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人列传

  ○董祐诚
  董祐诚,字方立,初名曾臣,江苏阳湖人。
  幼颖异,末弱冠已与兄基诚腾踔士林。举嘉庆戊寅顺天乡试。
  既负经世才,衣食奔走,足迹半中国。凡夫山川形势,政治利弊,采览所及,历历识之不忘。少时,喜为沈博绝丽之文。稍长,更肆力于律历舆地名物诸学。涉猎益广,致力著述。尤善深沉之思,书之号钩棘难读者,过眼无不通晓。复为出新意,阐隐曲,补罅漏。专门名家殚数十年之功而探索者,晨夕间已突然上之。尝取西士杜德美圜径求周诸术反复推解,知即圜容十八觚之术,引伸类长,求其累积,实兼差分之列衰,商功之堆垛,而会通以尽匀股之变。乃为分图著解,并立弦矢互求四术,成《割圜连比例术图解》三卷。斜弧三边求角,薛仪甫、梅文穆二家义法未显,知此术之专为对数立也,因别为图解,更补求又一角术,成《补术》一卷。知椭圆如纵方,精圜有大径有小径有周有积,必知其二,然后可求其馀,犹纵方之勾股形,成《椭圜求周术》一卷。得求诸乘方所成之方锥堆术,复以纵方堆推之,而得诸乘方所成之纵方谁术,成《堆垛求积术》一卷,又以钱大昕《三统术衍》虽详核,然于创术之原犹欠具备,为依太初元年日月五步比而列之,入以演譔之法,成《衍补》一卷。
  惟素矜抱负,本欲有所施于世,特以偏曲一节著,非其志也。董故世胄,值中否,及三试礼部报罢,意不能无拂郁;又所业卒隐赜深微之书,读之疲神,虽精慧过人,而用之无度,坐是卒就衰耗,年仅三十三,中道奄然,论者惜之。他著尚有《水经注图说》残稿四卷,文甲集二卷,乙集二卷,《兰石词》一卷。
  ○段玉裁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江苏金坛人。
  幼颖悟,读书日竟数十言。年十三补诸生,学使者为博野尹元孚,深重异之,授以高紫超注《朱子小学》,谓其父曰:"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初从同郡蔡一帆游,始知古韵。旅食饩。乾隆庚辰,乡试中式。客都下,得顾氏《音学五书》,惊为秘笈,钻研穷日夕弗倦。继执贽戴东原门,学益大进。作《诗经韵谱》、《群经韵谱》各一卷。己丑,再至都,程鱼门见而称之,因从邵二云借书,复遍加注释,每一部讫,二云辄写副去。庚寅,铨贵州玉屏知县。越三岁,改发四川候补,署富顺及南溪,办理化林坪站务,王师申讨金酋储待挽输,无敢稍懈。每处公事毕,漏三鼓,篝灯撰述以为常。寻补巫山县。未几,引疾归养,安贫乐道者二十余年,中缘避横逆,遂徙居苏州之阊门,卒年八十一。
  先生笃嗜经术,喜训诂考订,穷微极博。受业东原后,确知古音分十有七部,又得其联合次第自然之故,成《六书音均表》五卷。《诗经韵谱》,《群经韵谱》,其初稿也。又考汉儒注《诗》《礼》及他经,旁逮《国语》《史记》诸书,凡言"读如""读为""当为"者,其音大致与十七部之云相合,乃述《汉读考》,先成《周仪》六卷,《仪礼》未卒业,存一卷。其例于"读如"主于说音,"读为"主于更字说义,"当为"主于纠正误字。"读如"不易其字,故下文仍用经之本字。"读为"必易其字,故下文仍用所易之字。自此书出,学者凡读汉儒经、子、《史》、《汉》之注,不啻如冥行摘埴焉。
  先生复著《古文尚书撰异》三十二卷。所载经文,仍用伪孔传本,而稍从古文。其《太誓》三篇,唐后乃亡,则存其目,而逸文不别为篇,只附序下,参伍钩考,广引繁称,大抵详于字,略于说。详字之异同,以存晋唐之妄改,存周汉之驳文,若说有异同,惟间论及之,所以折衷古义也。又著《毛诗故训传定本》三十卷,各置序于篇端,仍从其旧,并于传说正其讹蹐,补其脱落。其通释大义者,则必复举经文。其训释一字一物者,则否。凡欲还经传各自为书,而又斟酌以省沓,故曰《定本》。其《诗经小学录》三十卷,则专明字义,作《定本》所未逮。更著《春秋古经》十二卷。录出《左氏》经文,取郑氏注《礼》存古文今文之例,附见《公》、《穀》经文之异,注各条下,而时出以订正之语。
  先生所著书,要推《说文解字注》为首屈一指。谓:"许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其所说义,与他书绝不同者,他书多假借,则字多非本义,许惟就字说其本义,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乃假借之权衡也。故《说文》《尔雅》相为表里。治《说义》,而后《尔雅》及传注明,《说文》《尔雅》及传注明,而后谓之通小学,而后可通群经之大义。"于是积数十年之精力专治《说文》。以鼎臣之本颇有更易,不若楚金之本为不失许氏之旧,惟其中尚有为后人窜改者、漏落者、失其次者,一一考而复之,悉有左证,不同臆说,始成《说文解字读》五百四十卷,继乃檃括之,成此注三十卷。虽以详稽博辨之故,其文遂不得不繁,初不以繁为病云。
  先生兼擅诗文,有《经韵楼集》十二卷,亦颇雅赡。合前数种及《东原集》、《声韵考》,汇刊为《经韵楼丛书》。独《说文解字注》别行。
  ○方恮
  方恮,字子谨,一字退斋,江苏阳湖人。
  祖履篯(jian),父骏谧,世以文学著称。幼嗜读,长而博览群籍,于诗古文辞旁及书画金石摹印之属,无不工习。已尽弃去,日从事经术,期植根底。乃求晚出《书》之真伪于潜邱、松崖,求《诗》之声韵于亭林、东原,求六书训诂之蕴于段茂堂、王伯申。又以为治经而不治史,是有益于己而无益于人也,复遍探马、班、陈、范之书与夫《通鉴》《通考》,核古今成败治乱之迹,为《历代建置表》一卷、《兵事表》二卷。图刘项以来武事之所经,稽其道里,释以今名,为《历代武功图要》若干卷。顾才高遇啬,由国子生两应京兆试不售。只初下第时,游保定,贵筑黄编修彭年见而器之,言于合肥李文忠公招纂《通志》。在局三年,尽取各省志暨郡县志读之,孜孜不辍,多所论著;或志例有未安者,亦辄于编修前力争无少让。嗣得实斋章氏书,与生平所持议每多暗合,眼膺甚至,以为推原官礼,深窥乎六艺之精微,群言之奥旨,比之清朝之学,谓能独见其大。遂债发其所欲言,成《方志举例》三篇,内外编各二十篇,杂编十篇。于章氏一家之言始可称专精者矣。惜遘疫疠暴卒,年仅三十。他所著尚有《同文考异》三卷,《说文字原表》一卷,《广韵分母表》九卷,《读通鉴杂记》二卷,诗文四卷。其《历代武功图要》、《汉石存佚考》二种,均属稿未竟。《方志举例》未刊。
  ○方申
  方申,字端斋,江苏仪征人。本申姓,舅氏方取以为子,故姓从舅氏,而以申为名。
  少孤家贫,佣书于外,以所得钱奉母甘旨,备尽色养。母殁,不离苫次者弥月。既葬,遇时节忌日,奉祀恒如生时,久益弗衰。顾少虽废业,而素通文义,人有以稿本属者,或涂乙难识,悉能辨之,且为之校正误字。凌曙重其为人,延于家,课其子铺。年逾四十,甫应童手试,屡见黜,而学愈进。道光戊戌,始以经解见知督学祁公,补县学生员。庚子赴秋试归,以劳疾卒,年五十四。尝自悔晚学,故肆力颇勤。其最精者在《周易》,朝夕钻研,未或释手,遍阅诸家书有涉及易象者咸择录之,成《诸家易象别录》一卷。而易家之言象者以虞氏为最密,复详核虞注所引逸象缕析条分,成《虞氏易象汇编》一卷。又以后儒解《易》罕引《说卦传》,乃博考古注,参阅诸纬书与《春秋》内外传注之援据说卦者,排比其次第,成《周易卦象集证》一卷。又以春秋卜筮必据互卦以与正卦相参,因寻绎汉儒之所言,反复求其条理,而知互卦之法,成《周易互体详述》一卷。又以卦变之说,言人人殊,无所统贯,则参互考订,深求其义例之所在,成《周易卦变举要》一卷。是为易学五书。怀庆知府江都汪喜孙谓其行谊不愧古人,既表其墓曰孝子,并为梓其遗书云。
  ○方以智
  方以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卒于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安徽桐城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逃禅以后名行通,无可,五老,弦智,愚者,墨历,木立,药地,极丸,浮庐等。
  方以智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姚氏,张氏都是桐城地区这一时期主要的世族,而这些所谓世族的成员又经常是政治上(任朝廷官吏)、经济上(占有土地)和学术思想上的代表人物。方的曾祖方学渐除记录赴东林讲学的《东游记》外,著有《易蠡》,《心学宗》,《性善绎》,《铜川语》等书。因方学渐曾受学于泰州学派的耿定理,《明儒学案》把他列入《泰州学案》。
  祖父方大镇,江西道监察御史,著《易意》,《野同语》,《宁淡语》,《性论》等。父方孔炤是崇祯时湖广巡抚,著《周易时论》,被《四库提要》列入存目。这书对方以智影响很大,方一生中经常提到它。
  方以智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里,过的是贵公子的诗酒生涯。中期自甲申从北京逃返南都,又经浙江,福建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经历了曲折颠连的几年。晚年从顺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北归,到康熙十年(公元一六七一年)六十一岁时,病殁于赣江上万安城外的惶恐滩。这时期潜心学术,写出了大量理论著作。
  (一)从青年时代到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
  方以智青年时代活动地点主要是南京和桐城,也间或经过江浙各地,最后去北京。
  桐城泽社的活动。当崇祯初年,方以智在他父亲所建泽园中,成立"泽社"。社中有方的堂叔方文(字尔止),妹夫孙临(字克咸),以及钱秉镫(又名澄之),周岐(字农父)等人。方或赋诗作文,或读经、史,又关心"万物之理",随时札记,积累了丰富知识,奠定了学术基础。
  方的两位业师,一是白瑜(字瑕仲),一是江西金溪人王宣(字化卿,号虚舟)。当时王已七十余岁,所著《物理学》对方以智以后写作《物理小识》多有启发。
  泽社中一群有朝气的青少年,往往慷慨酣歌,论天下大事。方自述说。"处泽园,好悲歌......好言当世之务,言之辄慷慨不能自止。"(《浮山文集·孙武公集序》)这个团体与当时东南一带的会社一样,不仅研究文学,也带上政治色彩。
  那时,桐城阮大铖,是魏忠贤阉党的余党,崇祯初即被列入"逆案"名单。方的同学钱澄之曾加入阮大铖退居养晦时所创建的江社,经方以智劝阻后,又退出江社。《钱田间年谱》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条下记载了这件事:
  "方密之吴游回,与府君(即钱澄之)言曰:吴下事与朝局相表里,先辨气类,凡阉党皆在所摈。吾辈奈何奉为盟主?曷早自异诸!"
  "吴下事"指张溥,张采成立复社的事。"辨气类"就是要分清东林、复社与阉党的界限。这样一来,钱澄之转而参加泽社的文课,凡江社的会期都辞谢不赴。而作为"乡先辈"的阮大铖开始对方产生仇隙。
  南都的《留都防乱公揭》 崇祯七年(公元一六三四年),桐城"民变",方以智移居南京。结交天下名士有黄宗羲、吴应箕、陈贞慧、冒襄、侯方域、顾杲、沈昆铜、陈梁等人。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他们大会东林党被害六君子的孤儿周茂兰、魏学濂等于桃叶渡。方以智和陈梁曾写长诗纪事,为东林党扬声吐气。
  这时阮大铖寄居南京,谈兵说剑,联络各方,希图再起。崇祯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陈贞慧与吴应箕共同起草驱逐阮大铖的宣言《留都防乱公揭》。公揭以东林创始人顾宪成之孙顾杲以及黄宗羲为首署名,共计一百四十人。阮大铖在千夫所指之下,隐藏到城外牛首山,不敢进城。
  尽管方以智这年春天回桐城,秋后重来南京应试,未曾在揭贴上署名。而阮大铖联系江社往事,仍认为公揭出于方以智主谋,因此怨毒更深。清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弘光在南京即位,阮大铖夤缘通过关系成为兵部尚书,对大批东林后人以及复社成员进行了报复。
  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李自成入北京,方以智被起义军郭营所得,不久乘机逃到南京。这时阮大铖当权,修复旧怨,借口方以智在李自成入京后没有"殉节",而把方列入"从逆六等"中的第五等,处理方法是"宜徒拟赎"。方以智在南都不能久留,由陈子龙介绍,经过浙江,福建辗转到达广州避难,结束了早年时代生活。
  这一时期中,由于方以智对经、史、百家知识基础坚实,"凡天人,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医药,下逮琴剑技勇,无不析其旨趣"(《桐城耆旧传》卷六)。崇祯十四、十六年已分别开始写作《通雅》与《物理小识》。
  方以智早年没有更多的研究哲学,而主要是写作诗、词和政治论文。他主张"公"和"明"。《通雅》卷首中说:"治在君、相,人在师教,学在实讲,公、明而已。"《浮山文集》中的《中涓(指宦官)议》中又引证了朱熹的"惟公惟明,相道毕矣"。他认为"公"就是没有偏见,"明"就是"能好能恶"。这与一百年后戴震所强调的"去私"与"去蔽"的政治主张有相通之处。
  (二)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至清顺治九年(公元一六五二年)
  在广州期间,方以智改名吴石公,后被南海令姚奇胤(字有仆)所发现。姚是方的故人和庚辰(公元1640年)考试的同年,他请方为其儿子姚端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