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卷二 泰山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
  泰山学案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修定)

  泰山学案表

  孙复  石介  姜潜(见上《泰山门人》。)

  (高平讲友)  马默

  何群  冯正符

  (父尧民。)      莫说(见上《泰山门人》。)

  苏唐询

  杜默

  徐遁

  高拱辰

  赵狩

  孟宗儒

  文彦博(附师史照。)

  刘牧  黄黎献

  吴秘  郑史(别见《王张诸儒学案》。)

  (私淑)徐庸

  范纯仁(别见《高平学案》。)

  吕希哲(别为《荥阳学案》。)

  朱光庭(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张洞

  姜潜  刘挚  (子)跂  (孙)长福

  (父居正)     (曾孙)荀(别见《衡麓学案》。)

  (曾孙)芮(别见《元城学案》。)

  (子)蹈

  梁焘

  晁说之(别为景迂学案。)

  祖无择

  饶子仪

  李缊

  (附曹起。)

  莫说  (子)表深(别见《安定学案》。)

  朱长文  胡安国(别为《武夷学案》)。

  范纯仁(别见《高平学案》。)

  吕希哲(别为《荥阳学案》)

  (并徂徕学侣。)

  李世弼(泰山续传。)

  (子)昶

  李谦

  马绍(附师张播。)

  吴衍

  胡瑗(别为《安定学案》)

  (泰山学侣。)

  士建中

  刘颜(并为《士刘诸儒学案》)

  (并泰山同调。)

  祖望谨案:泰山之与安定,同学十年,而所造各有不同。安定,冬日之日也;泰山,夏日之日也。故如徐仲车,宛有安定风格;而泰山高弟为石守道,以振顽懦,则岩岩气象,倍有力焉。抑又可以见二家渊源之不紊也。述《泰山学案》。(梓材案:是卷与《安定学案》,谢山所修洲本原底并藏庐氏。又案:泰山著述,莫重于《春秋尊王发微》,故从黄氏补本录之。)

  ◆高平讲友

  殿丞孙泰山先生复

  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人。四举开封府籍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着《尊王发微》十二篇。石徂徕介著名山左,自徂徕而下,躬执弟子礼,师事之,称为富春先生,拜起必扶持。既徂徕为学官,作《明隐篇》以语于朝曰:「孙明复先生畜周、孔之道,非独善一身,而兼利天下者也。四举而不得一官,筑居泰山之阳,聚徙著书,种竹树栗,盖有所待也。古之贤人有隐者,皆避乱世而隐者也。彼所谓隐者,有匹夫之志,守硁硁之节之所为也,圣人之所不与也。先生非隐者也。」于是范文正、富文忠皆言先生有经术,宜在朝廷,除国子监直讲,召为迩英殿祗候说书。杨安国言讲说多异先儒,罢之。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久之,翰林学士赵等言:「孙复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使佐州县。」乃复为直讲。稍迁殿中丞。年六十六卒,赐赙钱十万。先生病时,韩魏公言于仁宗,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所得著书十有五篇,录藏秘阁。(云濠案:李焘《续通鉴长编》称所得书十有五卷。考《四库全书总目》称内府藏本十二卷,而《中兴书目》别有《春秋总论》三卷,合为十五卷。)

  百家谨案:先文洁公曰:「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洛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故晦庵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震既钞读伊洛书,而终之以徂徕、安定笃实之学,以推其发源之自,以示归根复命之意,使为吾子孙者毋蹈或者末流谈虚之失,而反之笃行之实。」盖先生应举不第,退居泰山,聚徒著书,以治经为教。先生与安定同学,而《宋史》谓瑗治经不如复。安定之经术精矣,先生复过之。惜其书世少其传,其略见徂徕作《泰山书院记》。

  春秋尊王发微

  《诗》至《黍离》而降,《书》至《文侯之命》而绝,《春秋》乃作,自隐公始也。

  平王迨隐而死。夫生犹可待也,死何所为﹖《春秋》始隐者,天下无复有王也。(以上《总论》。)

  欲治其末者必端其本,严其终者必正其始。元年书「王」,所以端本也;「正月」,所以正始也。其本既端,其始既正,然后以大中之法从而 诛赏之。(隐元年,春王正月。)

  凡书「盟」者,皆恶之也。附庸之君,未得列于诸侯,故称字以别之。(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克」者,力胜之辞。郑伯养成段恶,至于用兵,此兄不兄、弟不弟也,故曰「郑伯克段于鄢」以交讥之也。(郑伯克段于鄢。)

  祭伯,天子卿。不称「使〞者,非天子命也。非天子命,则奔也。不言「奔」,非奔也,祭伯私来也,故曰「祭伯来」以恶之。(祭伯来。)

  诸侯非有天子之事,不得出会诸侯。凡书「会」,皆恶之也。(隐二年,公会戎于潜。)

  莒,小国也。「入」者,以兵入也。莒小国,以兵入向者,隐、桓之际,征伐用师,国无大小,皆专而行之。(莒人入向。)

  隐公夫人也。夫人小君,与君一体,故志之也。子,宋姓。(夫人子氏薨。)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非诸侯可得而专也。诸侯专之,犹曰不可,况大夫乎!吾观隐、桓之际,诸侯无小大皆专 而行之,宣、成而下,大夫无内外皆专而行之,其无王也甚矣!孔子从而录之,正以王法。凡侵、伐、围、入、取、灭,皆诛罪也。郑人,微者。(郑人伐卫。)

  正月书「王」者九十二,二月书「王」者二十,三月书「王」者十七。(隐三年,春王正月。)

  武氏,世卿也。其言「武氏子」,父死未葬也。(武氏子来求赙。)

  「遇」者,不期也。不期而会曰遇。《诗》称「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是也。诸侯守天子土,非享觐不得踰境。此言「公及宋公遇于清」者,恶其自恣,出入无度。(隐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

  翚不氏,未命也。(翚帅师。)

  称「人」以杀,讨贼乱也。其言「于濮」者,桓公被杀至此八月,恶卫臣子缓不讨贼,俾州吁出入自恣也。(卫人杀州吁于濮。)

  诸侯受国于天子,非国人所得立也。(卫人立晋。)

  观鱼,非诸侯之事也。天子适诸侯,诸侯朝天子,无非事者,动必有为也。隐公怠弃国政,观鱼于棠,可谓非事者矣。(隐五年,公矢鱼于棠。)

  考,成也。元年宰咺归赗,非礼也。隐公以是考仲子之宫祭之,此又甚矣。夫宗庙有常,故公、夫人之庙皆不书。(考仲子之宫。)

  鲁僭用天子礼乐,舞则八佾。孔子不敢斥也,故因减用六羽,以见其僭天子之意。(初献六羽。)

  公子彄,臧僖伯也。孝公子。(公子彄卒。)

  郑人来输诚于我,平四年翚会诸侯伐郑之怨也。平者,释憾之辞。(隐六年,郑人来输平。)

  长葛,郑邑,天子所封,非宋人可得取也。宋人前年伐郑,围长葛,此而取之,故言「伐」、言「围」、言「取」,悉其恶以诛之也。(宋人取长葛。)

  媵书者,为庄十二年归于酅起。(叔姬归于纪。)

  城邑宫室,高下大小皆有王制,不可妄作。是故城一邑,新一厩,作一门,筑一囿,时与不时,皆详而录之。时谓周之十二月,夏之十月,非此不时也。得其时者其恶小,非其时者其恶大。此圣人爱民力、重兴作、惩僭忒之深旨也。(隐七年,夏,城中丘。)

  言「伐」,用兵也。楚丘,卫地。地以楚丘者,责卫不能救难。录「以归」者,恶凡伯不死位。(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祊,郑邑,天子所封,非鲁土地,故曰「来归」。定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皆此义也。先言「归」而后言「入」者,郑不可归,鲁不可入也。郑人归之,鲁人受之,其罪一也。入者,受之之辞。(隐八年,郑伯使宛来归祊。)

  不氏,未命也。(无骇卒。)

  公与翚倾众悉力共疾于宋,又浃日而取二邑,故君臣并录以疾之。(隐十年,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齐、晋、宋、卫未尝来朝鲁者,齐、晋盛也,宋、卫敌也。滕、薛、邾、杞来朝,奔走而不暇者,土地狭陋,兵众寡弱,不能与鲁抗也。(隐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

  水不润下也。昔者圣王在上,五事修而彝伦叙,则休验应之,故曰:「肃时雨若,乂时晹若,哲时燠若,谋时寒若,圣时风若。」若圣主不作,五事废而彝伦攸斁,则咎验应之,故曰:「狂常雨若,僭常旸若,豫常燠若,急常寒若,蒙常风若。」若春秋之世多灾异者,圣王不作故也。然自隐迄哀,天下之灾异多矣,悉书之则不可胜其所书矣,是故孔子惟日食与内灾则详而书之,外灾则或举其一,或举于齐、郑、宋、卫,则天下之异,从可见矣。(桓元年,秋,大水。)

  弒君之贼,诸侯皆得讨之,宣十一年楚人杀陈夏征舒是也。此言「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者,恶不讨贼也。(桓二年,会于稷。)

  凡日食,人君皆当戒惧修德,以消其咎。(桓三年,日有食之。)

  是时文姜乱鲁,骊姬惑晋,南子倾卫,夏姬丧陈,上下化之,滔滔皆是,不可悉举也。故自隐而下,内女出处之迹,皆详而录之,以惩以戒,为万世法。(公子翚如齐逆女。)

  此齐侯送姜氏,公受之于讙也。公受姜氏于讙,不以讙至者,不与公受姜氏于讙也。故曰「夫人姜氏至自齐」,以正其义。(夫人姜氏至自齐。)

  桓立十八年,唯此言「有年」者,是未尝有年也。书者,着桓公为国不能勤民务农若是也。(有年。)

  狩,冬田也。天子、诸侯四时必田者,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讲武经而教民战也,岂徒肆盘游、逐禽兽而已哉!然禽兽多则五谷伤,不可不捕也,故因田以捕之,上以供宗庙之鲜,下以除稼穑之害。故田必以时,杀必由礼。田不以时谓之荒,杀不由礼谓之暴。惟荒也妨于农,惟暴也殄于物。此圣人之深戒也。(桓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此言「甲戌、己丑,陈侯鲍卒」,阙文也。盖甲戌之下有脱事尔,且诸侯未有以二日卒者也。(桓五年,陈侯鲍卒。)

  桓王以蔡人、卫人、陈人伐郑,郑伯叛王也。其言「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者,不使天子首兵也。案十四年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僖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定四年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皆曰「以」,此不使天子首兵可知也。曷为不使首兵﹖天子无敌,非郑 伯可得抗也,故曰「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以尊之。尊桓王,所以甚郑伯之恶也。夫郑同姓诸侯,密迩畿内,桓王亲以三国之众伐之,拒而不服,此郑伯之罪不容诛矣。(从王伐郑。)

  雩,求雨之祭,建巳之月常祀也,故经无六月雩者。建午建申之月非常则书。谓之「大」者,雩于上帝也。天子雩于上帝,诸侯雩于山川百神。鲁,诸侯也,雩于山川百神,礼也;雩于上帝,非礼也。是时周室既微,诸侯之僭者多,举于鲁,则诸侯僭之从可知矣。然《春秋》鲁史,孔子不敢斥也。其或灾异非常,改作不时者,则从而录之,以着其僭天子之恶。隐五年九月考仲子之宫,初献六羽,此年秋大雩,六年八月壬午大阅,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僖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宣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定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之类是也。呜呼,其旨微矣!(大雩。)

  此与二年书「来朝」、三年会郕同旨。(桓六年,公会纪侯于郕。)

  八月,不时也;大阅,非礼也。大阅,仲冬简车马,八月不时可知也。大阅、大搜,谓天子田。(大阅。)

  称「人」以杀,讨贼乱也。(蔡人杀陈佗。)

  春秋之法,诸侯不生名。生名,恶之大者也。此年谷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十五年郑伯突出奔蔡,庄十年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僖十九年宋人执滕子婴齐,二十五年卫侯毁灭邢,昭十一年楚子虔诱蔡侯般,杀之于申是也。桓大逆之人,诸侯皆得杀之。谷伯绥、邓侯吾离不能致讨,反交臂而来朝,故生而名之也。(桓七年,谷伯绥、邓侯吾离来朝。)

  不出主名,微者也。(桓八年,秋,伐邾。)

  此年书「王」者,王无十年不书也。十年无王,则人道灭矣。(桓十年,春王正月。)

  来战于郎,不言侵 伐者,不与齐、卫、郑加兵于我也。郎,鲁地;地以鲁,则鲁与战可知矣。不书主名者,三国无故加兵于我,不道之甚,故以三国自战为文也。(来战于郎。)

  柔不氏,内大夫之未命者。蔡叔,蔡侯弟也。案诸侯母弟未命为大夫者皆字。此年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十五年许叔入于许,十七年蔡季自陈归于蔡,庄三年纪季以酅入于齐之类是也。(桓十一年,盟于折。)

  再言丙戌,羡文也。此盟与卒同日尔,且经未有一日而再书者,此羡文可知。桓十二年,丙戌,卫侯晋卒。

  此公及郑伯伐宋也。不言公者,讳之也。地以宋,则宋与战可知也。不书主名者,不与公及郑伯伐宋也,故以鲁、郑自战为文。凡公专尸其事则讳之,此年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十七年及齐师战于奚,庄九年及齐师战于干时之类是也。(战于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