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在于分肉之处而痛。谓不肿痛于外。而隐然痛于内也。热毒在深。故表汗不出。骨伤髓消。故胞气不足也。宜治在经俞者。随其所痛之处而深取之也。夫痈毒之患。或外因风寒之邪。或内因喜怒不测。五脏外合之皮肉筋骨。胃腑所生之荣卫血气。皆为邪毒盛而正气虚。故当审其阴阳虚实以刺之也。张兆璜曰。皮肉筋骨皆伤。故为暴痈。皮伤故魄汗不尽。

  骨伤故胞气不足。)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旁五。用圆利针。(此论中焦之虚实也。经云。胃病者。腹胀满。腹暴满而按之不下。胃之实证也。宜取手太阳之经络。太阳之络。乃胃之募也。盖小肠为受盛之府。故从手太阳以泻其胃焉。又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则聚水而为胀。故曰当刺足少阴之俞焉。手太阳之络。名曰支正。在上腕五寸间。足少阴之俞。在脊下第十四椎。两旁各开一寸五分。故曰三寸旁也。圆利针者。

  且圆且利。以取暴气者也。或曰脊椎两旁。各开三寸。名曰志室。亦足少阴之俞也。)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旁三。

  (霍乱者。胃为邪干。胃气虚逆也。夫阳明胃土。藉足少阴之气以合化。故宜刺少阴俞旁以补之。五者追而济之。渐至于骨也。又及上刺阳明俞旁三。三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刺深之。以出阴邪。最后极深入于分肉之间。以致谷气。

  邪气出而谷气至。则胃气和而霍乱止矣。上节用泻。故曰圆利。此法用补。故不去针。徐公遐曰。取足少阴者。当刺骨。

  三刺而至分肉。是五则至骨矣。)刺痫惊脉五。(此论刺五行之实证也。痫惊者。痫 筋挛。或外感六气。或内伤七情。

  或饮食生痰。或大惊卒恐。病涉五脏五行。故当取其五脉。徐公遐曰。病涉五行。故有作猪犬牛羊之鸣者。)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旁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按九针之制。皆所以泻邪者也。此刺五脉之实。故首句曰针手太阴。末句曰刺三针。谓当以针泻之。而不宜补之也。针手太阴。泻金实也。针太阳五。泻水实也。

  针手少阴。泻火实也。针足阳明。泻土实也。上踝五寸。乃足少阳光明穴。刺三针以泻木实。盖脏腑相连。阴阳相合。

  故或刺脏之经。或泻腑之络。朱永年曰。心肺居上为阳。故从脏。肝胃脾居下为阴。故从腑。盖五脉之阴邪。宜从阳以泻出。朱圣公曰。太阳不言手足。知其为手乎为足乎。曰。上文曰手太阴。下文曰手少阴。则其为足也可知。若接上句而为手太阳。则下句不必复云手矣。五刺之中。曰手。曰足。曰太阳。曰足上。宜细玩之。正见其经言错综之妙。)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

  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跛。寒风湿之病也。此言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

  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常。故有为消瘅癫仆诸证。然皆有表有里。有实有虚。更贵更贱。或逆或从。皆当详审其脏腑经俞。三部九候。而治以补泻也。凡治消瘅。五脏之内虚也。仆击、癫痫之外实也。偏枯、邪气之在上也。痿厥、清气之在下也。气满发逆。

  浊气之在中也。贵人者。形乐而肌肤盛重。在贵人则为膏粱之浊。溜于肠胃。以致气满而发逆也。隔塞闭绝。中焦之气不通也。上下不通。上下之气闭塞也。忧、郁也。三焦不通。五郁之为病也。暴厥而聋。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塞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如不从内之忧怒。外之中风。而多病夭者。此缘形弱气衰。墙基卑薄。故肌肉瘦而皮肤薄着也。 、足也。跛、行不正而偏费也。此风寒湿邪。皆能为此疾也。夫阳受风气。

  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然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是以 跛之疾。

  亦有因风邪之所致。盖言邪随气转。而外内上下之无常也。此言百病之生。皆有虚有实。然总不外乎内因于七情饮食。

  外因于暑湿风寒。及不内外因之瘦留薄着也。徐公遐曰。 跛为风寒湿之病者。乃反结邪气在上。清气在下之义。知跛之有风邪。则知偏枯之亦有湿邪矣。黄帝曰。黄胆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言脏腑阴阳。表里上下。交相输应者也。如黄胆者。湿热内郁而色病见于外也。

  暴痛者。五脏之气不平。卒然而为痛也。癫疾厥狂。阴阳偏胜之为病也。此皆阴阳五行之气。久逆不和之所生也。夫五脏之气。久逆而不得和平者。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六腑不和。则九窍为之不利。盖脏腑阴阳。表里相应。是以证见于外者。病本于内。闭塞于内者。而外窍为之不通。盖言百病之生。总不外乎表里阴阳。血气虚实。读者无仅视为瘅疸。癫痫、痈疽、肠 之虚实可也。徐公遐曰。此节照应首节气虚者肺虚也之义。首节论邪病之从外而内。此节言凡病之从内而外。张兆璜曰。伯谓虚实。皆从物类始。帝言凡病由于内生。君臣反复咨论。各有其道。此篇论血气之生始出入。

  外内虚实。乃医学之大纲。学人宜细心体认。)

  卷四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按此篇乃总结三部九候。十二经脉。荣卫血气。皆阳明胃气之所资生。足太阴之所输转。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通于四时。施于四体。是以帝问其病。

  而伯答以阴阳顺逆之道焉。)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阴阳异位者。谓太阴居上。阳明居下也。更虚更实者。谓阳道实。阴道虚。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更逆者。谓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阴气至头。阳气至足也。更从者。谓天气主外。地气主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也。或从内者。或因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而为腹满飧泄之病。或从外者。或因于贼风虚邪。而为身热喘呼。故其病异名也。盖言阴阳二气。总属阳明之所生。一阴一阳。分而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分而为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之中。各有天。各有地。

  此皆阴阳互交。上下相贯。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者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状、形象也。谓无形之气象。有形之形身。)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天包乎地。故阳外而阴内。)故阳道实。阴道虚。(阳刚阴柔。

  故阳道常实。阴道常虚。系辞曰。阴阳之义配日月。白虎通曰。日之为言实也。常满有节。月之为言缺也。有满有缺也。

  所以有缺何。归功于日也。徐公遐曰。太阴之所以灌溉于脏腑者。着胃土之精也。)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贼风、贼害之风。虚邪、不正之邪也。阳气主外。故主受风邪。言邪气之在上也。饮食劳倦则伤脾。故阴受之。言浊气之在中也。)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六腑为阳。故阳受之。邪入六腑。五脏为阴。

  故阴受之。邪入五脏。各从其类也。)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六腑者。谓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阳明病。

  则六腑之气皆为之病矣。阳明主肉。故身热。不时卧者。谓不得以时卧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故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阳明气厥。则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 音嗔。入五脏者。谓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太阴病。则五脏之气皆为之病矣。 、胀也。脾气逆则胀满。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而为飧泄。久则为肠 矣。)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者。承上文而言。脏腑阴阳之为病者。总属太阴阳明之所主也。喉乃太阴呼吸之门。主气而属天。咽乃阳明水谷之道路。属胃而主地。所谓阴阳异位是也。公遐曰。阴阳异位之道。可得闻乎。曰。阴阳二气。总属阳明水谷之所生。清中之清者。

  上出于喉。以司呼吸。所谓清阳出上窍也。清中之浊者。足太阴为之输禀于四肢。资养于五脏。所谓清阳实四肢。浊阴走五脏。故经言足太阴独受其浊。阳明者土也。位居中央。故主地。是在脏腑阴阳而言。则太阴为阴。阳明为阳。在天地阴阳而言。是受清者为天。受浊者为地。是以九候之中。阳明与足太阴主地。手太阴主天。)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手太阴主气而主皮毛。故风气乘之。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故感地之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此言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以上下四旁。无处不到。盖脏腑阴阳。十二经脉之精神气血。皆中土之所生。阴者注阴。阳者注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此言邪随气转也。人之阴阳出入。随时升降。是以阳病在上者。久而随气下行。阴病在下者。久而随气上逆。)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上先受之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胃为阳土。脾属阴土。畅于四肢。坤之德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四肢者。五脏六腑之经俞也。经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血气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盖四肢受水谷之气者。由脾脏之转输。脾之转输。各因其脏腑之经隧。而受气于阳明。是以脉道不利。则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养矣。)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脏。是以四季月中。各王十八日。是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不独主于时也。五脏之气。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岁。)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此言脾之所以长旺于四脏者。得胃土之精也。阴阳并交。雌雄输应。故能生万物而法则天地。

  交会于上下。分王于四时。)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膜、募原也。言有形之津液。不能以膜相通。)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伯言太阴之为胃行其津液者。

  由经脉之相通也。太阴者。三阴也。三阴者。至阴也。以其阴之至。故能行气于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上膈络嗌。脏腑之经络相通。故能为胃行其津液。)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阳明者。表阳也。为五脏六腑之海。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如海之行云气于天下也。)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此复言三阴三阳。所以受气于太阴阳明者。气也。如脏腑四肢。受水谷之津液者。各因其经脉而通于太阴阳明也。故反复以申明之。朱卫公曰。曰脏腑。曰四肢。盖四肢之荣俞。

  脏腑之经络也。)

  卷四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此篇论阳明乃阳热之经。病则热盛而为狂也。阴阳系日月论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

  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是阳明乃三阳合并。阳热独盛之经矣。夫三部九候之道。总不外于脏腑阴阳。血气虚实。是以通评虚实论曰癫疾。曰厥狂。曰痫惊。盖癫疾者。三阴之实证也。厥狂者。三阳之热狂也。痫惊者。阴阳五行之实邪也。是以此篇复论其阳盛之狂焉。朱永年曰。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藉阳明水谷之所资生。病则阳热盛而津液竭矣。)岐伯对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伯言阳明之所以热盛者。乃脉病也。阳明之脉者。乃胃之悍气。别走阳明。悍热之气盛。则胃腑之气虚。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

  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此言三阳之气。主于皮肤肌腠之间。邪客之而易于为热也。太阳之气主皮毛。阳明之气主肌肉。少阳之气主胸胁。言三阳之气。主于肤腠气分之间者也。夫邪之中人。始于皮毛。次于肌肉。以及于经脉。邪在肌腠。则合于阳明气分之阳。入于经脉。而阳明又多血多气。是以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