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如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是天地之气而应象于人。如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是人之气而应象于天地也。如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取法阴阳之道。而为用针之法。如善诊者。察色以脉。先别阴阳。

  是取法阴阳之理。而为诊视之法也。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是审别阴阳而为救治之法也。此篇论天地阴阳。五方五行之气。以应人之形身脏腑。至于延医调养。亦皆取法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阳胜乃火热用事。故身热。热在表则腠理闭。热在里则喘粗。阴胜在腹。则为之俯。阳胜在背。则为之仰。阳胜于周身。则汗不出而热也。

  肾主精液。齿干、精液竭矣。心主血液。烦冤、血液枯矣。腹满、中焦之生气绝矣。此阳热偏胜之死证。然能苟延于冬。

  则不能幸免于夏。盖言人之阴阳。又配合天地四时之阴阳。而为生死也。)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阴胜则阳虚。故汗出。阴寒在表则身常清。在里则数栗而寒也。四肢为诸阳之本。表里俱寒则四肢厥冷。四肢厥逆则腹虚满矣。乃阴寒偏胜之死证。得夏月之阳热。尚可救其阴寒。此阴阳之变。能为形身作病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七损八益者。言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然阳气生于阴精。知阴精之不足。

  而无使其亏损。则二者可调。不知阴阳相生之道。而用此调养之法。则年未半百而早衰矣。)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男子以八为期。故四十而居半。阴气、肾气精气也。阴气渐虚。则起居自倦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经曰。肾虚肝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又曰。液脱者。骨肉屈伸不利。年五十而精液血液皆虚。是以体重而不轻便也。精气虚而不能并于上。则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人年六十。

  已逾七八之期。天癸竭。肾气大衰。而阴事痿矣。九窍为水注之气。精水竭而精气衰。则九窍为之不利也。精竭于下。

  水泛于上。而涕泣俱出矣。解精微论曰。精神去。目涕泣出。王子方曰。调此二者。重在七损。故曰阴气自半。曰体重。

  曰阴痿。夫起居动作为阳。耳目九窍为阳。曰起居衰矣。曰耳目不聪明。九窍不利。自阴虚而衰及于阳也。)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知七损八益。而能固守其精。则阴阳俱盛。而筋骨壮强。不知阴阳所生之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至半百而衰老矣。)故同出而名异耳。(神气生于阴精。故同出于天乙之真。而有精气神三者之异名耳。)智者察同。

  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察、知也。省也。智者省察其阴阳。同出于天真。不妄作劳。则阳完而阴亦固矣。精神内守。则阴盛而气亦外强。知阴阳之交相生固。则精气常为有余。愚者止知名之有异。如烦劳则阳气外张。而不知精亦内绝。如逆之伤肾。则春阳之气。亦无所资生。不知阳为阴之固。阴为阳之根。而精气恒不足矣。)有余则耳目聪明。

  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有余则阳气充而耳目聪明。精血足而身体强健。精神完固。能却老而全角。壮者益充满而平治也。王子方曰。上文曰体重。耳目不聪明。此节曰耳目聪明。身体强健。又见其阴阳互相资益之妙。)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 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此言治世之圣人。与逸世之真人至人不同。寿仅可以百数。然亦有修身之道。而寿命无穷。与天地终始。行所无事。则外不劳形。内无思想。恬虚无。则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其知道者。亦归于真人。高士宗曰。此节照应首篇之圣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精神不散。亦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此言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惟其阴阳精气营运。故能生长收藏。化生万物。其在人亦当配天地以养头足。勿使邪气居之。天不足西北者。阳中之阴不足也。故西北方阴也。

  而人之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左为阳而右为阴。阴不足于上也。地不满东南者。阴中之阳不足也。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右为阴而左为阳。阳不足于下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天有精。地有形。东方阳也。其精气上升而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人之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西方阴也。其精气下降而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人之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此以天地之左右而言也。

  王子方曰。上编论阳气生于阴精。此复言天有精。而精气上下交并。是阴精又生于天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

  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此以形身论之。其在上则右虚。在下则左虚。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

  而人身亦有左右之不足也。上文言天地左右之上下。此言人身上下之左右。王子方曰。俱感于邪。然后知虚处之病甚。)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天有所生之精。地有所成之形。天有八方之纪纲。地有五行之道理。其精气交通于九州八方之外。故能为万物生长之父母。又非止于上下之交并而已。)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言天地之体位。虽有东西南北之不足。而神明为之纲纪。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化生万物。神明者。生五气。化五行者也。)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旁人事以养五脏。(上配天以养耳目之聪明。下象地以养腰以下之不足。节五味。适五志。以养五脏之太和。虽有贼邪。而勿能居之矣。此篇曰圣人。曰贤人。谓惟贤圣能法则天地。逆从阴阳。恬 虚无。精神内守。可使益寿。无有终极之时。

  而皆归于真人也。)天气通于肺。(肺脏属乎干金。位居至高。而主周身之气。故与天气相通。此复言非惟头之上窍通乎天。从腰以下以象地。而五脏六腑九窍六经。皆与天地之气相通。惟贤人能法天之纪。用地之理以治身。故灾害不能及也。)地气通于嗌。(嗌乃胃腑之门。主受湿浊之气以入胃。故与地气相通。太阴阳明篇曰。喉主天气。嗌主地气。)风气通于肝。(风生木。木生肝。外内之气相通也。)雷气通于心。(雷、火之发声也。心为火脏。气相感召。故与心相通。)

  谷气通于脾。(脾为土脏。而主司转运。谷气、山谷之通气也。故与脾气相通。)雨气通于肾。(肾为水脏。雨气。寒水之气也。)六经为川。(六经、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也。外内环转。如川流之不息。)肠胃为海。(肠胃受盛水谷。如海之无所不容。又胃为水谷之海。而外合海水。肠为受盛之官。)九窍为水注之气。(精气通上窍。水浊出下窍。)以天地为之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以天地之道。通乎身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汗出于阴液。由阳气之宣发。故曰阳加于阴谓之汗。雨乃地之阴湿。亦由天气之所化施。故可方人之汗。)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风出于地之隧谷。阳气发于里阴。以疾风名之者。言阳气之行。身有道。无少逆滞者也。)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气暴如雷火之发。

  气逆如阳热之胜。此复言阳气之如风。行于上下四旁。无暴无逆也。)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人之阴阳。通乎天地。天有八纪。地有五里。为治不取法天地之阴阳。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天之邪气。

  始伤皮毛。由皮毛而至肌肉筋脉。由经脉而入于脏腑。故如风雨之骤至。而易入于内也。独言风者。风为百病之长。而能开发皮腠。)故善治者治皮毛。(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天之阳邪。始伤皮毛气分。故善治者。助阳气以宣散其邪。

  不使内入于阴也。)其次治肌肤。(邪在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肤矣。肌肤尚属外之气分。亦可使邪从外解。故其治之次也。)其次治筋脉。(邪在肌肤。留而不去。则入于经络矣。经脉内连脏腑。外络形身。善治者。知邪入于经。即从经而外解。不使内干脏腑。此为治之法。又其次也。灵枢经曰。邪留而不去。或着经脉。或着于膂筋。)其次治六腑。(金匮要略曰。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邪入于经。留而勿治。则入于里矣。故止可从腑而解。)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六脏之脉。属脏络腑。六腑之脉。属腑络脏。脏腑经气。联系相通。邪入于内。而又不从腑解。则干及于脏矣。邪在五脏经气之间。尚可救治而生。如干脏则死矣。故曰半死半生也。夫皮肤气分为阳。经络血分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腑为阳。脏为阴。邪在阳分为易治。邪在阴分为难治。以上论为治之道。当取法乎阴阳。)故天之邪气。

  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天之邪气。由形层而入于里阴。故感则害人五脏。水谷入胃。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害于六腑。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感则害皮肉筋脉。夫脏为阴。腑为阳。经脉血分为阴。皮肉气分为阳。天地之邪。有阴有阳。水谷之气。有热有寒。而病患之形身脏腑。亦有阴阳之别也。)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此言用针者。当取法乎阴阳也。夫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证。知里之病。

  观邪正虚实之理而补泻之。见病之微萌。而得其过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致于危殆矣。)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此言善诊者。宜审别其阴阳也。夫色为阳。血为阴。然色有阴阳。而脉有阴阳。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当先审别其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夫色有清明。有浊暗。五色之见于面也。各有部分。审清浊。则知病之从来。知部分。则知病之所在。)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金匮要略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心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又曰。病患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平脉篇曰。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而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者。里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

  心痛也。此以望闻而知其病之所苦也。)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观四时所应之脉。而知病之所主者何脏。)按尺寸。

  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寸主在上为阳。尺主在下为阴。浮为在表为阳。沉为在里为阴。滑主气为阳。涩主血为阴。审察脉之上下表里气血。而知病之生于阴。生于阳。而以法治之也。)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夫诊有五过。诊无差误。则治之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此以下。言治病者。亦当取法于阴阳也。

  夫针石所以治外者也。病之始起。尚在于外。故可刺而已。其病盛者。勿去其针。待其衰而后已。言始起在外在阳。盛则在里在阴也。)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病之始起。则轻而浅。久则重而深。故因其轻而发扬之。因其重而少减之。因其病势少衰而彰逐之。盖病之盛者。不可急逆。经曰。微者逆之。盛者从之。避其来锐。

  击其惰归。此之谓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谓形体肌肉。精、谓五脏之阴精。夫形归气。

  气生形。温热气胜者。主补阳气。故形不足者。当温之以气。五脏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归所喜。津液各走其道。

  故五味以补五脏之精。灵枢经曰。诸部脉小者。血气皆少。其阴阳形气俱不足。勿以针。而当调以甘和之药可也。是不足者。不可妄用其针。又当温补其气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人有三部。在上为阳。在下为阴。病在胸膈之上者。因其上而发越之。其在胸腹之下者。因其下而引去之。其在中者。宜从内而泻泄之。此言病之有上下阴阳。而治之有法也。)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渍、浸也。古者用汤液浸渍。取汗以去其邪。此言有邪之在表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邪在皮毛。取汗而发散之。)其 悍者。按而收之。(气之悍利者。宜按摩而收引。)其实者。散而泻之。(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宜泻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阴阳。而治之亦有法也。)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阴阳者。天之道也。刚柔者。地之道也。参合天地之气者。人之道也。)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阳邪。则当治人之阴气。阴气盛而阳热之邪自解矣。如感天之阴邪。则当治人之阳气。阳气盛而阴寒之邪自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