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五分七分则其差可见。即此多少而差其分之谓也。此言上胜下胜,有余而为盈也。如此推之,则天地之盈虚从可知矣。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
天地盈虚之理既明,帝故善之,上文岐伯之用热远热,用寒远寒者,无犯之谓。帝引其言而言余欲用寒用热,实用其力而不远,奈何?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时令当热,寒邪在表,用辛热之药以发之,是发表而不远热也。
时令当寒,热邪在里,用寒泄之药以攻之,是攻里而不远寒也。
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
发表犯热,攻里犯寒,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
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不当攻发,而用寒热,是为内贼。贼、害也。害则其病益甚。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
其人有病,故病益甚,愿闻无病而用寒热何如?
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
无病而犯寒热则病生,故无者生之。有病而犯寒热则病甚,故有者甚之。
帝曰:生者何如?
所生之病何如?
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
热至寒至,病所以生也。
寒至则坚痞,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
凡此皆不远寒,而生寒病也。
热至则生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 螈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 之病生矣。
凡此皆不远热而生热病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治病之法,时必顺之,若违时而犯寒犯热者,仍治以胜也。胜者,犯寒以热治,犯热以寒治也。
帝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
妇人怀孕重身,当犯寒热以毒之,则何如?
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有寒热之病,用寒热之毒,谓之有故,有故而用,则无殒减之患。然亦无过用而致殒灭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
有故无殒,何谓故也?
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有故,内有积聚也。大积大聚,其毒药之可犯也。不过衰其大半而止,若攻之过者,则死矣。
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承无过用之意,谓病之过者,或可过用,故谓郁之甚者,治之奈何。
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
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水郁折之,旧本误析今改。五行之气贵得其平,故木郁则达之,达,通达也。火郁则发之,发,开发也。土郁则夺之,夺,裁夺也。金郁则泄之,泄,疏泄也。水郁则析之,析,分析也。虽曰达之发之夺之泄之析之,然必调其正气,若郁之过者则逆其气而析之,析,析抑也。析之以其有所畏也。
析之而畏,所谓实则泻之也。
帝曰:假者何如?
真实则泻,若假者何如?
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实者邪气实,原非正气之实也,有假其气即当泻之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
客气胜,泻之可也。
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营运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
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圣人之道,惟圣人能通之,故当藏密其旨,不敢轻示,此天地之营运,阴阳之临御,寒暑之往来,千百世而无传人也。运气之理,不綦至微而难测欤。
卷之八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篇
《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曰:谨奉天道,请言真要。此篇论六气司天,六气在泉,有正化,有胜复,有标本寒热,有调治逆从,五味阴阳,制方奇偶,谨奉天道,合于人身,故曰《至真要大论》。
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
更,平声,下同。盈虚,即太少也。五运与六气交合,甲、丙、戊、庚、壬为太,主盈;乙、丁、己、辛、癸为少,主虚;子、寅、辰、午、申、戌为太,主盈;丑、卯、巳、未、酉、亥为少,主虚。五气交合,盈虚更作,《六元正纪》详论之,故曰余知之矣。
其六气不与五运交合,分治以司天地者,其至何如?此承上编六十岁之纪,而问一岁之六气也。
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六气分治,以司天地,此天地之大纪,至神之理,通于人身,乃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
天地大纪,人神通应,故愿闻人之上合天之昭昭,下合地之冥冥。
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天地之理,备于人身,此道之所主,而为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愿闻上下相合之道。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
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三阴三阳六气司天,各有风热湿火燥寒之化也。以所临藏位者,天气之所临。合于人之形藏,各有其位也。如厥阴合肝,少阴合心肾,太阴合肺脾,少阳合三焦、胆,阳明合大肠、胃,太阳合小肠、膀胱,各有上下形藏之位。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天气所临,合于形藏,而有风热湿火燥寒之病也。
帝曰:地化奈何?
六气本化上临,乃司天之化,故问地化奈何?
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间,去声,下同。地化与司天同候,其左右之间气,亦同候也。
帝曰:间气何谓?
间气同候,何谓?
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五营运大论》云:随气所在,期于左右。故司上下之左右者,是谓间气也。间气司上下之左右,当与司天在泉同候矣。
帝曰:何以异之?
间气与司天在泉之气,何以异之?
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主岁者,司天在泉之气也,司天在泉,主一岁之气,故主岁者纪岁。间气者,上下左右之气也。上下左右,分主六十日之一气,故间气者纪步也。《六微旨大论》云:步者,六十度而有奇。六十度,即六十日也。
帝曰:善。岁主奈何?
主岁者纪岁,故问岁主奈何?
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
动化。
司天在泉,司气间气,皆为岁主,伯故类举以对。阳为气,司天为阳,故厥阴司天为风化。厥阴司天,巳亥岁也。阴为味,在泉为阴,故厥阴在泉为酸化。厥阴在泉,寅申岁也。司气,司岁之运气也。丁壬木运,本于天之苍气,故司气为苍化。间气,上下左右之气也。《五营运大论》云:上见太阳,则左厥阴,上见少阴,则右厥阴;太阳在下,左厥阴,少阴在下,右厥阴。辰戌子午,厥阴居司天之左右,丑未卯酉,厥阴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动化。动,风之摇动也。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子午之岁,少阴司天为热化。卯酉之岁,少阴在泉为苦化。戊癸化火,少阳司气,少阴君火,不司气化。所以然者,六气之中有二火。少阳相火,合司气之化,而君火之尊不与也。少阴不司气化,而间气则居,故居气为灼化。灼,火之灼燔也。盖上见厥阴,左少阴;上见太阴,右少阴;厥阴在下,左少阴;太阴在下,右少阴。巳亥丑未,少阴居司天之左右;寅申辰戌,少阴居在泉之左右也。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 化,间气为柔化。
丑未之岁,太阴司天为湿化,辰戌之岁,太阴在泉为甘化。甲己化土,本于天之 化,故司气为 化。
盖上见少阴,左太阴;上见少阳,右太阴;少阴在下,左太阴;少阳在下,右太阴。子午寅申,太阴居司天之左右;卯酉巳亥,太阴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柔化。柔,土之濡弱也。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为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寅申之岁,少阳司天为火化,巳亥之岁,少阳在泉为苦化。戊癸化火,本于天之丹气,故司气为丹化。
上见太阴,左少阳;上见阳明,右少阳;太阴在下,左少阳;阳明在下,右少阳。丑未卯酉,少阳居司天之左右;辰戌子午,少阳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明化。明,火之光明也。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卯酉之岁,阳明司天为燥化;子午之岁,阳明在泉为辛化。乙庚化金,本于天之素气,故司气为素化。
上见少阳,左阳明;上见太阳,右阳明;少阳在下,左阳明;太阳在下,右阳明。寅申辰戌,阳明居司天之左右,巳亥丑未,阳明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清化。清,金之清肃也。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藏,如字。辰戌之岁,太阳司天为寒化,丑未之岁,太阳在泉为咸化。丙辛化水,本于天之玄气,故司气为玄化。上见阳明,左太阳;上见厥阴,右太阳;阳明在下,左太阳;厥阴在下,右太阳。
卯酉巳亥,太阳居司天之左右;子午寅申,太阳居在泉之左右,故间气为藏化。藏,寒之凝敛也。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六气各有所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之分治,其中复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苍 丹素玄五色,故必明五味五色所生,而合于五脏之所宜,然后乃可以言六气化之盈虚,病生之端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同化之行也何如?
上文岐伯云:地化与司天同候。是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厥阴在泉,其化亦以风也,帝故举而问之。
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
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厥阴在泉,故风行于地。六气为本,故所谓本也。不但风气为然,其热湿火燥寒之气皆然,故余气同法。六气司天而本乎天者,即天之气也。六气在泉而本乎地者,即地之气也。司天在泉,皆本六气。故天地合气,一岁六分之,故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六节之气,各有所宜,不宜则病,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即此六节分而万物化生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
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是六气为万物之主,不宜则病,故问主病何如?
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司岁,五运五行主岁也;备物,随五行所主之运,备五行所属之物也。随司岁之气以备物,则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故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
五运五行,六岁始复,先备其物,以候其用,故问先岁物何也?
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万物之性,不外五行,五行之气,各主一岁,随五行所主之气,备五行所属之物,乃得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
五运五行,六气亦五行,故问司气者何如?
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六气合五运。司气者,必与主岁同,谓之专精。然司气者,多不能尽与主岁同,而有有余不足也。
六十年中惟乙卯乙酉,丙辰丙戌,丁巳丁亥,戊子戊午,戊寅戊申,己丑己未十二年,司气与主岁同。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
非司岁所备之物,何以不专精,故又问之。
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浓,性用有躁静,
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非司岁所备之物,其气散也,故秉质同而等级异也。所谓异等者,气味有薄浓,薄则不足,浓则有余;性用有躁静,躁则劣,静则优。自气味薄浓性用躁静推之,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即此质同异等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
害,犹病也。五运五行,谓之岁主。五运五行,合于五脏,不和则病,故问岁主藏害何谓?
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水火金土木,相为胜制,受制则不胜,不胜则病,故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藏害之大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
藏害,而治之奈何?
岐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
司天在泉之理,备于人身,故举上下外内,以明藏害之治。上淫于下,谓司天之气,淫胜其在下之运气,当以所胜平之。如少商金运,火热司天,平以咸寒之类。外淫于内,谓在泉之气,淫胜其在内之运气,当以所胜治之。如少宫土运,风木在泉,治以辛凉之类。曰平曰治,言治之而得其平,平之而得其治也。
帝曰:善。平气如何?
无上下外内之胜制,谓之平气,平气何如?
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人身之气,合于天地,故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和之,大要以平为期。正者正治,言阳盛治阳,阴盛治阴,正治而得其平也。反者反治,言阳虚而阳反盛,阴虚而阴反盛,无容正治,当反治而得其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