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
上一味。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妇人旧血行得畅。则新血生得满。而气因于血。故气亦为之温暖。充周而无病。若旧血迟滞。则生新之机自钝。而气血俱虚矣。血虚。则偏于干热而动生内风。血虚而气虚。则疏于卫外、而易感外风。此六十二种风因之所自来也。又腹中血虚。则失于滋润。而络脉干痛。气虚。则失于流贯而络脉拘痛。此腹中刺痛之所自来也。红蓝花活血行气。得温浮蒸被之酒性以充之。则气行血畅。而解内外之风邪。除腹中之刺痛也宜矣。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见妊娠)
妇人腹中诸疾痛。惟真阴亏损。而留连外水二者而已。盖真阴虚。则内络急痛。外水积。则内络窒痛。当归芍药散。能补血行饮。故主之。方义。详妊娠腹中 痛下。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方别见)
上条为中下二焦。阴血不足之痛。此条为上中二焦。阳气不足之痛。盖天气寒。则不能照耀。故腹中作阴沁之痛。天气虚。则不能传送。而作积聚之痛。小建中汤。温膈而并填其气。膈气上温。则阳热下嘘。而阴沁之痛可除。膈气上裕。则鼓弩下逼。而积聚之痛亦愈。故主之。汤义别详。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根据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
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方见虚劳)
此条。明言不得溺为本病。因而转胞。又因转胞而致烦热不卧。以及倚息。此属易解。但其所以不得溺。及所以不用他药利小便。而独主肾气丸者。解得透彻。则略无障碍矣。盖肾中先天之气。从贴脊之后道。上熏膈中。与饮食所生之悍气。从肺而上贮胸中者相会。则先天后天混合。而成在上之宗气。此气充满。则呵嘘蒸被。而水道流行。今肾中鲜上熏之妙。而膈气空浅。则水行自缓。缓则气愈滞而不得溺。不得溺。则膀胱满而拥起胞胎。令胞系松宽而微转。故曰转胞。夫膀胱之气。与胞胎之气。两皆上转。则气宇扁窄。其烦热不得卧。
及倚坐以息也宜矣。于何知之。于饮食如故。故知上中二焦。及前行之后天气道中无病。而为先天之肾气虚微。因致胸中失传送之候也。了戾者。钉钩挂物。系松而摇拽旋纽之象。肾气丸中。茯泽渗泄以利水。山药培土以利水。则膀胱浅软。而胞胎已有下弛之地。且得地黄、山萸。将桂附弹压。下入肝肾。而令丹皮。直从贴脊而上引之。俾胸中氤氲之气下逼。则胞胎复安其位。而其系因直而自正。又何烦热不得卧。及倚息之患耶。此仲景不以他药利水。而独主肾气丸之精意。安得有心人。而与之共剔长沙之灯火哉。
妇人阴寒。温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
蛇床子散方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令相得。丸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阴寒。亦指阴庭之寒冷而言。俗解作子宫寒。非。以坐药外治。不能温子宫故也。坐药者。纳之而坐。非一时取效之谓。故方后曰绵裹者。恐其坐久致化之义也。凡妇人一切纳药、坐药、洗药。俱与深远之脏腑无干。而为外症。外症而治以内药。既失之迂。而且虞脏腑之喜恶不齐。先为药病也。故外症皆从外治之例。本草称蛇虺喜卧其下。故有蛇床虺床之名。则其性之温暖可知。又味辛而甘。夫辛甘主散。则其温暖之性。为能横施旁达又可知。用为坐药。而阴寒自温可必也。客有素读仲景之书。而难予者曰。阴非独寒。必子宫上冷而后下阴户者。本衣冠文物主坐药。而子谓但温阴庭。而非子宫之药。毋乃所见之偏且执耶。余曰。是非客所知也。
夫金匮一书。分门立论。其就症列方者。大似玉碎珠零。金星宝片。殊无可贵。是在灵机无碍者。会其全神。譬之重漆围屏。钳镶斗缝。则异彩奇光。照耀堂奥。而成玻璃世界。客之所见者。屑末而已矣。乌足以知此哉。诚如客言。彼子宫之寒在先天者。肾气丸不具在乎。在后天者。理中丸不具在乎。何妨以内药先温其本。而后以外药兼治其标耶。且云坐药可上温子宫。则亦将以漱口不下咽者。能愈中焦疾苦乎。客失笑而语塞。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野狼牙汤洗之。
野狼牙汤方 野狼牙(三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滑为湿。数为热。少阴之下竟下。为阴庭之应。其脉湿热交见。故知其为阴中生疮矣。阴中蚀疮句。勿作上文之复语。盖上两句是言诊法。亦是言其初症。下二句言疮久而湿热浸淫。以致虫生之治法也。野狼牙味苦性寒。以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而尤能杀虫。故主此以洗之耳。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失。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方见黄胆)
从前阴失气。故曰阴吹。从后阴失气。为大肠之正路。故曰正喧。盖谓胃中之气下泄。以致由前阴之间道吹出。又由后阴之正道喧响者。此因胃能受谷。脾能消谷。但因大肠液燥而便结。以致谷气实。大肠正路喧传之而不足。又从小肠之岔路。而气与水化俱迸也。夫实则失气。是非令其大便流通。俾谷气下平不可。然若投以攻下之剂。是责脾胃之无辜。必至反不能食而 胀矣。故以滑肠胃之猪膏。滋血液之乱发。熬以为煎。
则干结得之而润下。将谷气平。而正喧者亦自止。复何阴吹之有哉。钱塘李氏。谓正喧即阴吹之喧响。
李徐氏。改本文正喧为正结。皆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