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
是年,卢见曾告休,两淮盐运都转由赵之璧接任。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 一七六三 七十一岁
三月三日,举行红桥修禊,板桥与袁枚于修禊席间初遇,互有诗句赠答。
四月五日,应卢见曾之邀,与杭世骏、金农诸人泛舟红桥,赋诗唱和。
《和卢雅雨红桥泛舟》:「今年春色是何心,才见阳和又带阴。柳线碧从烟外染,桃花红向雨中深。笙歌婉转随游舫,灯火参差出远林。佳境佳辰拚一醉,任他杯酒渍衣襟。」
八月,为尚宾老人作《论书法横幅》。
其言曰:「苏学士用宣城诸葛齐锋笔作字,疏疏密密,无不如意,后至惠州儋耳,囊中笔罄,乃用三钱鸡毛笔,心手俱不相应,亦苦矣。余不喜湖毫,多用画家羊毛着色,尤以泰州邓氏羊毫散笔为贵,婉转飞动,乍沉乍浮,无不如意,其亦宣城诸葛之齐锋乎?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 乾隆癸未秋八月,郑板桥书付尚宾老人藏之。」
作《墨竹图横幅》并题识。
题识曰:「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庄尚友次之。禹竹称于上都,渔庄之名遍于湘楚,皆童而习之,老而入妙。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之辍,亦非首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予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