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谢山《书乡先生宋中大夫家传后》曰:大夫预名元佑党人之一。大夫之舅氏范丞相忠宣公纯仁、右丞纯礼、待制纯粹,及大夫初娶妇翁胡右丞宗愈、再娶妇翁王学士觌中、表兄弟范开封正平,九族之中,登锢籍者七人。又读陈忠肃公瓘《与兄书》云:「章氏议却不成;农师极惓惓,亦不敢就。自到官,尤觉中馈不可无人,瑞奴等零丁益可怜,不免议同年周户曹之妹。其家清贫,其人年长。贫则不骄,长则谙事。举家好善,故就之。」户曹即大夫也。嗟乎!即忠肃之书,可以见大夫一门之贤;而其得力于范文正公、胡文恭公之典型者,亦岂少哉!文正为贾东明蕃,以不附新法忤荆公。而忠宣之出,司马侍郎忠洁公朴,温公群从,握节死于金者也。大夫胡氏之私,则僚邓考功。忠臣亦在党禁,可谓同岑之盛矣!

  越公史八行先生诏

  史诏,字升之,鄞县人,父冀公简、母叶氏夫人遗腹子也。颀秀丰下,少有立志。尝与丰清敏、舒中丞受业于乡先生楼郁,以孝行闻,遇大比辄引避。尝曰:「无母氏之节,已无史氏矣。誓终身母子不相离。」或曰:「辟荐,所以荣母也。」先生曰:「朝廷设科,思得其用,敢窃为己荣邪﹖设与计偕,则初志爽矣。况亡亲欺君,士君子所不为也。」大观二年,诏举八行,乡人以先生应命,遂与母避于县东大田山。郡守所往,迫使就道,誓不起。乡人称为「八行先生」。(参《宁波府志》。)

  中丞舒懒堂亶

  舒亶,字信道,鄞县人,号懒堂。官至中丞。为楼正议高弟,本属正学。特以附丽荆公,遂为吕、蔡一流,力与东坡为难,良可惜也。

  ◆周氏家学(鄞江再传。)

  银青周鄞江先生锷(见上《西湖门人》。)

  进士周先生铢

  周铢,师厚次子,鄞江锷之弟。崇宁二年进士。兄弟偕隐,乡人慕之。(参延佑《四明志》。)

  ◆史氏家学

  越公史八行先生诏(见上《西湖门人》。)

  ◆侯氏家学

  侯荆门先生仲良(别见《刘李诸儒学案》。)

  ◆汪氏家学(鄞江三传。)

  庄靖汪适斋先生大猷(别见《龟山学案》。)

  ◆八行家学

  忠定史真隐先生浩(别见《横浦学案》。)

  文靖史自斋先生弥忠

  华文史独善先生弥巩

  史和旨先生弥林(并见《慈湖学案》。)

  ◆西湖续传

  宣献楼攻媿先生钥(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袁氏续传

  正献袁絜斋先生燮(别为《絜斋学案》。)
卷七 涑水学案(上)
  涑水学案(上)(全祖望补本)

  涑水学案表

  司马光    (子)康    (孙)植(别见《百源学案》。)

  (古灵同调。)(从子)宏   (子)朴    (孙)通国

  刘安世(别为《元城学案》。)

  范祖禹(别为《华阳学案》。)

  晁说之(别为《景迂学案》。)

  欧阳中立

  樊资深

  田述古(别见《安定学案》。)

  尹材 (从子)焞(别为《和靖学案》。)

  张云卿

  李陶

  邢居实(别见《安定学案》。)

  牛师德(别见《百源学案》。)

  (私淑)陈瓘(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唐广仁(别见《陈邹诸儒学案》。)    黄隐 (曾孙)黼

  陆贺 (子)九思

  (子)九 刘尧夫(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子)九韶

  (子)九龄(并为《梭山复斋学案》。)

  (子)九渊(别为《象山学案》。)

  朱松(别见《豫章学案》。)

  李焘    (子)壁

  (并涑水续传)   子 (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邵雍(别为《百源学案》。)

  张载(别为《横渠学案》。)

  程颢(别为《明道学案》。)

  程颐(别为《伊川学案》。)

  陈舜俞(别见《安定学案》。)

  (并涑水讲友。)

  刘恕(子)羲仲

  刘攽(别见《庐陵学案》。)

  (并涑水学侣。)

  吕诲

  范镇(别为《范吕诸儒学案》。)

  吕公着(别为《范吕诸儒学案》。)

  李常(别见《范吕诸儒学案》。)

  赵瞻

  傅尧俞

  孙固(子)朴

  李周

  (并涑水同调。)

  ----

  涑水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小程子谓:「阅人多矣!不杂者,司马、邵、张三人耳。」故朱子有「六先生」之目。然于涑水微嫌其格物之未精,于百源微嫌其持敬之有歉,《伊洛渊源录》中遂祧之。草庐因是敢谓涑水尚在「不着」「不察」之列。有是哉﹖其妄也!述《涑水学案》;(梓材案:《涑水学案》,洲原本已佚。谢山补定,分为两卷,稿亦无存。兹特釆录《迂书》,而以《疑孟》、《潜虚》足之。至谢山所补门人小传,则其稿尚存。)

  ◆古灵同调

  文正司马涑水先生光

  司马光,字君实,陜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先生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没水中,先生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 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历官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先生言:「真伪不可知,且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未几,同知谏院。仁宗不豫,国嗣未立,谏官范公镇首发其议,先生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范公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疏再上,帝大感动,遂立英宗 为皇子。进知制诰,固辞,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英宗立,诏两制集议濮王典礼,先生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议上,与大臣意殊。御史六人争之力,皆斥去;先生请与俱贬,不许。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先生力辞。帝曰:「卿有文学,何辞为﹖」对曰:「臣不能为四六。」帝曰:「如两汉制诏可也。」竟不获辞,上疏论君德,曰仁,曰明,曰武;论治道,曰官人,曰信赏,曰必罚。其说甚备。且曰:「臣平生力学所得,尽在是矣。」先生常患历代史繁,人主不能览,遂为《通志》八卷以献。英宗悦之,命置局续其书。至是,神宗名之曰《资治通鉴》自制序授之,俾日进读。河朔旱伤,执政以国用不足,乞南郊勿赐金帛。先生曰:「救灾节用,宜自贵近始。」与安石争议不已。会安石草诏,引常兖辞禄事责两府,两府不敢复辞。安石得政,行新法,先生逆疏其利害。迩英进读,至曹参代萧何事,帝曰:「汉守萧何之法不变,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存可也。」侍讲吴申以先生言是,帝亦欲用先生,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苟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安石以韩魏公上疏,卧家求退,帝乃拜先生枢密副使。先生辞曰:「陛下徒荣以禄位,不取其言,是以大官私非其人也。陛下诚能罢新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抗章至七八,帝犹未允。安石起视事,先生乃得请,遂求去,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徙知许州,趣入觐,不赴,请判西京御史台归洛,自是绝口不论事。求言诏下,先生感泣,欲默不忍,乃复陈六事,又移书责宰相吴充。帝欲复用先生,蔡确沮之。帝谓《资治通鉴》贤于荀悦《汉纪》,数促使终篇。及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为君实也。帝崩,赴阙临,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所至,民遮道聚观,曰:「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哲宗立,太皇太后遣使问所当先,先生请开言路。诏榜朝堂。大臣有不悦者,为设六语,云「若此者,罪无赦」。后以示先生,先生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改诏行之。先生又奏修身、治国之要,其目各有三,即仁宗朝所陈者,而英宗、神宗初立,尝以为献,兹乃复申其说。起知陈州,过阙,留为门下侍郎。元佑初,病作。时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先生折简与吕申公云:「光以身付医,以家事付愚子。惟国事未有所托,今以属公。」乃论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罢之。又立十科荐士法。皆从之。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遂罢青苗,复常平法。是时两宫虚己以听。辽、夏使至,必问先生起居,敕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海内之民得离新法之苦,欢若更生,君子称其有旋乾转坤之功云。先生自见言行计从,欲以身殉社稷。宾客悯其体羸,谓宜少节烦劳,先生曰:「死生,命也。」为之益力。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大事也。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与帝临丧,襚以一品礼服,赙特厚,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京师人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岭南封州父老亦相率具祭。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先生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其兄太中大夫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天下敬信。陜、洛间化其德,有不善,曰:「君实得无知之乎﹖」于学无所不通,惟不喜释、老,曰:「其微言,不能出吾书;其诞,吾不信也。」《文集》八十卷,他著述二十种,五百余卷。(云濠案:先生遗文名《传家集》。东坡为先生行状,称《文集》八十卷外,有《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历年图》七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翰林词草》三卷、《注古文孝经》一卷、《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注《老子道德论》二卷、注《太玄经》八卷《大学中庸义》一卷、注《杨子》十三卷、《文中子传》一卷、《河水谘目》三卷、《书仪》八卷、《家范》四卷、《续诗话》一卷、《游山行记》十二卷、《医问》七篇。又《潜虚》一卷,未及。谢山《学案札记》:「《温公易传》三卷,又一卷。」)绍圣初,御史周秩论其诬谤先帝,惇、卞请发冢斲棺,诏夺赠谥,仆所立碑。惇言不已,连追贬崖州司户参军。徽宗立,复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复降正议大夫。亦撰《奸党碑》,令郡国皆刻石。长安石工安民辞曰:「司马相公者,海内称其正直。今谓之奸邪,不忍刻也。」府官欲加罪,泣曰:「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恐得罪后世。」闻者媿之。靖康初,还赠谥。建炎中,配飨哲宗庙庭。咸淳中,从祀于孔庙。明嘉靖中,祀称「先儒司马子」。子康。(参史传。)

  温公迂书

  夫树木,树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给薪苏而已。三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乎﹖(《释迂》。)

  或曰:「夫士者,当美国家,利百姓,功施当时,泽及后世。岂独龊龊然谨司其分,不敢失陨而已乎﹖」曰:「非谓其然也。智愚勇怯,贵贱贫富,天之分也。君明臣忠,父慈子孝,人之分也。僭天之分,必有天灾。失人之分,必有人殃。尧、舜、禹、汤、文、武勤劳天下,周公辅相致太平,孔子以《诗》、《书》礼乐教洙泗,颜渊箪食瓢饮,安于陋巷,虽德业异守、出处异趣如此其远也,何尝舍其分而妄为哉!」(《士则》。)

  言不可不重也。子不见钟鼓乎﹖夫钟鼓,叩之然后鸣,铿訇镗鞳,人不以为异也。若不叩自鸣,人孰不谓之祆邪﹖可以言而不言,犹叩之而不鸣也,亦为废钟鼓矣。(《言戒》。) 

  或曰:「蘧伯玉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信乎﹖」曰:「何啻其然也!古之君子好学者,有垂死而知其未死之前所为非者,况五十乎。夫道,如山也愈升而愈高,如路也愈行而愈远,学者亦尽其力而止耳。自非圣人,有能穷其高远者哉!」(《知非》。)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世之高论者竞为幽僻之语以欺人,使人跂悬而不可及,愦瞀而不能知,则尽而舍之,其实奚远哉﹖是不是,理也;才不才,性也;遇不遇,命也。(《理性命》。)

  迂叟事亲,无以踰人,能不欺而已矣。其事君亦然。(《事亲》。)

  宽而疾恶,严而原情,政之善者也。宽猛。

  或问:「子能无心乎﹖」迂叟曰:「不能。若夫回心,则庶几矣。」「何谓回心﹖」曰:「去恶而从善,舍非而从是。人或知之而不能徙,以为如制駻马、如斡磻石之难也。静而思之,在我而已。如转户枢,何难之有!」(《回心》。)

  言而无益,不若勿言。为而无益,不若勿为。余久知之,病未能行也。(《无益》。)

  学者,所以求治心也。学虽多而心不治,何以学为!(《学要》。)

  小人治,君子治心。(《治心》。)

  或问:「子绝四,何以始于毋意﹖」迂叟曰:「吉凶悔吝,未有不生乎事者也。事之生,未有不本乎意者也。意必自欲。欲既立于此矣,于是乎有从有违。从则有喜有乐有爱,违则有怒有哀有恶,此人之常情也。爱实生贪,恶实生暴;贪暴,恶之大者也。是以圣人除其萌,塞其原,恶奚自而至哉!」或曰:「无意于恶,既闻矣。敢问圣人亦无意于善乎﹖」曰:「不然。圣人之为善,岂有意乎其间哉﹖事至而应之以礼义耳!礼者,履也,循礼则事无不行。义者,宜也,守义则事无不得。圣人执礼义以待事,不为善而善至矣。圣人岂有意乎其间哉!」或曰:「毋固、毋必,奚以异乎﹖」曰:「在我为固,在人为必。圣人出处语默,唯义所在,无可无不可,奚其固!成败祸福,系命所遭,谁得而知之,奚其必!」或曰:「然则何以终于毋我﹖」曰:「有意有必有固,则有我;有我则私,私实生蔽。无意无必无固,则无我;无我则公,公实生明。」(《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