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高注金匮要略
高注金匮要略
二十一条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
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瘕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其又有右手寸口。脉沉而数。数为有余。而其势欲出以外传。沉为不足。而其机欲入以内伏。盖欲出者。为阳火邪实之应。而欲入者。为真阴内结之征。是胸分中亢阳剥阴。残膏投焰之象。夫五六月间。酷热在太空。逼伤大地之生意。俾草尖苗叶垂头委顿。而失其生鲜之气。故趺阳脉微而弦。微则精悍不生。而无胃气。弦则少气不足供呼吸。而不得息。胃既无阴阳以上行。而少阴心主。因失后天之养。而流行之气遂结。故脉沉而滑。沉为在里之应。滑为结实之应。少阴之里。下系胞门。又少阴统血。故沉滑相搏于左寸。而知其血结胞门矣。瘕、死血也。经络、与他处不同。言行经之血络也。盖谓死血不泻下。则经水之络不通。旧血以不去而枯。新血遂不生而竭。于是干以召水。而成水症。亦名水在血分者。又一也。脐下同身寸之三寸。为关元穴。关元左二寸为胞门。右二寸为子户。胞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不泻。血以留止。状如妊娠。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少阴。俗注亦作足经。误。盖沉滑为肾部之善脉。惟心主沉滑。始为里血结聚之诊故也。
二十二条 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
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水去。其经自下。
经水前断。后病水。即前二条之症。先病水。后经水断。言先病正水及脾水。则脾胃寒而营血无资始之源。即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者是也。名曰水分。见同一经断之病。然水分症。不得误以为血分。而责及无辜之意。但在血分者。血行而犹当责水。且行血颇难。而血后之水为尤难。在水分者。水去而其经自通。
且去水易。而水后之血可不问。此难易之所由别也。
二十三条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
阳衰之后。营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急不去。
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瘥。饮食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问语中之症。凡三层。水肿。一也。冲气。二也。咳喘。三也。答语中之症。亦是三层。水寒伏结关元。一也。肾气上冲胸分。二也。胃阳虚于误下、误吐。外病水肿。内病咳喘。三也。是则结寒结水。为积久之旧病。冲气为年衰之新病。水肿咳喘。为误行吐下之变病。当看条端十句之问案。次看层层推测之微妙。庶可悟其诊法之例矣。
仲景设为问答而曰。今有病者。以水为苦。其面目身体四肢皆肿。是水之外症可据矣。小便不利。是水之内症又可据矣。脉之是望闻问之大概。非持其脉之谓。乃对医者不言水肿之苦。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是二症者。必更苦于水。故不言彼而言此也。当微咳喘。犹言当下且见微微咳喘二候。审如师言二句。盖承二十及二十一两条。因脉而知其症。故此条即症以穷其脉耳。师曰。此症而欲逆推其脉。当于寸口。先见沉紧。沉为水而紧为寒。又沉为在里。寸。主气。而气之里为关元。故沉滑相搏于寸口。而知其石水。寒气之两结于关元。久矣。但始时病微年盛。多不自觉。四八之后。阳气渐衰。而胃中营卫之源。相干于阳气之盛衰。故阳衰者。
则精悍薄而阳愈损。阳不足以御阴。而阴以凌犯而愈盛。阳损。则关元中所结之寒微动。阴盛。则肾中之气上冲。夫结寒与肾气之阴邪。犯咽喉。则呕不可出。咽不得下。故有塞噎炙肉之状。犯胸膈。则既似切责。复同拘急。故反言胸中痛也。但水寒之隐邪。虽同结于关元。阳衰而寒气上冲。于理可凭。安得骤然水肿。而致咳喘乎。是知医以数行误治所致矣。盖误以塞噎急痛为留饮。而大下之。不知气急为冲气而非饮。故气急不去。而其痛噎之病不除也。又误以其气在上焦。下之不除。或吐之而有合于高者越之之旨乎。不知吐则胃家虚而烦。液干而咽燥饮水。气提而小便不利。前后两行吐下。则胃阳几冷。而水谷不化。夫咽燥饮水。则入水既多。小便不利。则出水复少。加之水谷不化。则悍气内空。而卫阳外薄。欲其面目手足之不浮肿也得乎。
然水症初起。或上或下。必由渐及。以至周身。此阳气有关隘。水性具盈科后进之道也。今上而面目。下而身体。远而四肢皆肿。苟非误中之误。安得至此。故知医家见水治水。又曾以葶苈丸下过。虽似相近。终属倒治。
故小瘥后。必当于饮食过度。气阻而肿复如前也。且愈误则阳气愈虚。故胸胁苦痛。水势洋溢。而浑身皆肿。
于是冲气水气。两争胸分。而浮咳喘逆。如所言之症者宜矣。是此症以水寒之结于关元者。为旧病。而以冲气为新病。当先攻击冲气。令其止伏。乃治其水邪寒邪之咳。咳止。则水寒去而喘自瘥耳。先治新病。病当在后。言旧病当放在后治也。二语为凡属治病之要诀。故引此以实之耳。或问曰。冲气在关元结邪之后。则冲气原为新病。若以误行吐下后之水肿咳喘较之。则冲气不又为旧病乎。既曰先治新病。而以水肿咳喘为后治者。何也。答曰。水肿咳喘。虽成于冲后之误治。而其水病之根。实伏于早年之沉紧相搏时。故终以冲气为新病矣。
二十四条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加芍药。(方见湿门。)
此与风湿之症尽同。故其方治亦一也。盖汗出恶风两症。并无少别。惟水与湿。略有分辨者。以湿为汗气内留。就地所化。水为小便不利。从下所蒸。一也。且湿则有气而无水形。水则已从气而见阴象者。又一也。然皆在经表。皆因汗出卫虚。又水湿之邪。皆为阴性。故脉症略无差别。而方治亦何容更改也。症详风水诸条下。
方论虽见湿门。其实注意在气。以防术去水。以甘草浮之在上在外。使水气趁汗而尽出也。君黄 者。先则助防术之力以驱水。后则蜜卫表之气以扶正也。不兼治风者。因风邪以水为根据辅。且观天道之郁风化雨。
则风邪或从水化。此责水而不责风之意耶。此与下条俱言风因轻而水因重之治例也。
二十五条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方后恶风二字。
当是恶寒之讹。盖四条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之候也。况本文已有恶风一症。何必于方后重提。且何不于原方中列附子。而曰不恶风者。去附子耶。)
恶风身肿。脉浮不渴。详已见。此条当重看续自汗出。无大热二语。盖四条曰汗出即愈。是水湿二候。轻易不得见汗。故有肿胀沉重等症。见汗。则风邪有欲散之机。故无大热也。风邪欲散。故不必责风。但以镇重之石膏。监麻黄之发越。而托以甘浮之甘草者。令趁其自汗之机。而微助之。则阳气动而送水外出者。正使水气载风而尽去。其兵家用贼以驱贼之义乎。
二十六条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茯苓(六两) 黄 桂枝(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四肢于人身。有边鄙之象。其阳气为少薄。故水先犯之而肿也。风水之水。在卫分。皮水之水。在皮里膜外。故曰在皮肤中。聂聂。虫行之貌。水气与虚阳互相胜负故其皮中之动机有如此也。防己逐水。故尊之为主病之君。茯苓两膺上渗下泄之任。故倍用之。以为防己之伊芳霍也。本以卫气虚而致水。故佐甘温实表之黄 。
本以四肢虚而先肿。故佐辛温外达之桂枝也。夫治风水皮水之例。利小便之功十之三。而发汗之功十之七。以水邪在上与外故也。则甘浮之甘草。从中托之者。其可已乎。
二十七条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
里水。主越婢加术汤。注详五条。下水大而上注。且卫气自密。包水而不汗者。则可径情任麻黄。而不必以石膏镇其发越。但用甘草托之、缓之。而已足矣。故亦主之也。但此条重在甘草麻黄汤一边。言病里水而卫气少衰者。因当主彼汤。若卫气自密者。又当主此汤也。
二十八条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病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附子(一两炮)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杏子汤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炙)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林亿谓此汤未见。
恐是麻黄杏子甘石汤。愚按汤后诸语。与仲景之方微别。或后贤之所缀补者乎。)
此总言风水、皮水、里水之治例。故不列名。而但曰水之为病也。脉沉为水。脉小为无阳。少阴属水脏。而又为诸阳之根蒂今脉沉小。则其为水脏无阳。而聚水可知。故曰此水属少阴也。风为阳邪。其性上扬外鼓。故病水而脉浮者为风水。若不渴而小便自利。及面无光亮者为无水。则此胀系虚胀。虚胀为气。除此症不在例内。余则凡属病水。俱以发汗为正治。而水自已。但脉沉为发根于正石之里水。故宜同用麻黄发汗以去水之外。配附子以壮火之源者。所以消阴翳也。脉浮为风水。风为木邪。肺气起而能胜之。故于麻黄发汗之外。
配杏仁以利肺者。是欲以金胜木。而尤欲以燥化胜水也。诸方俱佐甘草者。不特取甘浮为汗剂之助。且所以浓土力而障狂澜之意云尔。
二十九条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
厥、详伤寒及寒疝门。但此厥。既非四逆、白通等汤。宜温之寒厥。亦非大承气汤。宜下之热厥。虽与四逆散之邪实阳明。治宜通散之滞厥颇同。而实异者也。盖因胃中先屯正水。水久化热。热水闭塞胃阳。不与经表之气顺接。故厥。然厥则皮气外虚。正水乘虚蒸冒。而成皮水之症矣。故曰厥而皮水者。是正水为本病。因正水而致厥者为标病。因厥而渐成皮水者。又标中之标病也。厥愈而皮水之后病。仍从汗例可矣。蒲草行根水中。善泄土气。烧灰。则味咸性寒。咸则渗水。寒能清热。与甘寒而分理阴阳之滑石相配。是欲腾空胃中之正水。行为小便。而使胃阳宽展。出与经气相接。则厥当自愈。若夫因厥致水。其皮气原非虚以吸水之比。今厥愈而胃阳复起。则皮水亦当散于自汗。而可以不必治矣。此蒲灰散之另一方义。与淋门之用意迥别者也。
三十条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 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 芍桂苦酒汤主之。
黄 芍桂苦酒汤方 黄 (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此假问答。而详黄汗之所从得。并其治例也。津液外泄而为汗。且以发热烧之。故渴。肿、热、汗出、脉沉。注详一条及四条下。但总按黄汗之症。一条曰发热。本条亦曰发热。则当身热矣。其四条、则曰身肿而冷。三十一条、又曰两胫逆冷。假令发热。此为历节。盖谓发热。便非黄汗之义。即下文曰汗出已反发热云云。亦言不当热而热之意也。则黄汗又似无热者矣。仲景错杂言之。几令人不能探其意旨。而黄汗之症。无确据矣。不知人之卫气。其平日各有盛衰。卫气盛而汗出入水。水寒激伏其气元。虽与表气相脱。而其表气之受病者。犹然自实也。故发热。卫气衰而汗出入水。水寒激伏其气元。却与表气同伏。而水寒之病表者。并能内窥也。故不发热。而且肿冷。及两胫逆冷矣。是一条与本条。论卫气素盛之黄汗四条。及下文三十一条。论卫气原衰之黄汗也。夫卫气与水相并。而实于外。气元为寒所激。而微于内。则补发其气元。出而与卫气相接。使大气一转。其病乃散矣。然而鼓万物而燥万物者。莫大于风。经言在脏为肝。在天为风。故以芍药、苦酒之酸收者。敛补气之黄 入肝脏。而以辛温畅达之桂枝。上引外引之。则内伏之气复起。而与卫阳合德。其蒸被之化。可使郁汗及水寒之邪。并散矣。是此汤系责气元之下伏。而提之使出之意也。方后曰心烦者。肝木上生心火。而液不胜也。心烦不止。因苦酒酸而阻滞之故。则六七日黄汗解后。或可服辛凉以散其所阻乎。