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乃予之期日。(此言脾病而终于一岁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液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先内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会于脑。是以项骨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肢。脾病则四肢懈惰。故动作益衰。真脏来见者。如水之流。如乌之喙。脾土王于四时。脾气灌于四脏。故虽有真脏来见。尚期有一岁之久。盖以四时五脏之气。终而后死也。期死之月。见其真脏之乍数乍疏。乃与之期日。谓当死于甲乙之昧旦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 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此肾病而死于脾也。本经曰。肾病者。大小腹痛。肾传之心。故心中不便。心传之肺。肺传之肝。故肩项身热。肝传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脏脉见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如目不见人。肾之精气已绝。故立死。其见人者。余气未尽。
至所不胜之时而死。谓当死于日昃也。夫肾为生气之原。生气绝于下。故死之更速也。)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此言卒发者。不必治其传也。夫邪气胜者。精气虚。风寒之邪卒中于身。精气一时虚夺。故急虚也。此病三阴三阳之气。而不病于有形。故五脏之气一时绝闭。脉道一时不通而气不往来。譬若堕溺。乃仓卒一时之病。而生死亦在于时日之间。与风寒之病形脏。勿治而为肺痹。勿治而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
肾传之心。期以三岁六岁死者。不相同也。故不可以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
犹死也。(此复言仓卒之病。非但不可为期。并不待形肉脱而真脏见也。脉绝不来。生气绝于内也。一息五六至。邪气盛于外也。此邪气盛而正气绝。不必真脏见而犹死也。)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
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
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此审别真脏之脉象。乃可予之期日也。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
肝木之象也。如薏苡子。如弹石。心肾之象也。皆坚劲之极。而无柔和之气也。乍数乍疏。欲灌不能。脾气欲绝之象也。
如羽毛中人肤。肺气虚散之象也。盖坚劲虚散。皆不得胃气之中和。人无胃气则死矣。色青白不泽。赤黑不泽。皆兼克贼所胜之色。色生于血脉。气将绝故不泽也。夫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而后行气于脏腑。是脏腑之气欲绝。而毛必折焦也。灵枢经曰。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又曰。经脉空虚。血气弱枯。肠胃聂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皮毛夭折者。血气先绝也。)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
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帝曰。善。(五脏之气。皆胃腑水谷之所资生。故胃为五脏之本。手太阴者。两脉口也。脏气者。五脏之精气也。五脏之气。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又非惟微和之为胃气也。即五脏之弦钩毛石。各以其时。自为其象。
而至于手太阴者。皆胃气之所资生。故邪气胜者。五脏之精气已衰。而不能为弦钩毛石之象矣。如令人有大病而病甚者。
胃气绝而真脏见。真脏见者。病气胜而脏气绝也。)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
无后其时。(帝以伯所言之五脏乘传。有浅有深。而胃气不资。有虚有绝。故当察其形气色脉。治病者宜急治之。无后其时。而致于死不治也。张兆璜曰。此总结上文而为审治之法。言有五脏逆传风寒久客之故病。有急虚卒发之新病。五脏得胃气而有春弦夏钩之神气。有春得肺脉夏得肾脉之逆乘。故当审其形气色脉以治之。)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得。病之新也。色泽以浮。
乘逆浅也。脉从四时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脉弱以滑者。胃气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也。察此四易。
当急治之。而无后其时。取之以时者。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也。)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形气相失。病之久也。色夭不泽。
乘传深也。脉实以坚。无胃气也。脉逆四时。克贼胜也。察此四难。而明告其病者焉。)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春得肺脉。夏得肾脉者。藏精衰而所不胜乘之也。其至皆悬绝沉涩者。无胃气之资生也。)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夫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者。藏真之神气也。如未有弦钩毛石之象形。而升降浮沉之气不可逆。盖气顺则脉顺。气逆则脉逆。脉随气行者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脉病不相应者。
病胜脏也。故皆为难治。)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实者谓邪气实。虚者谓正气虚。启玄子曰。五实谓五脏之实。五虚谓五脏之虚。杨元如曰。实者谓卒发之病。虚者急虚也。)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瞀音茂。心主脉。脉盛、心气实也。肺主皮毛。皮热、肺气实也。脾主腹。腹胀、脾气实也。肾开窍于二阴。前后不通。肾气实也。瞀、目不明也。肝开窍于目。闷瞀、肝气实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脉细、心气虚也。皮寒、肺气虚也。肝主春生之气。
气少、肝气虚也。泄利前后。肾气虚也。饮食不入。脾气虚也。盖邪之所腠。其正必虚。是以邪气盛者死。正气虚者亦死也。)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五脏之气。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浆粥入胃。泄注止。胃气复也。身汗、外实之邪。从表散也。得后利。里实之邪。从下出也。此言卒发之病。而有死有生也。按此篇论藏真之神。合于四时五行。次序环转。如回则不转。乃失其机。逆传于所胜而死。至于外感风寒。内伤五志。亦各乘其所胜。学人当分作四段看。然又当与玉板论、方盛衰论、病能论、疏五过论、诸篇合参。)
卷四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离合真邪论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此盖言先立针经八十一篇。论九针之道。然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故愿闻要道。要道者。以神藏五。合形藏四。以应九候也。故曰着之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气之诊也。歃血而受者。藏之于心也。不敢妄泄者。藏之于中也。盖必先定五脏之神。而后知死生之分。察病之所在。以调其虚实。故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此篇首论九针九候之道。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
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气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于十二经脉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八正之虚风。八风之邪。舍于骨节腠理之间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此天地之至数。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中合人之九脏九窍。三部九候也。贵贱更互者。四时五行之气。以王者为贵。而相者为贱也。冬阴夏阳者。下文之所谓沉细悬绝。为阴主冬、躁盛喘数。为阳主夏也。帝言九针之道。以通其意于针经。今愿闻简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针解篇之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与灵枢九针论之多有不同。盖灵枢论十二原。本经以三部九候为原也。)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六节藏象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岐伯曰。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始于一。终于九者。天之数也。曰天地之至数者。言天包乎地。地气通于天也。故曰令合天道。)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一者。奇也。阳也。故应天。二者。偶也。
阴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因三才而三之则为九。以应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应天之二十八宿也。朱永年曰。天以应皮。地以应肉。人以应血脉。一部之中。有皮。有肉。有血脉。有合于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
九野。是为九九八十一也。)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人有三部。部有三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决死生者。观其形气。别其阴阳。调其血脉。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也。
处百病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为病也。调虚实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也。除邪疾者。去血脉。除邪风也。)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以实为虚。以邪为真。绝人长命。予人夭殃。故必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乃以为刺法之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在额两分。上循于顶。足太阳膀胱脉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主上部天。)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在鼻两旁。近于巨 之分。足阳明胃脉也。二阳之气而主土。故为上部地。)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在耳前曲车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也。夫心主血而小肠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主上部人。此阳气之在上也。朱永年曰。
天主气。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地应肉。足阳明胃土之主肌肉也。人主血脉。手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也。)中部天。手太阴也。(两手气口之动脉。手太阴脉也。五脏之应天者肺。然脏为阴。故主中部天。徐公遐曰。中部天。故能主周身之气。)
中部地。手阳明也。(在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手阳明大肠脉也。阳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中部人手少阴也。(在锐骨端之动脉。手少阴心脉也。三以应人。人主血脉。心藏血脉之气。故主中部人。)下部天。足厥阴也。
(在毛际外。气冲下。五里之分。动应于手。足厥阴肝脉也。厥阴为阴中之少阳。主春生之气。故主下部天。)下部地。
足少阴也。(在足内踝后。太溪之分。动脉应手。足少阴肾脉也。肾为牝脏而居下。故主下部地。)下部人。足太阴也。
(在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分。动脉应手。足太阴脾脉也。脾为阴脏而居中。故主下部人。)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此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脏焉。徐公遐问曰。上部地。以候阳明之气。奚复以下部地而候胃气耶。曰。所谓阳明者。胃之悍气。上冲于头。循咽上走空窍。下客主人。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所谓胃气者。乃水谷柔和之气。与阳热 悍之气有别。故以下部之脾脉候之。细参本经。及灵枢伤寒诸经。其义自明矣。然荣卫气血。皆由胃气之所资生。故复以脾脉兼候胃气。曰。脾之本脉。亦可候胃气耶。曰。脾与胃以膜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