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不许治以汤药。治之亦无功矣。按以上七篇。论阴阳脏腑。而脏腑阴阳之病。必须审证辨脉。治以针石醪醴。是以下编论五方有五治之法。病在外者。治以针石。病在内者。治以醪醴汤液。即欲祝由愈病。亦须移精变气。而后能通于神明。
故此篇末结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乃承上起下之文也。)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不同。谓针石灸 。毒药导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夫九州八方。皆通于天气。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时。地有生长化收藏之五气。而人亦应之。是以东方主春生之令。而人气亦发生于外。故宜针石以治其外。南方主夏长之令。而人气更发越于外。故宜微针以治其皮毛。西方主秋收之令。人气亦收藏于内。故宜毒药以治其内。北方主冬藏之令。而人之阳气亦沉潜于下。故宜艾 以起阳气于至阴。中央湿土主生化之令。而人气亦守于中。故宜导引按跷。使灌通于四末。此地势有生长收藏之不同。而治法是亦有别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域、区界也。宇内也。言天地始生之气。由东方之九野。以及于宇内之九州也。金西铭曰。首言地势使然。继言天地之所始生。地气通于天也。)鱼盐之地。海滨旁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此言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如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地不满东南。故多旁水。海滨之地。利于鱼盐。旁水。故民多食鱼。近海。故嗜咸。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也。鱼性属火。
故使人热中。心主血脉。故咸胜血也。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灵枢经曰。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又曰。血泣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也。)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悲廉切叶边砭石、石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即此类也。东方之地。人气发生于外。故其治诸病。宜于砭石也。夫春生之气。从东方而普及于宇内。故砭石之法。
亦从东方而来。以施及于九州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地之刚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
天地降收之气。从西北而及于东南。)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实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根据山陵而居。故多风。金气坚肃。故水土刚强。不衣、不事服饰也。
褐、毛布也。荐茵褥也。华、浓浓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华浓。故人多脂而肥。水土刚强。肤腠肥浓。是以外邪不能伤其形。惟饮食七情之病生于内也。)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毒药、有毒之药也。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盖上古以神农之上品无毒者。谓可久服长生。而中品下品有毒之药。以治病攻疾也。邪不外入。病从内生。故宜毒药治其内。天地秋收之气。从西以及于九州。故毒药治病之法。亦从西方来也。)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西北方、阴也。是以闭藏之气。惟北更甚。)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地高陵居。西北之势也。风寒冰冽。阴气胜也。野处乳食。北人之性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 。故艾 者。亦从北方来。(夫秋收之气收于内。冬藏之气。直闭藏于至阴之下。是以中土虚寒。而胸腹之间。
生胀满之病矣。艾名冰台。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夫阳生于阴。火生于水。艾能得水中之真阳者也。北方阴寒独盛。阳气闭藏。用艾 灸之。能通接元阳于至阴之下。是以灸 之法。亦从北方而来也。夫人与天地参也。天有寒暑之往来。人有阴阳之出入。经曰。陷下则灸之。即四方之民。阳气陷藏。亦宜艾 。故曰。艾 之法。亦从北方来。董帷园曰。故凡虚寒胀满之病。治宜温补。启发元阳。不可误用寒凉克伐之剂。)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南方主夏长之气。是以为阳热所盛之处。)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地陷东南。故其地下而水土弱。低下则湿。故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腐也。如豉 醯醢之类。物之腐者也。致、密也。酸味收敛。故肉理致密。酸乃木味。故外见赤色。多雾露湿气。故其病挛痹也。金西铭曰。五方之民。举东方之嗜咸者。则见本色之黑。南方之嗜酸者。则见所生之赤。盖色生于味也。夫气为阳。味为阴。东方主春生之气。而民嗜藏下之咸。南方主浮长之气。而民嗜收敛之酸。有若阳鹿之嗜阴龟。潜龙之嗜飞燕。皆出于天性之自然也。)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南方之气。浮长于外。故宜微针以刺其皮。夫针有九式。微针者。其锋微细。浅刺之针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中央、土之位也。地平、土之体也。湿者、土之气也。
化生万物。土之德也。位居中央。而气溉四方。是以所生万物之广众也。)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四方辐辏。万物会聚。故民食纷杂。化养于中。故不劳其四体。四肢为诸阳之本。痿痹者。手足之气逆。而痿弱不用也。平脉篇曰。阳脉不足。阴脉乘之。则洒淅恶寒。阴脉不足。阳往乘之。则发热。寒热者。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病也。盖言中土之民。不劳其四体。而气血不能灌溉于四旁。是以多痿厥寒热之病矣。)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按跷者。乔足以按摩也。盖中央之化气。不能充达于四旁。故宜导按其四肢。以引血气之流通也。夫中央之化气。由中而及于四方。故导引按跷之法。亦从中而四出也。莫子晋曰。由东南而及于西北。由西北而及于东南。故曰来。由中央而及于四方。故曰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夫天有四时之气。地有五方之宜。
民有居处衣食之殊。治有针灸药饵之异。故圣人或随天之气。或合地之宜。或随人之病。或用针灸毒药。或以导引按摩。
杂合以治。各得其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所谓病同而异治者。如痈疡之热毒盛于外者。治宜针砭。毒未尽出者。治以毒药。阴毒之内陷者。又宜于艾 也。又如湿邪之在四肢而病痿厥者。宜于针砭。
气血之不能疏通者。宜按跷导引。所以治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者。知病之因于天时。或因于地气。或因于人之嗜欲。
得病之因情也。或因五方之民。而治以五方之法。或因人气之生长收藏。而宜于针砭艾 。或宜于毒药按跷。是知治之大体。而又不必胶执于东方之治宜砭石。西方之治宜毒药也。是以圣人杂合以治。而皆得其所宜。再按上古之民。动作以避寒。则阳气不致陷藏。而无胀满之病矣。阴居以避暑。则元气不致外弛。而无挛痹之证矣。形劳而不倦。则气血得以流通。而无痿厥寒热之疾矣。是以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此修养吾身中之精气。而能胜天地之阴阳者也。)
卷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移精变气者。移益其精。传变其气也。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按此篇帝曰移精变气。伯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言能养其精气神者。可祝由而愈病。汤药针石。亦能治之。如精神散失。虽有灵丹。无能为已。故有愈有不愈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
此恬 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伯言往古之人。精神完固。故可祝由而已。盖以神而后可通神明也。居禽兽之间。不惧于物也。寒暑得宜。四时之气调矣。无眷慕之累。精得其养矣。
无伸官之形。不劳其神矣。居恬 之世。志意自适矣。邪不入五脏骨髓。是以毒药不能治其内。不外伤空窍肌肤。是以针石不能治其外也。故可移精变气。以通神明。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精气充足。可通神明。则阴阳和而神气通畅。又何患邪贼之为害乎。)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
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帝曰。善。(数音朔心志忧虑则伤神。苦形烦劳则伤精。逆其四时则伤气。贼风、贼害之风。虚邪、虚乡不正之邪也。精神内虚。故小病必甚。无正气以胜邪。故大病必死也。)余欲临病患。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嫌疑者。不能决其死生也。要、要道也。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言色脉之要道。如日月之光明。显而易识也。)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色脉之道。上帝之所秘藏。非其人弗教。非其真弗授。先师、僦贷季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八风者。天有八风。在人则有五经之风。谓调理五脉之邪也。六合、天地四方也。言上古之师。经理色脉而通神明。总不外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常理也。)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者气之华。脉乃精之液。变化相移者。移精变气也。观其移精变气。以通神明之妙。
欲知其要道。则色脉是矣。盖言理色脉而通神明。则知精气之盛衰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日月者。天地阴阳之精也。夫色为阳。脉为阴。常求其色脉之要。总不外乎阴阳。故知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则其要在是矣。上节言色脉之道。合于五行四时。八风六合。而其要又总归于阴阳。)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
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此复言阴阳色脉之相合也。色之变化五色。以应四时之脉。
色生于脉也。能贵重色脉。以合于神明。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是谓圣王。圣王者。上古之圣。能修其养生之道。
而亦归于真人。)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此言中古之人。不能移精变气。以通神明。
而治以汤药。亦有法也。病至而治之。言不能如恬 虚无之世。虽有贼邪。不能为害。设有病至。而即以汤药治之。八风者。八方之风。触五脏邪气发病。五痹者。五脏之痹也。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痹。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痹。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痹。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痹。以至阴戊己遇此者为脾痹。人之五脏。应地之五行。天之十干。化生五行。是以汤液十日。十干已周。而五痹可去矣。)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 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音该。此言病有标本。而草有本末也。苏、茎也。 、根也。草苏之枝。茎之旁枝也。草 之枝。根之旁根也。盖以苏 为本。而旁枝为末也。五痹者。五脏之痹也。五脏有经俞之外荣。有筋脉皮毛骨肉之外合。是五脏为本。而经俞筋骨为标也。草生五味。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有病。则以苏 治之。如邪在经脉之外合者。则以草苏草 之枝治之。
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标也。心肺居上为阳。而治以草苏。是本乎上者亲上也。肝肾居下为阴。而治以草 。是本乎下者亲下也。以草之本末为助。而病之标本以得。又何有邪气之不服者。此中古用药之有法也。)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
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不本四时。治不法五方五气也。不知日月。不识阴阳色脉也。不审逆从。不别标本顺逆也。)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上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今世之治病。已成而后治之。是犹渴而穿井。不亦晚矣。而粗工凶凶。又妄攻之。是故之邪病未去。而妄攻之新病复起。此今世之工。不审色脉精气之盛虚。而为治亦不知标本之法也。)帝曰。愿闻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色脉者。阴阳之道也。临病患。观色脉。知死生而无嫌疑。治之大法。尽于是矣。此复结前节之义。)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逆从到行者。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也。标本不得者。不知病之标本。而以本末为助也。言暮世之人。既不能顺时调养。又不能治却其邪。是必神亡而形失矣。夫心藏神。而为一身之主。
主明则十二官皆安。以为天下则大昌。神亡则失国矣。上古天真论曰。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道书曰。神行则气行。神住即气住。知神气可以长生。故此篇独归重于神焉。)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去其故染之病。就其新变化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