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先正事略选

  ——见原书卷四十八(遗逸)页二下。
  一壶先生
  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盖前明遗老,若雪庵和尚、补锅匠之流亚也。衣破衣、戴角巾,徉狂自放。常往来登、莱间,爱劳山之胜。居数载,去;久之,复来:莫可得而迹也。好饮酒,每行以酒一壶自随;人称之曰一壶先生。知之者饮以酒,即留宿其家;间一读书,辄欷歔流涕而罢,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主其家,然先生对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为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一日,李生策蹇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异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下马,与先生共饮;醉,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留久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
  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视其容貌蕉萃、神气惝恍异前时。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半,即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自经死;时年垂七十。
  ——见原书卷四十八(遗逸)页三上。
  ●清先正事略选卷五
  钱秉镫(附方中通、方中履)
  全祖望
  刘献廷
  叶燮(附顾有孝、钮琇、李重华、顾我錡)
  陈恭允(附屈大均、梁佩兰)
  孙枝蔚(附王又旦、李念慈、张恂、王宏撰、李楷、屈复)
  王士桢
  钱秉镫(附方中通、方中履)
  钱先生澄之,字饮光,原名秉镫;安徽桐城人,生当明季。弱冠时,有御史某阉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搅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昌言以诋之;驺从数十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着也,漫以为病狂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与云间陈卧子、夏彝仲、嘉善魏学渠交最深。又尝问「易」于黄石斋先生,着「田间易学」十二卷。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石斋之余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大旨以朱子为宗。又着「田间诗学」十二卷,谓『「诗」与「尚书」、「春秋」相表里,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征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时代之异同与情事之疑信,即今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参以平生所亲历。其书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说自注疏集传外,凡二十家;持论精核,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云。
  先生少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
  同县方中通,字位伯;明检讨以智(密之)之次子也。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与之争;然慎有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亦善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好牵缀佛书,伤于芜杂。惟密之先生崛起崇祯中,博极群书,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朝亭林、百诗、锡鬯诸君相沿而起,一扫悬拟之空谈。密之传「通雅」十二卷,穷源竟委,词必有征;中通承其家学,以博综称。善「数度衍」二十四卷、「附录」一卷;其书有数原律衍、几何约、珠算、笔算、筹算、尺算诸法,复条列古「九章」名目,引「御制数理精蕴」推阐其义;其几何约及珠算等,大抵裒集诸家之长而增损润色,勒为一编。又撰「物理小识」十二卷及「浮山文集」。中通弟中履,着「古今释疑」十八卷;虽不及「通雅」之精核,然学有渊源,故不为弇陋也。
  ——见原书卷三十二(经学)页三下。
  全祖望
  先生姓全氏,名祖望,字绍衣、一字谢山;浙江鄞县人。生有异禀,书过目不忘。年十四,补弟子员,应行省试。以古文谒查初白编修,编修许为刘原父之俦;充选贡。入都,上书方侍郎苞,论「丧礼或问」;侍郎大异之,声誉顿起。寻举顺天乡试,出曹公一士门。临川李侍郎绂见其行卷,叹曰:『此深宁、东发后一人也』!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即以是科成进士,选庶吉士,不与鸿博试。时词科尚未集,临川以问先生;先生为疏记四十余人,各列所长以告。会首辅张文和与临川相恶,又屡招先生不赴,以此深嫉之;二年散馆,先生列最下等,以知县候选。方侍郎欲荐入三礼馆,辞之;归,不复出。
  初,见江阴杨文定公,公称其博而勉以有用之学;先生曰:『以东莱、止斋之学,朱子尚讥之;何敢言博』!公曰:『但见及此,则进矣』。先生既归,贫且病,饔飧不给;而好学益厉。人有所馈,皆峻辞。屡主蕺山、端溪诸书院,成就人材甚众。有闲,益广修「枌社掌故」、「桑海遗闻」,表章节义如不及。重登范氏天一阁,搜金石旧搨,编为碑目;且钞其秘书。经扬州,居马氏畲经堂,成「困学纪闻三笺」;论者谓在百诗、义门二家之上。至湖上,适杭堇甫以闰重三日修禊事,至者四十二人;先生与焉。遂访方侍郎于湄园;时方年八十矣,犹七冶「仪礼」,戒先生不当为汗漫游。隙勾山太仆再以书来,速出山;梁芗林少师拟特疏荐。皆力辞之,贻诗以见志。二十年七月,卒于家;年五十有一。
  先生负气忤俗,有节概;相传为钱忠介公肃乐后身。其学渊博无涯涘,于书靡不贯穿。在翰林,与临川共借「永乐大典」读之,每日各尽二十册;时开明史馆,复为书六通遗之。南归后,修南雷黄氏「宋元儒学案」、七校「水经注」、续选甬上耆旧诗。撰「丙辰公车征士小录」及「词科摭言」,先之以康熙己未百八十六征士,而接以乾隆丙辰;书未卒业。在端州释奠礼成,祀白沙以下二十有一人;从前未有之典也。先后答弟子董秉纯、张炳、蒋学镛、卢镐等所问经史,录为「经史问答」,凡十卷;足启后学。卒后,秉纯等裒其文为「鲒埼亭集」。又所着有「汉书地理志稽年」、「古今通史年表」。
  ——见原书卷三十四(经学)页三上。
  刘献廷
  刘继庄者名献廷,字君贤;顺天大兴人。先世本吴人,寓吴江者数十年卒焉。其学主于经世;自象纬、律历、边塞、关要、财赋、军政之属旁及岐黄、释老家言,无不穷究。昆山徐尚书好士,多藏书,大江南北宿老争赴之;先生游其间,别有心得。万征君季野于书无所不读,独心折先生,引参明史馆事;顾君景范、黄君子鸿长于舆地,亦引先生参「一统志」事。先生谓:『诸公考古有余,而未切实用』。其论向来方舆书:『大抵详于人事,而天地之故概未有闻。当于疆域前,别添数则。先以诸方之北极出地为主,定简平仪之制度为正切线表;而节气之后先、日蚀之分秒、五星之陵犯,占验皆可推矣。诸方七十二候多不同,如岭南之梅十月开已,桃李腊月已开;而吴下梅开于惊蛰,桃李开于清明:相悬若此。今世所傅七十二候,本诸「月令」;乃七国时中原之气候。今之中原已与七国之中原不合,则历差为之。宜于南北诸方细考其气候,详载之为一则;则夭地相应之变迁,可以求其微矣。燕京、吴下水皆东南流,故必东南风而后雨;衡、湘水皆北流,故必北风而后雨。山水之向背分合,皆当按籍而列之;而风土之刚柔暨阴阳燥湿之征,可次第求矣。诸方有土音,又有俚音;盖五行气韵所宣之不同;各谱之为一则、合之土产,则诸方人民性情风俗之微,皆可推而见矣』。其论水利,谓『西北乃二帝、三王之旧都,二千余年未闻仰给于东南;何则?沟洫通而水利修也。自刘、石云扰以讫金、元,人皆草草偷生,不暇远虑;相习成风,不知水利为何事。故西北非无水也,有水而不能用也。不为民利,乃为民害;旱则赤地千里、潦则漂没民居,无地可瀦、无道可行,人固无如水何,水亦无如人何!虞学士始奋然言之,郭太史始毅然行之;未几竟废,三百年无过问者。有圣人出,经理天下必自西北水利始。西北水利,莫详于「水经」郦注;虽时移势易,十犹可得六、七。郦氏略于东南,人以此少之;不知水道之当详,正在西北。拟取列史中关于水利、农田、战守者,各详考其所以,附以诸家之说以为之疏,俾施行者有所考镜』。又言:『「通监纲目」,非朱子亲笔,故多迂而不切;而关系重者反遗之。当别作「纪年」一书』;凡先生所撰着,其运量皆非一人一时所能成,故多未就也。生平自谓『于声音之道,别有所窥,足穷造化之奥、百世而不惑』。尝作「新韵谱」,自「华严」字母悟入而参之以「天竺陀罗尼」、「泰西蜡顶话」、「小西天梵书」暨「天方」、「蒙古」、「女真」等音,又证以辽人林益长之说而益自信。同时,吴修龄自谓苍颉以后一人;先生则曰:『是其于天竺以下书皆末得通,而但略见「华严」之旨者也』。先生之法,先立鼻音二,以鼻音为韵本;次定喉音四,为诸韵之宗。以喉音互相合,凡得音十七;喉音与鼻音互相合,凡得音十;又以有余不尽者三合之,凡得音五:共三十二音为韵父,而韵历三十二音为韵母。横转各有五子,万有不齐之声摄于此矣。尝欲谱四方土音,以穷宇宙元音之变;乃取「新韵谱」为主,而以四方土音填之;逢人皆可印证。盖是书多得之大荒以外,囊括浩博;学者或骤见而未能通也。
  先生与梁质人、王昆绳友;所严事者曰梁溪顾畇滋、衡阳王而农,而尤心服者曰南昌彭躬庵。所自着曰「广阳杂记」。
  ——见原书卷三十二(经学)页五下。
  叶燮(附顾有孝、钮琇、李重华、顾我錡)
  叶先生燮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籍浙之嘉善。康熙九年进士,知宝应县。修决堤,免无名之税;出诬服杀人者,直仇陷附逆而冀没其田庐者。以伉直不容于上官,不二年落职;欣然曰:『吾与廉吏同登白简,荣于迁除矣』!时嘉定令陆清献公,同被劾也。
  既归,筑室横山下,学者称横山先生。着有「己畦文集」二十卷、「诗集」十卷。其论文,谓议论不蹈袭前人,卓然自吾立,方为立言。论诗曰生、曰新、曰深;凡一切庸熟、陈腐、浮浅语,须一扫空之。所作诗,意必钩元、语必独超,宁不谐俗、不肯随俗;于同时诸家外,能拔戟自成一队。时吴中称诗者,多宗范、陆;究所猎者,范、陆之皮毛耳。先生着「原诗内外篇」四卷,力排其非;吴人士始多訾謷之。既歾,乃争从其说。汪编修琬居尧峰说经硜硜,与先生持论凿枘,门下士亦互相诋諆;汪歾,先生曰:『吾向不满汪氏文,亦谓其名太高、意气太盛,故麻列其失以规之,非谓其缪盩于圣人也。且汪歾,谁讥弹吾文者』!乃取向所摘汪文短处,悉燔之。沈归愚尚书少从受诗法,守之不变;王新城司寇尝致书先生,称其独立起衰。后见归愚诗,复称赏之曰:『横山门下,尚有诗人』!其推重若此。同时同县以诗文着称者,自甫草、稼堂诸君外,有顾茂伦、钮玉樵、李实君、顾湘南诸君。
  顾有孝字茂伦,吴江诸生。居钓雪滩,以选诗为事;唐律及国朝近体诗,皆有选本。名满大江南北。
  钮琇字玉樵,官知县。博雅多闻,所着「觚剩」,能举见闻异词者折衷之,可补正史之阙;诗亦变之。遗着有「临野堂集」。
  李实君名重华;雍正甲辰进士,官编修。天赋俊才,复得张匠门指授。性好游,入巴蜀、客山左,留览秦关、楚塞,登临凭吊;诗益嶔嶔历落,得江山之助。着有「玉洲诗集」。其「诗话」二卷,可与昌谷「谈艺录」并传。
  顾湘南名我錡,邑廪生。鄂文端任江苏布政时,以古学试士得五十三人,湘南为冠;遂有「南邦黎献集」之刻。后开博学鸿词科,乃文端奏请,若为湘南设也。及诏下,而湘南歾矣;有才无命,文端叹息弥襟。所着曰「湘南诗集」。
  ——见原书卷三十八(文苑)页二上。
  陈恭允(附屈大均、梁佩兰)
  岭南三家,首陈先生元孝,而屈翁山、梁药亭次之。
  元孝名恭允,顺德人。父邦彦,明季以阁部殉难(事具「明史」);时先生才十余岁。比长,遂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布衣,与李元仲、魏叔子、季子、彭躬庵诸看善;皆遗民也。工诗、古文,兼精书法。未冠,赋「姑苏怀古」诸诗,倾动一时,名大起。其诗清迥拔俗,得唐贤三昧;古体间入选理,一时习尚无所染。着有「独漉堂集」。王渔洋、赵秋谷二公至岭南,于广州诗人尤推重先生。其后杭堇甫来主讲席,题先生遗像,倾服尤甚。洪稚存论〔岭〕南三家有句云:『尚得古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其推挹至矣。
  翁山屈姓,名大均;番禺人。着有「翁山诗集」。子明洪,字甘泉;贡生,官教谕。亦以能诗闻。
  梁药亭名佩兰,字芝五;南海人。童时,日记数千言;通经史百家。年二十六,领顺治十四年乡试解额,诗名已播海内。康熙二十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同榜均以前辈事之。明年即假归,周游名山,与海内诸名宿相酬唱;渔洋、竹垞及潘次耕皆推重之。着有「六莹堂集」。
  ——见原书卷三十八(文苑)页二下。
  孙枝蔚(附王又旦、李念慈、张恂、王宏撰、李楷、屈复)
  关中人文,自中孚、雪木、天生三李外,推孙先生豹人。
  先生名枝蔚,三原人;豹人,其字也。世为大贾,业盐荚。甲申之乱,年二十有四;散家财、求壮士,起义不果,只身走江都折节读书,遂以诗文名天下。年六十,举鸿词科。时有奔竞执政之门者,先生耻焉;求罢不允,促入试,不终幅而出。会特诏布衣处士有文学素着、老不任职事者,授京衔以宠其行;及格者八人,先生与焉。部议正字衔;圣祖少之,予中书舍人。初,吏部集验于庭,独卧不往;旋被敦促,乃遂巡入。主爵者见其须眉皖白,引使前曰:『君老矣』!先生正色曰:『未也!我年四十时即如此。且我前以老求免试,公必以为壮;今我不欲以老得官,公又以我为老:殊可怪也』!当事愕谢,卒以老官之。先生性伉直,前初以世乱,好谈兵,家毁于贼。自京师归,复居江都。所着曰「溉堂集」。从游者皆有声海内,而王又旦为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