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注金匮要略


  此言胃寒之气。上浮心下。以及胸中之症治也。盖谓胃居中土。为熏育上焦。控制下焦之关键。胃中自寒而阴沁。则肺气畏缩而不下引。故似喘。然而肺管未塞。故不喘。膈气飘忽而不安顿。故似呕。然而膈非本病。故不呕也。其胃无阳光以熏育上焦之候如此。又胃中自寒而招侮。则肝气纵送而尝上胜。故似哕。然而肝非首难。故不哕也。其胃中阴翳而吸受下焦之候。又如此。但觉从胸至心。彻上彻下。而不可指着。愦愦然无可奈何。而不能名状者。盖因上焦之气。受之阳明之腑。今胃寒。而阳气失根株之根据辅。譬之兵凶饥馑。穷黎有流亡无策之象也。但此条之症。为寒因特重。故似喘似呕似哕。逆气较轻。故不喘。不呕。不哕。而方意亦多用辛温之生姜为君。减用辛降之半夏为佐。其立言立方之妙。概可知矣。门人问曰。胃寒而上沁下吸。温之降之。固为正治。其温胃而不用甘草者何也。答曰。生姜辛温而性善走。取汁用之。则过嗓即发。是所以温上焦之似喘似呕也。配半夏以降之。则辛温之性。渐渐下沉。是温胃之外。尤欲以辛胜肝。而并治其下焦之欲哕。故于甘草之守中者无取焉。

  二十四条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此及下文。凡两条。言哕症之治例也。干呕哕。犹云哕而干呕之义。盖胃寒不能御下。肝气从而胜之。故哕。然木邪上逆。必经少阳之部。故并见干呕矣。又胃阳虚而下招肝木之寒逆。则其气既不外贯。而且至阴之气。

  代为行令。故手足厥也。以辛温宣发之生姜为君。辛温沉降之橘皮为佐。盖性温所以专暖胃阳。而味辛所以兼平肝逆。则呕哕厥逆。有不立愈者乎。

  二十五条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人参(一两) 甘草(五钱) 生姜(半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逆者。即上条手足厥之互词。且兼逆气上冲在内。以汤意按之。此与上条之症。颇同而较重者。盖上条为胃寒而下招肝侮。是肝无倡乱之罪。特以胃寒而吸之所致。故橘皮汤。主生姜以重责胃寒。佐橘皮以轻责肝逆也。此条之胃寒。既比上条为甚。而尤多胃虚一症。旦肝中寒逆。原有上犯之势。是肝逆为首恶。而胃中虚寒而不能守御。罪止为从耳。故本条之橘皮竹茹汤。主橘皮而重责肝逆。佐生姜以兼责胃寒。佐人参以并责胃虚也。竹茹具肌肉之象。而通上下之节者。用以为使。是欲其佐参姜以达阳明之气。佐橘皮以通厥阴之逆。故加之也。然后以大枣、甘草。抬高诸药。令其从上历中。复从中至下。而渐收沉降温补之功效也。本草载前人论橘皮。辛苦而温。谓是脾肺气药。遂以消痰下气实之。夫谓之气药固矣。至以为专走脾肺则非也。愚按橘之物理。不特凌霜变黄。交冬成熟。其性从上降下。得敛伏之气。且瓣则酸甘。皮则辛辣。酸甘、具乙木之阴象。而似血液。辛辣、具甲木之阳象。而主神气。况诸果之外皮。俱属包裹收藏之性者乎。则橘皮为厥阴肝经温降之气药无疑。至于从味之辛而走肺。从气之温而走脾。不过为经历之小憩处。而非其性情之所向也。性味温降而散。故入肺以豁痰。入脾以宣气者。不过为旁试之小效处。而非其精专之本技也。仲景呕哕方中。君此之深意。不从可识乎。

  二十六条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此总言下利之死症重症。为后文二十七、三十八、两条之纲领也。腑脏两气字。俱指阳气而言。因人身以阳气为生死之根蒂故也。六腑行五脏之气。而主充贯之用。腑气外绝。则充贯无根。手足为阳气之末。故先寒。

  又腑气自绝。不但不能充贯。而且有上散下脱之势。上散、故其胸中之气。但上浮而不下纳。下脱、故其脚下之气。有上缩而不下伸矣。五脏藏六腑之气。而主提挈之神。脏气内绝。则提挈无力。肠胃失关键之权。故利不禁。此下利者。以手足寒。上气脚缩。及不禁者。为死候也。下甚两句。又就上文之死症。而言下犯之重症。因下甚。有似于脏绝。手足不仁。有似于腑绝。而实有分辨故也。盖下甚者。或倾肠倒肚。而泄注有势。或连三带五。而遍数有度之谓。若不禁。则肛门不收。宛如漏下者是也。又手足不仁。是气虚于内。而灵醒之妙用外微。

  手足寒。是火熄于中。而照耀之余温退气。于此而失辨。不致误为脏腑垂绝而弃之者。几希矣。

  二十七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文见厥阴并注。

  二十八条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经注俱见厥阴。

  二十九条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此少阴正文。注详其下。但人下利。当看反面。如云趺阳负少阴者为逆。以少阴负趺阳。无利下之症故也。

  三十条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三十一条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三十二条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以上三条。俱见厥阴注并见。但在厥阴。合三条作一条耳。

  三十三条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反弦。对前二十七条沉弦而言。盖谓下利之脉。本当沉弦。以弦脉、为虚寒。为拘急之应。沉、为向里向下之应。

  夫以虚寒拘急之气。向里向下。岂非泄利而下重乎。今不利而其脉弦则弦矣。但应沉反浮。故曰反弦也。脉得反弦。则下利之邪。有上浮外散之机致。合之发热身汗。则脉症相对。邪从汗解。复何下利之不自愈哉。

  门人问曰。下利而脉反弦。若不发热身汗者。将奈何。答曰。必见呕逆。又问。下利脉反弦。发热而身不汗者。又奈何。答曰。久则为疟矣。曰。治之何如。曰。主小柴胡汤。而因症以为进退。则得矣。

  三十四条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此与后文五十条之气利。不同。下利气者。水泄下利。而兼失气之谓。是下利为主病。而失气为兼症也。利小便。则水气从小肠而渗走膀胱。故下利可止。其小肠之气。与水俱行。而随机化去。故大肠之失气。亦可止矣。

  若五十条之气利。为气陷肠滑。而溏垢因气俱出。是气陷为主病。而肠滑之似利者。为兼症也。诃黎勒、温暖固涩。温暖、则升陷以理气。固涩、则托滑以除利。粥饮和而顿服。使留恋于胃。而下提大小肠之陷滑耳。此曰下利气。彼曰气利。其叙症先后之次。即断病重轻之案也。

  三十五条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此反字。又对下利而言。盖谓下利。则气从下趋。其脉多是沉弦、沉滑、沉迟、沉紧之类。即系热利。亦宜沉数、沉洪者为合。乃病则下利。而其寸口之脉。反不沉而浮。且不弦滑迟紧。而于浮处又反见数。夫数为热。热从浮而见寸口。则其上焦之邪热甚炽。而有下逼之势矣。又尺中属下部。尺中见涩。涩为血液凝聚之诊。合而断之。谓非阳热下劫阴血之候乎。故知其必圊脓血也。

  三十六条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此言脾胃虚寒而下利者。不特禁下。并且禁汗也。盖下利清谷。则中寒而不能变化可知。若攻其表而汗出。

  汗乃上中二焦之阳液所化。汗出则阳气更虚。而阴寒痞塞。故必胀满而不能食矣。

  三十七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

  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迟则为虚为寒。沉为在里在下。沉处见迟。正里虚下寒之诊。故下利清谷。下寒、则逼微阳于上。故其面少赤。

  里虚、则浮真气于外。故身有微热。微阳郁而不得下通内伏。故其躯壳如上眩外鼓而冒。汗出、则郁冒外透。

  故面赤身热俱解矣。然中下虚寒。而表阳薄泄。则其气一时不能顺接。故必微微见厥。以戴阳者必下虚。故知之也。文见伤寒厥阴条。宜与彼注参看。

  三十八条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注见伤寒厥阴文。

  三十九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注详伤寒厥阴。

  四十条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自此至四十四。凡五条。言下利之脉症。有尚宜攻下者。此条从脉平。而心下坚看出。盖谓下利。不过寒热二因。若是上焦热。而为吹嘘奔迫之利。则当于上部见沉数之脉。若是中下寒。而为分理不清之利。则当于中下二部见沉迟沉弦之脉。今三部脉皆平。则下利之非寒热可知。加以按之而心下坚。其因胃有积滞。而胃气不行。以致无分别水谷之权明矣。故宜以大承下之。使胃气流行。而下利者。必自止也。

  四十一条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条、从脉迟而滑看出。脉字、当指右关阳明而言。盖谓病下利而右关脉迟。犹似胃寒而失分理阴阳之应。

  然胃寒而利。则津伤气泄。而脉迟见涩者。常也。乃迟而兼见滑。夫滑、为宿食凝聚之诊。滑从迟见。谓非凝聚而致气机不流行之故乎。故知其胃实也。胃实不去。则化机不醇。而利岂能愈哉。是宜主大承以通其塞矣。

  此与上条两急字。恐缓则津液竭尽。而不任下。多致亡阴而死也。

  四十二条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此即上条之初候。而抽言之也。盖谓下利。脉当涩。而反见滑。便知当有所去。即宜以大承愈之。否则。坐失机会。使滑久而胃气阻滞。致成上条迟滑之脉矣。

  四十三条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五行各有休囚官旺。而代谢因之。年月日时者。天地流转之五行。五脏六腑者。人身内具之五行。其生扶克制。内外尝相应者。感通之道也。下利之病。乘时而发于脏腑。病尽固瘥。病不尽。而得运气之子气以制其鬼。

  亦能瘥也。若遇所病之期。复见所病之症。则知其非新病。而为未尽之旧病。得流行之鬼气而复发也。是宜以大承涤荡之。而毋使滋蔓矣。

  四十四条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注见伤寒厥阴。

  四十五条 下利。便脓血。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半锉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方寸匕。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注详伤寒少阴。方论并见。

  四十六条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注详伤寒厥阴。方论并见。

  四十七条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桅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此四字系后人所添。详别见。)

  文见伤寒厥阴。有注。

  四十八条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而至清谷。则里寒已甚。阴寒格阳。故外热。微阳自遁。故汗出。里寒而阳气外泄。故其气不相接而厥也。

  是宜以大热之姜附为主。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使先温其里。则表阳从类而内附。故热汗可除。悍气得温而外通。故厥亦可愈也。究之胃阳复而变化自神。脾气暖而水谷自别。则下利清谷。当与诸症同解矣。名之曰通脉四逆者。以脉气行于中焦之精悍。里寒外厥者。其脉必伏。或沉迟。温中而精悍自起。则气行而脉通故也。文见伤寒厥阴。另有注。

  四十九条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下利肺痛。其因有二。以利则下虚。而膈间之气。有下趋之势。肺为气之总司。而作悬痛者一也。又利则虚热上浮。而肺管如作胀痛者。二也。紫参味苦气寒。性畅功补。用为主病之君。盖以味苦气寒者。坚其悬痛。而以性畅功补者。除其胀痛耳。然后佐以甘浮之甘草。是欲其托之在上。而直行肺中者可见矣。

  五十条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注见前三十四条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治第十八

  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疮者。怆也。伤也。风寒暑湿等之外因。客于经络。而其气血不和。有凄怆之象。因而 烂伤损者是也。痈者。壅也。拥也。或七情之内火。或六淫之外邪。流于隧道。郁于经穴。以致气血不通。而壅塞拥起之象。故名痈。是疮小痈大。疮浅痈深。且疮之所见。不拘十二经络。及任督两脉。痈即发于脏者。亦必移热于腑。而见三阳及任督诸部者。以疮毒小而浅。故浮散而见各经之表。痈深而大。非阳经之热。不能成 肿溃烂之势故也。根深而大。或见于阴经者。则肿而不痛。或痒。甚至三四月溃出。而无脓者。名疽。阴阳之别也 首条言诸痈初发之脉症也。诸脉。指六部而言。浮为在表。数为热。浮脉见数。故症当发热。乃不发表热而反皮毛洒淅恶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