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素问直解
黄帝素问直解
卷之二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篇
帝与岐伯,论脉之大要,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故名《玉机真脏论》。玉机者,心之神机,真脏者,藏之元真,神机转而不回,藏真脏而不见,若回则不转,真脏脉见,则死。帝反复申详,以明玉机真脏之义。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承上编弦钩毛石,而问所以致弦之故。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唐而滑,端直以长,
故曰弦,反此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
春时反脉何如?
岐伯曰:其气来突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气,脉气也,太过则外强。故病在外。不及则内虚,故病在中。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太过在外,不及在中,皆为何病?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
肝脉太过,则令人善忘。伤寒论云: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忽忽眩冒者,风木上乘也。巅疾者。肝合督脉会于巅顶也。其肝脉不及,不能贯膈注肺,则令人胸痛引背,不能合少肠而枢转,下则两胁 满。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
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长,上声下同。来盛者,夏火之有余也;去衰者,如钩环转,稍末轻微也。此胃而有钩,故名曰钩。若夏时而反此脉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
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对中。
来盛去亦盛,则脉气太过,故病在外;来不盛,则里气内虚,去反盛,则胃气不谐,此脉气不及,故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
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太过,则火气外浮,故令人身热而肤痛,热伤肤表,故为浸泾而成疮;其心脉不及,则心气内虚,故令人烦心,虚于上,则见咳唾,咳唾,咳唾涎沫也;虚于下,则为气泄,气泄者,后气下泄也。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
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轻虚以浮,毛而浮也,来急去散,则从内而毛浮于外,胃而有毛,故名曰浮。若秋时而反此脉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
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毛脉而中央坚,两旁虚,则脉气太过,故病在外,毛脉而复微,此脉气不及,故病在中。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刚令人逆
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
下闻病音。
肺俞在背,肺脉太过,故令人逆气而背痛,肺气内郁,故愠愠然;肺脉不及,则内虚,故令人喘,其呼出吸入皆少气,而咳,咳伤肺络,则上气见血,气上不下,则下闻病音。病音,呻吟声也。呻吟者,下虚也。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
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转,故曰营,反此者病。
藏,如字。营,犹石也,深藏之义也。转,转聚也。沉以转,此胃而有营,故名曰营。若冬时而反此脉者病。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数,音朔。来如弹石者,上下有力而强硬也,此脉气太过,故病在外,其去如数者,弹石一至而即去,去之疾也,此脉气不及,故病在中。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 ,春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
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春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眇,抄同,音渺,余篇仿此。解 ,犹懈怠也。眇中,胁骨之未,助稍处也。清,微冷也。肾脉太过,则水寒之气外盛,故令人解 。春脉痛,水寒有余,火气不足,故少气不欲言。其肾脉不及,则水不济火,故令人心悬如病饥,火不济水,故眇中清,春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总承上文而言,春夏秋冬四时之序,逆其所从,而有脉病之变异也,然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脉独何至?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土至四时,各十八日,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以灌四旁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脾脉之善,在于各脏,故善者不可得见,脾脉不濡,则诸脏有太过不及,故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如何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灌溉太过,脾气之来,如水之流者,则湿气浸淫,此谓土湿太过,病当在外;灌溉不及,脾气不舒,如鸟之喙者,则坚劲自止,此谓土气不及,病当在中,凡其皆可见也。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
上文岐伯云: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帝举其言,问太过不及之病,其病在脾者,皆何如?
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重,平声。强,去声。脾脉太过,湿气浸淫,流于四末,则令人四肢不举,脾脉不及,坚劲自止,不能灌溉,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脉不和,而四肢不举,脾脉不和而九窍不通,是脾病而上下四旁皆病,故名曰重强。强,不和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
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度,入声。上藏,如字。瞿然,惊顾貌。脏腑,密室也。帝闻岐伯之言,瞿然惊顾而起,再拜稽首,而善其说,谓吾今乃得脉之大要,因举《玉版论要》之言,以发明之,天下至数,道之广也,五色脉变,理之微也,揆度奇恒,治之善也。道在于一,神相守也。神机营运,左旋右起,是神转不回。
若右旋左起,是回则不转,不转乃失其营运不息之机,而有下文之病死也。然此至数,无容外求。故曰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迫近,色脉也;以微,神机也。史臣复记黄帝以脉之大要而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机,神机也;着之玉版,故曰玉机。此一节,言以脉之大要,着之玉版,所以名为玉机也。
黄帝曰: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
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黄帝曰”三字,旧本在五脏相通上,今改正于此。受当作授,下同。脉之大要,有正脉、病脉、死脉。五脏之气,有正气、病气、死气。故帝举五脏而复论之。五脏授气于其所生者,五脏正气,授于所生之子也,传之于其所胜者,五脏病气,传于己所胜之脏也。我生生我,皆为所生,气舍于其所生者,五脏正气,舍于所生之母也。死于其所不胜者,五脏死气,死于受克,乃己所不胜之脏也。凡此四者,下文复申详之,而病之且死,不遽死也。必先传行于诸脏,后至其所不胜之脏,则病乃死。又申明此之传行,乃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
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此承上文而申言之。五脏授气于其所生者,如肝授气于心,是授气于我生之子也。传之于其所胜者,肝传之于脾,是传于己所胜之土也。气舍于其所生者,肝气舍于肾,舍于生我之母也。死于其所不胜者,肝至肺而死,死于己所受克之脏也。心授气于脾,授气于我生之子也,心传之于肺,传之于其所胜也,心气舍于肝,舍于生我之母也,心至肾而死,死于其所不胜也。脾授气于肺,授气于所生之子也,传之于肾,传之于其所胜也,气舍于心,舍于所生之母也,至肝而死,死于其所不胜也。肺授气于肾,授气于所生之子也,传之于肝,传之于其所胜也,气舍于脾,舍于所生之母也,至心而死,死于其所不胜也。肾授气于肝,授气于所生之子也,传之于心,传之于其所胜也,气舍于肺,舍于所生之母也,至脾而死,死于其所不胜也。上文云,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故曰: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气合四时,以五行而五分之,可以占死生之早暮也。五分者,寅卯主木,巳午主火,申酉主金,亥子主水,辰戌丑未主土。肝至肺而死,死于申酉;心至肾而死,死于亥子;脾至肝而死,死于寅卯;肺至心而死,死于巳午;肾至脾而死,死于辰戌丑未也。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
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此亦申明上文之义,言顺传所胜,亦死也。上文五脏授气其所生,气舍于其所生者,乃五脏相通,而移皆有次也,肝心脾肺肾,以次相通,相通而授气之所在,即气舍之所在也。上文传之于其所胜者,乃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也。木土水火金,相胜而传,传之为所胜,则受传即为所不胜也。上文病之且死,必先传行,是当治之,若不治,则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法三月者,病在于肝,越夏三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若六月者,病在于肝,剧于孟春,越春夏六月,至秋,则金克木而死。五脏仿此,可以类推。若三日者,肝病土虚,剧于戊巳,从戊至庚,三日也,至辛则肺金克脾,故三日乃死,若六日者,肝病木虚,剧于甲乙,从甲至己,六日也,至庚则木受金刑,故六日乃死,五脏仿此,亦可类推。夫四时之五行,十干之五行,皆木火土金水,以次相生,此三月六月,三日六日,传五脏而死,是顺传而有所胜之次,不若上文气之逆行而死也。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乃死。
引《阴阳别论》之言,以明上文病死,言当知至其所困乃死。困,受克也。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
病之从来,由外而内;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从毫毛而入于皮肤,故使人毫毛毕直,然后皮肤闭拒而为热,当是之时,知病从来,可汗而发散其风寒也。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痹,痿痹。不仁,强急。肿,痛肿也。或痹不仁,邪入于经脉也。肿痛,邪伤其肌肉也。当是之时,知病从来,可汤熨,及火灸刺,而散去之。
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病腑弗治,则入于脏:故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言邪入于肺,而为痹也。肺痹,则发咳上气。
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
病肺弗治,肺即传所胜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肝脉布胁肋,肝气厥逆,故一名曰厥胁痛。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逆,故出食,当病肝之时,气血不和,则可按摩,若针刺耳。
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病肝弗治,肝即传所胜而行之脾,风木伤脾,火气乃生,故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热邪上蒸,则烦心,热邪下泄,则溺出黄。当病脾之时,脾络不通,可按摩以通之。脾气内虚,可甘药以补之。脾湿不行,可汤浴以散之。
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
病脾弗治,脾即传所胜而行之肾。水湿下凝,故病名曰疝瘕,疝瘕在少腹之处,故少腹冤热而痛。
冤热,热极无伸也。少腹热痛,内则虚寒,故溺出白,此疝瘕之病,外实,内虚。故一名曰蛊。当脾病传肾之时,亦可按而可药。
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 。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
,音炽,余篇同。病肾弗治,肾即传所胜而行之心,心主血脉,血不荣筋,故病筋脉相引而急。
引急者,拘牵之意,故病名曰 。 ,搐搦也。当肾病传心之时,亦可灸、可药。若失而弗治,满十日,法当死。十日则十干尽,而五脏周,故死。
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感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心主神明多不受邪,故肾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肺病故发寒热。病从内发,故法当三岁死,三岁死者,此病传所胜之次也。肾因传心,水胜火也,心复传肺,火胜金也,一岁则金胜木,二岁则木胜土,三岁则土胜水,传五脏而当死。上文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者,相生之次也,此病之次,乃相胜之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