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变异灾眚之不同。设有不袭。是谓反常而变易矣。变易则为民病之灾眚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

  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五运相袭。气之常也。反常则为变易矣。

  变常之气至。则为民病矣。如春木主时。其变为骤注。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湿土。变气为主气之所胜。而民病则微。

  如变为肃杀。是主气为风木。变气为燥金。变气为主气之所不胜。而民病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变易之气至。

  非其克我之时。为病则微。当其克我之时。为病则甚。)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此复言地气与天气相合。而后化生万物之有形也。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浓。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盖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合而化生万物。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物变已成而后定名。此皆天地之运。阴阳之化。然生化有浓薄。成熟有多少。故帝设此问焉。)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所谓太虚辽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万物咸章。故曰大神灵问。神灵、指天地阴阳而言。言大哉天地阴阳之问也。

  陈其方。言其略也。)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草者。五谷五菜。概及果木而言也。盖天三生木。故先言草木。而及于昆虫万物也。草生五色者。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色为黑。其化为肃。物极而象变。不可胜视也。草生五味者。其味为酸。

  其味为苦。其味为甘。其味为辛。其味为咸。以草生之五味。而及于五菜五谷。五果五畜之美。不可胜极也。)嗜欲不同。

  各有所通。(言人之嗜欲不同。而五味各归所喜。如苦先入心。酸先入肝。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以养五气。

  故各有所通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臊焦香腥腐也。在天为气。故食人以五气。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食人以五味也。)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天位居高。而包乎地之外。故五气从外窍而内入于心肺。心肺居上为阳也。心荣色而华于面。故使五色修明。肺主声。故音声能彰也。)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地位居下。而处乎天之内。故五味藏于肠胃。以养五脏之气。气得味养。则阴阳和而相生矣。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气和津成。而五脏之神乃自生矣。济公曰。神气为阳故曰生。津液为阴故曰成。)帝曰。藏象何如。(象者像也。论脏腑之形像。以应天地之阴阳也。)岐伯曰。心者。

  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主血。中焦受气取汁。化赤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为生身之本。心藏神而应变万事。故曰神之变也。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心主血脉。故其华在面也。在体为脉。故其充在血脉。其类火而位居尊高。故为阳中之太阳。而通于夏气。夏主火也。济公曰。荣为根。卫为叶。荣血为阴阳血气所生之本。)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肺主气而藏魄。故为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皮毛。故华在毛。充在皮也。藏真居高而属阴。故为阳中之太阴。而通于秋气。秋主肺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冬令之时。阳气封闭。蛰虫深藏。肾主冬藏。故为蛰封藏之本。盖蛰乃生动之物。以比生阳之气。至春一阳初生。而蛰虫复振矣。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液而藏之。故为精之处也。发乃血之余。血乃精之化。故其华在发。肾主骨。故其充在骨也。肾为阴脏。而有坎中之阳。故为阴中之少阴。而通于冬气。冬主水也。)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动作劳甚谓之罢。肝主筋。人之运动。皆由乎筋力。故为罢极之本。肝藏魂。故为魂之居。爪者筋之余。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属木。位居东方。为发生之始。故以生血气。酸者木之味。苍者木之色。木旺于春。阳气始生。故为阳中之少阳。以通于春气。张令韶曰。罢同 。书曰。有熊罢之士不二心之臣。肝乃将军之官。故为罢极之本。)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名曰器。

  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足太阴独受水谷之浊。为转输之官。肠胃主受传水谷。三焦主决渎水道。膀胱为水精之府。故皆为仓廪之本。脾藏荣。故为荣之居。器者。

  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气。脾能运化糟粕。转味而入养五脏。输出腐秽于二阴。故名之曰器也。四白。唇之四际白肉也。口为脾窍而主肌。故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黄者土之色也。脾为阴中之至阴。通于土气。此节指脾而言。以肠胃三焦膀胱。并受传水谷之精粗。故总为仓廪之本。受浊者为阴。故曰至阴之类。)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五脏六腑。共为十一脏。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首。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故取决于胆也。所谓求其至也。

  皆归始春。)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此论脏腑之六气。以应天地之六六也。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阳气从左而行于右。阴气从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阳之气。故者。承上文而言。

  人之脏腑。以应三阴三阳之六气也。一盛病在少阳。少阳主春升之气也。太阳主夏。阳明主秋。四盛以上者。言人之阴阳。惟阳太盛。名曰格阳。盖阳主在外。阳格于外。不得三阴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阳之太过也。)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寸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以候三阴之气也。厥阴主乙木春生之气。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之气少阴。四之气太阴。四盛以上者。人之阴阳。惟阴太盛。名曰关阴。盖阴气主内。关阴于内。不得三阳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阴之太过也。此论寸口人迎之病脉。以应四时之三阴三阳。即四时之六气不平。而亦为三阴三阳之民病也。故六微旨大论曰。至而不至。来气不及。未至而至。来气有余。物生其应也。气脉其应也。灵枢经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

  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上下相应者。脉口与人迎平等。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此言天地之阴阳。以应人之脏腑。

  脏腑之六气。以应天地之阴阳也。)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俱四倍以上者。阴阳俱亢极也。赢、盈同。极、至也。盖天有阴阳。地有阴阳。阳盛之下。阴精承之。阴盛之下。阳气承之。阴阳承制。而交相生化者也。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阴阳和平。是为无病。如阴阳俱盛而不和。是不能及于天地阴阳精气之承制。则死矣。此即六微旨之所谓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卷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

  夫色以应天。脉以应地。天主生。地主成。此篇无问答。而直曰心之合脉。似承上编天地之阴阳。而复应乎色脉也。

  无问答。故不曰论。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心主血脉。故合于脉。经云。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其主肾也。(五脏合五行。各有相生相制。制则生化。心主火而受制于肾水。是肾乃心脏生化之主。故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肺主气。气主表。故合于皮。伤寒论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声商。毛发长。

  毛附于皮。气长则毛荣。)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余。故其荣在爪。)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脾主中央土。乃仓廪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合肉。脾开窍于口。故荣在唇。)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肾藏精而主髓。故所合在骨。发乃精血之余。故其荣在发。五营运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心生血。血生脾。脾生肉。

  肉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此天乙生水。而五脏之相生也。六微旨大论云。帝曰。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故曰心之合脉也。肺之合皮也。言五脏之相生也。其主肾也。其主心也。言五脏之相成也。朱济公曰。先心而肺。肺而肝。肝而脾。脾而肾。乃归重于成与。曰、然)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此承上文而言太过之为害也。夫五行有相生相制。不可偏废者也。如制之太过。则又有克贼之害矣。

  是故多食咸。则水味太过而伤心。其脉凝泣而色变矣。多食苦。是火味太过而伤肺。则皮槁而毛落矣。多食辛。是金味太过而伤肝。则筋缩急而爪干枯矣。多食酸。是木味太过而伤脾。则肉胝 而唇掀揭矣。多食甘。是土味太过而伤肾。

  则骨痛而发落矣。五味所以养五脏者也。脏有偏胜。则所不胜之脏受伤。此又承制之不可太过也。)故心欲苦。肺欲辛。

  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故五味为五脏之所欲。无有偏胜。则津液相成。而神自生矣。)五脏之气。(五味藏于肠胃。以养五脏之气。五脏内藏五神。五气外见五色。此以下论五脏之经气。而见死生之色。与生于心生于肺之色。各有不同。故首提曰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故者。承上文而言。五脏之气受伤。则见五行之败色矣。兹、蓐席也。兹草者。死草之色。青而带白也。)黄如枳实者死。(黄而带青色也。)黑如 者死。( 音台。烟尘也。黑而带黄。)赤如 血者死。( 铺杯切。 者。败恶凝聚之血。色赤黑也。)白如枯骨者死。(死白而枯干也。)此五色之见。死也。(五色干枯。而兼有所胜之色。故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五色正而华彩光润。故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此言五脏所生之荣色。见于外也。上节言五脏之气。见五色于外。此复言藏真之荣。隐见于皮肤之间。有若缟裹者也。缟、素白也。朱、红之深也。红、淡白红也。绀、青扬赤也。栝蒌实。红黄色也。紫、赤黑之间色也。此五行之色。而俱兼红者也。盖气主白而荣主红。如以缟裹者。五脏之气包于外也。五色之俱兼红者。五脏之荣隐见于内也。上节言五脏之气色。此论五脏之血色。王子方问曰。气色有死生。血气无死生耶。曰。外因之病。由气而经。经而脏。内因之病。由脏而经。经而气。内外二因。俱伤五脏之气而后死。是以五色之见死者。五脏之气绝也。)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当、承也。值也。谓色味之应五脏者。色外而味内也。故曰白当肺辛。言辛生肺而肺生白也。此复结五脏死生之色。生于五脏之气。五脏之神气。生于五味也。)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肺合皮。心合脉。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此言生于心生于肺之色。承五脏之合。而见于外也。)诸脉者。皆属于目。(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属于脑。后出于顶。故曰诸脉皆属于目。此节论五脏经气之所循行。盖脏而经。经而气。气而色也。头痛巅疾。过在足少阴巨阳。是气而经。经而脏也。是以此节与头痛巅疾节。照应五脏之气节。故人卧血归于肝节。与赤脉之至节。照应生于心如以缟裹朱节。)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精髓之海也。)诸筋者。皆属于节。(节、骨节也。筋生于骨。联系于骨节之间。)诸血者。皆属于心。(血者。神气也。

  中焦之汁。五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诸血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五谷入胃。淫精于脉。肺居上焦。朝百脉而输精于皮毛。故主周身之气也。)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四肢、五脏经俞之所出也。八溪、即四肢股肱之肉。五脏元真之所通会也。此言五脏之经血总属于心。五脏之气总属于肺。经气循行于四肢八溪。注于目。会于脑。濡筋骨。利关节。朝夕循行。外内出入。如环无端者也。故善察色者。当知五脏之气。善诊脉者。当以五脉为始也。)故人卧血归于肝。(此复论血随卫气之行于脉外也。夫血乃水谷之精。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于经隧。是行于经隧者。经脉之荣血也。流溢于中者。流溢于冲任也。冲任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布散于外。渗皮肤。生毫毛。寤则随卫行于肤表。卧则随卫内入而归于肝。是冲任主发原。而肝主受纳。是以伤寒热入血室。而刺肝之期门。故者。承上文而言。经脉之血。随荣气行于四肢之三阴三阳。昼夜环转。冲任之血。随卫气而日行于阳。夜归于阴也。)肝受血而能视。(肝开窍于目。故肝受血而能视。夫见色于明堂者。五脏之气色也。五脏所生之外荣者。血色而见于目也。故曰五色之奇脉者。奇经之血色也。夫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之精。化赤而为血。溢于冲任。归受于肝。开窍于目。是于五脏所生之色。外荣于目。而肝主色也。)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言冲任之血。亦循行于四肢。渗于指掌。而无处不到也。)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匮要略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重困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汗出者。言卫气之虚于外也。卧则卫归于阴。出则血行于外。加被风吹。则血凝于皮肤而为痹矣。痹者。痹闭而不遂也。此言卫气之留于阴也久。不能为血之外卫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