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直解


  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折,音舌,下同。榆,作摇。齐,平也。夜卧失枕,患在肩上横骨间。伸舒不能,故如折也。折则臂不能举,当使摇臂平肘以和之。摇臂平肘,则背中有窝,当正灸脊中,毋他求也。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 。

  肋稍曰 。 络,肋稍之络也。季胁,胁之尽处也。 络季胁,经脉不和,枢转不利,致引少腹而痛胀。少腹者,太阳膀胱之部也,故当刺太阳之 ,通其经脉焉。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 ,与痛上,八 在腰尻分间。

  太阳经脉,挟背抵腰,主筋所生病,腰痛。不可以转摇,腰脊皆病也。急引阴卵,筋病也。八 ,上、次 、中 、下 ,左右凡八 也。与痛上,及与腰之痛上,皆当刺也。申明八 在腰尻两分肉间。

  鼠 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荣、取膝上外者,

  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解,骨解也。荣,荣俞也。拜,揖也。鼠 寒热,乃肾脏水毒,循脉而上。颈项如 ,是为鼠 。身发寒热,是为鼠 寒热。太阳膀胱寒水,为肾之腑,故还刺寒府。寒府,太阳经脉也,申明寒府,在附膝外解荣,附膝外,膝外侧也。解,骨解,膝外侧之骨缝也。荣,荣俞,足小趾本节之通谷穴也。

  如刺骨解之穴。取膝上外侧者,使之揖,揖则膝挺骨竖,而骨解可取矣。如刺荣俞之穴,取足心者,使之脆,跪则足心宛宛,而荣俞通谷可取矣。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任冲督脉,皆起于少阴,合于太阳。中极之下,乃少阴属肾络膀胱之处。故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从中极而上,则过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更上颐循面。入于目,循面入目,则合太阳矣。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

  齐,脐通,下同。气街,乃腹气之街,脐左右动脉之处。故冲脉者,起于气街。冲脉任脉皆起于少阴。

  故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散于皮肤,则合太阳矣。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强,去声。此论任脉波脉之病,而并及于督脉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上毛际,循腹里。故任脉为病,男子则内结七疝。七疝,狐疝、颓疝、及五脏之疝也。女子则带下瘕聚。带下,湿浊下淫也。瘕聚、血液内瘀也。冲脉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病则不能上行外散。故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逆气者,气不循经。里急者,气不输布。任脉波脉,行身之前,督脉行身之背,故督脉为病,失其循行,则脊强反折。

  夫胸腹为阴,脊背为阳,逆气里急,阴病不能仰也,脊强反折,阳病不能俯也。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

  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

  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背抵腰中,入循膂,络

  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

  溺,鸟去声,下同。督脉亦起于少阴,故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乃曲骨中央。女子则入系廷孔,申明其孔乃溺孔之端,其络脉由阴而阳,从下而上。故其络循阴器,合前后二阴之篡间,复绕篡后,又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相合。夫少阴巨阳中络,乃少阴上股内之后廉,贯脊属肾者是也。督脉由少阴而上,合于太阳。故与太阳之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者,相合而偕行也。女子入系廷孔之溺孔,其男子则循茎下至篡,与女子之廷孔溺孔相等,所以申明任冲督三脉,皆起于少阴而合于太阳也。

  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

  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

  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此复申明任脉之为病也。其少腹直上者,即任脉上毛际,循腹里直上也。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即任脉循腹里,上至咽喉也。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即任脉上颐循面入目也。任脉从少腹,上贯心,故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上文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男子不得前后为冲疝。谓不但疝病于内,而且不得前后。不但疝结于内,而且上冲也。其女子不孕,谓女子带淫于下,瘕聚于内,不能孕也。

  又曰:癃痔遗溺者,申明不得前后,乃癃痔之病,癃与遗溺,不得前矣,痔则不得后矣。任脉上至咽喉,故嗌干,所以复举任脉,而申明任脉之病者如此。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此复申明督脉之为病也。上文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脊骨者,督脉之所循。故督脉生病,即治督脉,治督脉,治其脊骨也,故曰治在骨上。若病甚者,在脐下营。脐下营乃少腹以下骨中央,督脉所起之部也。所以复举督脉生病而为治法者如此。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此复申明冲脉之为病也,上文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故此言其上气有音者,不能从胸而上,故当治其喉中央。喉中央者,缺盆之中,故曰在缺盆中者,此逆气里急,不能从胸而上出于喉也。治其渐者,使从喉上面,故曰渐者,上侠颐也。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是冲脉不但至胸中而散,亦上颐循面,故复举冲脉之病以明之。此一节,言太阳寒府之气,合于少阴,任冲督三脉,皆起于少阴而合于太阳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

  蹇,难也。蹇膝,膝难进也。膝蹇故伸不能屈。楗,犹枢也。

  下文云:辅骨上横骨下为楗,治其楗而膝能伸屈矣。

  坐而膝痛治其机。

  机,机关也。坐而膝痛,则机关不和。下文云:侠髋为机,治其机而膝痛可愈矣。

  立而暑解,治其骸关。

  暑,热也。解,膝骨缝也。立而暑解,立则骨缝如暑热也。骸关,即膝解也。下文云:膝解为骸关,治其骸关,而暑解可愈矣。

  膝病,痛及拇指,治其 。

  拇指,足大趾也。膝痛,痛及拇指,经脉相应也。 ,腿曲处也。下文云:骸下为辅,辅上为 ,治其 而拇指膝痛可愈矣。

  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

  隐,犹藏也。膝痛如物隐者,痛而高肿,如物内藏也。关,关节也。下文云: 上为关,治其关而痛如物隐可愈矣。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

  膝痛而筋不柔和,故脊背不可屈伸,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当其背内,而屈伸自如矣。

  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

  折,音舌、 ,足骨也。 ,骨穴也。膝痛连 ,其痛若折,当治阳明之中俞 。中俞,足阳明俞穴也。五俞之穴,前有井荣,后有经合,俞居中,故曰中俞 ,足中指间陷谷穴也。治阳明中俞 ,而连 若折可愈矣。

  若别,治巨阳少阴荣。

  承上文而言,膝痛连 若别。别,离也。若 膝之不相属也。当治巨阳少阴之荣穴。巨阳之荣,足小指后通谷穴也,少阴之荣,足心后然谷穴也。治其荣,而连 若别可愈矣。

  淫泺胫 ,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泺,音洛。淫,极也。泺,寒也。维,络也。淫泺胫 ,极寒而胫骨 削也。胫 ,则不能久立,少阳主骨所生病,故治少阳之维,在外踝上五寸。经脉论云: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坐不能起,取之所别者此也。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

  上文云:蹇膝伸不屈,治其楗。所谓楗者,辅骨上,横骨下,为楗,股胫皆有辅骨,乃大骨之旁骨,此辅骨,股内旁骨也。横骨,脐下少腹两旁之骨也。

  侠髋,为机。

  上文云:坐而膝痛,治其机,所谓机者,侠髋为机。侠,并也,髋,臀上两旁侧骨也。

  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

  上文云: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所谓骸关者,膝后分解之处,为骸关。夫膝解为骸关,则侠膝之前骨,为连骸。所以申明膝后解处为关,而膝骨则为骸也。

  骸骨下为辅,辅上为 。

  上文云: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所谓 者,骸下为辅,辅上为 。骸下,即骸关之下。辅上,胫辅骨之上也。

   上为关。

  上文云: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所谓关者, 上为关,腿曲处之上也。

  头横骨为枕。

  上文云: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脊背上通枕骨,故不释背内,而释头横骨为枕。知头横骨为枕,则知脊直骨为背矣。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兔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二

  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

  行,音杭,旧本讹左右各一行,今改二行。此举水俞五十七穴,以明水俞之本于肾也。水热穴论云: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也。伏兔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夫尻上五行行五,则五五二十五俞,其俞在背。伏兔上两行行五,乃左右各二行行五,则四五二十俞,其俞在 。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则左右十二俞,其俞在足,是水俞五十七穴,而本于肾也。此一节言膝骨乃机关之会,机关不利而痛,则水气不行,故水俞五十七穴,皆附于骨空也。

  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龈基下,一在项后

  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

  此言髓空有在头上下者,有在脊上下者,髓藏骨空,故曰髓空。脑为髓海,故髓空在脑后三分,申明脑后三分在悬颅穴之际,悬颅在头两旁锐骨之下。锐骨,尖骨也。从头而下,一在龈基下,龈基,齿根也。齿根之下,骨空处也,此髓空在头上下也。从龈基而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脊椎之骨,名曰复骨,复骨在项后之中,从上而下,故曰复骨下也。从大椎之骨而计其上,一在脊骨上空,申明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者是也。有脊骨上空者是也。此髓空在脊上下也。

  数髓空,在面侠鼻。

  面之左右,鼻之上下,髓空不一,故曰数髓空,在面而侠于鼻也。

  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

  从面鼻而下于口,从口而下于肩,皆有骨空。故曰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也。

  两 骨空,在 中之阳。

  从肩至两 之骨空,则在两 中之阳。阳,外侧也。

  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

  骨空,在 中之阳,则臂骨空,亦在臂阳,申明臂阳去手踝四寸,穴名三阳络,在两骨空缝之间者是也。

  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

  从臂反股,则股骨上空亦在股阳。申明股阳出外,上膝四寸,穴名伏兔者是也。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

  从股至 ,则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辅骨,小腿大骨之旁骨也,上端,近膝处也。

  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

  股际,阴股交会之际。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乃动脉之下,跨缝间也。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

  尻骨,尾骨也。髀骨,臀侧骨也。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正当尻骨空之处。

  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

  扁骨,胸脊相交之肋骨也。渗,澹渗也。理,纹理也。凑,会合也。易,交易也。扁骨有澹渗之纹理,凑会于胸脊,其内则无髓孔。申明渗理凑者,髓之交易也,无髓孔者,两头无空也。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髓藏于骨,骨归于肾,骨髓内虚,则肾脏水毒,从经脉而上承,发为鼠 寒热之病。上文云:鼠寒热还刺寒府,夫有余则刺,不足则灸。故又言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项大椎为脊骨之始,以年为壮数,计其结核初起之年,以年数之多少而为灸之壮数。其次则灸橛骨,橛骨为脊骨之终,亦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

  五脏六腑之俞,皆在于背,故视背俞、其俞内陷者,则于左右以灸之。视之之法、须举其臂肩,举臂肩而背上陷者,即灸之。

  两季胁之间,灸之。

  从肩背而及于胁,则两季胁之间,左右灸之。

  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指间灸之。

  经脉论云:胆足少阳之脉,下抵绝骨之端、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故外踝绝骨,小指次指间,各当灸之。

   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

  《经脉》论云:膀胱足太阳之脉,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故 下陷脉及外踝后各当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缺盆骨上,与颈项之鼠 相近,故切之。坚痛如筋者,即于坚痛上灸之。

  膺中陷骨间灸之。

  膺中陷骨间,乃胸之上喉之下,当膺之中,天突一穴。

  掌束骨下灸之。

  束骨,横骨也。掌束骨下,犹言掌下束骨,谓横骨缝中,大陵二穴。

  齐下关元三寸,灸之。

  脐下三寸,关元穴也。故曰脐下关元三寸。

  毛际动脉,灸之。

  毛际两旁气冲之动脉。

  膝下三寸分间,灸之。

  膝下三寸分肉之间,三里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