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此承上文申明人气之虚实开阖。应天时之盛衰。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卫气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应天道之开阖。日丽天而绕地一周。卫气从风府而下至 骨。注冲脉而上出缺盆。应一月而月与天会。月乃阴魄。故月之盈亏。应水之消长。月郭满则海水西盛。月郭空则海水东盛。盖月有盈亏。亏于西则满于东。月生于西。故从西而盛于东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故卫气盛则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 。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而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理者。肌肉之纹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焦理。烟垢者。火土之余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则烟垢落。谓肌肉减。腠理开。则肌腠之气。亦消散也。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患也卒暴。夫卫气去者。去形身而内入于伏冲之脉也。二十二日。入于内。注于伏冲。其行九日。复出于缺盆。

  其气上行。是每月朔旦复出于形身。复会于风府也。故八正神明论曰。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夫月晦初苏曰朔。谓卫气至朔日始行于阳。而大会于风府也。此卫气之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者也。王子律曰。海水初八起汐。十五大潮。念三落汐。是以卫气应月满而盛。至念三而去形也。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然此一夫之论也。

  逢年之虚者。六气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时也。失时之和者。四时不正之气也。夫卫气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年之虚。月之空。时之违和。皆主卫气失常。盖卫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虚。则腠理疏而邪气直入于内。故为暴病卒死。夫三虚三实。民所共由。帝曰此一夫之论者。谓虚邪贼风。人逢之则中。非比下文之冲风。能伤天下人者也。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黄帝曰。候之奈何。少师曰。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吐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者。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怠。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八正者。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定八方之正位。以候八方之风雨也。冬至之日。风从南方来。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此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冬至子之半。其气始蒙。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即发。立春时阳气大发。腠理开。而立春之日。又逢西方来之冲风。两邪相搏。则经络结代矣。风者天之气。雨者天之露。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一岁之中。得及时之风雨。而少贼风者。是因岁之和。则岁美民安少病。如风雨不时。又多烈风邪气。而失时之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死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

  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籴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籴贵民多病。此所以候岁之风HT 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

  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正月朔日。候四时之岁气者。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人生于寅也。二月丑不风者。又常以冬至之日。太一始居叶蛰之宫。以候天之风雨。以建子之月为岁首。天开于子也。三月主辰。三月戌不温者。辰与戌合也。在十二月所主在十二辰。在六气所主在三阴三阳。故曰三月戌不温四月巳不暑。盖或从六气。或从十二辰也。寅申少阳主气。十月申不寒者。以六气之主时也。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如子午之岁。寅申少阳主五气之九月十月。十月申不寒者。主气失时。民多暴死。盖四时主客之气。三阴三阳之所主也。以一日之四时。而应一岁之四时者。日日随天道环转一周。而岁与天会也。

  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者。正风也。因发木扬沙。故国有灾也。天寒而风。二月丑风。谓和风也。

  诸所谓风者。皆折木扬沙之烈风。又无和润之雨露。故民有死亡也。

  此章论人之虚实。因天气之盛衰。而四时之风露。又有和厉之异气。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庶邪勿能害也。

  卷九

  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尝上于清冷之台。中阶而顾。匍匐而前则惑。余私异之。窃内怪之。独瞑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博独眩。被发长跪。俯而视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不相得。故曰惑也。

  清冷之台。东苑之台名也。惑眩乱也。精、精明也。窠、藏也。眼者。瞳子黑白之总名也。骨之精为瞳子。肾之精也。筋之精为黑眼。肝之精也。血之精为络。心之精也。窠气之精。为白眼。肺之精也。约束者。目之上下纲。肌肉之睛为约束。脾之精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心主包络之精也。包络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是诸脉皆上系于目。会于脑。出于项。此脉系从下而上。从前而后也。若邪中于项。则随眼系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比、周密也。邪其精。其精为邪所中。则不相比密。而精散矣。精散则视歧而见。两物矣。夫心藏神。肾藏志。肝藏魂。肺藏魄。

  脾藏意。此五脏所藏之神志也。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相合。传于目而为睛明也。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心之荣也。故目乃心之使。心者。神之舍也。神精乱而不转。则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黄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东苑。未曾不惑。去之则复。余唯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闻者为迷。

  甚者为惑。

  夫火之精为神。水之精为精。精上传于神。共凑于目而为精明。若神感于精。则精气乱而为惑矣。

  盖精明者。从下而上。从前而后也。是以上文论从后而逆于前。此论上而感于下。皆反逆而为惑也。

  心有所喜者。喜之东苑而上清冷之台也。神乃火之精。而恶清冷。故神有所恶。卒然相感者。神志相感也。神乃清冷而有所感。则神反下交于阴矣。神气下交。则精气乱矣。精气乱。则视误而为惑矣。

  候神移于上。而后乃复也。夫肾藏志而开窍于耳。是故志不上交于神则迷。甚则神反下交于志则惑也。按此章总结九针之道。贵在得神。能存乎精气神者。可无惑于天下。故帝设此问。而伯论其精气神焉。宝命全角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曰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八正神明论曰。神乎神。耳不闻。

  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离合真邪论曰。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盖治针之要。贵在诊视审察。存神定志。适其常变。万举万全。可传于后世。令终而不灭。至于修身养生。治国治民。总在调养精气神三者。是以内经素问。首论上古天真。末结解精微。论所以修身养生也。本经首论九针之道。末结大惑痈疽。所以治国治民也。知修身则知所以治民。知治民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黄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本篇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八正神明论曰。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营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又曰养神者。必知营卫血气之盛衰。故此以下。复论营卫之行。所当详审者也。夫营卫生于中焦之阳明。营运于形身之外内。气者。先天之真元。生于下焦精水之中。上通于心肺。环转于上下。上气不足。下气有余。则肠胃实而心肺虚矣。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

  故善忘也。倪仲玉曰。肠胃。阳明也。先天之气逆于下。则后天之气亦逆于中。中下并逆。则上气大虚。故善忘也。

  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则善饥。胃气逆于上。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精气并于脾。则脾家实而不能为胃转输。则热气留于胃。而消谷善饥矣。

  夫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

  积于上焦之胸中。胃气逆上者。谓之悍气。上冲于头而走空窍。盖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营卫大气。留而不行。

  胃之逆气。反上冲于头。而别走阳明矣。胃脘者。胃之上脘。大气不行。则上焦虚而胃脘寒。上焦虚寒。不能主纳。故不嗜食也。以上二节。论营卫生始之因。

  黄帝曰。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

  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起于足之外踝。循胁下肩膊。从口吻至目内 。与阴跷会于足太阳之睛明。阴跷乃足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循胸上入缺盆。从咽喉至目内 。与阳跷会于足太阳之睛明。卫气行阳二十五周。下行阴分。而复会于目内。行于五脏之阴。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会于目。是以卫气出于阳。则目张而寤。入于阴。则目瞑而卧。故卫气留于阳。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卫气留于阴。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此言卫气行阳行阴。皆从目以出入。故曰目者。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

  王子律曰。此节重见者再。盖其文则同。而各有所谓也。

  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涩。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涩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卫气外行于肌肉之纹理。内行于肠胃之募原。分肉者。肌肉之腠理。其人肠胃大。则卫气行于阴而留久。皮肤涩。分肉不解。则出于阳而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而多卧矣。其人肠胃小。则卫气周于阴也速。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行于阳也久。故少瞑焉。盖卫气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阳气尽则入于阴而卧。阴气尽则出于阳而寤。如留于阴久则多卧。留于阳久则少瞑焉。上节论卫气通贯于阳跷阴跷之脉中。

  此论卫气出入于分肉募原之气分。夫卫者阳气也。主外而夜行于阴。卫者浊气也。注阳而复贯于脉。

  此应天道之营运。无往而不遍者也。

  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 。上 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久留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 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