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

  姚士因曰。此病在气而及于脏腑血脉之有形。故三者皆存焉。然非胀之舍也。胀之舍在内者。皆在于脏腑之外。空郭之中。在外者。胀于皮肤腠理之间。故命曰胀。谓胀在无形之气分也。

  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

  王芳侯曰。帝问脏腑在于胸腹之内。如匣匮所藏之禁器。而各有界畔。五脏六腑。其气各异。今胀气皆在于脏腑之外。何以分别某脏某腑之胀乎。此下有岐伯所答之缺文。

  黄帝曰。未解其意。再问。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

  咽喉小肠者。传送也。

  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

  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

  工在疾泻。(膻叶袒)

  此言卫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日行于阳。夜行于阴。逆于阳。则为脉胀肤胀。逆于阴。则为空郭之胀。及五脏六腑之胀。夫胸腹者。脏腑之郛郭。膻中者。心主之宫城。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

  排脏腑而郭胸胁。此卫气逆于阴。而将为脏腑之胀矣。胃主受纳水谷。为太仓而居中焦。在上为咽喉。主传气而送水谷。在下口为小肠。主传送糟粕津汁。胃之五窍。犹闾里之门户。盖水谷入胃。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五脏主藏水谷之精者也。其流溢于下焦之津液。从任脉而出于廉泉玉英。以濡上之空窍。故五脏六腑。各有界畔。其病各有形状也。如营气循脉。卫气逆于脉中。则为脉胀。若并脉而循行于分肉。则为肤胀。盖卫气虽常然并脉循行于分肉。而行有逆顺。若并脉顺行。而乘于脉中。则为脉胀。行于肤肉。则为肤胀。

  此皆卫气之逆行。故曰若顺逆也。当取足阳明胃经之三里而泻之。在于肤脉而近者一泻。在于城郭而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盖留之则为脏腑之胀矣。卫气出于太仓。故泻胃之三里。

  姚氏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与上章之营气顺脉。卫气逆行同义。吴氏曰。卫气逆于空郭之中。则为鼓胀。着于募原而传送液道阻塞者。则为肠胃之胀。门户界畔不清者。则为五脏之胀。此皆胃腑之门户道路。故泻足之三里。若病久而成虚者。泻之反伤胃气。故曰工在疾泻。疾泻者。治其始蒙也。杨元如曰。逆则生长之机渐消。故久而未有不成虚者。审其传送阻塞者泻之。

  门户液道不通者通之。界畔不清者理之。正气不足者补之。补泻疏理兼用。斯为治胀之良法。若新病而不大虚者。急宜攻之。可一鼓而下。

  朱永年曰。医者只知泻以消胀。焉知其中之门户道路。知其门户道路。可以批却导 矣。故本经乃端本澄源之学。

  倪冲之曰。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液道不通。则空窍闭塞。而气逆于中矣。故治胀者当先通其津液。故曰若欲下之。必先举之。朱卫公曰。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其别气出于耳而为听。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故液道不通。则诸气皆逆矣。

  黄帝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小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胀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吴氏曰。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脏腑之胀也。愿闻胀形者。问五脏六腑之胀形。始在无形而及于有形也。

  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

  粗之所败。谓之夭命。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姚氏曰。其道在一者。谓三合而为一也。逆顺者。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逆顺而为行也。塞其空者。外无使经脉肤腠疏空。内使脏腑之神气充足。自无厥逆之患矣。此良工治未病也。莫仲超曰。上节言无问虚实。

  工在疾泻。此复曰泻虚补实。神去其室。是又当审其邪正而补泻之。圣人之虑深矣。学人不可不深体之。

  王芳侯曰。神者先天之精。水谷之精。两精相抟。合而为神。

  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有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

  两气相抟。乃合为胀也。

  此言卫气逆行。因下焦寒气之所致也。夫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于分肉。而行有逆顺。盖卫气与脉内之营气。相逆顺而行也。阴阳相随者。谓脉外之营卫。相将而行。阴阳清浊。有逆有顺。

  乃得天和。应天气之右旋而西转。经水皆归于东流。得天地自然之和气也。五脏更始者。谓营行于脏腑经脉。外内出入。阴阳递更。终而复始也。四时有序者。谓卫气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应四时寒暑之往来也。阴阳和平。五谷乃化。而营卫生焉。此先论其阴阳和调。然后论厥逆之因。乃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抟。乃合为胀也。

  黄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

  真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下焦先天之真元。上与阳明相合。化水谷之精微。生此营卫二气。元真之气。通会于腠理。与营卫合并。而充行于形身者也。故营卫二气。合之于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如天真之气。厥逆在下。则营卫之气。留止于上矣。下焦寒水之气上逆。则真邪相攻。营卫两气相抟。乃合而为胀也。吴氏曰。元真之气。天乙之真元也。与寒水之气相合。故真邪相抟。则真气反厥于下。而寒气反逆于上矣。真气不得上合于营卫。则营卫留止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对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气不行上越。

  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KT 。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乎。(肓音荒KT 之忍切与胗同)

  此论卫气逆于内而为脏腑之胀者。有城郭募原之分也。募原者。脏腑之膏肓也。夫卫气之逆于内而为胀者。在于宫城空郭之中。故取之三里。三下而已。今有其三而不下者。此陷于肉肓。而中气穴故也。故针不中气穴。则气闭于内而不得外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而不能上越。故三而不下者。必更其道。取之气穴。恶有不下者乎。按气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即上纪之胃脘。下纪之关元诸穴。非 谷之会。是以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盖卫气行于皮肤脏腑之肉理。今入于气穴。故不当取之肉也。姚氏曰。按金匮玉函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夫脏腑之纹理。乃脏腑募原之肉理。而肉理之中有脉系。卫气陷于肓膜。而入于脉络。故当取之气穴也。王芳侯曰。按素问有气府论。气穴论。总属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而分腑与穴者。谓腑者藏也。压遏血气之藏于内也。穴者窟也。气从此而出入者也。

  卷四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浓。

  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所由生。愿闻其道。

  吴氏曰。此章论水谷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别而为五。如五道癃闭。则为水胀。五别者。为汗。

  为溺。为唾。为泪。为髓。五癃者。液不渗于脑而下流。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而津液不化。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渗于膀胱。则水溢而为水胀。因以名篇。上章论气胀之因。此章论水胀之因。得其因则知所以治矣。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

  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吴氏曰。此论水谷之精。别而为津为液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归其所喜。其津液各走其道。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者为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流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灌精而濡空窍者也。

  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此言津之为汗也。腠理者。分肉之纹理。津随三焦出气。淖注于皮肤肌肉之间。故腠理开则汗大泄。如有寒而留聚于分肉之间。则排裂分肉而为痛。沫者。津聚而为沫也。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姚氏曰。此言津之为溺也。天寒则腠理闭。三焦之气。因湿而不行。津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者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而出者为溺。藏于膀胱者。化生太阳之气。愚按、为汗为溺为血为髓。皆水谷津液之化。伯因帝问而分别答之。言津随寒暑之气。而外内出入。然一日之中有四时。而饮食衣服。亦有寒温浓薄。读者不以文害义。庶为得之。

  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此论五脏六腑之津液。上渗于目而为泣。由心悲肺举而出也。心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主。

  耳目者。上之空窍。津液之所注也。将相卫者。为君主之臣使也。肾主外者。肾主藏津液。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心悲气并者。心悲则脏腑之气。皆上并于心。听令于君主也。气并于心。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乃心之盖也。肺举则液上溢。肺主气而水随气行也。心系与肺不能尽举。乍上乍下。

  下则为咳。上则泣出矣。

  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

  姚氏曰。此言液之为唾也。按口问篇曰。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补足少阴。盖任脉起于足少阴之阴中。而上出于廉泉。胃缓则少阴之气。不与阳明相合。反上逆于廉泉。则水液随之。故涎唾也。

  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高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此言精液之为髓也。夫肾主藏精而主骨。和合而高者。五谷之液。与肾脏之精。相和合而渗入于骨空。上行而高者。从骨空而补益脑髓。复从髓空而下流阴股。此精液淖注于骨而为髓。先上益于脑而复下流。故曰五脏之精液。和合而为高者。姚氏曰。本经云。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补益脑髓。是谓液。又曰肾者。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是谷之液。肾之精。并注于骨而为髓。髓者以脑为主。故曰和合而高者。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 。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此五液闭癃而为腰痛水胀诸病也。阴阳不和者。少阴与阳明之不和也。阴阳之气不和。则液与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阴矣。液溢于外。则髓液皆减而下。是不能为高矣。下流过度。

  则骨虚而腰痛胫 矣。此髓道之闭癃也。阴阳气道不通。则津液不得注于海。而四海闭塞矣。三焦之气。不能通泻于肌腠。而津液不化矣。济泌之汁。不得渗于膀胱。而下焦胀矣。水溢于下。则上逆而为水胀矣。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卷五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愿闻其五使当安出。岐伯曰。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黄帝曰。愿闻其所出。令可为常。岐伯曰。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脏。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莫仲超曰。此章论五脏之气。外见于五色。上通于五窍。五色更出。以应五时。各如其脏。此从内而应于外也。如从外而内。是当皮而络。络而脉。脉而经。经而脏。故曰经气入脏。必当治里。

  夫色见于皮肤。五脏之气见于色者。盖亦从经脉而出于皮肤。故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杨元如曰。

  色气应天。经脉应地。五脏者。在地五行之所主也。而色见于面。此五行之气。上呈于天也。从内而外者。由脏而经脉皮肤。应地气之上胜于天。从外而内者。由皮肤经脉而脏。应天气之下降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