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麻科活人全书
麻科活人全书
【大腹茸】
散无形之滞。治痞满膨胀。水气浮肿。香港脚壅逆。
【浓朴】
能破血中气滞。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逆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芜荑】
辛散。能祛五内皮肤骨节湿热之病。去疳杀虫。及肠风、痔 、恶疮、疥癣。
【五灵脂】
气腥。味苦酸。大伤胃气。虽有治目翳疗中脘疼痛之功。藜霍之人。稍可以用。膏粱之士。大为不宜。麻证亦仅于香茱汤中用之。
【香附米】
三焦肝经气分药。开郁。消痰食。止诸痛。散风寒。行血气。月候不调。胎产崩漏。
多怒多忧者之要药。治两胁气妨。心忪少气。生用则上行胁膈。外达皮毛。故能散风寒。熟用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故能调气血。
【乌药】
散诸气。治中风中气诸证。能理七情郁结。上气喘急。能治气血凝滞。霍乱吐泻。痰食稽留。但膏粱之辈。血虚内热者。忌用。
【吴茱萸】
入肝行脾。散邪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定吐止泻。理关格中满。香港脚疝瘕。制肝燥痹风。厥气上逆。阴寒膈寒。气不得上下。腹胀下痢。又治气逆里急等证。
【藿香叶】
入脾、肺。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凡时行疫疠。山岚瘴疟。用此醒脾健胃。则邪气无可容而愈。(阴虚火旺。胃虚作呕。内无留滞者。忌用。恐伤正气。引邪入内。)
【川芎】
入肝。血中理气药。搜肝气。初肝血。润肝燥。又治一切风气血气。及面上游风。目疾多泪。俱宜。且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三焦、胆、心胞络、肝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助清阳之气。去湿气在头。头痛必用之药。麻证若未收之前用之。反致头疼。故麻证忌用。血痢已通。而痛不止。用之以行气。又治妇人血闭无子。(凡骨痛盗汗。阴虚火炎。咳嗽吐逆。及气弱之人不可服。
为其性辛散。令真气走泄。而阴愈虚也。)
【缩砂仁】
脾、胃、肺、肾、大肠、小肠、膀胱七情之气药。能引诸药归丹田。治脾虚泄泻。宿食不消。泻痢白沫。腹中虚痛。寒饮胀满。噎膈呕吐。和中行气。止痛安胎。用之悉效。又治血痢。
(火炎咳嗽忌用。)
【半夏】
入胆。兼入胃、脾。虚而有痰气者。宜加用之。胃冷呕哕。最要之味。治心下坚。胸胀咳逆。头眩。咽喉肿痛。又能利水开痰。故能治肠鸣。下气止汗。但其性悍燥。辛温有毒。能去湿、豁痰、健脾。麻证故切禁之。
【南星】
(又名虎掌)为开风痰之专药。能下气利膈。破坚积。除麻痹。散血堕胎。治风胜湿。除痰攻积拔肿。又治口 舌糜。诸风口噤。但其味辛。而麻气温而燥。性紧而毒。故麻证禁用。
【人参】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补元气。止渴生津。和营养卫。久服轻身延年。
【沙参】
专泻肺气之热。喘嗽气壅。小便赤涩不利。金受火克。阴虚失血。或喘嗽寒热及肺痿等候宜之。
【升麻】
胃经本药。性升上行。治中恶腹痛。用以开发胃气。治喉痹口疮。用以升散大肠、胃、三焦、胆、之大热。以其气发动热毒于上。为害莫测。故麻疹尤为切禁。误用喘满立至。惟麻后口疮、牙疳、及脱肛等候。方可略施。张璐先生曰。按古方。麻疹升发药中。多用升麻。曷知升麻性升。能升动阳气。每致邪热上浮。而作喘逆。当以紫苏、葱白代之。非但升麻当慎。即如桔梗。初起之时。亦须酌用。恐其载引浊气于上也。
【白朮】
(又名山姜)入脾、胃。生用。除湿燥脾。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痈疽。散腰脐问血。
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等证。制熟用。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等证。又主大风在身而风眩、头通、目泪出。逐皮肤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益津暖胃。消谷嗜食。但其纯阳之气。而无益阴之能。故麻证禁用。〔附制法〕入诸补气药中。饭上蒸数次用。入肺胃久嗽药中。用蜜汁拌蒸用。入脾胃痰湿药中。用姜汁拌晒用。入健脾药中。用土炒用。
入泻利虚脱药中。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药中。利水破血药中。俱生用。
【苍朮】
可升可降。能径入诸经。疏泄大肠与胃之湿。而安脾肺。辟时行恶气。用米泔水浸炒。故能除上湿发汗。能发汗、故能去风寒湿气。祛湿而去死肌痈疽。下气而消痰食饮癖。又能总解诸郁。性虽开腠理。而辛热温燥。故麻证禁用。
卷之二
四方麻名第一
糠痧 艄温疹。其实属麻一证名。方语原来各有别。治同一例应如神。
麻证之名。各方不同。在京师呼为温疹。在河南呼为 疮。山西、陕西呼为糠疮。山东、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俱呼为疹子。江南呼为痧疹。浙江呼为 子。湖广、江西俱呼为麻疹。又呼为艄子。闻人氏呼为肤疹。虽四方之命名有别。其实皆一麻也。调治之法。原无异耳。
岁气第二
麻疹须明岁气先。勿轻汗下作伤寒。察人虚实施良剂。无伐天和损寿元。
麻疹之证。其初发热。与伤寒相似。但麻则面颇红。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目中泪出。呵欠喜睡。或吐或泻。或手掐眉目鼻而之为异耳。不可误作伤寒施治。而妄用汗下也。妄汗则增其热。
而为衄、为咳嗽、为口疮咽痛、为目赤痛、为烦躁、为大小便不通。妄下则虚其里。为滑泄、为滞下。经曰。必先岁气。毋伐天和。言不可妄汗下也。是以治麻者。务须先明岁气。如时令温暖。以辛发之药发之。用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如时令暄热。以寒凉之药发之。用白虎解毒汤(见二十六条)。或黄连解毒汤。如时令大寒。以辛热之药发之。用桂枝解毒汤或葛根桂枝汤。如时令时寒时暖。以辛平之药发之。用荆防败毒散或葛根解毒汤。倘兼疫疠之气。则以人参败毒散主之。又要看人之虚实。如吐泻不止。以人参之类补之。如便秘烦躁。以酒蒸大黄微利之。无实实。无虚虚。倘损不足而补有余。夭人性命。非关天数。医杀之也。能知损有余而补不足者。方为良工。
朱曰 麻疹之候。有下列八证。见数证即是。不必全具。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柏 黄芩 栀仁 荆芥 知母 石膏 大青 元参 木通 防风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桂枝解毒汤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麻黄 桔梗 人参 川芎 赤芍 羌活 甘草 桂枝 生姜引。
葛根桂枝汤
葛根 防风 甘草 桂枝 赤芍 升麻 姜三片 淡豆豉一钱引。
荆防败毒散
荆芥 防风 茯苓 枳壳 前胡 柴胡 桔梗 川芎 羌活 独活 甘草 薄荷五叶引。(除荆、防。加人参。名人参败毒散)。
葛根解毒汤
葛根 荆芥 前胡 牛蒡子 防风 连翘 淡竹叶 人参 柴胡 桔梗 赤芍药 羌活升麻 甘草 水煎服。
预解宣毒第三
凡遇冬温大不祥。民多疫疠发疮疡。如逢麻疹相传染。可用汤丸预解良。
麻毒从来解在初。出尽毒解忧可无。腹中胀痛邪犹伏。喘促昏沉命必殂。
春温夏暑。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也。若冬应寒而反温。乃阳气暴泄。火令早行。人感之者。至于来春。必发痈疮。未出痘疹者。必感之而出。然疹虽胎毒。未有不由天行时令而发者。故一时传染相似。远近大小皆发。为父兄者。但见境里痘麻正行。宜先以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以预解之。可使毒彻而不为已甚。此虽先贤活人之婆心。而要知麻疹之证。只怕一时不能得出。
若得出尽。则毒便解到底。治麻者于初热未出之时。宜以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桔梗、甘草。或葛根解肌汤(二方俱见第五条)去赤芍、甘草。葛根疏邪汤(见三十三条)去骨皮。防风败毒散(见第五条)去石膏、知母、淡竹叶、桔梗、甘草。加前胡、葛根等味。随用而发之。但得麻出则毒解。而始终无虞矣。如用一剂。而麻仍不出。又再进一服。外以酒煎胡荽喷被盖之。切要空露头面。或以苎麻蘸胡荽酒遍身戛之。令其毛孔疏开。麻方得出也。切勿泥岁气条。照时令寒暄。而用辛热寒凉之剂。助其炎威。阻其发机。致成坏证。如三四次发之不出。又用臭椿树根皮、煎汤熏洗。倘仍不出。加之腹作胀满。气上喘促。昏眩闷乱。烦躁不宁。谵语妄言者。必死无疑矣。有云、当归、紫草茸、红花、牛蒡子之类。服之即现。断不济事。
朱曰 桔梗、甘草为仲景之桔甘汤。桔梗开提肺气。甘草生用能清热解毒。谢君以甘桔同为舟楫之剂。诸药有此一味。不能下沉。虽出自石顽之说。究非神农本旨。我辈于当用时。仍可放胆用之。毋为其所囿也。
消毒保婴丹
缠豆藤(不拘黄豆、绿豆。根上缠绕细红丝藤。于八月内生气之日。采取阴干听用。一两五钱)
大黑豆(三十粒) 赤小豆(七十粒) 牛蒡子(炒) 辰砂(水飞过) 生地黄 山楂肉(各一两)
荆芥穗 防风 独活 当归 黄连 桔梗 生甘草(各五钱)
老丝瓜(来年经霜者两个。要连藤带蒂。五寸烧灰。) 升麻 赤芍(各七钱五分)
为细末。以沙糖合丸。如李核大。浓煎甘草汤化下。
凡修合此丸。宜春分、秋分。或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等日。洒扫静室。焚香。至诚修合。勿令僧尼、道士、妇女、有孝服人及六畜见之。合毕。于日出时。焚香、叩齿。东向吸气一口。吹于丸药之上。向太阳觉咒曰。神仙真药。体合自然。婴儿吞服。天地齐年。吾今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一口气默念七遍)〔此段修合方法,未可信,留存文献。一九五七年三月〕
代天宣化丸
(即韩氏医通所载五瘟丹。)
甘草(甲己年化土。以此味为君)。 黄芩(乙庚年化金。以此味为君) 黄柏(丙辛年化水。以此味为君) 栀仁(丁壬年化木。以此味为君。) 黄连(戊癸年化火。以此味为君) 连翘(为佐)
山豆根(为佐) 如逢甲子、己巳年。则以甘草为君。黄芩、黄柏、栀仁、黄连、为臣。连翘、豆根、牛蒡、为佐。乙庚等年。俱仿此。君药一两。臣药用五钱。佐药用二钱五分。共为细末。于冬至日。
以雪水煎升麻汁。拌面粉搅糊合丸。用辰砂为衣。以淡竹叶煎汤化下。
诸潮亦能发麻第四
伤寒伤风与伤食。惊风等候诸潮热。久而不去亦非宜。麻疹因而乘间出。
手足微冷。恶寒无汗。面色青惨而不舒。左额有青纹者。伤寒之热也。手足微温。发热有汗。
面赤而光者。伤风之热也。并宜用惺惺散除人参、白朮发散之。目胞肿或右颊有青筋。发热而头额肚腹之处最甚。或兼呕吐腹疼者。伤食之热也。以备急丸下之。面色青红。额上中心有纹。手掌心有汗。时作惊惕。手络脉微动而发热者。此惊热也。以泻青丸、牛黄清心丸主之。身热而倍能食。唇红颊赤。大小便闭。胁下有汗者。此风热也。以宣风散主之。以上诸热。久而不去。内外感发。则所蕴痘麻之毒。亦能乘间而出矣。
惺惺散
治风热咽喉不利。脾不和。三焦胆经渴。小便不利。
人参 桔梗 白苓 白朮 栝蒌根 甘草(各一钱) 细辛(三分) 薄荷叶(五分) 防风川芎(各一钱) 水煎温服。
备急丸
木香(二钱五分) 大黄 牵牛(各五分)为末。神曲糊合丸。绿豆大。食前用楂肉煎汤。下五、七丸。
泻青丸
羌活 大黄(炒) 川芎 当归 防风 龙胆草 栀仁 为末。蜜丸。鸡头米大。淡竹叶煎汤。加沙糖调下一丸。
牛黄清心丸
治发热甚。心烦不宁。
生黄连(五钱) 川郁金(二钱) 黄芩 栀仁(各三钱) 牛黄(二钱五分) 辰砂(一钱五分)为末。用冬雪水调面粉糊丸。黍米大。灯心汤下七丸。
宣风散
大热利其小便而不愈者。以此下之。
槟榔(二个) 陈皮 甘草(各五钱) 生丑牛(二两) 炒丑牛(二两) 为末。二、三岁孩儿用五分。四岁孩子用一钱。食前蜜汤调下。易老加防风。本方有青皮。
初潮认证第五
麻为胎毒发于心。肺与相连热毒侵。咳嗽鼻中清涕出。更兼两目泪盈盈。
麻疹之证面必红。呵欠咳嗽鼻流浓。汪汪眼泪频频嚏。休作伤寒别证攻。
麻疹初潮。未现标时。必身热憎寒。头疼咳嗽。或吐。或干呕。或泻。或腹痛。或鼻塞。或鼻流清涕。喷嚏呵欠。眼胞浮肿。目泪汪汪。腮赤体疼。烦躁不宁。夫麻乃胎毒所发。毒者火也。麻疹小而色红碎密。其行于皮肤之间者。属手少阴心经。君火也。五脏心肺相连。肺位乎上。心经火旺。
则肺受之。故麻之发。惟肺受毒最重。其咳嗽者。肺因心火炎上。而肺叶焦举也。鼻流清涕者。鼻为肺之窍。以火烁金而液自流也。目中泪出者。肺热则移于肝。肝之窍在目也。肝属木。木能生风。故有呵欠也。吐与干呕者。心火流入于胃也。肺与大肠为表里。肺热流于大肠。故眼胞浮肿。
腹痛而泄泻也。腮赤烦躁。心火旺也。喷嚏。肺经火邪也。或手掐眉目唇鼻及面者。肺热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