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凡此一法,此药至善,常服二三十丸,以利脏腑,但有益无损。
或妇人血下恶物,加桂枝半两。病微者常服,病重者亦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日下也。
此方除脏腑滑泄者,或中寒脉迟者,或妇人经病、产后血下不止者,及孕妇等,则不宜服。除此以外,一切风热杂病闷壅塞,神气不和,或平人保养,常服自显其功。
若以效验观其药味,则非明《本草》造化之理者,不可得而知其然也。犹孔子赞《易》道明显,应化万仁之善,而不见其大道之功用,故曰显诸仁,藏诸用,因以云藏用丸,亦其意也。兼以世讹之久矣,而反不喜此等妙方,不肯服之。每有久获大效,而诚恳求其方,不得已而授之。既见其方,反生疑惧,不复用焉。亦有效而志信,求其方务以广传救疾,因而众议百端,拟疑妄生谤说,致使俗医皆畏之,致道不能神,但有妨病者。后之君子,但行其药,明显诸人,勿示其方,而密藏诸用耳。
或以一法加黄连、川芎、薄荷等各半两,治一切头目昏眩者,愈佳。
柴胡饮子 治解一切肌热体骨蒸,积热作发,寒热往来,(表热里寒则发寒,里热表和则发热,邪热半在表,半在里,出入进退无和,即寒热往来,阴阳相胜也。)蓄热寒战,(表之阳和,正气与邪热并蓄于里,脉道不行,故身冷脉绝,寒战而反烦渴也。)及伤寒发汗不解,或中外诸邪热,口干烦渴,或下后热未愈,汗后劳复,或骨蒸肺痿喘嗽,妇人余疾,产后经病。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 大黄 当归 芍药(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抄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温服,日三服。病热甚者,加减之。
崔宣武柴胡饮子,加半夏、五味子、桔梗各三钱。刘庭瑞柴胡饮子,与前分用不同,故以录之。柴胡、甘草各二两,黄芩、当归、芍药、大黄各一两,人参半两,半夏半两。右为大劳热病,五七钱,以利为度。未利更加,使病不再发也。
木香万安丸 治一切风热怫郁,气血壅滞,头目昏眩,鼻塞耳鸣,筋脉拘卷,肢体焦痿,咽嗌不利,胸膈痞塞,腹胁痛闷,肠胃燥涩,淋 不通,腰脚重痛,疝瘕急结,癖坚积,肠滞胃满,久不了绝,走注疼痛,喑俳痫病,湿病腹胀水肿。
木香 桂 甘遂(各一分) 牵牛(二两) 大戟(半两) 大黄 红皮 槟榔(各一两)
皂角(二两,要得肥好者,洗净,水三盏,煮三二沸,取出,槌碎,揉取汁,再熬成稠膏,下蜜,熬二沸,便取出) 半夏 蜜(各一两)
上膏,丸小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姜汤下。小儿丸如麻子大。水肿、痫病、诸积,快利为度。
玉芝徐老丸 治一切风壅,胸胁痞闷,消痰利膈,美饮食,调五味。(徐老,缓慢迟老。)
天南星 干姜(各半两) 黄柏(一两半) 牵牛(四两) 半夏 白矾 大黄(各一两) 蛤粉(二两)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水下,食后,日三服。常服顺气调血,令人徐老。或已衰,大便结者,除肠垢积物,可渐加至三五十丸。孕妇、滑泄病,忌服。滑泄畏牵牛、大黄,孕妇畏南星、半夏。
消痞丸 治积湿毒热甚者,身体面目黄,心胁腹满呕吐,不能饮食,痿弱难以运动,咽嗌不利,肢体焦 ,眩悸膈热,坐卧不宁,心火有余而妄行,上为咳血衄血,下为大小便血,肠风痔 ,三焦壅滞, 瘅热中消渴,传化失常,小儿疳积热。
黄连 甘葛(各一两) 黄芩 大黄 黄柏 栀子 薄荷 藿香 浓朴 茴香(炒。各半两)
木香 辣桂(各一分) 青黛(一两,研) 牵牛(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新水下,温水亦得。小儿丸如麻子大。
病本湿热内甚。本自利者,去大黄、牵牛。忌发热诸物。
和中丸 治口燥舌干,咽嗌不利,胸胁痞满,心腹痛闷,小便赤涩,大便结滞,风气怫郁,头目昏眩,筋脉拘急,肢体疼倦,一切风壅。常服宽膈美食,消痰止逆。
牵牛(一两) 官桂(一分) 大黄 红皮 黄芩 茴香(各半两) 木香(一分) 滑石(二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九,煎生姜汤下,温水亦得,日三服。
崔宣武和中丸,大黄一两、茴香炒,外七味同。
龙脑丸 治大小人一切蕴积热,毒瓦斯不散,及失喑瘾疹。
龙脑 朱砂 鹏砂 牛黄(各等分)
上为末,熔黄蜡为丸,如米粒大,每服三五丸,炙甘草、人参汤下,不计时候。
大金花丸 治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 ,咳衄血,瘦弱头痛,并骨蒸肺痿喘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曰栀子金花丸,又名既济解毒丸。)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二十丸,新汲水下。自利去大黄,加栀子。小儿丸如麻子大,三五丸。
当归龙胆丸 治肾水阴虚,风热蕴积,时发惊悸,筋惕搐搦,神志不宁,营卫壅滞,头目昏眩,肌肉 螈,胸膈痞塞,咽嗌不利,肠胃燥涩,小便溺 ,筋脉拘奇,(奇犹急也,重也。)肢体痿弱,喑风痫病,小儿急慢惊风。常服宣通血气,调顺阴阳,病无再作。
当归(焙) 龙胆草 大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半两)
木香(一分) 麝香(半钱,另研)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下,每服二十丸。忌发热诸物。
兼服防风通圣散。
软金丸 治一切热疾。常服润肌肤,HT 老。诸热证皆可服。
大黄 牵牛 皂角(各二两) 朴硝(半两)
上为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自十丸,用至三十丸。)食后。
妙香丸 治一切久远沉积,伤寒结胸,太阳厥证,燥郁攻不开者,皆可服此药。
(亦名大圣丸。)
巴豆(去皮,不出油) 腻粉 KT 砂 龙脑 麝香 中黄(少许) 朱砂(各分)
水银(锡结砂子。各一钱)
上为末,炼蜜和丸,又一方,用蜡丸如皂子大,用药时,急要动一丸,分作二丸,扎作眼子,冷水浸,煎大黄汤下,然后服热茶一碗,便行也。
《局方》内无KT 砂,加金薄。
妙功藏用丸(新补。亦名显仁丸,又名神芎丸。) 治呕哕不食,痿弱难运,血溢血泄,淋 不通,或泄利,三焦壅滞,传化失常,并宜服之,功不可述。
大黄 黄芩 黄连(各半两) 黑牵牛(一两) 滑石(二分) 荆芥穗(二两) 防风(一分)
川芎(一两) 木香(二分) 官桂(三分,去皮)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三十丸,生姜汤下,日三服,温水亦得。
卷五 伤寒门
主疗说
伤寒表证当汗而不可下,里证当下而不可汗,半在表半在里则当和解,不可发汗吐下,在上则通之,在下则泄之。伤寒无汗,表病里和,则麻黄汤汗之,或天水散之类亦佳。表不解,半入于里,半尚在表者,小柴胡汤和解之,或天水、凉膈散甚良。表里热势俱甚者,大柴胡汤微下之。更甚者,大承气汤下之。表热多,里热少者,天水一、凉膈半和解之。里热多,表热少,未可下之者,凉膈一、天水半调之。热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表证解,但有里证者,大承气汤下之。凡此诸可下者,通宜三一承气汤下之。发汗不解,下后,前后无异证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两感仿此而已。伤风自汗,表病里和者,桂枝汤解肌。半在表半在里,白虎汤和解之。病在里者,大承气汤下之。
一法,无问风寒暑湿,有汗无汗,内外诸邪所伤,但有可下诸证,或表里两证俱不见而日深,但目睛不了了,睛不和者,或腹满实痛者,或烦渴,或谵妄,或狂躁喘满者,或蓄热极而将死者,通宜大承气汤下之,或三一承气汤尤良。伤寒,大发汗,汗出不解,反无汗,脉虚浮者,苍术白虎汤再解之。或中暑,自汗大出,脉虚弱,头痛口干,倦怠烦躁,或时恶寒,或畏日气,无问表里,通宜白虎。或里热势甚,腹满而脉沉,可下者,宜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伤寒,表热极甚,身疼头痛不可忍者,或眩或呕,里有微热,不可发汗吐下,拟以小柴胡、天水、凉膈之类和解。恐不能退其热势之甚。或大下后,再三下后,热势尚甚不能退,本气损虚而脉不能实,拟更下之,恐下脱而立死,不下亦热极而死,寒凉之药,不能退热势之甚者。
或热湿内余,下利不止,热不退者,或因大下后,热退利不止,热不退,脉弱气虚,不可更下者,或诸湿热内余,小便赤涩,大便溏泄,频并少而急痛者,必欲作利也,须宜黄连解毒汤。或里热极甚,而恐阴气不能退者,或已下后,热不退者,或蓄热内甚,阳厥极深,以至阳气沉伏,而不能营运于身,阴欲绝而以致遍身青冷,痛甚不堪,项背拘急,目赤睛疼,昏眩恍惚,咽干或痛,燥渴虚汗,呕吐下利,腹满实痛,烦痞闷乱,喘息急声,脉虽疾数,以其蓄热极探,而脉道不利,以致脉沉细而欲绝,俗未明其造化之理,而反伤热,寒极阴毒者,或始得之,阳热暴甚,而便有此证者,或两感势甚者,通宜解毒汤加大承气汤下之。
热不退者,再下之。然虽古人皆云三下热不退即死矣,亦有按法以下四五次,利一二十行,热方退而救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热而必死也。下后热稍退而未愈者,黄连解毒汤调之。或微热未除者,凉膈散调之。或失下热极,以至身冷脉微,而昏冒将死者,若急下之,则残阴暴绝,阳气后竭而立死,不下亦死,当以凉膈散或者黄连解毒汤养阴退阳。蓄热渐以消散,则心胸腹暖,脉渐以生。至阳脉复有力者,方可以三一承气汤微下之,或解毒汤加大承气汤尤良。或下后微热不解者,凉膈散调之。愈后但宜退热之药,忌发热诸物,阳热易为再作也。
卷五 伤寒门
论风热湿燥寒
诸风:风本生热,以热为本,风为标,言风者,即风热病也。
诸热:热甚而生风,或热微风甚,即兼治风热,或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自消也。
诸湿:湿本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复燥干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凡病湿者,多自热生,而热气尚多,以为兼证,当云湿热。亦犹风热,义同。虽病水寒,不得宣行,亦能为湿。虽有此异,亦以鲜矣。或跗肿体寒,而有水者,以为蓄热入里极深,本非病寒也。及夫寒热吐泻,因得湿而成也。
诸燥: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成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经云: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也,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诸寒:寒者,上下所生水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并,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热证辨之。夫湿热吐泻,当见阳脉,若亡液气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白术调中汤,温药亦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也。
卷五 伤寒门
伤寒表证
夫伤寒之候,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表热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头而痛,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麻黄汤发汗之证也,或天水散之类,甚佳。
卷五 伤寒门
伤寒表里证
伤寒身热,为热在表,引饮或小便黄赤,为热在里,身热,渴,或小便黄赤,为表里俱有热,身凉不渴,小便清白,为表里俱无热。身疼拘急,表热恶寒,而脉浮者,皆为热在表也。引饮谵妄,腹满实痛,发热,而脉沉者,皆为热在里也。胸胁痞痛,或呕而寒热往来,脉在肌肉者,邪半在表半在里也。
卷五 伤寒门
内外伤
始得病,脉便沉,而里病表和者,内伤也。脉浮而表病,里和者,外伤也。病在身体头面四肢,为表病,在胸腹之内,为里病也。
卷五 伤寒门
伤寒论
夫风寒者,百病之始也,是四时八节不正、疫疠之气。故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冷,乃四时之正气。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伤耳。
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时而邪气,是以辛苦之人,一岁之中,病无少长。始自一日巨阳,膀胱受之。巨阳者,三阳之首,故先受之。
二日阳明,胃受之。三日少阳,胆受之。未入其脏,可汗之。四日太阴,脾受之。五日少阴,肾受之。六日厥阴,肝受之。其入藏,可泄之。经云:其未满三日,汗之而已,其满三日,泄之而已。故圣人论汗下,大概言之。以脉分别,三四日脉沉伏,亦当下,六七日脉浮滑,亦可汗。
故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未详耳。且自人身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手足,各有三阴三阳,禀天地之气。天枢之上,同天之阳,天枢之下,同地之阴。至真要大论云: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注云:当阴之分,冷病归之,当阳之分,热病归之。有八节邪气,所中于人,阳邪为病传手经,阴邪为病传足经。其邪自何入?自风池而入,为脊骨两傍一寸五分,足膀胱经之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