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也?愿闻其说。
疟必自衰乃刺,故引《灵枢·根结》论之言,而言当寒热之时,虽良工不能止,其故何也?
岐伯曰:经言无刺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为,去声,下同。《灵枢·逆顺》论云,刺法曰,无刺 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故为其病逆,犹言其病与脉相逆也,此皆未可刺治也。引经言,而对帝之经言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疟发有先寒栗者,故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内并于阴,当阳气并阴之时则阳虚而阴盛;阳主外,主气,阳虚故外无气,外无气而阴盛,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疟发有先热渴者,阴气虚而内逆,极则阴气复出之阳,是阳与阴,复并于外,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阴虚则热,阳实则渴,故先热而渴也。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
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
疟发先寒则后热,先热则后寒。故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而热,并于阴则阴胜而寒。风气为阳,阳胜则热,寒气为阴,阴胜则寒。是症者,风寒之气不常也。寒极则热,热极则寒,故病极则复至。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
必大昌,此之谓也。
经言,《灵枢·逆顺》论之言也,毁,伤也。疟病之发也,热如火之热,寒如风雨不可当。故经言曰,方其盛时而治之,正气必毁,因其衰也而治之,事必大昌,即此火热风雨不可当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
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自衰乃刺,不若因其未发而调治之,故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疟之已发,虽良工不能治,为其气之逆乱也。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攻,治也。早谓治其未发。晏谓治其已衰,承上文治其未发,刺其已衰之意,而复问也。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
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
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刺其已衰,上文已详言之,故此但言治其未发,且者,未定之辞,疟之将发未发也。阴阳之将移未移也,必从手足之四末始也。盖三阴三阳之气,从手足之井荥而出入更移,如病在阳,而阳已伤,则阴从之而亦伤,故当先其未发之时,坚束其四末之处,令邪气之在此经者,不得入于彼经,彼经之阴气,不得出而并于此经,审候其脉,而见其证,见其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刺之,此真气自往而未得交并之时也,此治未发之也道。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承上文治未发之意,问疟病不发之时,其脉候证候,何如而应。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与,病在阳,则热
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疟气者,寒热相胜,阴阳交极,故必更盛更虚,无有定也。由此言之,则疟不发,无所应矣。惟当疟气之所在也,如病在阳则身热而脉躁,病在阴则身寒而脉静,此其应也。病极则阴阳之气俱衰,阴阳俱衰则卫气与邪气相离,故病得休,此其所以不发也,如明日卫气集与邪相遇,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帝承相离则休之意,问疟发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当其发也。有热甚而渴,有热不甚而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其间二日或数日者,邪气与卫气并寒于六腑,卫气入腑,周时不能外出,而有时相失矣,有时相失,不能与病气相汤,故间二日,或休数日乃作也。
疟者,阴阳更胜,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常有或渴或不渴之问,故日症者乃阴阳之气,更相胜也。或阳热之气过甚则渴,或阳热之气不甚,则不渴也。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生气通天论》云,夏伤于暑,秋为 疟,帝举以问,今疟有不必为是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
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恶,去声。邪气伏藏而病疟,此应四时之升降出入者也,其病异形者,感一时之气而为疟,此反四时也,其以秋时病疟者,冬伤于寒,阳气内藏,故寒不甚,以春时病疟者,春伤于风,气机始发,故恶风,以夏时病疟者,夏伤于暑,腠理开,故多汗,此春夏秋冬,皆能病疟,所以明其不必应也。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上文夏受水寒,秋伤于风,藏于腠理皮肤之中,发则先寒后热,名曰寒疟。温疟只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未言所受之时,未明所藏之处,帝欲详明温疟之由,故问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上文因寒疟而及温疟,故寒疟详而温疟略,此问温疟而兼寒疟,故下文但论温疟,而不复言寒疟也。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
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
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上中,去声。藏如字,下同。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邪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在骨髓,气行经脉,故邪气不能自出,至夏因遇大暑,暑热上炎,则脑髓烁,暑行肌肉,则肌肉消,暑开腠理,则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劳其形体,则骨髓之邪气,与汗皆出而为疟,此病邪藏于肾,其气先从内之骨髓,而出于肌肉腠理之外也。如是者,大暑消烁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阳热衰,则气复反入,既衰反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后寒,名曰温疟。寒疟已悉于前,故不复论。
帝曰:瘅疟何如?
因温疟而复问但热不寒之瘅疟也。
岐伯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
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反于阴,故但热
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反,旧本误及,今改。瘅疟者,其人肺素有热,肺主气,肺热则气盛于身,肺气不能外出于皮毛,则厥逆上冲。上冲者,中气实,而不能外泄也,肺热而实,因有所用力,劳其形体,则腠理开,腠理在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因其开也。风寒复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为疟病,发则阳气盛,故先热,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不寒,则病瘅疟矣。上文温疟,气复反入,故先热后寒,瘅疟,其气不反于阴,故但热而不寒,申明气不反阴,但热不寒者,邪热之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是以气不反阴,但热不寒,故命曰瘅疟,所以详明瘅疟之所藏者如此。
帝曰:善。
由瘅疟而推之,则上文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亦火热之气内藏于心,帝故善之。
此一节,论寒疟温疟瘅疟之所由来,及治疟早晏之法也。
卷之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篇
帝承上编疟论,而申明刺疟之法。举三阳三阴、五脏胃腑之疟,以及风疟、温疟,各有刺治,因名刺疟。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然,热止,汗出难已,刺 中,出血。
足太阳之脉,从头下背挟脊抵腰,故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病太阳之本气,故先寒;病太阳之标气,故后热。其热也,如火之 ,暑之 然,热止则汗出多而难已。
中, 中央,委中也。刺 中出血,以治太阳之疟。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
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恶,去声,下同。解 ,犹懈惰,枢转不力也。足少阳之脉,行身之侧,枢转营运,疟病则枢转不力,故令人身体解 。枢转在中,以司开合,开出为阳,合入为阴,阴阳皆虚,故寒不甚,热不甚,少阴阳气不足,故恶见人,见人则心惕惕然,既见而心惕惕,则热多,汗出甚,当刺足少阳,以治少阳之疟。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
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经脉》论云,足阳明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故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寒久则乃热,热去则阴阳和,故汗出。阳明虚,故喜见日月光火气。喜见者,得之乃快然也。当刺足阳明跗上之冲阳,以治阳明之疟。
足太阳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
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收之。
好,去声。足太阴疟病,脾脉不上注于心,故令人不乐。脾气不上交于肺,故好太息。脾胃不和,故不嗜食,脾气不充于肌腠,故多寒热。脾土内虚,水津外泄,故汗出。疟病方至,正气不能上行外达则善呕,呕则太阴之气,从下而上,故呕已,乃衰;病衰,当即取太阴之经而刺治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少阴疟病,阴寒上逆,故令人呕吐甚,从阴出阳,水火主气,故多寒热,气越于外,阳盛阴虚,故热多寒少。少阴神气,热甚而虚,故欲闭户牖而处,阴阳水火皆病,神气复虚,故其病难已。病难已,故不言刺也。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
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数,音朔。足厥阴之脉,合督脉而上行,故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其脉过阴器抵小腹,故少腹满。
少腹满,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如癃状。如癃状,究之非癃也。数便,则小便少而不利尔。
生阳之气,根于厥阴,阴极而阳不生,故意恐惧,意恐惧则气不足,气不足不能上出于阳,故腹中悒悒。悒悒,郁而不舒也,当刺足厥阴以治厥阴之疟。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间,去声,下间日之间同。肺,天也。心,日也。肺疟者,令人心寒,天日虚寒也。天日为阳,故寒已而甚热,热间则气血皆虚,故善惊。其惊也,如有所见者,当刺手太阳,兼及手阳明,而治其肺疟焉。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阳。
心,火也。火热则烦,故心疟者,令人烦心甚,心烦既甚,欲得清水以济其热,得水则真火被却,故反寒多而不甚然,当刺手少阴,而治其心疟焉。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苍,青色,肝木色青,故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肝脉上注于肺,肝气不上,故太息,色苍苍而太息,其状若死者,当刺足厥阴,见血,而治其肝疟焉。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脾主寒湿,故脾疟者,令人寒。腹为脾部,脾寒,故腹中痛,脾土有湿寒之气,有湿热之气,故热则肠中鸣,鸣已则湿热外行,故汗出,当刺足太阴,而治其脾疟焉。
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 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肾为寒水之脏,故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者,肾之府。肾病,故腰脊痛。腰脊痛则转输不利,故宛转。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肾,则骨痛阴痹,大便难。至真要大论云:大便难,阴气不用。故肾疟,而大便难。骨之精为瞳子,肾主骨,故目 然。 ,摇动不明也。下焦生阳之气,不充于四肢,故手足寒,当刺足少阴,兼足太阳而治其肾疟焉。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且,姑且也。且病,病而将愈之意。横脉,络脉也,经直络横之意。五脏疟病,至于胃腑,则从阴出阳,其病将愈。故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将愈未愈,故善饥而不能食。脾胃之络脉不和,故食而支满,腹大,当刺足阳明,兼足太阴之横脉,而刺出其血焉。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空,孔同。此复申明胃疟之义。跗上动脉,足阳明冲阳之脉也。胃疟之发,其身方热,当刺足跗上,阳明冲阳之动脉,摇针以开其穴孔,泻出其血,则身立寒。胃疟之发,身方欲寒,此阳明之气,内合太阴,故当刺手阳明兼手太阴,足阳明、兼足太阴也。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旁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